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和反思

时间:2022-07-03 10:22:32 幼儿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和反思

  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行为准则——“奥特曼”风波

  “看我搭的奥特曼”“嘿哈”――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小朋友每次玩建构区的积木时口总都发出了模仿电视中特技的声音,并以那些虚构的人物为崇拜的对象,有意识无意识地建构他们的形象,模仿他们的动作,这个现象在活动中出现颇为频繁,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估计是孩子们在家中家长对他们这方面的教育或干涉太小,使孩子看了过多的动作片后模仿片中的举动,常此以往孩子会养成喜欢打斗等不良嗜好,我就孩子的这种不健康的举动进行了干预。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和反思

  我特别和小朋友一起讨论了这个问题,我问大家说:“奥特曼有什么本领。”大家都说“他会打怪兽。”我问小朋友:“怪兽在哪里?”大家的回答都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在山里,有的说在电视里,有的说在树洞里……”我没有就此问题继续讨论,我又问道:“那我们幼儿园有怪兽吗?”小朋友都说没有,我便把班中某些小朋友的不好行为模仿了一遍给大家看,大家都嘻嘻地笑了起来,我问大家这样的行为好吗?大家都说不好,我总结道“奥特曼的本领是很大,他会打怪兽,但是我们这里和他们不一样,我们是幼儿园,幼儿园里有小朋友还有老师,不会有怪兽,大家听到了你的这个声音都很害怕,以后不要再发出那样的声音了,你们说好不好?”小朋友都明白了,就这次讨论过后,模仿奥特曼和那些打枪的声音明显减少了许多。

  幼儿模仿能力强这个特点是他们的共性,一个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另一个孩子就会模仿,如果不良的习惯在一个孩子身边不加以制止很可能全班的幼儿都会受其影响,使班级的秩序混乱。就上面的不好行为如果不加以制止,孩子的打斗和暴力的倾向性就会加大,严重的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记得在电视新闻中经常会听到报道说:某某幼儿因为模仿电视中的轻功等坠楼身亡的事件。这个责任在哪,谁都会惋惜,谁都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情,只能说教育出了问题,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社会的教育都没有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如果我们能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孩子的幼小生命会就这样丧失吗?

  所以孩子处于懵懂时期时,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行为准则,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危险的不能模仿的,并以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教导让孩子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有良好的行为规范。

  观察记录:游大学城

  围绕《古城松江》主题,我们带幼儿开展了游大学城幼儿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后幼儿对谈论大学城的话题很感兴趣,有的在与同伴说自己将来要上什么大学,有的则做起了大学城的讲解员,向同伴、老师、家长介绍起了大学城。

  由此我设计、尝试开展一次主题背景下的运动——游大学城。我在设计教案时想到了幼儿参观的大学有六所(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以及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所以在设计活动时,我考虑了将六所我们参观过的大学都在活动中显示出来,并设计在去每所大学时都有两条材料相同但难度不同的道路,主要有平衡木构成的独木桥、轮胎摆成的假山、平衡台摆放成摇摆桥、用1-3个高跷组合成的石桥、竹梯、垫子构成的竹梯路以及用小椅子橡皮筋围成的山洞以及“小鱼”山洞。

  目的是让幼儿在通过这些道路时锻炼其平衡能力,而且去每所大学的道路有两条可供幼儿自由选择,这样能体现出幼儿间的个体差异。 在活动实施前,我考虑了器具过多的问题(由于在平时我们大多选用1~2种器具让幼儿幼儿游戏),但我只停留在想而没有付诸行动;而观察幼儿的不方便以及天气太冷热身运动的密度与强度可能不够的问题,我不仅想到且及时地给予了调整:我将原来设计的圆形场地改为半圆形;将踩四轮车去大学城改为听音乐跟老师一起活动身体。

  在活动过程中,幼儿随我一起听音乐活动身体,在音乐结束时,幼儿感觉有点热了。接着在去大学城参观游览时我提出了要参观完一所大学再去一所大学,而且自己选择要走的道路。孩子们的兴致高昂地参与了活动,但由于材料的过多,导致许多幼儿是从这条路走过去,从另外一条路回来(这两条路是不同大学的两条路);而且活动的材料让幼儿练习走、爬、钻等多个动作,哪一个才是活动的重点就没有凸现出来。

  由于本次活动是分组教学,还有另外一半的孩子要开展本次活动。在分析活动出现的问题及听了黄保法老师和大家的意见以后,我将活动方案进行了调整:采用2种材料(平衡台与竹梯,辅助材料是垫子)。因此,在这一次的运动中,在设计活动时,我还大胆地让幼儿自己动手搭建去大学城的道路;同时我也考虑了让幼儿的运动强度不断增加的问题,我先让幼儿听音乐活动身体,然后才让孩子们锻炼走平衡台的技能(是在孩子们自发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然后也是在孩子的建议下,去了东华大学游玩,去东华大学是两条竹梯路(是老师预先布置好的两条不同难度的路),孩子要通过竹梯路才能到达东华大学;在大约孩子们都玩了有好几遍以后,接着又有一位孩子发现还有一所大学了,于是我们又去了另外一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于是我就告诉他们:去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路还没有建造好,请孩子们一起动脑筋选用较多的、能够建造一条路的材料。于是孩子们想到了我们前面使用过的平衡台,幼儿一起动手搭建了两条平衡台路。在这辆条路的建构时,我发现幼儿在有意识地按颜色进行建构,但在最后建成的路中间有两块颜色混合了,其中的一位孩子发现了两种颜色混合的问题,在我的提议下,该幼儿很快将这两块平衡台的位置更换了。这样两条由红色与黄色的平衡台构建的路就造好了,接着幼儿在自己建构好的道路上行走,他们一边走一边说:“老师,今天我们真高兴。”在孩子们高兴的气氛下结束了第一次的运动活动。 一次内容相差不大的活动,却有着不一样的效果,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虽然有时老师预设得很好,但效果却不怎么样。我们应该在活动中给孩子留有创造想象的空间,相信他们有能力可以做好,更应该注重来自于孩子的信息,及时地回应与调整,使活动真正体现幼儿的自主性。

  附:活动方案

  活动内容:大学城

  (1)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景中进一步提高幼儿对大学城的了解与认识,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自主探索、练习,发展幼儿走、爬、钻等动作,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

  3、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

  材料于环境创设:

  1、平衡木构成的独木桥、轮胎摆成的假山、平衡台摆放成摇摆桥、用1-3个高跷组合成的石桥、竹梯、垫子构成的竹梯路以及用小椅子橡皮筋围成的山洞以及“小鱼”山洞。

  2、6所我们参观过的大学名称(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以及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以及该大学的照片粘贴在木柱上。

  3、毛巾、衣筐等

  4、录音机、磁带

  设计思路:

  在“古城松江”的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组织幼儿去参观了新城区,使幼儿对新城区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我们松江新城区的巨大变化是:大学城进驻我们松江。但由于时间的关系以及大学不能参观的原因,导致了我们小朋友只在几所大学的门口停留了一会儿,幼儿对大学城产生的兴趣还没有被完全满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设计了此次运动活动——游大学城。本次活动是让幼儿在6所大学间自由地游玩,由于去每所大学的路都不同,而且是难度不同的两条路,这样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能通过的道路,通过游戏情景让幼儿练习走、爬、钻等动作技能,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其次,大学城是我们小朋友去参观过的地方,是属于我们松江的一个标志性的地方,通过活动使孩子们对松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过程: 出发去大学城——幼儿自由游览——集体游览——回家

  指导要点:

  1、幼儿随老师一起听音乐活动身体。

  2、游览大学城

  1)师简单介绍,并告诉幼儿去每所大学都有两条不同的路,每个人自己想办法通过。

  2)幼儿自由游玩,教师观察幼儿通过的情况。

  3)提醒幼儿在游玩时注意安全。

  4)提醒个别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脱衣、擦汗。

  5)教师鼓励胆小幼儿勇敢地通过道路,教师在旁保护指导。

  6)集中休息、介绍:向好朋友介绍自己走过的路,去过了什么大学?

  3、集体游戏:游览大学城

  4、 游览结束,幼儿随老师回家。

  活动反馈:在活动结束后,引起我思考的问题是:虽然天气较冷,在活动身体时是否应该让幼儿逐渐增加活动的强度,而不是一下子就让幼儿达到很强的运动强度;其次是活动的材料过多,虽然孩子们的兴趣很高,但活动的重点凸现不出来。在下次的活动中应该注意这两个问题。

  主题观察记录:我喜欢的动物

  实录:进入“我喜欢的小动物”的.主题,幼儿明显表现出十分喜爱与积极的态度。动物是每一位幼儿都十分喜欢的,它们是小朋友亲密的伙伴,一提起动物,小朋友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与动物相关的故事,可以说爱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园的养殖角又添了一些动物,虽然只是比较常见的、乌龟、金鱼等,但幼儿还是十分喜欢围在旁边想亲近小动物,可见孩子是多么喜爱小动物。

  在这个主题活动中,我班设计了“了不起的本领”的调查表。在表格里需要填写三个内容:1、我喜欢的动物有哪些?2、它们的图片3、说说为什么喜欢它,最大的本领是什么?通过调查表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丰富了小朋友关于小动物方面的知识。小朋友在调查表中的答案都很确切。有的幼儿说:“我喜欢马,因为它跑得快。”还有的幼儿说:“我喜欢大象,因为大象能用鼻子喷水。”小朋友讲了好多。

  反思:通过此主题的开展,幼儿对动物有了更丰富的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也丰富了许多,此主题是幼儿比较喜欢的一个主题。不过我觉得在认识动物时可以根据班级幼儿的喜爱情况有重点的介绍一到两种动物,认识得可以深入一些,全面一些,不至于都是认识的皮毛,只是面上的认识,可以重点深入地了解个别动物,通过一两个动物的认识推广到对其它动物的认识。通过“我喜欢的小动物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幼儿对动物生动有趣的形象有了更深的印象,为孩子们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引发了孩子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别错怪了孩子

  放寒假前一天,我们为孩子们分发完奖状和礼物,孩子兴高采烈地牵着父母或者奶奶的手走后,郭琳琳的妈妈带着孩子又一次来到活动室。我和张老师正要上前询问,郭琳琳的妈妈就对我们说:“老师,郭琳琳又拿小朋友的东西了。”“怎么会呢?”自从上次“本子事件”后,琳琳就再也没拿过小朋友的东西,这次难道她又……琳琳的妈妈见我们不信,边说着边从琳琳的小包中拿出一张奖状来,“老师,你看,她这不又拿了小朋友的奖状。我问她,她还不承认,怕你们着急,我就带她送回来了。”“奥,琳琳妈,是这样的。”望着一脸委屈的琳琳,我忙解释:“今天下午我们在分奖状时,就发现少了一张,当时还以为是写奖状时漏掉了,现在想想,可能是琳琳和那个小朋友的奖状挨着,而我们分发装奖状时,错把两张当作一张装到了琳琳的书包里。这张奖状的确不是琳琳拿的,您错怪她了。真不好意思,由于我们的疏忽,让您又跑了一趟。请允许我们真诚地向您说一声“谢谢”。然后,我又转向琳琳,“宝贝,对不起,因为老师的失误,让妈妈错怪了你。老师知道你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琳琳笑了……

  幼教案例描述与分析:分享和谦让(反思)

  一、主题内涵

  “李小多分果果,分到最后剩两个,一个大、一个小,大的留给张小弟,小的留给他自己。”这是一首充分体现了分享与谦让的教育思想的儿歌,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然而在实际生活教育过程中,大部分幼儿做不到将大苹果留给他人,也许经过一定教育问幼儿选哪个时,幼儿嘴上会说选小的,但是实际去拿是一般都会拿大的(除非不喜欢)。幼儿能否理解分享与谦让的道理,真正做到主动自发的与他人分享谦让的行为呢?分享是幼儿将自己的所有物或所支配的物品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同使用,体验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品,一件好玩的事等。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利其建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适应社会的要求。分享对于幼儿来说,仅仅是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不经意间流露或者发生与同伴交往的一种形式。而谦让,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工作中我们也始终将分享与谦让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然而在人们对知识、对学习、对教育重新进行思考的今天,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却不免又使人困惑、令人深思。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

  幼儿A是中班的小朋友,性格比较内向,不太会说话,但也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平时玩玩具的时候总是比较被动,看见争争抢抢的场面总是后退一步。有一天刚从玩具架上取下一件新玩具正高兴地玩着。突然幼儿B走过来说也要玩。成成不想给,两人争夺起来。老师看见了说:“我看谁是谦让的好孩子!”幼儿A极不情愿地把玩具推给了,幼儿B以胜利者的姿态玩去了。幼儿A则无可奈何去玩别的玩具。

  分析:看这幼儿A无聊的玩着其他的玩具,我不仅思考刚才的做法:谦让是一种良好的品德行为,但是不是应当发自内心呢?幼儿年龄尚小,固然需要老师的教育,但像幼儿A这样的谦让究竟叫不叫谦让?这种做法对其本身的成长发展究竟有多大意义?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案例二:

  饭后休息时,幼儿C拿了一包QQ糖开始向同伴炫耀。幼儿们纷纷围在她身旁等待她分发。幼儿C开始高兴的分给自己的亲信好友。由于包装并不 透明,当分到最后几颗时,幼儿C在分发时没看清楚,不小心把所有的糖都分完了。当她发现自己没有了时,开始大哭起来跑到一旁的老师身边说:最后一个拿到糖的小朋友把她的糖拿去了。

  分析:刚开始分发时幼儿C是很开心的。当分到最后一颗时不小心也给了别人,这时才开始大哭,她的哭声说明什么?是委屈还是不甘心?一开始时分给其他小朋友时她还是表现出了很大方的样子。为什么给了这么多都不难过?而对最后一颗这么舍不得?是不是可以说要让孩子做到分享容易、谦让则难呢?因为从物质上讲,分享意味着共同享有,我虽然给你了,我也还有;而谦让却等于如果给你了,我就没有了,因此很难让幼儿接受。

  案例三:

  下午点心吃黄瓜,幼儿D不喜欢吃黄瓜,又不能扔掉,他看到幼儿E正吃的很快,便转头和他说了什么便把手里的黄瓜塞给了他。幼儿E吃第二根黄瓜吃不下了时就向老师求救。老师去了解情况时幼儿D说:我是谦让给她吃。让我哭笑不得。

  分析:像这种把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并称之为“谦让”的行为,并不少见,午饭时常有孩子把自己不爱吃的菜放到他人的碗中,他们为什么会称自己的行为是谦让?孩子是否真正理解了谦让的含义,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的谦让行为?

  案例四:

  晨间活动时玩橡皮泥,幼儿自己去选择工具。幼儿F的奶奶陪同下去拿橡皮泥。幼儿F拿了一盒较旧的橡皮泥,她奶奶在一旁马上就说:“你这小孩真笨。这盒好拿这盒去玩。”说着就快速拿起一盒比较新的橡皮泥给孩子。而旁边一个来不及伸手的孩子只能拿了幼儿F原来的那盒。

  分析:这可能算是家长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问题,在幼儿园里我们教育孩子分享合作、团结友爱,可是有的家长教育却是与幼儿园背道而驰,使得孩子无所适从。家长的观念、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上述案例中,幼儿F有了谦让的表现,家长不但没有表扬孩子的行为,反而说孩子笨。所以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孩子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分享与谦让的观念也得不到培养。

  三、案例反思和体会:

  1、幼儿园该如何对幼儿进行分享与谦让这一品德教育?是不是可以把分享作为谦让的基础去对幼儿实施教育?

  让幼儿在懂得并愿意分享的基础上去进一步理解并学会谦让?

  分享行为包括自发分享,诱发分享,被动分享。案例一即属于被动分享。被动分享行为产生最初,在老师要求下共同分享,或在幼儿强迫下进行的“分享行为”幼儿不懂得同伴间玩玩具得规则:大家一起玩。在老师得被迫下,被动地与其他幼儿产生分享行为。有的幼儿过于胆小,如:幼儿A,被别人拿去玩具后,只是稍微作出反应,却也只能被迫地产生“分享”。这样“分享”使一方愉快,一方愁。

  而诱发分享行为使在幼儿初步理解“分享”,却又在道德认识水平低的情况下,产生利他行为。在平时的游戏中,幼儿往往会为争抢玩具而大大出手,在建立了“不许随便拿别人的玩具”这一规则下,幼儿的争抢行为得已制止,教师进一步主导幼儿向其他幼儿“借玩具”产生另一种规则:在别人同意下,拿走玩具。因此,这样诱发,使得幼儿都愿意与别人来分享他的积木,这时也抓住时机进行礼貌教育。

  教师在发挥幼儿的主导性。积极性,能动性,注意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分享行为的过程中,幼儿的分享慷慨程度会不断提高。这时自发分享就会产生其中、当幼儿发现某一幼儿正在为一玩具而苦苦另一幼儿借时,他会主动拿出来说:我给你玩,在尝试分享图书时,幼儿会主动的提出;我要和xx一起看;或者幼儿间相互商量说:我们一起看这本书吧!此时的自发的分享就以成为幼儿间社会交往的手段。

  2、 其次,经验告诉我们,要让幼儿分享是比较容易的,而谦让对于幼儿就不太容易接受。

  案例二说明要使幼儿达到能够自觉谦让,实非易事,因为不但要有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还要有这种品德形成的情感态度,即要乐意去做。所以这是一个涉及到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笼而统之地把分享、谦让混作一团去处理,使本来易于解决且对幼儿十分有利的教育机会就失去了。如两个幼儿争夺一本图书,我认为,如果以两人一起看的解决方式处理,就更利于幼儿的健康心理与品质的培养,因为既解决了矛盾冲突,又培养了幼儿合作共享的情感。在对幼儿进行谦让教育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去实施,对于较小的幼儿可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以分享教育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在满足其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逐渐教育其学会轮流玩、轮流使用。如班上添置了新玩具、新图书,幼儿都想玩、看,教师可引导幼儿想想在人多玩具少的情况下,如何都能玩到新玩具。如可采取先轮流玩的办法,再由此过渡到谦让。

  3、再次教师在教育幼儿谦让的同时,也应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作考虑。

  一个人的良好品德不仅仅是谦让,诚实、勇敢、自信、热情、友爱、好问以及活泼开朗的个性品质都是不可忽略的。案例一中幼儿A行为就说明过分的谦让有时反而会成为一种懦弱,甚至对自己丧失信心。而象案例三中的幼儿D,是不是也应该好好分析一下其对谦让的认识与理解?如果是真正不理解,可帮助其理解;如果是明知故做,那么要让其明白,自己不喜欢的,别人可能也不喜欢,对别人施“恩”也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不要使谦让过了“界”。把自己不喜欢的强加给别人,还美名其曰“谦让”,岂不是扭曲谦让?要让其懂得,真正的谦让是双方都高兴、都情愿、都为这件事而感到高兴,而不是强加于别人。

  4、最后我们经常谈教育的一致性问题。

  从案例四中幼儿F和她的奶奶身上便表现出家园教育的不一致性,家长关心幼儿,担心幼儿在幼儿园会吃亏,希望帮助幼儿得到最大的利益,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却与幼儿园里的教育产生一定抵触,成人是幼儿的镜子,成人对事物的处理方法会直接对幼儿产生影响。或许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能给我们一点启示,以分果果为例:

  我们把大的苹果与小的苹果都放在孩子面前,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时候选大的,什么时候选小的,我们还可以把我们大人的选择告诉孩子,并告诉他原因,我们也可以告诉我们希望孩子选择哪个,但是,最后的选择是由孩子来做的,那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关注孩子的选择。

  四、相关问题思考

  我们还要把分享和谦让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为分享和谦让不仅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物质的分享谦让可以亲眼看到,精神的分享谦让虽然看不到,却可体会到,两者是一种巧妙的融合。幼儿在不断地成长,分享谦让行为的表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需要借助教育,借助日常生活逐步渗透,采用行为鼓励法、榜样示范法等各种教育方法,避免单一的说教,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产生自发分享、自发谦让的愿望。

  培养幼儿坚持的品格

  案例描述:

  区域活动时,小贝选择了益智区。益智区有一样小贝最喜爱的玩具——七彩拼图。

  小贝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张蝴碟造型的图案开始拼图。她看上去很投入,眉头紧锁,每一次都是很仔细地观察过图片上的图形后再去盒子里寻找,找到后再小心翼翼地放到相应的位置。

  大约过了两分钟她好像遇到了一点小困难,原来盒子里根本没有她要的图形,这是什么图形呢?原来这是一个多边不规则图形,她需要找出一个六边形再找出一个菱形拼起来,这可有点难度,她能自己拼出来吗?

  我暗自为她加油。

  终于她从盒子里拿起了一个六边形,把它放在图形上。呀,她惊呀的发现旁边不正缺个菱形吗?从她的表情可以看出她成功了,眼里闪着成功的喜悦。但小贝没有洋洋得意地停止拼图,她的小蝴碟才拼出了一半,她继续专心地投入拼图,寻找图案中的一个又一个图形。

  呀,这个图形盒子里怎么没有呀?她又遇到困难了,图形好像故意和她捉迷藏,无论她怎么努力地找她就是找不到,时间过去三分钟了。小贝很着急,她看到盒子里真的没有她要的图形了,她看看对面的文文,原来那儿有好多梯形,这个梯形正是小贝要找的。

  “文文,给我一个梯形,好吗?”小贝好像在企求。

  “不行,我这只小蜗牛需要好多梯形才能拼出来呢,给了你我怎么办?”文文不让借,态度还很坚决。

  小贝无可奈何地抬头看见了我。

  “时老师,我需要一个梯形,可是我现在一个也找不到。”

  “别着急,小贝。你再想想办法 !没有梯形,可不可以请其它图形来帮忙呢?”

  听了我的话,她似乎很受启发。大约过了三分钟,小贝终于想出好办法了,她用一个菱形和一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梯形。

  “太棒了!”我竖起大拇指告诉她“只要肯动脑总能想出好办法的!” 小贝高兴地端祥着手中的蝴碟,好象整个天空都是彩色的。

  活动反思:

  看似简单的拼图其实是有难度的,幼儿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感知觉,还需要一定的`耐心。所以整个观察中我都能体会到孩子找不到图形时的心情。

  在这次观察中我特别留意了孩子的兴趣以及坚持度。

  小贝第一次选择这这样的玩具是因为感兴趣,之后就不是兴趣所能支配的了。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孩子的坚持度能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所以我担心的不是她能否完成拼图,而是她能否坚持到最后,孩子会不会知难而退,结果很让人满意。

  小贝第一次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如第一次,小贝遇到困难时老师如果急于给孩子帮助,孩子就会失去一次很好的独立思考的机会,那时老师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要相信孩子!

  第二次,孩子坚持度不够时,老师对孩子的点拨、鼓励都会重新激发孩子的探索欲。不给孩子及时的回应,幼儿很可能会半途而费,幼儿的游戏水平也不可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于是第二次是得到了老师的启示自己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可见,要培养孩子的耐力需要老师适时的介入,给予指导,过早过多都不宜。当幼儿把球抛向教师时,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只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方式把球抛回给幼儿。教师要做一个“促进者”,在接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起到介入的目的。而且这种介入是支持的,而非干预性的,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

  漫漫人生路上,孩子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在困难面前不轻言放弃,奋力拼搏,才能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掘。这样的品格对孩子是终身受益的。

  中班案例分析:我不想玩

  实例一:

  时间真快,一转眼星期一又到了,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来到幼儿园,迫不及待要学本领呢!瞧!这些早到的小朋友正在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了起来;而有些小朋友正在看故事书呢,“你看,这只小老虎和他的妈妈在喝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小猫看见一只老鼠,他非常生气,‘喵、喵、喵’大叫起来……”“你看啊,我这个故事多有趣啊!”孩子们开心的说着、笑着、玩着。可是,亭亭却一脸的不开心,一会儿玩玩具,一会儿拿故事书,没几下功夫就都拿回去了,只是坐在小椅子上看着其他孩子,心里也不知到想什么。我走上前去,摸摸她的头,“亭亭,这么好看的故事书,还有这么多的玩具,你怎么就不玩了呢?”孩子也没说什么,只是一脸的紧张,轻轻的说:“我不想玩!”

  实例二:

  下午该是玩区角的时候了,孩子们显得特别开心,不一会儿功夫就选好自己喜欢的区角里去玩了。在玩的时候,孩子们表现非常好,没有出现“大喊大闹或是抢玩具”的情况,为此,我也表扬了各个区角里玩的小朋友,孩子们得到表扬后都非常高兴,玩的更加起劲了。听,多好听的声音!“我们一起来玩吧。”“我能跟你换一下吗?”“我来说你来猜吧,好吗?”多么优秀的孩子,我被孩子们的情绪所感染了,也“成为”了他们其中的一份子,我笑了,孩子们也笑了。“砰——”只听亭亭说:“你怎么这样?我不玩了!”随手把手上拿着的积木撒满一地,便头也不回走出了区角。

  实例三:

  今天我们班的浩浩小朋友拿来许多的小型玩具,有:奥特曼、恐龙、摩托车、卡片等等,吸引了很多的孩子,“你这是哪里买的?我上次也看到过的。”“哇,这么多的玩具,能借我看看吗?”“我喜欢这个,哈哈,变变变。”“我们用这些一起来做游戏吧!”很快,孩子们就“打”成一片了,玩的可开心、可刺激啦。只有亭亭呆呆的坐在那,想去凑上去看,又退回来,做着自己的事情。这时,佳佳走过来,对亭亭说:“浩浩今天带来了很多漂亮的玩具,我们也去和他们一起玩吧。”亭亭看了看佳佳一眼说:“你去玩吧,我才不要玩!”说完,两只手托着下巴直楞楞的看着前面。

  分析:

  亭亭是一个文静、比较少说话的孩子,属于那种“成熟”有自己的想法与“作风”的这样一个女孩子。在小班或是在中班上学期的时候,都没有出现过以上的这种现象,也就是在这段时间表现的尤为突出,做什么事情都比较被动,积极性不高。像实例二中说到,亭亭丢下这样一句话:“你怎么这样?我不玩了!”光看表面这句话的意思好象是在责怪别人,‘说好了这样,你没有做到。’表现的很生气、很愤怒。后来在了解当中,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本来这个玩具是亭亭自己先看中的,想要过去拿,却被别的小朋友拿走了,她想要玩但是被小朋友拒绝了,所以才变的那么冲动,把玩具都扔在地上。从中也可以看出,孩子还不会用好听的语言去跟小朋友交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且孩子很容易激动发脾气,做事很快就放弃没有很好的坚持性,从而也导致了孩子“我不玩”的说法。再如实例一、三:我们不难看出,亭亭其实是一个不善于交际的小朋友,她不知到该怎样跟同伴交流,也不知到遇到什么事情该如何用语言来更好的表达,让其他小朋友明白,每当这时候她都会表现的非常独立、很要强,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久而久之,孩子们都不会再想到她,和她一起玩了,这样一来,孩子就变的“不爱玩、不想玩”了,好像对什么都失去兴趣了。在其他活动中,我也发现,孩子一直抱着“不想玩、不要玩”的这个态度,到最后就变成“不会玩”了。为了更好的'处理这件事情,我也跟孩子的家长取得了联系,把最近孩子在园的这些情况跟他们详细的讲了一下,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我也发现了很多:现在的家长,为孩子“包办、代替”的很多,亭亭的家长也不例外。平时孩子的父母工作都非常忙,没时间顾孩子,那么孩子的日常生活就有外婆来照看。虽然亭亭的爸爸妈妈跟孩子见面的次数很少,但是他们总会满足孩子的每一个要求,现在,亭亭的房间里是堆满了自己喜欢吃的、玩的东西了。可见,孩子的心里已经有这样的想法了:爸爸妈妈会给我买的,奶奶会帮我做的。在幼儿园里她就会觉得:反正我家里有的,不玩就不玩了。正是有这么一个侥幸的心理,孩子变的不会做了,不愿玩了,跟同伴相比,孩子在各方面都比较慢,即使有时候孩子会去动手做,但是她比其他孩子想到的更少,动手能力也退步了不少。

  不管怎样,作为老师的我,更应该去关心、呵护孩子,让孩子每天开开心心,快乐的成长,同时我也要自我反思:“我让孩子学到了什么?”“孩子到底有没有进步?”相信在以后的教育引导下,亭亭会变的更加大胆、自信。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和反思】相关文章:

《丑小鸭》教学案例分析和反思07-03

小班案例分析与反思03-06

大班案例分析与反思02-28

大班案例分析与反思02-28

大班案例分析与反思03-01

大班案例分析与反思03-01

大班案例分析与反思03-01

幼儿教学反思案例分析07-04

《桂花雨》案例分析及教学反思07-03

小班案例分析与反思7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