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元宵节和中秋节的故事(精选12篇)
元宵节和中秋节都是我国传统节日,关于这两个节日的故事也十分精彩。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元宵节和中秋节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元宵节和中秋节的故事 篇1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
有一年冬天,下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她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之。
东方朔听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
如此热闹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和中秋节的故事 篇2
故事一:《月亮十五个门》
天上有个月亮,月亮里住着一个姑娘。还有一个天狗给她看门。月亮有十五个门。每个月初一,月亮姑娘把门打开一个,门一打开,就露出一个小月牙儿。初二再打开一个,月牙儿又大一点,一直到十五,圆圆的月亮就全露出来了。从十六开始,月亮姑娘又一天关上一个门,到三十,月亮门全关上了,也就看不见月亮了。就是这样,一天一天,一个月一个月,年年这样。
不知道是哪一年,来了一个叫亚西的男人。这个亚西是个窥视癖,爱好悄没声地跑到月亮门外偷着看月亮姑娘。月亮姑娘气急了,把所有的门啪、啪、啪全关上了。一下子,天昏地暗,白天黑夜不分。这可糟了,天下的人们以为月亮被天狗吃了,说这是月食,就拿出铁桶、铜盆,当当当、当当当地敲起来,亚西听见有动静,吓跑了。月亮姑娘就又把关上的门打开,给天下的人照亮。
故事二:《兔爷的传说》
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她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
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还亲切地称她为兔儿爷、兔奶奶。
故事三:《月亮为什么这么亮》
每年八月十五的晚上,月光照亮了村前山后,阿美人的姑娘们就聚集在一块杵米磨谷,歌唱丰收。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阿里山和月亮之间有一拱美丽的虹桥相连,从地面走向月亮并不困难,特别是八月十五满月那一夜,阿里山上就有许多身穿五彩达戈纹衣裳的姑娘,背着装满谷子的藤篓,一个接一个地攀上虹桥,登上月亮。
月亮上有棵桂花树,每到月圆的时候,它会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满枝繁花飘散出清甜的`香味。姑娘们听老人说:若采得八月十五的桂花,和进新谷一起杵磨,吃了可以消灾祛病,青春不老。
那时的月亮不象如今这么亮,颜色一片昏黄。姑娘们登上月宫,摘下桂花掺进谷子里,你一杵我一杵,舂得一颗颗大米白白的,映得月儿透亮透亮。
一天,部落里有个姑娘想登虹桥上月宫,采一枝桂花舂米给久病的妈妈熬稀饭。她背上沉沉的藤篓攀上虹桥,没想到刚走进月亮,虹桥喀啦一声断落了。姑娘想妈妈眼泪汪汪,从此再也回不了家乡。她每天都在桂花树下舂米,一杵一杵,舂得白米细又细,匀又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谷子杵成了白米,白米杵成了细粉。
每到八月十五月亮圆了,姑娘想念家乡,思念亲人了,就把细腻洁白的细粉洒到人间,白白的米粉纷纷扬扬洒落下来,化作了如水的清辉,把山水大地映得清晰明净。姑娘望着月光下静谧安宁的村庄和茅舍,默默祝愿爸爸长寿,妈妈健康,家中平安,年年丰收。这时候,部落里的老人也会指着月亮对后生们说:孩子们呵,你们知道八月十五的月儿为什么格外亮吗?那是阿姐在月亮上思念故乡,把洁白的米粉洒向人间啊!
故事四:《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起义军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故事五:《月饼的传说》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备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故事六:《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故事七:《玉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
传说吴刚的妻子与炎帝之孙伯陵私通,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因而惹怒太阳神炎帝,被发配到月亮砍伐不死之树。但月桂树随砍即合,吴刚每砍一斧,斧子砍下的枝叶就会长回树上,经过了这么久,吴刚仍然没能砍倒月桂树。吴刚的妻子心存愧疚,命她的三个儿子分别变成蟾蜍、兔和蛇飞上月亮陪伴吴刚。为了帮助父亲早日砍倒桂树,玉兔便不停地把砍下的枝叶捣碎。
故事八:《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故事九:《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故事十:《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元宵节和中秋节的故事 篇3
相传袁世凯在北京做皇帝时,窃称“洪宪皇帝”。 做皇帝的第一个正月十五早晨,他还未起床,就被满街一阵阵叫卖“元宵”的喊声给惊醒了。他吓得浑身是汗,仿佛感觉到全北京人都在大声呐喊:“袁消!袁消!” 这哪里是在卖元宵呢,分明是在诅咒他袁世凯赶快下台!
于是他便气急败坏地下令,将全北京城所有卖“元宵”的人给抓起来,从今往后不准再叫卖“元宵” ,一律改叫卖“汤圆”。
尽管袁世凯如此回避他认为不吉利的“元宵” 之名,但也免不了他失败的下场,仅做了八十三天的`短命皇帝,就被人轰下台了。
元宵节和中秋节的故事 篇4
元宵节有关的故事一、元宵姑娘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元宵节有关的故事二、皮影相思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元宵节有关的故事三、破镜重圆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元宵节有关的'故事四、燃灯七盏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面对千里饿殍却要粉饰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有个穷人叫陈列,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书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消息传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元宵节有关的故事五、双喜临门
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
元宵节和中秋节的故事 篇5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的儿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另有一说是元宵[1]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和中秋节的故事 篇6
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和中秋节的故事 篇7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然后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然后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和中秋节的故事 篇8
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在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在《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为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元宵节和中秋节的故事 篇9
时间飞奔而过,一转眼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今天,家家团圆,吃着美味的菜肴,还有甜滋滋而可口的月饼,最重要的便是赏月了。
吃过饭后,我们一家来到广场观赏月亮。月亮像个大圆盘,旁边的几朵云彩围坐着像似一家人在圆月;月亮像一盏明亮的灯笼,为在路上赶着回家团圆的人们照亮着路。看着这又大又圆的月亮,我幻想起来,月亮上住着美丽的嫦娥姑娘,她在一个宫殿里,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守护着她,我多么想上去游玩一下啊!我想着想着,像似真的。
月亮在每个人心中照耀,它微笑的看着我们,似乎有话要告诉我。我轻轻地把耳朵侧过去,用心的倾听,月亮说:“中秋节。国庆节快乐,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好让我们的国家更强大。”
月亮两旁的几颗耀眼的明星跳动着,一闪闪地眨着眼睛,好像和月亮比赛看今晚谁最亮。它们使出全身的`力量发光,谁也不让谁,月亮姐姐发的光好亮,星星弟弟们也不甘示弱,把整个夜晚照的像白天一样。
看着这迷人的夜晚,我已经被陶醉的要睡着了。
元宵节和中秋节的故事 篇10
又是一年一度吃月饼的中秋节了。老师给我们讲过月饼的来历,传说在元朝的时候,朱元璋带领人民起义,为了保密,人们把信息放在饼里。起义成功后,月饼就被流传下来啦。
我和妈妈决定今年自己做月饼。我们一起去超市买食材-日式桃山皮、红豆馅、月饼模子和电子秤。
回到家,我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啦。我们仿照视频,先把皮碾碎放在盆里,再用手按着月饼皮,把月饼皮捏成圆形。这一步顺利完成,我们开始新的“长征”。我们要称出25克的月饼馅,多克不行,少克也不行,这可真是个细致活。
皮和馅都准备好了,我们就开始包了。我把月饼皮放在手里,把馅放在月饼上面,边摁边转。可是我稍微一用力,刚弄好的'皮就漏了,黏糊糊的馅弄了我一手。我心里不耐烦极啦,狠狠地把皮摔在了面板上。
在一旁的妈妈看见了,告诉我说:”包月饼的时候,要有耐心,不然什么也做不好,前面的付出都白费了。”我想了想妈妈说的有道理,我又充满了信心。我重新擀了一个皮,小心翼翼地托在手心里,把球状的馅放在皮上,五个手指聚拢在一起,边摁边转。终于把馅成功地裹进了皮里!这真是暴风雨后的太阳啊。我不由得欢呼起来“太棒了!”妈妈笑着说:“你瞧,是不是做任何事都是有技巧的?”
月饼放在烤炉里五分钟就出炉啦。我和妈妈都吃的津津有味。这个中秋节,我又学会了一门“绝招”。就像妈妈说的,“没有不可能,只有你不会做。”
元宵节和中秋节的故事 篇11
杨贵妃为“月饼”起名
说了月饼来历的传说,再说月饼这个名字的故事。在早期,人们并不把月饼叫“月饼”,其叫法很多,如李渊说的“胡饼”,还有“小饼”、“月团”、“宫饼”、“金饼”(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饼。过去,汉人把生活在中国北方、西方的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统称为“胡人”,他们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饼,被汉人称为“胡饼”。这种饼圆圆的,糖馅、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么,胡饼又是如何改称月饼的?这便与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杨贵妃有关了。
杨玉环,原名杨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18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美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众,真若出水芙蓉,男人见了没有不动心的。好色的李隆基听说后,便把时年已27岁的儿媳妇搞到了自己的后宫,册封为贵妃,万千宠爱集于她一身。有一年中秋节,李隆基和杨贵妃一起吃胡饼赏月,风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风雅,觉得胡饼一名不好听,想改个名字。但起什么名字好呢?一时想不出来。杨贵妃抬头一望,其时高悬空中的'一轮圆月,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李隆基一听,连连拍手叫绝。“月饼”一名,由此叫出来了。
但这个传说似乎不靠谱,有这样的记载,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节赐饼给新科进士,当时此饼并不叫月饼。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饼仍不叫月饼的。有的学者称“月饼”一词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中,我查了一下,并无此词。
其实,在宋代,人们也不把月饼叫“月饼”,文人喜欢称之为“金饼”,如与梅尧臣齐名的宋代文学家苏舜卿有诗句:“云头艳艳开金饼”、“金饼隔林月”。在宋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尚没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才变浓,但多称之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饼”才正式定名,中秋节吃月饼风俗也广为流行。如“明嘉靖《威县志》称,”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元宵节和中秋节的故事 篇12
夜幕降临了,爸爸、妈妈、姥姥、姥爷和我一起来到院子里的小石桌前,准备欣赏那八月十五的月亮。我,一边吟唱着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看哪!天边那带着一圈金环的月儿终于升起来了!她,先是金黄金黄的,徐徐穿过一绺一绺青烟似的白云,向上升着,升着……突然,就在一刹那,月儿得颜色变浅了;变白了,变白了!她圆的是那样可爱,又是那样有趣,就好像一个银色的`玉盘,反射出了一道道耀眼的白光。
啊,皎洁的月亮,你引起了多少人的丰富的想象。
嫦娥,为保护仙药,从此住在那寂寞的广寒宫里;吴刚,被罚去砍那永远砍不断的桂花树;小玉兔,在广寒宫为嫦娥捣药……
我,多么想去和嫦娥作伴,多么想去慰问受苦的吴刚,多么想去逗逗那可爱的小玉兔呀……
我看着这圆圆的月亮,我又想起了远在辽宁的奶奶、爷爷和我的大哥二哥。这正应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望着月儿,口里嚼着香甜的月饼,听爸爸讲起月亮的传说,一直坐到了很晚,很晚……
【元宵节和中秋节的故事】相关文章: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02-16
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通用10-21
作文我和中秋节的故事11-23
我和元宵节的故事作文6篇06-25
元宵节的故事03-17
炙手可热的故事和典故04-19
我和音乐的故事08-03
我和_的故事作文04-18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