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弓蛇影故事中的哲学

时间:2022-07-03 06:27:47 哲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杯弓蛇影故事中的哲学

  “杯弓蛇影”话哲学

  文章摘要:乐广的朋友把弓的影子当作是蛇,结果病倒了,这说明意识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对反映客观实际的歪曲的反映,会给客观事物带来消极的作用。它启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杯弓蛇影故事中的哲学

  【编者按】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故事都是富有哲学智慧的结晶,是留给后人的极大地精神财富,真正领悟古人所讲的一些哲理性小故事,对于我们生活、学习,以及各方面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此通过一则“杯弓蛇影”的故事,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晋书·乐广传》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故事是说:乐广曾经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时,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家作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厌恶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当时,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用漆在弓上画了蛇。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了。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客人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哲学寓意】乐广的朋友把弓的影子当作是蛇,结果病倒了,这说明意识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对反映客观实际的歪曲的反映,会给客观事物带来消极的作用。它启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孟母择邻

  文章摘要:孟母确实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她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她深知一个人的才智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她重视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她的这些教育思想,从哲学上完全符合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哲理。…

  【编者按】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故事都是富有哲学智慧的结晶,是留给后人的极大地精神财富,真正领悟古人所讲的一些哲理性小故事,对于我们生活、学习,以及各方面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此通过一则“孟母三迁”的故事,希望大家明白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又通过内因起作用。

  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 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置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

  【哲学寓意】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孟母确实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她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她深知一个人的才智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她重视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她的这些教育思想,从哲学上完全符合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哲理。一个人的成才,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一样,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又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外因的作用是有决定性的。如果没有孟母三迁,说不一定孟子还成不了“亚圣”呢!


  蜀侯贪心亡国

  文章摘要:从《蜀侯迎金牛》这则寓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蜀国的灭亡显然是由于国君贪小失大,不明事理。像蜀国国君这样的人,贪便宜的思想意识往往同僵化的思想方法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形而上学。这种人看问题是孤立的,不是联系的。

  【编者按】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故事都是富有哲学智慧的结晶,是留给后人的极大地精神财富,真正领悟古人所讲的一些哲理性小故事,对于我们生活、学习,以及各方面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此通过一则“蜀侯迎金牛”的故事,希望大家明白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

  北齐文学家刘昼的《刘子·贪爱》中有个一则《蜀侯迎金牛》的故事: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之金”,以遗蜀侯。蜀侯贪之,乃堑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卒师随后而至,灭国亡身,为天下所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寓言故事是说,蜀国国君生性贪婪,秦惠王听说后想讨伐他,(但是通往蜀地的)山路深涧十分险峻,军队没有路可以通往蜀国。于是秦军雕凿石牛,把许多贵重的东西放在牛的后面,号称为“牛粪”。用来送给蜀国。蜀国国君贪图宝物,就劈开山路填平谷地,派了五个大力士用来迎接石牛。秦惠王率领军队紧随其后,从而导致蜀国毁灭蜀国国君死了,因小利失去国家而被天下的人耻笑。

  【哲学寓意】从《蜀侯迎金牛》这则寓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蜀国的灭亡显然是由于国君贪小失大,不明事理。像蜀国国君这样的人,贪便宜的思想意识往往同僵化的思想方法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形而上学。这种人看问题是孤立的,不是联系的;是表面的,不是深入的;是眼前的,不是长远的;是机械的,不是运动的;是静止的,不是变化的。

  所以故事告诫人们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道理:不义之财贪不得,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陷饼吃不得。否则,被“金牛”所迷,后果不堪设想。从哲学道理来说就是,一定要顾全大局,不要因为贪图一些小的利益,而使大的利益也失去了,最终一无所有。


  以愚困智

  文章摘要:“以愚困智”的故事揭示了“有差异才有和谐”的辩证法哲理。任何事物,“和”是有差异、有对立的“和”,是矛盾方面的辩证统一。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构成都是矛盾统一体,都是对立和同一的辩证统一。…

  【编者按】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故事都是富有哲学智慧的结晶,是留给后人的'极大地精神财富,真正领悟古人所讲的一些哲理性小故事,对于我们生活、学习,以及各方面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此通过一则“以愚困智”的故事,希望大家明白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构成都是矛盾统一体,都是对立和同一的辩证统一,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冯梦龙的《智囊》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三徐”名著江左,皆以博洽闻中朝,而骑省铉尤最。会江左使铉来修贡,例差官押伴。朝臣皆以词令不及为惮,宰相亦艰其选,请于艺祖。艺祖曰:“姑退,朕自择之。”有顷,左(王当)传宣殿前司,具殿侍中不识字者十人以名入。宸笔点其一,曰:“此人可!”在廷皆惊,中书不敢复请,趣使行。殿侍者莫知所以,弗获已,竟往。渡江,始铉词锋如云,旁观骇愕,其人不能答,徒唯唯,铉不测,强聒而与之言。居数日,既无酬复,铉亦倦且默矣。

  故事翻译过来就是:徐锴、徐铉两兄弟和江宁人徐熙,号称“三徐”,在江南很是出名,且他们皆以博才多学而闻名于朝廷上下,其中又以徐铉的名望最高。有一次,恰逢江南派徐铉前来进贡,按照惯例,需派官员监督陪伴,朝中大臣都以自己的口才不如徐铉而胆怯。就连宰相也很难有一个合适人选去对付徐铉,于是他便向宋太祖请示。宋太祖听后说道:“你暂且退下,我自己来选一个合适的人。”一会儿后,太监宣传殿前司听旨,要他报上十名不识字的殿前侍者的名单,太祖看后,御笔点中其中一个,说:“此人即可。”朝中上下都惊诧不已。宰相也不敢再请示,就催促被点之人立刻动身。被御笔点中的殿侍者不知何故派他作使臣,又得不到任何解释,只好渡江前往。起初,徐铉词锋如云,旁观者惊愕不已,殿侍者更是无以应付,只好不住地点头,徐铉不知他的深浅,硬撑着与侍者交谈。他们一起住了几天,侍者还是不与徐铉酬答,徐铉此时已精疲力竭,再也不吭声了。

  【哲理解析】这个故事揭示了“有差异才有和谐”的辩证法哲理。任何事物,“和”是有差异、有对立的“和”,是矛盾方面的辩证统一。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构成都是矛盾统一体,都是对立和同一的辩证统一。大千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整体。


  谷阳进酒

  文章摘要:谷阳的好心促成了坏事,说明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只凭所谓的良好愿望办事,就会造成动机与效果的分离。

  【编者按】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故事都是富有哲学智慧的结晶,是留给后人的极大地精神财富,真正领悟古人所讲的一些哲理性小故事,对于我们生活、学习,以及各方面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此通过一则“谷阳进酒”的故事,希望大家要实事求是,懂得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不能只凭所谓的良好愿望办事。

  《淮南子·人间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楚恭王与晋人战于鄢陵,恭王伤而未休。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阳谷奉酒而进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而甘之,不能绝于口,遂醉而卧。恭王欲复战,使人召司马子反。辞以心痛。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而闻酒臭。恭王大怒,曰:“今日之战,不谷亲伤。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率吾众也。不谷无与复战矣。”于是罢师而去之,斩司马子反为僇。故竖阳谷之进酒也,非欲祸子反也,诚爱而欲快之也,而适足以杀之。此所谓欲利之而反害之者也。

  故事是说:楚恭王和晋国军队在鄢陵会战。战斗正紧张激烈之间,恭王受伤使战斗不得不停止。楚军中的司马子反口渴难忍而寻找饮料。这时侍从阳谷捧着酒献给子反。子反这人喜欢饮酒,见酒就乐不可支。子反接过阳谷递上的酒就喝个不停,没多久就喝得酩酊大醉,躺在帐篷里。恭王打算再与晋军开战,便派人去叫子反,子反谎称心痛病发作不受召令。恭王于是驾车亲往探望,一进军中帐篷便闻到一股酒气。这下恭王大怒,说:“今天这场恶战,我为了取胜而亲临战场,受了重伤,现在指望能派上司马子反的用场,可他却成了这副样子。他实在是心中没有国家社稷的地位,又不体恤我军士兵。我没法再与晋军打下去了。”于是下令收兵撤退,并以耽误战事的罪名杀子反示众。这侍从阳谷献上酒,并不是想要害子反,实在是爱护子反,想让子反快乐,但想不到恰恰是害了子反。这就是想对人有利结果却反而害了他。

  【哲学分析】在这个故事中谷阳的好心促成了坏事,说明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只凭所谓的良好愿望办事,就会造成动机与效果的分离。


  两可之说

  文章摘要:邓析懂得事物矛盾的两面性,却持的“两可之说”玩弄辩证法,只谈有利方面不谈不利因素。他精于推论,可有故意违反逻辑规律。他教人诉讼,拿人钱财,为了拿富户和得尸者的双份酬金,自然就得讨双方满意,所以统统“安之”打发走了事。至于双方最后是否成交、以多少钱成交,大概只有天知道!…

  【编者按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故事都是富有哲学智慧的结晶,是留给后人的极大地精神财富,真正领悟古人所讲的一些哲理性小故事,对于我们生活、学习,以及各方面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此通过一则“两可之说”的故事,希望大家要善于根据客观情况来分析问题,懂得事物矛盾的两面性,但不应该割裂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

  《吕览.离谓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矣。’得死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

  这段文字是说的是,郑国有一富户,家里有人被淹死了,有个人得到了这个死者的尸体,富家人想赎回死者的尸体,但得尸者要价太高,富家人因此向邓析求教。邓析说:“你们别急,放宽心,这个得尸者除了你们,是不会卖给别人的`。”得尸者听到后也急了,也向邓析求教,邓析对他说:“你别急,放宽心,那个富人家从别的地方是买不到这具尸体的”。

  邓析根据尸体很快就会腐烂这一事实情况,清楚地推知买卖双方都很着急,富户急于赎回尸体因为尸体会腐烂;得尸者也急于卖掉这具尸体否则就卖不出高价。邓析也因此把握住了双方之间和每一方自身所存在的矛盾:一个想低价赎得,另一方想卖出高价;一方急于卖掉或买回尸体,另一方就不急于买回或卖掉;一方不急于卖掉或买回,另一方就急于买回或卖掉。每一方既急又不急。正因为邓析看出尸体会腐烂这一客观事实以及利益相反得人都会抓住有利于自己的一面;并且把握住了以上得三对矛盾,他才能得以给买方卖方“安之”的答复。由此可见,邓析善于根据客观情况,懂得事物矛盾两面性,是个智者。

  还应该看到,富户和得尸者都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的人,本来,事情的发展对于双方来说,都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但邓析却孤立、片面地只抓住只对双方有利的一面,把对双方不利的一面抛在一边,割裂一个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再有,若尸体不腐烂,双方姑且可以暂时“安之”,一旦尸体腐烂掉了,双方就谁也不能“安之”了。从客观分析,不管是富户还是得尸者都进退维谷,左右两难。

  邓析懂得事物矛盾的两面性,却持的“两可之说”玩弄辩证法,只谈有利方面不谈不利因素。他精于推论,可有故意违反逻辑规律。他教人诉讼,拿人钱财,为了拿富户和得尸者的双份酬金,自然就得讨双方满意,所以统统“安之”打发走了事。至于双方最后是否成交、以多少钱成交,大概只有天知道!


  孟氏二子的悲哀

  文章摘要:孟氏二子的悲哀在于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从实际出发,固守在搬用别人的死法子,没有一点灵活性。它的教训告诫人们,办任何事情都不能凭主观想象,让客观存在服从自己的想象,也就是说不能从框框、概念出发,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和模式。…

  【编者按】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故事都是富有哲学智慧的结晶,是留给后人的极大地精神财富,真正领悟古人所讲的一些哲理性小故事,对于我们生活、学习,以及各方面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此通过一则“鲁施氏有二子”的故事,希望大家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告诫我们,办任何事情都不能凭主观想象,让客观存在服从自己的想象。

  《列子·说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取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诸鲁。

  故事翻译过来就是: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爱好学术,另一个爱兵法。爱学术的.儿子用文学之道去求得齐侯任用,齐侯接纳了他,让他做诸位公子的老师。爱好兵法的儿子到了楚国,用以武强国的方法向楚王求职,楚王非常喜欢他,让他担任军正之职,他们的俸禄让他们家里发了财,他们的爵位使亲族显耀。

  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也和施氏的儿子相同,但却被贫困的生活弄得非常窘迫,对施家的富有很羡慕,因此便跟随施氏请教升官发财的窍门。施氏的两个儿子把实情告诉了孟氏。孟氏的儿子便一个跑到秦国去,以学术去向秦王寻求官职,秦王说:“如今各诸侯国靠武力争霸,他们所努力从事的是练兵和聚粮罢了。如果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们的国家,这无异于亡国之道。”结果将他处以宫刑,驱逐出境。孟氏的另一个儿子跑到卫国,用兵法来求得卫侯任用,卫侯说:“我的国家是个弱小的国家,而又夹在大国中间。对于大国,我们只有侍奉它,小国家我们则安抚它,这才是求得平安的策略。如果依靠用兵的权谋,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如果让你好好地回去,你跑到别的国家去,对我的后患可不小。”于是将孟氏的这个儿子砍了脚再送回鲁国。

  【哲学寓意】孟氏二子的悲哀在于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从实际出发,固守在搬用别人的死法子,没有一点灵活性。它的教训告诫人们,办任何事情都不能凭主观想象,让客观存在服从自己的想象,也就是说不能从框框、概念出发,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和模式,如果把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用想象去代替客观现实,不仅丝毫也不会改变事物的本来面目,反而会碰钉子,犯错误,遭至悲惨的结局。

【杯弓蛇影故事中的哲学】相关文章:

手表中的哲学励志故事07-04

寓言故事杯弓蛇影07-03

哲学的故事02-25

忙碌的哲学故事07-03

驴子的哲学故事07-03

哲学故事:《给予》07-02

怕的哲学故事07-04

小贩的哲学故事07-04

哲学小故事03-14

哲学小故事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