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静夜的教学实录

时间:2022-07-03 06:12:17 语文 我要投稿

有关古诗静夜的教学实录

  《静夜》教学实录

有关古诗静夜的教学实录

  一、诗歌朗读

  老师:大家一起齐读课文题目。

  学生:《静夜》。(声音很响亮)

  老师:注意,尝试读出静夜的感觉。再读。

  学生:《静夜》。(低沉缓慢,很有感觉)

  老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就在这种静夜的氛围中,自由读这首小诗。

  学生自由读。

  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有没有真的读出静夜的氛围。

  学生甲读

  师评:送你一个词:字正腔圆。其他同学是否也能注意到这几个生字新词,读得字正腔圆呢?

  展示: 漏lòu 模mó 鲛jiāo

  学生乙读

  老师:这次同学们来评价一下。

  学生丙:还可以。

  老师:你觉得他哪里读得好?值得我们借鉴。

  学生丙:读出了静夜的感觉了。

  老师:恩,那你说还可以。说明,你认为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对吗?

  学生丙:对的。

  老师:哪里改进一下。

  学生丙:不仅要有静夜的感觉,而且最好融入作者的情感。

  老师:你试一试?

  学生丙读。(真的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既读出了静夜的感觉,又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老师:恩。读得怎么样?

  学生齐:好。

  老师:大家像她一样,再次齐读,如何?

  学生齐读。

  二、感知诗歌

  老师:读了《静夜》,请思考:诗人郭沫若写了静夜中的哪些景物?

  学生:月光 松林 白云 疏星 天河 海雾 鲛人

  老师:在这些景物中,哪些是诗人真实看到的?

  学生:月光 松林 白云 疏星

  老师:哪些是诗人想到的?

  学生:天河 海雾 鲛人

  老师:非常准确。

  展示: 月光 松林 白云 疏星 ——写实

  天河 海雾 鲛人 ——想象

  老师:那么,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准确罗列,发现天河没有修饰词。

  老师:恩,现在我将小诗第一节改了一改,大家看看,有什么不同?

  展示:原文: 月光淡淡, 改文: 月光皎洁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朗照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白云朵朵

  漏出了几点疏星 闪烁着点点繁星

  学生思考,老师点拨:不知道从何说起的感觉,是吗?提示一下,大家不一定都讲出来,你可以选择其中某一个词的变化,谈谈。

  学生甲:“淡淡”说明月光并不皎洁,它比皎洁更能给人幽静的感觉。

  老师:感受非常细腻。

  学生乙;“笼罩”感觉是月色并不明亮,而“朗照”感觉月光明亮得已经照进松林了。

  老师点拨:如此“笼罩”能写出月夜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

  学生乙:朦胧幽静。

  老师;太棒了。还有——

  学生丙:“团团”说明白云已经成团了,白云很浓重,而“朵朵”则不然。

  ……

  老师;是啊,不同的特点,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定然不同。现在,就请同学们将这种已经写出来吧。把诗中意象及其特点连缀成句,写成散文化的语言。因天河没有修饰词,天河就不用写进去了。开始——

  (学生写3分钟)

  学生丁:淡淡的月光,朦胧地罩在松林上,稀稀疏疏的几点星星从团团的白云缝隙间漏下。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鲛人伫立在岸边,望着远远模糊的海雾对月流珠……

  老师:写得如何?

  学生评;写得非常好。“我仿佛看到了”,将写实和想象区分开了了。

  学生戊:我觉得它有的地方还不够散文化,比如“对月流珠”。

  老师:那你试试?

  学生戊:淡淡的月光,朦胧地罩在松林上,稀稀疏疏的几点星星从团团的白云缝隙间漏下。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鲛人伫立在岸边,望着远远模糊的海雾默默流泪……

  老师:注意关键词:默默。为什么?

  学生:符合静夜氛围,就像诗人用“对月流珠”而不用“对月泣珠”的原因一样。

  老师:感受多么细腻!讲得多好啊!我们一起将修改好的片段读一读:

  淡淡的月光,朦胧地罩在松林上,稀稀疏疏的几点星星从团团的白云缝隙间漏下。 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鲛人伫立在岸边,望着远远模糊的海雾默默流泪……

  三、情感揣摩

  老师:可是 ,天河何处?齐

  学生齐问:天河何处?

  老师:再问。

  学生齐问:天河何处?

  老师:是啊,天河何处?不仅我想知道,同学们想知道,还有谁也想知道?

  学生:诗人郭沫若

  学生:鲛人

  老师:有同学说“鲛人”,谁?有请——你知道什么是“鲛人”吗?

  学生:生长在水里的神人。

  老师:可是,现在鲛人在哪里?

  学生:在岸边。

  老师:所以,鲛人为什么问“天河河处”?

  学生:因为它想家了。

  老师:为什么想家?在家的生活该是如何?

  学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老师:那么,诗人又为什么问呢?我们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就知道了。

  (老师读)《静夜》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诗人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诗人不禁发问:(学生读) 天河河处?

  老师:结合背景,大家想一想,当诗人郭沫若问天河河处时,心情如何?请同学们在纸上至少写三个词来形容一下。

  (学生写)

  学生答案罗列:思乡、无奈、气愤、痛苦、哀伤、惆怅、迷茫、失望、渴望……

  老师点拨:结合静夜的氛围,你觉得用哪些词语好?

  学生A:如果真的很痛苦,他可能就号啕大哭了。

  学生B:气愤也很可能破坏夜的宁静,而不是简单的“对月流珠”。

  老师总结:是啊,淡淡的思乡、些许的无奈、十分的哀伤和惆怅、满怀的迷茫、隐隐的失望,可是纵使心中藏着一个重洋,流出来的也只能是两行清泪……可见,“对月流珠”除了鲛人,还有谁?

  学生:诗人。

  老师: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带着诗人的情绪,再次齐读小诗。

  学生齐读。

【古诗静夜的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静夜思》古诗教学模式教学实录07-02

《静夜》精彩教学实录07-01

静夜思教学实录笔记07-02

《静夜思》课堂教学实录07-04

古诗《静夜思》教学有感07-02

古诗静夜思教学教案07-03

静夜思优质课教学实录07-05

古诗《池上》教学实录范文07-02

自主学习古诗教学模式教学实录07-02

《静夜思》课堂实录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