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的故事》教案

时间:2022-07-02 19:35:40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争论的故事》教案

  《争论的故事》系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盛老师给同学讲了一个故事:兄弟俩为怎么些大雁而争论,结果大雁早已飞走了。故事讲完,盛老师让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感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围绕这个问题,我校的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进行了争论,而且教师之间也进行了三轮争论。在争论中,思维的火花进行了碰撞,对教育行为作了深刻反思,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争论的故事》教案

  一、来自课堂上的争论:

  1、课堂上的声音

  在《争论的故事》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声音,而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现将两种声音实录如下:

  a.课堂1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

  的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刚才说的是书上的四种观点,你们以为谁说得对呢?

  生:我支持第四种观点: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前面的三种说法太浅显了,最后一句话才是总结道理。

  生2:这句话放在最后,又最深重,是整个故事的总结。所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真正告诉我们的是道理。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都满意地点点头,没有一个表示有异议。)

  师;(总结)是啊,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光说不做是不明智的,这样只能浪费时间,贻误时机。

  b.课堂2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师生交流)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他们的争论,白白浪费了时机。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先做起来。

  生5:我以为兄弟俩的争论都在说死话,结果大雁飞走了,告诉我们人不能说死话,要相互谦让一点。

  生6:我奶奶常跟我说,好猫不叫叫的最响的猫不一定是捉老鼠最多的猫,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说的多不如做的多。

  (大家交流了许多观点,更多的是支持: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做起来)

  师:课文中的盛老师支持哪一种观点呢?

  生:课文写盛老师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那么盛老师对所有的观点都赞同肯定。

  师:你们对盛老师的态度满意吗?

  生:不满意,盛老师对什么观点都:赞许,那我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生大多数不满意,都分学生表示满意。)

  师:同学们,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其实,是很正常的。只要你说的有道理。说兄弟俩很笨,我觉得有理;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也是事实;说没抓住时机也对,说做事关键先做起来也行

  (课堂上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2、争论的声音

  课堂上两种声音,折射出两种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深刻的反思,大胆地解剖。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痛苦的,它需要我们反复地剖析与反思,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孰是孰非呢?支持课堂1的教师认为,故事是则寓言,掌握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学生的发表仅代表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但不一定正确,只有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才一语破的,而且这样学生也能接受。支持课堂2的教师认为,新的课程标准一再提出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可以是多元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些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文中盛老师那赞许的目光也就是肯定了这种多元的反应,也体现了编者、教材的价值取向。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归结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感受是要一元还是多元?从文学作品鉴赏的多元性和学生认知规律及差异性来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应是多元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能以一刀整齐划一的方式要求学生,也不能以部分学生甚至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全体学生。

  二、来自检测的争论:

  1、来自检测的情况反馈

  课堂上的争论平息不久,年级组搞了一次阶段检测,检测试卷就有一题:读了《争论的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结果课堂1的学生基本上都写成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阅卷的教师都予以肯定,课堂2的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说兄弟俩笨的;有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有说要抓住时机的;还有说别的等。阅卷教师逐一予以甄别。说要抓住时机要关键做起来等道理的打了勾,而说真笨浪费时间等答案打了叉,经过统计,只有近一半的人答对了。

  2、争论的声音。

  争论发生在本年级组老师同阅卷的老师之间。

  年级组老师认为,学生的感受理解是多元的,不能强求一致,说真笨浪费时间的也是学生独特感受,这里不应该判错。

  阅卷老师认为,学生的独特感受应当予以尊重,如要抓住时机算对,关键做起来等也算对。而试题问的是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兄弟俩真笨兄弟俩浪费时间只能是当时的状况和简单的判断,你能说这也叫道理吗?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体现了如何处理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这一矛盾。

  语文教学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感受在更多的时候对更多的学生来说,是一致的。不应该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在特定的情况下,学生对特定

  材料有独特的体验,这是正常的,也必须予以保护与尊重。另一方面,学生的感受是多元的,而文本的道理却是不是个人感受的问题,它应该是明确的,最多数元的,不应该存在一个个读者就有一个道理的说法,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呢?在争论中,全体老师再次达到共识:首先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教师应予以具体的分析,只要他能自圆其说,只要他的体验是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老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护。但是,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从更广、更深的角度看问题(这时学生的体验也有可能回归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中来,也有可能超越文本。

  三、来自教后记的争论:

  1、教后感交流

  原以为这场争论应该结来了,可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又引发了全校语文老师的一次争论。

  在一次教师交流教后记的活动中,课堂上的老师在提出《争论的故事》教学中,他问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或者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其中只问感想,没问道理,以致于课文学会了,感想很丰富独特,但道理却只有一半的人掌握。一石激起千层浪,应问感想还是应问道理呢?

  2、争论的声音

  支持问道理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目标

  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道理是这则故事的核心内容,如果一篇文章学完了道理学不懂,可以说教学的失败、教育的失误。其二,从当前的教学评价来看,一个学生只有体验感受,考试怎么办?

  支持问感想的教师认为,感想即感悟以及想到的内容,其中包括道理的感悟,还包括联系自己看到听到的情况产生的联想。语文教学就应当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和体验。只有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的道理,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真的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争论后的反思:

  这次争论的其实体现了教学要以教材为中心和还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对矛盾上。故事学完了,问学生有什么感想和学生懂得什么道理这本身本无谁优谁劣之分,两者可以兼得,既问感想又问道理,在感想中学生谈出道理最好,如牵不出道理也可顺势深究一下。但从教师的争论中,要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思想的不同的倾向。主张问道理的,是从文本出发,从落后课程评价出发,他们是在围绕教材教,围绕考试教。主张问感想的,他们不仅是教材忠实的消费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他们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学生本位意识教育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教材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主体在一定的情况下确实是一对矛盾。多少年来教师一直教教材、学生学教材、主管部门考教材,教材成了教师教学的唯一,也成了教师思想的枷锁。新的教育理念指出,要改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在课程设计、实施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课程评价也要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理念。

【《争论的故事》教案】相关文章:

《争论的故事》的课堂争论实录07-03

争论故事教学设计06-08

《争论的故事》教学后记09-27

争论的故事同步练习07-04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02-21

小学语文《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07-04

《争论的故事》课堂教学实录07-04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4篇07-09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4篇)07-21

《争论的故事》教学设计(5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