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建筑的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一起来看看建筑的论文,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研究建筑施工中监理的工作
1施工阶段安全监理要点
1.1安全和质量监理的主要方法
对安全施工的文件进行审查,在进行审查的时候,主要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资质和在各个施工工序上的施工技术措施和安全保证措施进行审查,在审查的时候,对每个施工工序的人员配置问题也要进行检查。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很多的施工单位在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上都会出现一些新的,这些新工艺和方法的实施对施工的质量有些是很多帮助的,但是有些也是不适合施工使用的,对新技术和工艺的可行性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在论证合格以后对其安全措施是否落实也要进行检查。建筑工程的施工规模通常都是非常大的,施工单位为了更快的进行施工,同时也为了可以获得更多的施工效益,通常会将一部分施工项目对外进行分包,在进行分包的时候,监理单位对于分包单位的资质要进行检查,同时对施工完成后的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检验。
在施工中,每个施工工序在安全方面都是有不同的规定的,为了更好的进行施工质量和安全的保证,在施工的时候一定要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保证在施工的时候不出现安全意识薄弱的情况。在进行施工的时候,监理人员对施工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问题是可以要求施工单位进行停工的,在进行施工的时候,监理人员对施工中出现的安全隐患要进行提醒,施工的单位在收到提醒不进行改进的时候,监理人员就可以要求整个施工工程进行停工,在安全标准达到要求以后才能进行复工。
1.2施工阶段最容易出现的安全事故
在施工阶段是非常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安全事故的出现,很多的时候是由于施工中对安全责任不够重视,有些时候是因为施工的质量不合格。在施工中,脚手架是非常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脚手架在施工中,是高空作业的必备设施,脚手架在进行搭设的时候对搭设材料的质量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挑选,在进行搭设的时候对脚手架的稳定性和使用情况要进行严格的管理。脚手架在搭设的时候一定要保证牢固和稳定,同时,脚手架在使用面积上也要做到保证施工中可以正常进行操作,同时在进行脚手架搭设的时候,对其负荷情况也要进行很好的控制,同时对天气的情况也要进行参考,不同的天气情况进行施工,也会导致不同的情况出现。
在施工中,脚手架在使用以前对使用的情况要进行检查,同时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尽量避免出现负荷过大的情况,同时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不要进行作业。在施工阶段,高空作业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在进行高空作业的时候也是经常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在高空作业中,临边作业和悬空作业是非常危险的操作,同时,施工人员在施工中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是非常到位的。建筑物的外墙、阳台、窗台等往往需临边施工,在临边作业时,要按安全规程设置,可靠的防护栏、防护网并装安全门。对悬空作业所用的防护设施,如吊篮、吊笼、平台、绳索、塔架等均应认真核查,确保安全无误,方准使用,且勿存有侥幸心理。
2加强工程质量验收
在一个单位工程完工后或整个工程项目完成后,施工承包单位应先进行竣工自检。自检合格后,向项目监理机构提交工程竣工报验单,总监理工程师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建设、施工等单位有关人员对施工单位工程进行预验。针对检查的土建、暖卫、电气和外观等方面存在的质量问题,及时发出整改通知单,整改通知单中应明确内容、部位、要求及整改完成时间。施工单位全部整改后,写出整改报告。预验合格后,报建设单位。监理工程师还应对施工单位准备交付的交工资料等申报材料进行审查,若所提交的验收文件、资料不齐全或有相互矛盾和不符之处,应指令承包单位补充、核实及改正,要求真实、完整,符合档案整理要求。监理应参加建设单位统一组织的工程竣工验收工作。
3结束语
近年来,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频发,施工工程的质量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的时候,工程监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工程监理方面,一定要对整个施工工程进行管理,尤其是施工阶段,施工阶段的工程监理对工程质量和工程的安全问题是有很大影响的。
建筑节能的绿色建筑发展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脚步也越来越快,建筑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城市建设规模日趋扩大的今天,能源战略与建筑绿色节能策略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和重心。虽然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但在长期的开发和使用中,尤其是近年来企业建设的加快发展中,对我国的水、石油、土地等等能源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各大企业的发展也给我国的自然环境造成了重大的破坏。在我国长期的发展中,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建设发展中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才能保证我国能源的安全性,推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健康、迅速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行业也在向着绿色、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而且我国建筑科学院也在根据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趋势,进行着资源整合和调整,重点对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等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效的推动了我国建筑业向着绿色、节能、环保、智能的方向迈进,促进了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我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的特征分析
1.1建筑节能的特点分析
建筑能耗主要包括供暖、照明以及各类电器的消耗等等,建筑业的发展中能源的消耗也与当地的气候特点、城市规划以及人们的风俗习惯等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我国的疆域比较辽阔,从南到北会跨过多个气候带,而且各个地区的经济特点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1.1.1北方与南方的差异
北方天寒,南方温暖,两地的气温差距非常大,北方的能源消耗主要以冬季的取暖为主,而南方在夏季里,天气较热,主要的能源消耗以空调为主。
1.1.2城市与农村的差异
城市相对于农村来讲,比较先进和发达一些,在能源的使用和消耗方面主要依靠电、煤、油等等商品能源,而农村则利用本身的优势会以一些生物质为主要能源,如秸杆等,而电、煤等商品能源只是一些辅助性能源。
1.1.3居住建筑与商业建筑的差异
居住建筑的能源消耗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商业建筑则会在能源消耗上更大一些。
2建筑节能与绿色发展的社会需求及价值分析
2.1建筑能源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建筑总商品能源在2014年占全国总能耗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与2000年相比较,增长了近一倍以上,而且增长速度快、涨势明显。究其主要原因:
2.1.1城乡一体化进行的加快
在我国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建筑过程中,各地的建筑面积大幅度增长,建筑总量直线上升,不仅居民建筑量在增加,而且企业、商场等等的建设也是与日俱增,使得能源消耗量越来越大。
2.1.2建筑档次和要求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品质也得到了质的飞跃,他们对于建筑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在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促进下,建筑能源持续上升,仅仅空调的安装数量就比2000年增长了三倍以上,而且各地居民对室内居住的舒适度要求也变得非常的有品味,不仅要求居住舒服,而且还要上档次,够高端,这就使能源增长的速度变得愈加的迅猛,尤其在采暖方面,以前长江流域属于非采暖区,但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他们已经不再忍耐寒冷,这就使采暖的能源大幅度增加[1-2]。
2.2建筑节能的价值及发展水平
2.2.1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价值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形势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不可佰的价值,它不但可以为我国的能源开发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且还能够保护资源,减少浪费,尤其对于再生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更是我国国家战略制定的方向,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2.2绿色节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水平
虽然在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今天,建筑面积增长迅速,但建筑节能技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这就造成建筑施工过程的能源浪费现象严重。建筑节能技术融合在整个建筑的规划、设计及施工阶段,需要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加强能源的维护和利用,在满足各项建筑需求及室内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方法,以达到建筑施工过程的低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率,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而且绿色、节能建筑不但可以节约能源,而且还能够起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作用,可以为广大人民提供一个更加高效、和谐、健康的生存空间。
3国内外绿色建筑的现状
3.1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3.1.1有效的提高能源利用率,达到绿色节能的目的
我国虽然是一个资源大国,但随着肆意的开采和挖掘,很多资源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工业建筑项目建设,更是我国自然环境的一大杀手。因此,要想改善这种现状,就必须要对建筑开发和建设中的节能技术进行提升,不仅要减少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浪费,而且还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比如说,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各种材料的使用可以采用可再生能源,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更能够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尤其是在进行建筑建设过程中采暖部分的设计是最消耗能量的,所以在一些民用建筑里对这部分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找到一种更适合建筑改造和发展的技术方法,既要从建筑结构方面进行考虑,更要保证各种散热及供暖设备的有效性。如果建筑面积较大就不适合采用蒸汽或热水对整体房屋实行无差别供暖,因为这种供暖方式不仅浪费,而且达不到供暖的要求。而对于企业厂矿方面来讲,可以根据工厂的实际情况采用辐射式的采暖方式,但如果只是某一区域或狭小空间进行采暖的话,就可以安装空调设备[3-4]。
3.1.2加大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我国对于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很快,风能、太阳能、海洋能以及各种生物质等等能源,早就已经成为工业建筑方面的良好能源,而作为建筑开发商一定不能图省事儿,不愿意采用再生能源,要正确认识到再生能源的优点和好处,尤其在进行商业建筑施工和建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建筑施工时的节能化设计,尽量避免对于一次性能源的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是要以再生能源为主要原料来进行建设和施工。当然我国在工业建筑施工方面对于新能源的使用目前尚且处于试验及摸索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应用,而作为工作人员一定要加大新能源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为再生能源在工业建筑改造中的合理应用扫除障碍,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进步,推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比如说,我国2010年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所有建筑的宗旨和理念也是以绿色、环保为前提的。另外万科大楼也是绿色建筑的一个代表,不仅灵活的利用了自然风、自然光、自然降水,而且创造了绿色建筑的一个样板。
3.2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
国外的绿色建筑理念发展较早,至今他们已经在绿色建筑方面做出了很多的示范和实践,英国的(BER)环境楼就是21世纪绿色建筑的一个样板,这幢大楼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为三屋框架结构,设计新颖,环境合适,这所大楼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日光和自然通风,面层的屋面板外露,白天可以吸热,晚上可以通风冷却。照明系统采用的是自动补偿日光水准,而且分开控制,电力方面所采用的也是太阳能薄膜非晶硅电池,建筑物所使用的砖也是再生砖,可能说建筑的所有设计都是从绿色环保的理念出发,无毒、无害、无污染,绿色环保。
4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4.1有效的控制能源消费的增速
4.1.1制定建筑节能长期规划
在我国长期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中,必须要制定出严格的建筑节能长期规划,明确建筑节能的目标和方向,执行更高水平的节能技术标准,并在城市之间展开评比与竞争,鼓励规划和建设零消耗社区,达到能源的合理化使用。
4.1.2实行绿色建筑推广计划
我国地域面积广大,虽然近年来城乡差距化越来越小,但是因为各地的规划及建设目标不同,对于绿色建筑的目标管理机制也不一样,所以要督促各地落实绿色建筑发展与推广计划,将绿色建筑纳入整个的施工过程当中,实现全过程管理的标准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不仅要让旧城区改造达到绿色环保的标准,而且还要提高新城区建设的资源利用率,达到节能降耗,绿色节能的目的'。
4.1.3建立合理的建筑使用布局
对于土地的合理使用一定要当作一项重要问题去解决,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土地利用率,达到土地混合利用、紧凑开发的用地布局。尤其对于一些公路、铁路等等交通建设,更要达到地块的合理开发,做好建设中的“三废”处理,达到建筑使用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2挖掘潜力,节能减排
4.2.1推进城乡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改造工程
对于前期所建造的资源浪费现象要进行有效的整改,尤其对于大面积的居民小区,要进行采暖方面的节能改造工程,并且可以推行试点,展开城乡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改造工程的全面铺开,深入挖掘潜力,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4.2.2实现建筑能源消费对比
通过建筑节能技术方面的对比,来对重点区域进行能源消费方面的监测,可以利用现代化互联网的巨大平台,来使用大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和资源共享,倡导全民绿色消费模式,达到绿色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
4.3做好能源结构的调整
4.3.1再生能源的推广和使用
再生能源是一种可以反复使用的能源,所以在建筑节能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再生能源来替代一次性能源的使用,而作为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再生能源的勘察工作,制定合理的应用计划,可以把太阳能等运用到绿色建筑施工当中。
4.3.2对供暖系统进行调整
尤其是对于长江流域之前的一些非采暖区,一定要推广空气源、污水源热泵技术的使用,可以建立以小区为单位的供暖系统或者建立集中供暖模式,合理利用江水和海水,因地制宜的进行调整。
4.3.3建立再生能源应用系统
要想达到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减少一次性资源的浪费,就必须要在各个地区、城市建立再生能源分布式应用系统。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之间的互补,可以建立再生能源的网络应用体系,实现智能调度与分布式能源的有机结合。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节能技术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造成我国能源的大量浪费,为了实现我国绿色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建立相应的管理及创新体制,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的使用,达到建筑界的绿色、节能、环保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宇.绿色建筑节能新材料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4,(21):269-270.
[2]刘光洲,唐胜策.浅谈关于绿色建筑节能新材料的发展趋势[J].科学之友,2013,(10):6-7.
[3]仇保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节能的形势与任务[J].城市发展研究,2012,(05):1-7+11.
[4]林敏.新农村发展绿色建筑的节能技术与成本效益分析[J].生态经济,2010,(10):116-119.
【建筑的论文】相关文章:
绿色建筑论文07-29
建筑施工的论文11-10
建筑设计论文论文07-03
建筑学论文精选5篇论文07-02
建筑环保论文范例07-03
建筑风水论文参考07-03
现代建筑理论论文07-03
建筑规划协调下建筑设计论文07-03
关于建筑美观设计论文07-05
建筑给水排水杂志论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