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的生物教学后记

时间:2022-07-02 17:04:15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血液循环的生物教学后记

  导语:教学需要方法,更需要反思,现在小编整理了一篇关于血液循环的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血液循环的生物教学后记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心理上较不成熟,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相对不足,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教师的指导需要具体化,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活动,以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

  1. 教材分析

  1.1 对教材的认识

  “血液循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江苏科技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的第十四章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课题的一个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了血管、心脏和血液的相关内容,学生已经亲身体会到心脏和部分血管的跳动,已经感受到血液的流动离不开心脏和血管,从而建立起强烈的求知欲,希望更进一步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教材将“血液循环”安排在此可以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血液循环系统的完整“路线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1.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血液循环的概念;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认识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②能力目标:通过模拟哈维实验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锻炼学生操作、分析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意识。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②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1.4 课型与时间 ①课型 新课 ②时间 一课时

  2. 学生分析

  2.1学生一般特征分析

  2.2学生特殊特征分析

  学生对哈维实验普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分组操作。对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血流实验要给以充分的指导,可采用多媒体影片指导其观察。本节应有足够时间用在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的学习上,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

  3.教学策略

  3.1教学方法 以实验法、问题法和讨论法为基本方法。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前导,提问、讲解、演示、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 3.2教具和媒体应用 试验器材(绷带、培养皿、纱布、显微镜、小鱼等)、小鱼尾鳍内血流影片、PPT课件、电脑等。 3.3课程资源开发 组织学生学习测量血压的方法。

  4. 教学过程

  4.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心脏搏动的声音。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学生回答问题) 播放心脏跳动的视频。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过没有,心脏时刻不停的搏动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问题,可能的答案是,能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若答不出来,简要讨论。) 教师小结:对。大家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血液在人体内循环流动的吗?血液循环路线如何?对人体有何意义? 血液循环(板书课题)

  4.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建立血液循环的概念

  4.2.1模拟哈维的血管捆扎实验

  教师:让我们来尝试哈维的血管捆扎实验。请按照课本的提示,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完成。(教师分发绷带,小组成员配合完成探究试验,时间约2分钟)

  教师提问:①你发现了什么现象?②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小结:这些现象都说明,动脉把血液带离心脏,静脉把血液带回心脏。 教师引入下一部分内容:动、静脉之间还有其他联系吗?观察小鱼尾鳍血流情况。体会动静脉之间是如何联系的? 4.2.2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

  (教师分发活的小鱼,并提醒学生用湿纱布将小鱼包起来;学生按小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时间约7分钟。)

  教师:同学们看清楚小鱼尾鳍内血液是如何流动的吗?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再来加深印象。(播放课件中的电影,约1分钟。) 教师提问:①我们如何区分小鱼尾鳍内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②从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情况,你能推断出血液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之间的流动方向吗?(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小结:对。可以根据血管管腔大小、血流方向来判断血管类型:较粗的是动脉和静脉,但动脉血流较快;连接在动脉和静脉中间的是毛细血管,血管内红细胞单行通行;血液由动脉流经毛细血管流向静脉。

  4.2.3总结得出血液循环的总体途径 教师提问:能说出血液在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中是沿着怎样的顺序流动的吗?(学生简要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点评:对,人体血液就在心脏和血管构成的封闭管道内循环流动。我们把血液的这种循环流动叫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指的是人体内血液的循环流动。(板书血液循环定义) 4.3认识体循环和肺循环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①血液循环包括哪两个过程?②血液从左心室出发,通过体循环流回到心脏的途径是什么?③血液从右心室出发,通过肺循环流回到心脏的途径是什么?(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问题,学生参考“信息库”内容认真阅读,自主学习,然后讨论、总结。约5分钟后请同学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小结点评并板书相应内容:①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②左心室收缩,血液被射入主动脉,流经各级动脉、全各处的毛细血管网,血液汇入全身各级静脉,由上下腔静脉送回右心房,这是体循环。③右心室收缩,血液注入肺动脉,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血液汇入肺静脉,由肺静脉送回左心房,这是肺循环。

  体循环:左心室 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板书体循环途径)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 肺静脉左心房(板书肺循环途径)

  教师提问:两个循环之间有何关系?有共

  同点吗?是否截然分开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点评: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起止点都是心脏,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路线。因此,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血液循环对人体有何重要的意义?(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点评并引入下一环节:血液循环给人体全身各处带来了营养物质和氧气,带走了废物。(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出血液循环给体细胞带来氧气,带走二氧化碳,教师应适当提示。)

  教师:让我们通过影片来认识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4.4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师: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中的影片并结合“信息库”内容,思考一个问题: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的颜色是一成不变的吗?(学生观看影片,影片约2分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点评: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的颜色会呈现由鲜红色到暗红色,又由暗红色到鲜红色的不断变化,这是因为血液的含氧量不断地发生变化所致。

  教师提问:血液颜色在什么部位发生变化的?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点评:体循环中,血液是在全身各毛细血管处进行气体交换,结果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少的静脉血;肺循环中,血液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进行气体交换,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教师:可见血液循环为人体各组织细胞运来氧气和养料,将二氧化碳废物等运走,在人体中起重要作用。

  教师提问:请大家想一想:“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都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 如不对,请举例。(教师展示课件中的血液循环路线图帮助学生思考,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点评:体循环中动脉血管内流的是动脉血,但肺循环中正好相反。(提醒学生记住这个规律)

  教师:让我们做个测试,现在谁能用红蓝两种颜色的粉笔把循环路线图中流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部位表示出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如下空图,学生到黑板上用红蓝粉笔标出。)

  教师小结点评:体循环过程中血液经过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而变成暗红色回到右心房;肺循环过程中血液经过与肺泡的气体交换而变成鲜红色回到左心室。

  4.5课堂总结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渗透血液循环是统一整体的思想,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

  4.6创新练习,拓展知识

  教师:让我们看三幅图片,并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答几个小问题。(教师展示课件中的图片,学生观看并思考。) 画面一:一病人正在打点滴。

  教师提问:人在打点滴时,药物注射到人体的哪类血管中?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点评:因为静脉血流速度较慢,而且可以带着药物回流到心脏,进而通过体循环流到全身。

  画面二:一病人正在肌肉注射药物。 教师提问:人在生病时,肌肉注射药物与静脉注射药物哪种疗效快?若作跟踪检查,则最先从心脏的哪个腔发现这种药物?(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点评:药物直接进入循环系统更易被人体吸收。

  画面三:一伤员发生了前臂动脉出血。 教师提问:如果不小心,发生了前臂动脉出血,在采取止血措施时,止血带应扎在什么部位?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点评:止血的措施实质上是阻止血液循环的进行。 4.7课外操作练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血压计的使用和测量血压的方法。

  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营造学习气氛 增强课堂生机 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工作十余年了,常有一种失落感,本来应该是充满着生命气息的生物课堂,常常因为不当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而变得死气沉沉,被学生痛苦的形容成“死物”课。要想真正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生物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必须想办法使学生关注生物课堂。应在如何营造课堂学习气氛上多下功夫。 “血液循环”一节课的教学实践,让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细想起来,这节课我成功做到了以下两点:

  一、 更新观念,还生物课以生趣 以前讲“血液循环”,只会照本宣科,让学生听枯燥无味的讲解,学生很容易被淹没在学科知识的海洋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循环途径和血液成分变化,学生很容易就迷失了自我,只记得空白的知识本身。

  现在再讲,先放下对教学目标的急切追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哈维的血管捆扎实验,自己动手通过显微镜看到了小鱼尾鳍内生生不息的血流。相信孩子们肯定感到新奇,也肯定感到喜悦——因为他们再也不是机械记忆“纸质的生物”,而是感受到了生命本身;再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可以向科学家那样去完成科学探究。

  我有理由相信,抓住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学生自然将心思回归到课堂中来,自然将精力放到学科知识上来,自然可以体验到“学”的轻松。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策略的更新自然也影响到教师自身的心情,也会体会到“教”的快乐。

  二、 鼓励合作,还生物课以生机 以前我的课堂死气沉沉,是因为“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思想长期禁锢着我,也禁锢着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常是我喋喋不休的讲解,提问和回答只是“串场词”,学生没法自主交流,更不能自我展示。

  《学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课堂学习不单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过程,也不是完全由学生一个人独立完成的过程。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中老师只是机械地“死添硬灌”,把学生当作是机器,是老师工作的目标和对象。学生只有义务被动接受,没有权利合作,没有权力思考,更没有权利质疑。这种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是压抑甚至是摧残学生的课堂。

  备课时,我意识到课堂模式应该得到改变,我的思维更应该更新,应该将课堂还给孩子们。指导思想变了,课堂模式也就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孩子们不像以前那样拘谨,不像以前那样只会按部就班的照本宣科。只要老师肯放手,孩子们也是那么的充满生机!

  现代的教育理念提倡合作学习,要求老师把课堂建设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密切合作,共同发展的天地,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人际交流,学会互相帮助,和谐竞争。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课堂气氛和师生行为模式,自然会使课堂充满生气,自然会让同学们充满希望,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血液循环的生物教学后记】相关文章:

历史教学后记07-03

教学后记范例07-03

松鼠教学后记07-03

英语的教学后记07-03

春日教学后记07-03

《瓶子》的教学后记07-03

亡羊补牢教学后记07-03

春晓教学后记07-03

《欢庆》教学后记07-03

夹竹桃教学后记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