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书籍的朝代介绍

时间:2022-07-02 19:30:54 书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礼记》书籍的朝代介绍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礼记》书籍的朝代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礼记》书籍的朝代介绍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注解.

  整体介绍

  《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说。

  《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可分为四类:

  ⑴记礼节条文,补他书所不备,如《曲礼》、《檀弓》、《玉藻》、《丧服小记》、《大传》、《少仪》、《杂记》、《丧大记》、《奔丧》、《投壶》等。

  ⑵阐述周礼的意义,如《曾子问》、《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学记》、《乐记》、《祭法》、《祭义》、《祭统》、《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儒行》、《大学》、《丧服四制》等。

  ⑶解释《仪礼》之专篇,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等。

  ⑷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如《王制》、《月令》、《文王世子》、《明堂位》等。[4]

  分篇介绍

  (1)《曲礼》上、下篇所载大多是周礼的一些微文小节,如言语、饮食、洒扫、应对、进退之法等,包括吉、凶、宾、军、嘉五礼的相关内容。

  (2)《檀弓》上、下篇大多数是讨论丧礼的文字,基本是就事论事,互不关联,显得结构零散,其中一些章节,义理、文采俱佳。

  (3)《王制》记载古代王者治理天下之制,包括封国、爵禄、职官、祭祀、丧葬、巡狩、刑法、养老、选拔官吏、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制度。

  (4)《月令》按一年十二月,逐月记载每月的天象特征和天子所宜居处、车马、衣服、饮食及所当实行的政令等;《曾子问》记曾子与孔子之间有关丧礼及行吉礼时遭丧变故应如何处理的问答之辞。

  (5)《曾子问》以孔子与曾子答问的方式,对丧制和丧服方面,作比较深入的特殊问题的讨论,以补仪礼之不备。

  (6)《文王世子》讲述太子的教育问题及有关教育制度、人才选拔的办法等。

  (7)《礼运》借孔子之口论述礼的发展演变和运用。

  (8)《礼器》论述了制礼、行礼的原则和各种表现形式,并说行礼要与所用器物相称。

  (9)《郊特牲》是一篇杂记诸礼和阐发礼义的文字,涉及较多的是祭祀礼。

  (10)《内则》记述家庭内的礼则,如侍奉父母、孝敬公婆,兼及饮食制度等。

  (11)《玉藻》记天子和诸侯的衣服、饮食、居处及其后、夫人、命妇的服制等。

  (12)《明堂位》记述周公于明堂朝诸侯之位、周公的功勋及鲁国因周公可用虞夏殷周四代礼乐服器和职官等,多为鲁人自夸之语。

  (13)《丧服小记》杂记丧服制度,偶及宗法制度和庙祭制度。

  (14)《大传》杂记宗法制度,兼及祭法和服制。

  (15)《少仪》类似《曲礼》,记琐碎细小的礼仪,如相见、宾主交接、洒扫、事君、侍食、问卜、御车等。

  (16)《学记》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学制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篇中强调尊师重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触类旁通、师德师风、择师之道等。

  (17)《乐记》是儒家关于乐论的经典性著作,论述了乐的产生和乐与礼、社会、人的关系以及乐对人类社会的作用等。

  (18)《杂记》上、下篇杂记诸侯以下至士之丧事,可补《仪礼·丧服》、《士丧礼》之未备。

  (19)《丧大记》是一篇杂记国君、大夫、士丧礼的文字。

  (20)《祭法》记述祭祀的方法、对象、场所、原则及有关的祭祀制度、立社制度等。

  (21)《祭义》记述怎样通过祭祀来体现孝道和遵守悌道以敬顺长上等。

  (22)《祭统》从多方面来论述祭祀的意义,并记载了祭祀前应斋戒以及钟鼎铭文的性质、内容和意义等。

  (23)《经解》记述经书、天子之德、霸王之器和隆礼的重要意义。

  (24)《哀公问》全篇皆鲁哀公与孔子问答之辞,内容主要为问礼、问政等。

  (25)《仲尼燕居》是孔子与其三个学生谈论礼的问答之辞,以阐明礼的内容、本质、作用和行礼的重要意义。

  (26)《孔子闲居》是子夏和孔子讨论王者之德的问答之辞,阐述怎样的人才是老百姓的父母以及其必须具备的品德。

  (27)《坊记》是记述子思有关怎样防范人们违德失礼、不忠不孝、犯上、贪利忘义的言论。

  (28)《中庸》主要阐述中庸之道。

  (29)《表记》记述君子行事的根本、仁与义的相互关系、仁和义的要素、虞夏商周的政教得失、事君之道、待人之道等。

  (30)《缁衣》围绕君臣之德、君臣之道和君臣关系来谈论治国之道。

  (31)《奔丧》记身在异国他乡而回家奔丧之礼。

  (32)《问丧》记有关父母始死人殓、送葬、虞祭等礼和殓、袒、拄杖的意义等。

  (33)《服问》记丧礼服制的有关问题。

  (34)《间传》记服丧者内心在外貌、语言、衣服上的表现及有关丧服之礼。

  (35)《三年问》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记述了为父母服丧三年的原因.

  (36)《深衣》记深衣的制度、意义和用途。

  (37)《投壶》专记投壶礼,记述主人与宾客宴饮之间:讲论才艺的投壶礼制。

  (38)《儒行》是孔子论述儒者德行的言论,由各种不同角度,说明儒者所特有的道德行为,藉以显示真正的儒者不同于凡俗的可贵之处。

  (39)《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人生哲学的论文,该文先提出学习的目的在“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接着认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后面文字均论述此主题。

  (40)《冠义》解释《仪礼·士冠礼》,进而说明冠礼所以成人的作用,及其影响社会政教的重要性。

  (41)《昏义》解释《仪礼·士昏礼》,进而说明婚礼能使家族长久兴盛团结的作用,及其影响社会政教的重要性。

  (42)《乡饮酒义》解释乡饮酒礼的意义,进而说明乡饮酒礼促使体认尊卑长幼、慕贤尚齿的作用,及其影响社会政教的重要性。

  (43)《射义》解释射礼的意义,进而说明射可以观德,故由射取士的作用,及其影响社会政教的重要性。

  (44)《燕义》解释《仪礼·燕礼》中某些仪节的设置原意,进而说明燕礼促使君臣一体,人和政通,及以威仪等差示民有常的教育作用。

  (45)《聘义》解释《仪礼·聘礼》中某些仪节的设置原意,进而说明聘礼所以使诸侯之间交相聘问、轻财重礼的作用。

  (46)《丧服四制》记述古代丧服制度所据以制定的四项原则,即恩(亲情)、理(义理)、节(节制)、权(权变),并将其同仁、义、礼、智四种德行结合起来论述。[4]  [5]

  作品目录

曲礼上第一
郊特牲第十一
杂记下第二十一中庸第三十一儒行第四十一
曲礼下第二
内则第十二
丧大记第二十二表记第三十二大学第四十二
檀弓上第三
玉藻第十三
祭法第二十三缁衣第三十三冠义第四十三
檀弓下第四
明堂位第十四
祭义第二十四奔丧第三十四昏义第四十四
王制第五
丧服小记第十五
祭统第二十五问丧第三十五乡饮酒义第四十五
月令第六
大传第十六
经解第二十六服问第三十六射义第四十六
曾子问第七
少仪第十七
哀公问第二十七间传第三十七燕义第四十七
文王世子第八
学记第十八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三年问第三十八聘义第四十八
礼运第九
乐记第十九
孔子闲居第二十九深衣第三十九丧服四制第四十九
礼器第十杂记上第二十坊记第三十投壶第四十参考资料来源于 

  成书过程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由于《记》的

  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他的戴德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7]

  主要注本

  汉代郑玄注本

  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

  宋代卫湜《礼记集说》

  元代陈澔《陈氏礼记集说》

  元代吴澄《礼记纂言》

  清代江永撰《礼记训义择言》

  清代朱彬撰,饶钦农点校《礼记训纂》

  清代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

  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最通用)[8]  [7]

  作品思想

  天道观

  《礼记》的天道观,反映了先秦儒家天道观发展的大背景,其主要内容集中反映在《中庸》、《礼运》、《乐记》、《郊特牲》等篇中。总的来讲《礼记》中的天道有如下含义:

  首先,从天的自然义角度看,天可泛化为天地中各种自然现象,和由几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宇宙,而人仍然参与其中。社会必然性有别于自然必然性的根据在于:人是天地的杰作和五行的精华。个我因可进行文化创造,而成为天地间最“贵”者。

  第二,天对人而言,是神性的超越性的存在。天的超越性有二义:一方面,天虽包含客观必然性,但却不能仅同于客观必然,这是天作为价值源头的性质所决定的,如《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另一方面,尽管人道效法天道,天与人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线,但对于人而言,天仍然具有其形而上的、同时也是“超验”的一面。虽然,一方面《礼记》贯彻了“天人合一”的思路,如《表记》引《小雅》:“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孔子闲居》:“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这是把“天”视为与人事具有相关性的价值存在,或解释为个我可以效法的榜样。从这个角度说,圣人修德配天,可助天地化育万物,与“天地参”,这正是《中庸》继承自周公以来“以德配天”思想。但是,另一方面,《中庸》又云:“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这里的“天”就有超越义。这是在讲“修身”与“知天”的联系,把“知天”作为“修身”的前提,与孟子“知天”不同。

  第三,天道是人道之所从出,故天道是人所仿效的榜样。在《礼记》中,天或天道虽是由超越性的主宰演变而来的客观性原则,但却又是与人生世界相通的。《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世间的“教”是效法天道。

  天道既为客观必然性,则预示效法天道的人道就是主客观的统一。因而,人道并非客观的自然必然性,而是与自然必然不同的社会必然性。人道是需通过人事修为达到的、彰显德性而避免恶的自然必然性的活动。因此,天道在人事上不同于自然必然性,而是需通过主体努力才能实现的社会必然性。所以,《学记》认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中庸》云:“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大学》:“惟善以为宝。”

  总的来说,《礼记》中“天”作为超越的存在是价值之源,它既有形上本体之义,又可为人所“默识”、体认。就超越性上说,任何个我不是天;从内在性上说,人与天相通不隔。人与天的关系因而不是单纯的“线性”逻辑关系,而是本体上天人相通,而实践上人虽需体认但又要承认天的超越性的关系。[9]

【《礼记》书籍的朝代介绍】相关文章:

有关书籍的介绍07-04

六本经典古典书籍介绍07-04

经商必读的书籍介绍07-03

《明儒学案》书籍介绍07-04

《汉隶字源》书籍介绍07-04

《皇极经世》书籍介绍07-04

《广川画跋》书籍介绍07-04

《唐国史补》书籍介绍07-04

古代明朝茶叶书籍介绍07-02

GRE作文书籍的相关介绍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