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对新教材实施中识字的再认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中国汉字承载着六千多年来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她以顽强鲜活的生命力,在求变求新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如何让这一瑰宝得以传承呢?这里我想可以套用一句“识字应从娃娃抓起”。对于处于黄金教育阶段的六岁孩童其意义更是非比寻常。那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该如何去面对“识字教学”这份责任呢?
对于已认字的成人来说,谈起这话题似乎不足为奇,而对于小学教育,特别是低段语文教学来说,识字教学却显得极其重要。全国投入的研究历时几十年、方法也有十多种,有些还总结得头头是道、效果显著。于是,历年来我们总是顺手捏来,从中“捞”几种方法便用,也不见得有什么差错。
可是,在新课程实验教材到来之际,眼看着识字量的猛然增加,许多实验区的学生、家长、教师都产生了困惑,对于幼儿园刚升入一年级的六岁娃娃,这么大的识字量能承受得起吗?于是,某些报纸上便出现了“新课程的繁、难、偏真的改掉了吗?”,各种网络上也出现了“新课程下,孩子读书累,家长更累!”等此类的标语、文章,反映新课程语文教材内容的多和杂,更多的是识字量的提升。但是,更多的人在关注这些表面现象的同时,更在思考内在的问题,他们认为低年级学生在两年里边认识两千左右的常用字并不成问题,而在教师的教及激发学生学的识字教学方法上却进行了大量的反思工作。这样的反思令我们教师足以压力重重。确实,在教材更新、理念更新的今天,我们教师不得不对识字教学重新审视,吸取传统方法之长的基础上,融入新课程理念之新意,扬传统方法之长,避传统方法之短,结合新理念,让识字教学再创新法。为此,我在实施新教材的这一年里,对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有了新的认识。我时时让我的识字教学做到以下六个体现:识字方法体现多样性、识字形式体现自主性、识字过程体现层次性、识字环境体现情趣性、识字巩固体现高效性、识字途径体现开放性,从而促使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实际的有效的识字教学途径,使学生掌握有效的识字方法,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尽快达到自能识字,自能读写,主动发展。
一、识字方法体现多样性。
(一)“换部首”识字。 汉字中大部分是形声字,可以利用其形旁的区别和声旁的联系来进行识字。根据这一特点,有的研究小组就进行了“换部首”识字方法的尝试。在实践中学生发现了一些形声字学习的小秘密:声旁表音,形旁表意;只要声旁不变,换上不同的形旁就可以组成一组音、形相近的字。例如以“青”为声旁能组成“清、请、晴、情、蜻”等字,可以编成顺口溜来识记:有水方说清,有言去邀请;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浓;日出天气晴,有虫是蜻蜓。
(二)“比较”识字。课本上许多要学的字,它们在读音上、形状上或意义上有某种相关的联系。如同音字、形近字等。根据这些特点,学生提出了“比较识字法”,即在区别对比的过程中,找出一些字的异同之处来进行识字。比如:“人”和“入”、“出”和“山”等,可区别其形来识记;“上”和“下”可进行意义对比来识记;“出”和“粗”可进行读音比较来识记。又如:“辩、辨、瓣、辫”等字,学生通过对字的音、形、义的比较来辨认,并用儿歌“中间点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中间种瓜长花瓣,中间青丝扎成辫”来加强记忆。通过“比较”识字,学生印象深刻,提高了识字的准确率。
(三)“猜谜、编谜”识字。“猜谜、编谜”识字以其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的特殊魅力深受学生们喜爱。学生们在小组内,编出了许许多多有趣活泼的字谜。如:“美”字,有学生编了“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金”,学生编成“一个人,他姓王,口袋里装着两块糖;“先”,学生编成“小儿咬掉牛尾巴”;“回”,/soft/编成“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编谜、猜谜”识字法激起了学生识记汉字的浓厚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学生在合作“编谜、猜谜”中主动参与,在愉悦的气氛中识记。与此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四)“化字成图”识字。学生根据某个字的字形特点作画,积极动脑,发挥想象,在动手画中记住字形。如:在学习“网”这个字时,学生们有的画出了一张大大的捞鱼网,有的画出一个门框中结了一个蜘蛛网。
除了以上所述,本学年我们还创造过“编小故事”识字、“编儿歌”识字、“加一加、减一减”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学生识字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
二、识字形式体现自主性。
(一)自主决定识记生字的先后。中国汉字历史悠久,每个字形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地方,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有的喜欢识记这个字的字形,有的喜欢识记那个字的字形,还有的学生喜欢挑战困难,专门去想办法识记那些比较难的字,相反有的学生对有些字可能已经会写了,不用再费心去记了。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上,我一般都是这样问学生的:“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它的字形?”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识记字形。
(二)自主选择识记生字的方法。识记生字的方法很多,就如上述说到的:换部首识字、比较识字、编谜猜谜识字、化字成图识字等等,让学生有法可寻,有路可找,增添了许多识字的情趣,更好地实现了学生的自主识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既快又准确地记住字形,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学习,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兴趣也就调动起来了,学生们或在小组里积极主动地学习,或独立地思考,或小声地交谈,或进行激烈地讨论。学习反馈的时候,有的说记住了这个字,有的说记住了那个字。有的还说出几种识记方法,如“非”字:有的说把“排”字去掉提手旁就是“非”,有的说“公路两旁分别种着三棵树”,有的说我哥哥的名字里面有“非”字。又如“闪”字:
学生1:“闪”字是由“门”字和“人”字组成的。
学生2:把“问”字里面的“口”字换成“人”字就是“闪”字。
学生3:“闪”字是“门”字里面加个“人”字。
学生4:走到教室门外,快速地侧转身跨过门槛走进教室,说:“我刚才所做的动作就是‘闪’字。”
学生5:我编个字谜就记住了,“打开一扇门,门里进个人。”
我为学生们创设自主的学习情境,学生们就会选择各种形象的、巧妙的、有趣的办法,创造性的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这样的自主识字不但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快速认识了字,还培养了他们独立认字的能力,比起老师教,学生听,效果要强好多倍!
(三)自主评价识记方法的优劣。
像上述的“非”字和“闪”字,有那么多种识记的办法,那么到底哪一种是最好的呢?让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对同学的建议,学生们思维特别活跃,能对不同的字的多种识记办法或对一个字的多种方法作出自己很有见地的评价,教师尽量“退居二线”,引导学生自己评价,只作适当点拨。如:
学生1:你通过编字谜这个办法记住“闪”,这个办法记起来很容易。
学生2:我觉得刚才小朋友说的换部首记住“闪”字,也不错!
学生3:你用做动作记“闪”字,我喜欢。
引导学生评价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我尽量不说所用的方法不好,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相互切磋、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学会如何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识字方法。
三、识字过程体现层次性。
(一)先读书后识字。半个世纪以来,识字教学几乎都是走“先拼音后识字”的路子,后来又主张走“先识字后读书”的路子。前者否认了儿童的母语基础和汉语言文字的构形规律,后者将识字与读书截然分开,这都是欠妥的。正确的做法是读在先而“识形”在后。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在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因为对学生来说,初读了课文后就要能认读一个个孤立的生字,难度是比较大的。因此,教学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熟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熟识生字的基础上,再提取出来认读,这样学生识字就有了一种语言环境的依托。上学期临近期末,我对《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的七个生字“次、瓜、燕、什、么、样、现”,分三个小组分别用“先拼音后识字”、“先识字后读书”、“先读书后识字”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识字百分率分别为45%、64%、92%,很明显地证实了在语境中熟识生字再跳出语境学生字,是科学的。
(二)先整体后部分。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先整体后部分”,这也是识字的特点。新教材识字教学,教学建议中说到:教学时,不要进行繁琐的字形分析,不要对每个字都进行字形分析,特别是对汉字中不认识的部分、字形复杂的部分做无巨细的分析。主要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见面,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字形,等到学生有能力分解时,再用各种办法分解记忆生字。如:“藏”这个字,只能在整体上记忆,最多分析到上下结构,上面“草字头”为止。记得我当时是这样跟学生一起学的,“藏”上边“草字头”,下边藏着许许多多笔画,怪不得这个字读“藏”。
(三)先模糊后清晰。新课程教材识字量比较大,识字速度比较快,就第一册来说,拼音阶段每课识3—9个,进入识字课和阅读课后,每课要识9—14个生字。而学生识记生字的能力有强弱。因此,要学生通过一堂课、一篇课文的学习,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记住这篇课文中的十几个生字是不现实的。《课标解读》提出: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人人清。其实也就是识字允许学生有一个反复、长期的学习过程,一个模糊记忆的阶段,然后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让汉字与学生反复见面,加强汉字的复现和巩固,逐步从本课中会认,过渡到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能认识,甚至单独出现也
【对新教材实施中识字的再认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7-04
小学语文识字一教学设计07-04
新教材识字教学点滴谈06-15
体育教学与训练实施中多媒体技术应用论文05-09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及教学方法的论文07-03
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论文07-04
新教材下关于小学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07-03
小学语文《识字6》精品教学设计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