- 相关推荐
生活与哲学的复习知识要点
一、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及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没有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原因,就是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 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方法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第一位)
②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③ 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它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
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
地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区别:
①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
② 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三、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分别是什么?
唯物主义历史观: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2)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其实质: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四、什么是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五、人类社会两大基本规律是什么?如何理解?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社会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含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六、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①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② 性质:非对抗性的矛盾
③ 实现方式:其性质决定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即改革。
七、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1、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的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我国改革是以维护社会主义根本的经济、政治制度为前提的,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性质,而只是改革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
八、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历史是由英雄人物创造的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3、人民群众
(1)含义: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特点: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3)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4、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① 原因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必须的生活资料
② 地位
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 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③ 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方法论: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实际运用:① 坚持“以人为本”,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衡量政绩的标准。
九、什么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党的群众观点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党的群众路线
(1)群众路线的地位: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生活与哲学的复习知识要点】相关文章:
关于哲学的复习要点07-03
高考政治哲学常识总复习知识点的归纳07-03
哲学知识点07-03
生活哲学07-03
司法考试《国际法》要点知识复习资料07-01
生活哲学散文07-04
生活哲学故事07-04
生活经典哲学语录07-04
证券投资基金复习要点07-03
小升初语文考试复习要点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