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卖木雕的少年》的详细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03 19:56:42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文《卖木雕的少年》的详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课文《卖木雕的少年》的详细教学设计

  1、读通课文,学懂课文生字新词,积累四字词语。

  2、体会卖木雕少年和“我”的遗憾的不同含义。

  3、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知道“One world one dream.”吗?这是零八年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而奥运的五环就代表了世界上的五个大洲,哪位小朋友知道这五环分别代表什么?(蓝色代表欧洲,黄色代表亚洲,绿色代表澳洲,红色代表美洲,黑色代表非洲。)其实地球是个大家庭,无论是什么国家,无论你是什么肤色,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让世界充满爱。今天,费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的这篇课文就发生在非洲的南部,讲的是一位“卖木雕的黑人少年”(板书课题)。能给“卖”字找个意思相反的字吗?(买)板书。“卖”字就比“买”多了一顶帽子。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师:想了解他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12页,自己把这篇课文读一读,注意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学生读文情况。师:课文读通了吗?我请一小组开火车读读全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也得看着课文认真听。

  三、结合课文,了解南非。

  1、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南非给游人留下印象深刻的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生词:莫西奥图尼亚能用课文中的词语完成这个填空吗?()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名不虚传十分壮观师:正因为大瀑布的景色雄伟壮观,才会“游人如织”(那是一幅怎样的场面啊?)

  2、木雕:师介绍木雕,是非洲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于非洲中西部民间艺人之手,那娴熟的刀法,生动的表情刻画,神秘而怪异的造型,使之成为世界各地乐于收藏的艺术品。常见的非洲木雕有面具木雕和动物木雕。课文中用了哪些词来说木雕的?(琳琅满目:指名读词,读着读着,你觉得这个词说明了木雕的(多),都已经充满了你的眼睛。这个词多用在书籍或工艺品上。各式各样)

  3、有句话说得好“学以致用”,既然学了就要会用。能用这些四字词语来写一段话吗?快动笔写写吧!

  过渡:只有领略了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壮美,带回了精美的木雕,才不虚此行,不留遗憾。遗憾是什么意思?(不称心,惋惜)这一词出现在哪个自然段?(第九自然段)指名读。这里出现了两次,分别指谁遗憾?

  四、研读课文,体会“我”和少年的遗憾。

  1、“我”为什么而遗憾?

  句子: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这工艺品指的是什么?(象墩)这象墩精美在哪儿?找到相应的句子。理解“栩栩如生”,能给他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吗?望着如此精美得象墩,难怪我会如此喜欢,从哪儿能看出来?(爱不释手:出示“释”的意思:①说明;解说②消除③放开;放下④出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她喜爱得放不开手,那是种怎样的喜爱?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为何不能买下它?默读第六、七自然段,先让学生说,你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吗?能把这句话换种意思相同的说法吗?可她却对这个象墩如此爱不释手,两种想法让她左右为难,难以取舍,他犹豫了,甚至连说话都“语无伦次”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过渡:最后我还是决定不买这个象墩,板书(不成)但心中仍留有遗憾,那少年呢?

  2、少年为什么而遗憾?

  因为自己的木雕不能出售。板书(卖不成)

  找到少年说的话。

  a买一个吧!

  b夫人,您买一个吧!注意提示语: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

  (1)比较两句进行朗读: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

  (2)可以看出少年当时的态度怎样?(非常有诚意)

  过渡:当“我”放弃买少年的木雕后,少年虽有遗憾,但却问了句“您是中国人吧?”

  这是少年的(猜测),我们再读这句时语气应该轻一些。训练朗读。

  少年为何这样问?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

  五、小结:少年真的只是因为没做成买卖而遗憾吗?会不会有其他的原因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

  卖木雕的少年

  我

  卖不成

  遗憾

  买不成

【课文《卖木雕的少年》的详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08-10

卖木雕的少年的优秀教学设计07-03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实录07-01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实录07-01

卖木雕的少年精品教学实录07-02

木雕少年教学设计02-27

卖木雕的少年课堂教学实录07-02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素材(精选10篇)08-23

卖木雕的少年教师教学实录07-01

《卖木雕的少年》的课堂实录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