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道教与中华传统文化
虽然道德经四十七章中有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但是对于我们这些还未达到神而通之的境界的人来说,能有这次难得的机会来到古楼观说经台和重阳宫全真祖庭思慕先圣的智慧与坚韧,来到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曾经驻跸的八仙宫亲身感受道教生活、深入问道,实在是万分荣幸。在此感谢北京市道协、龙王庙、八仙宫、道教之音等为这次活动付出的辛勤工作!
中国道文化的源头在黄帝,而黄帝同时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奠基人。老子恰恰就是道文化的继承者、总结者和最大发扬者。故而道家思想又被称之为黄老之学,其作为代表中华文化的大树,先秦的诸子百家思想则是这棵大树上结出的累累硕果。中华民族的智慧在先秦时期经历过大繁荣的时期,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始皇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下,除去儒、法两家的很多其它珍贵思想都不被公开提倡与传承,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但道教的先行者们在此时走了出来,传承了道家、阴阳家、医家、仙家、方士等等思想。这一批人默默地用道的思想根基吸收统一了各家的思想,并保留到了今天,在很多地方都能找到他们的影子。
除了在思想上,在文化上尤其是服饰文化,由于道教作为宗教在教规和传承方面的约束,所以受到历史上数次社会变迁的冲击较小,其服饰——头巾、束发右衽和宽袍大袖的长袍——保留下来了中华传统的特色。道长们都颇具古风,可以说是中华服饰文化的活化石。
在民俗文化上,从八仙宫所代表的八仙文化、各地宫观的土地山神文化、城隍文化、北京东岳庙特色的地府文化、月老文化等等,这些广大民众耳熟能详的故事和信仰可以看出道教与民俗很好地结合,相辅相成,互相吸收发展,是传统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进一步说明道教的“接地气”,与广大民众距离感小,一直是普通人生活中的元素。
因此在今天这个道教与民众距离感拉大的时代,问道之旅活动就是难得的好活动,让我感受到了道长们的友善,与道长们同吃同住,直接交流了诸多问题,拉近了距离。
所以不仅仅问道之旅活动应该继续办下去,也应该多从民俗角度入手,与广大民众拉近距离,走回普通人的生活。以北京的宫观举例,位于烟袋斜街的广福观,虽然正在做关于民俗的展览,但是没有道教神职人员主持工作,永远也不可能再现京城什刹海地区原汁原味的民俗风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在历史上,闹市中分布着许许多多的宫观,如北京的都城隍庙、砖塔胡同的关帝庙、北顶娘娘庙等等,希望在将来其中的一些宫观能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恢复成为民俗和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不只对道教工作,对逐渐消失的民俗文化传承也有巨大的好处。就像很多博物馆民俗部分展览中经常陈列的旧时小玩具,将它们陈列在展柜里永远也无法体现给世人其本来面貌,只有拿出展柜,让前来参观的观众亲自动手玩一玩才能了解全面的民俗。民俗要做活,从道教的角度就是要逐步走回民众中去,走回宫观。
因而在思想、服饰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道教在历史上以及当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于道家本身主张清静无为,所以这一点很少被提及。在中国传统文化急需传承人的今天,道教理依旧有使命继续肩负起这一无名而艰巨的责任。
道教的活动场所多在宫观,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宫观,各有各的建筑特色,下面举两个例子。位于北京故宫以北有一处明清皇家古建道庙大高玄殿,建筑富丽堂皇,中轴线建筑黄瓦铺面,配殿绿瓦居于两侧,整体构造严谨,代表了传统的帝王文化与道教文化的融合。而在北京内城外,作为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白云观则给人另一种气息。也是统一的明清建筑,青瓦铺面,不事铺张,平时游人不多的日子,居于殿宇之中会给人一种内心平和的感觉。长时间居于现代社会的普通人对于这种难得的清净必会倍加珍惜。
这两组建筑都能给予来访者一种油然而生的美的享受,一种平日里在高楼大厦间体会不到的震撼。因为从传统建筑上所传递的中华文化充满着哲理、生命力与美的享受。所有的建筑以中轴线左右铺开,风格统一和谐,错落有致,并且在建筑形制上客观区分来区别殿宇的级别。
同时,古建筑带给来访者浓浓的历史感。在百年以前,我们的先人也是站在同一个地方,虔诚地祈祷,抑或仅仅是来缅怀他们的先人。历史不断地相似上演同时又不断发展,以后可能会有很多新式宫观的大发展,但对古迹宫观来说,在传统建筑越来越稀少的今天,做好文化的传承也是历史给予的责任。古迹宫观无疑是先人留给我们后人无穷的财富。
在文物古迹保护这个问题上学界历来有很多不同的看法,笔者个人认为复建重修古建筑完全没有问题。因为中国古建大多数都是木结构基础,在漫长的历史中由于战争或者仅仅无意失火是常有的事情,复建也是每个时代都在重复的工作,故宫的太和殿就曾经在历史上四度失火四度重建。但复建尽量做到“原址、原样、原料”是前提,因为古建筑不仅可以传承历史文化,还有标定历史位置的作用。
具体来说,复建保持整体建筑群的风格和谐与历史风貌也是利大于弊的。以陕西行问道的三座宫观为例,八仙宫中轴线上现存有明清遗构的灵官殿、八仙殿和斗姥殿,均是硬山顶、青瓦铺面、单跳单昂斗拱,并且具有西北建筑特色,两侧立墙颇厚,开间是明三间、暗两间,三座大殿具有统一的建筑风格与样式。而后建的山门和聚仙阁则明显不同,斗拱样式与彩绘风格迥异,重檐歇山顶的聚仙阁从建制上超越了前面的主神殿,在整体建筑风格上比较不协调(胡诚林会长在活动中提到八仙宫重建建筑今后要进行重新的整体规划与改建,此乃八仙宫的幸事)。重阳宫也有同样的问题,祖师殿作为黄瓦铺面的歇山顶二层楼阁与清代保留下来的灵官、七真二殿并不协调,而如果通明阁按照现有计划复建之后,后人再来参观将很难把建制不同并且向北平移的新通明阁与历史上那个重阳宫的标志建筑联系起来了。在这方面,楼观台就好很多,除了新刷的墙面略有斑驳,在建筑风格上比较统一,体现了和谐的美感。
在当今这一传统建筑文化已断代之际,我们更应肩负起传承人的职责,重视对宫观历史与文物古迹的考察保护。宗教工作与文物保护工作都十分不容易,听到重阳宫陈法永道长讲他苦心维持的经历十分感动,希望能将宫观的修建与文物保护、历史传承更好地结合,多考证,并慎重重建。矗立起高大的、引人注目的建筑未必就是目的,协调的、能给予人平和心境的宫观更适合当今社会需要。
道教在历史上自先秦开始就很好地保存了中华传统文化,而在今日,依旧有着为保存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的无上使命。
【道教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文章:
中华传统文化07-09
中华传统文化03-02
中华的传统文化资料11-25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09-27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07-21
中华传统文化范文06-21
中华传统文化演讲08-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05-26
中华传统文化教案12-05
【精选】中华传统文化故事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