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咏雪》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03 18:46:04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课文《咏雪》的教学反思范例

  《咏雪》选自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古代小说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咏雪》一文篇幅短小,辞意简单,文章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语言”不好,一望而知。七年级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虽不多,但读懂此文亦不是难事。在教学之前,我预设的教学流程是:读通(读准字音)——读顺(理解内容)——读美(再现情景)。

语文课文《咏雪》的教学反思范例

  文章简短,自以为备课充分,预设环节清晰简洁,自然流畅,那天天气虽冷,外面一直飘着雨,可我心中豪情万丈,在脑中将教学过程回顾了一遍,信心十足的走进了课堂,引领学生直面文本。

  师导: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有才气少年的故事。

  学生纷纷举手,一学生讲述了“曹植七岁做诗”的故事。

  师:同学们,其实像曹植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教学环节有条不紊,我因势利导,带着学生读准字音,默读课文注释,消灭了重点字词的意思,说了译文,去掉标点检验了学生的朗读,接着,准备评析课文内容。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写出了……”,或“……表现了……”“……说明了……”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说一句话。

  生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写出了故事发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生2:“俄而雪骤”说明了雪是由小到大,也写出了谢太傅出题的原因。

  ……

  生3:“公大笑乐”表现了谢太傅对他们的回答很满意。

  生4:“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句说明谢太傅其实更喜欢“未若柳絮因风起”。

  师:为什么呢?

  生5:因为文章只介绍了兄女,而不介绍兄子。

  生6:“公大笑乐”写在“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后,是不是也是因为这句才大笑呢?

  整堂课正向我所预设的方向发展,我将带着学生们欣赏这后一句比前一句美在哪里,我意气风发:“那么,你们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一阵沉默,我继续引导道:“柳絮风一吹,四处飘舞,雪花呢,也是飘飘洒洒……”我伸开双手,模仿雪花飘舞的样子,试图带动学生的想象力,可学生仍是有些茫然。我有些急了:“看过下雪吗?”学生这次倒是很整齐地摇摇头,大声回答:“没有!”我愣住了,是呀,我们青田地处江南,又是近海地区,冬暖夏凉,下雪?实在是难得一见!突然,有个声音冒出来:“看过了!好像是二年级还是三年级的时候……”同学们纷纷点头,我正暗自庆幸,谁知学生马上又因为是二年级还是三年级开始争论起来!我急忙拉回他们:“想想看,那时下雪是怎样的情景,或是回忆一下,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下雪的情景?”学生又是面面相觑。这时,一只手怯生生的举了起来:“老师,我去年到哈尔滨旅游,看到过雪!”我大喜过望:“快说说看!”“可是……”“没关系,大胆说!”学生受了鼓舞,大声地说:“老师,我觉得‘撒盐空中差可拟’更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竖起了耳朵,“因为那雪,用手抓起来,是冰晶一般的,更像盐!”

  不要说学生纷纷点头,我更是意想不到——刚才这一切,都是我备课时疏忽了的问题!

  天气越来越冷了,学生们继续争辩着。面对教学中出现的这个突发事件,我该怎么办呢?

  也许是天公作美,窗外居然零零落落地在雨丝中飘起了些许雪花,渐渐的,白色主宰了天空,下雪了!!

  一个学生尖叫起来,其他人都来了兴致,纷纷把头朝向窗外,个个喜出望外。

  我当机立断说:“同学们,那么接下去的时间,我们就去外面欣赏雪景!”顿时响起了一片欢呼声。我继续说:“我们边欣赏,边思考,究竟哪个比喻更好,同时,我们也再想想,还能不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学生一涌而出,沉浸在了喜悦的气氛中……

  第二天,我再次走进了教室,看着孩子们跃跃欲试的眼神,心中不由一阵激动!

  师:昨天,我们欣赏了雪景,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生1:我觉得“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比喻比较好,因为盐撒下来,和我们昨天观看的下雪相比,速度太快,雪应该是飘,和柳絮更像,而盐只能是用落!

  生2:我也同意这个观点,我还觉得盐下落的路线太直,雪会随风起舞!

  生3:我倒觉得“撒盐空中差可拟”更好,雪落在手心里的感觉,是冰的,手感和盐相似,而柳絮应该是暖的。

  ……

  生4:我的想法和大家都不一样,我觉得两种比喻都非常高明。从物质上分析,雪更像盐,而从感觉上分析,雪像柳絮,只不过因为两个人比喻的角度不同罢了。而且,我觉得出现这两种不同的比喻,和两个人的性别有关系,女孩子更浪漫些,而男生比较理性,所以有盐和柳絮两种截然不同的比喻!

  我不仅为和学生们为他的精彩发言一起鼓掌大笑起来,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接着,学生们又读了他们写的形容飞雪的比喻。

  生1:雪,像是一群白色的小精灵,漫天飞舞着,来到人间,扑进大地母亲的环抱里!

  生2:飞雪,如不惧人的小蝴蝶,扇动着着翅膀,随着风,四处乱撞!

  生3:雪,像蒲公英,似鹅毛,又如芦花般,在天空中飘飞!

  有学生反对了:你怎么一个人把所有的比喻说完了?学生们又哈哈大笑起来!

  看着学生们开心的样子,我也忍不住内心的喜悦,心想:多亏了这一场雪呀!

  教学反思:

  (一)备课也要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发展和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教师已经预设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形。在本课教学中,我本想利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读与说,顺势说出“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较之前者更胜一筹,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学生们老老实实地说出了自己的情况——“忘记下雪时的情景了”,并且根据自己的认识,指出“撒盐空中差可拟”这比喻更好!这样的回答符合他们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符合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我想,出现这种情况,还是由于教师在面对新课程改革时,并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起的,还是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去左右学生的思维,备课时,也就没有充分的去考虑学生的学情,须知,备课也要备学生!

  (二)让学生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

  心理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表现的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环境里,在禁锢的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而学生,对老师或多或少都存在一种本能的戒备心理,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朋友关系,在中国这个特别重视师道尊严的国度里,似乎很难产生!学生往往顺着教师设计的思路,向着教师预定的目标前进,生怕触犯了教师的权威,这样,必然会限制他们的思维!本堂课的教学,原本一课时就能完成,但学生并没有按我的预设前进,他们所说的,是我没有想到的;但是他们说出了真话,我想,“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何况,从学生语文积累的角度来讲,通过第二课时对雪的再分析,取得的效果定然比我原先设计的要好!更何况,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以创设出良好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轻松、和谐、愉快的空间,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既是如此,两节课又何妨?!

  (三)就地取材,使预设与生成完美结合

  在教学设计时,我原本是想通过文言文的三读“读通,读顺,读美”来达成教学目标,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把语文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上!谁知学生居然对雪没有具体的概念!当发现阅读主体的个人体验游离文本之外,我一下子没有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有点慌但却想不能阻止学生们的声音,所以继续请同学们说下去,而学生居然又说出了一个与教师预设完全不同的声音,并且完全基于自己对生活的认识,预设与生成产生了偏差!幸好,一场及时的雪,使学生在有趣的观察和实践中得到更多的认识,这堂课总算是有了一条漂亮的尾巴!可是,如果没有那场及时雪呢?看来,“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绝不能成为一句口号!

  回顾这次课堂教学因疏忽带来的意外,从最初的胸有成竹,到后来的慌乱、紧张和当机立断,以及最后的惊喜,我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决不应拘泥于原有的教学设计,要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自由翱翔!要知道,学生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视野就有多大!而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更应在深入研读和挖掘文本的同时,全面了解把握学习主体的情况,正确使用和处理文本,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根据课堂教学的发展实际,灵活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超越预设、创造精彩!

【语文课文《咏雪》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课文信的教学反思07-05

语文课文长城的教学反思07-05

语文课文《劝说》的教学反思07-05

语文课文猫教学反思07-05

语文课文西湖的教学反思07-05

语文课文《水》教学反思07-04

语文课文歌声的教学反思07-04

语文课文鲸教学反思07-05

语文课文白鹅的教学反思07-05

语文的课文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