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建议
传统文化课程是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结合我市初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实际,现就传统文化和我市初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提出以下几点认识和建议。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文化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华传统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薪尽火传、世代相承,尽管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总体没有大的改变。
所以,设立传统文化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学习的目的是传承,传承的目的是学习,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扬光大。
2、民族特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为中国所特有,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有着显著地不同。
3、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历史跨度之长、传承之有序,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4、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创新了中华各民族以及外来优秀文化的基因,从广度上来说,丰富多彩、宽厚博大;从深度上来讲,高深莫测、思想精深。
三、传统文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1、在传统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置身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进程中,使学生在其时代的背景下、在原始的情境中感知民族精神、领略民族文化。
2、传统文化具有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多重教育功能,在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内涵,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功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3、在传统文化课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通过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四、传统文化课的教材处理
传统文化的3本教材,每本教材都是3篇18课 ,建议每课用2课时处理。
第一课时的重点放在朗读和背诵上。《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在基本理念中,特别指出:“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 作为承载中华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古汉语或者称之为文言文,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淬炼,不仅言简意赅、精炼简约而且极富韵律美、音乐美和结构美,读起来既明白如画、优美如画,又抑扬顿挫、琅琅上口,非常容易让人在朗读、背诵中领会其含义。强化“朗读、背诵”的训练,是传统文化教学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朗读、背诵”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丰富知识积淀、培养感悟能力。
第二课的重点放在引申和拓展上。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浩渺无垠,课本中选取的内容只是沧海一粟,在传统文化课的教学上,应当依托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要引导学生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引申、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要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课的学习,从古人身上学会认识世界、丰富人生。此外,在第二课时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主搜集资料、进行拓展阅读,并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同学;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开展讨论、反思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简单的讲,如果每个教学内容,学生都能熟读几首古诗,掌握几个相关的故事,并能解其意、照其行,那么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五、传统文化课的教法选择
在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与传统文化课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在教法的选择上,可采取以下方法:
1、情境教学法。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毕竟有一定距离,在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创设古典的、人文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的思维穿越千年,回归传统,原汁原味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朗读背诵法。诵读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关键,在传统文化课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技巧、背诵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积累、开拓视野、提高能力。
3、问题探究法。在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抓好“问题意识”在课堂的落实,要积极通过问题的设置,以疑导学、以疑促学,鼓励和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4、愉快教学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积极创新教材的组织结构,通过新颖的课堂组织形式、和谐互动的双边交流和生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学中有乐、学有所获,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5、电化教学法。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电教手段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直观材料,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使之更好地理解、巩固知识,促进观察力的发展和思维积极化。
6、探讨交流法。在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搜集相关材料,积极为学生创设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建议】相关文章: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07-03
浅谈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契合的建议论文07-03
家长意见和建议07-03
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07-03
给公司的意见和建议07-03
研修的感想和建议07-08
研修感想和建议07-08
对酒店的意见和建议05-29
认识实习的目的和意义07-04
保护传统文化建议书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