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德育论文三篇
作为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励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自觉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小学教师德育论文三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调查
为了解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德育状况,笔者自编《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德育状况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班主任教师比较看重的德育能力要素、德育工作的总体评价和具体实施情况(包括关于班级管理制度、家委会产生方式、班会课的开设情况、主题班会的内容、班主任教研活动、班主任科研课题类型、德育工作反思形式、对学生教育与引导的方式)。
调查对象为天津市785名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实际统计时剔除了未填写社会人口统计信息的问卷)。其中,城市教师409名、农村教师372名(缺失值为4);男教师108名、女教师668名(缺失值为9);担任班主任工作1~3年的教师181名、4~6年的99名、7~10年的120名、11年以上的373名(缺失值为12);具有区级及以上“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的教师212名、无此荣誉称号的教师563名(缺失值为10)。
一、中小学班主任比较看重的德育能力要素
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班主任比较看重的德育能力的要素依次为:了解班级学生(97.1%)、转化后进生(92.2%)、处理偶发事件(90.9%)、沟通家长(90.0%)、开展班级活动(89.5%)、设置班级管理岗位(89.3%)、制定班规(88.9%)、沟通科任教师(86.7%)、创新德育方法与途径(82.2%)、开展德育科研(72.6%)。可见,中小学班主任最为看重的德育能力要素依次是:了解班级学生、掌握德育方法(如,转化后进生、处理偶发事件)和沟通学生家长。这符合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
二、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总体评价
1.班主任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力
调查数据认为,中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非常大的占51.8%,比较大的占28.4%,基本有影响力的占10.1%,不太有影响力的占6.6%,没有影响力的占3.2%。可见,近九成多中小学班主任认为自己对学生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力。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成长影响力的自我评价存在极其显著的工作年限差异(X2=44.40,p<0.001)和学段差异(X2=21.31,p<0.001),优秀班主任与普通班主任存在显著差异(X2=5.17,p<0.05)。工作年限为11年以上的中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显著高于工作1~3年、7~10年的班主任;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优秀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显著高于普通班主任。
2.对德育工作岗位的认同感
班主任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实施者。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德育工作认同感如下:完全认同的占66.7%,大部分认同的占17.9%,基本认同的占13.1%,大部分不认同的占1.4%,完全不认同的占0.9%。可见,近七成的中小学对班主任德育工作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但也有近三成的中小学班主任德育认同感较低。
3.班主任实施德育的自觉性
调查结果表明,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中小学班主任教师有意识地实施德育的情况如下:完全可以的占76.4%,大部分时候可以的占15.6%,有时可以的占14.1%,完全不可以的占1.0%。可见,七成多的中小学班主任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实施德育。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有意识地实施德育存在显著的工作年限差异(X2=19.66,p<0.001)和学段差异(X2=7.66,p<0.01)。工作年限为11年以上的班主任有意识地实施班级德育的比例显著高于工作年限为1~3年的班主任;小学班主任教师有意识地实施班级德育的比例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教师。
4.对班级德育工作的满意度
调查数据显示,对自己的班级德育工作非常满意的占47.6%,比较满意的占24.2%,基本满意的占13.4%,不太满意的.占10.0%,非常不满意的占4.6%。可见,七成多中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的班级德育工作持满意态度。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的班级德育工作满意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工作年限差异(X2=34.45,p<0.001)和学段差异(X2=14.37,p<0.001),优秀和普通班主任存在显著差异(X2=4.12,p<0.05)。工作年限为11年以上的班主任对自己班级德育满意的比例显著高于工作年限为1~3年的班主任;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班级德育满意的比例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优秀班主任对自己班级德育满意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班主任。
三、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施情况
中小学班主任以班级为载体开展德育工作,在班级管理中实施德育。班主任班级德育工作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关于班级管理制度、班级家委会产生的方式、班会课的召开情况、主题班会的内容、班主任教师的教研活动情况、班主任教育科研课题类型及论文发表、班主任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的方法。
1.关于班级管理制度
在制定班级管理规章制度方面,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制定的占88.2%,班主任制定的占8.5%,学生制定的占2.3%,其他占1.0%。在班干部任用模式方面,固定式与轮流式相结合的占72.9%,轮换式占17.4%,固定式占8.6%,其他占1.5%。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在班干部任用模式上存在显著的学段差异(X2=4.45,p<0.05)。可见,随着学段升高,中小学班干部任用模式倾向于采取固定式与轮流式相结合的方式。
2.班级家委会产生方式
中小学班级家委会产生方式依次是:由学生家长自荐的占39.1%,选举产生的占27.4%,由班主任指定的占26.3%,其他占6.5%。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级家委会产生的方式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X2=16.67,p<0.001)。与农村家长相比,城市学生家长参与班级工作的意识更强,多采取自荐方式参与班级事务。
3.班会课的开设情况
1998年,国家教委颁布《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规章的形式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切实保证校会、班会、团(队)会、社会实践的时间”。班会是专门分配给班主任的教育时段。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每周都上班会课的占79.7%,偶尔上的占18.8%,经常占用的占1.5%。可见,近20%左右的中小学不能上齐班会课。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会课开设情况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段(X2=10.47,p<0.01)和学校类型差异(X2=7.072,p<0.01)。可见,随着学段的升高,每周上班会课的比例却在下降,小学高于初中学段;农村学校每周上班会课的比例显著高于城市学校。
4.主题班会内容
主题班会是中小学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主题班会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德育类、智育类、体育类和劳动类。显然,中小学主题班会的主要内容以德育为先。调查结果显示,在主题班会活动中,德育类的占97.3%,智育类的占78.9%,劳动类的占56.3%,体育类的占42.2%。可见,德育类内容是主题班会活动的核心,其次是智育,再次是劳动教育和体育。
数据表明,中小学主题班会劳动类活动内容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段(X2=16.07,p<0.001)、学校类型差异(X2=4.81,p<0.05)和工作年限差异(X2=20.37,p<0.001)。劳动类班会活动内容小学显著高于中学;农村学校显著高于城市学校。
数据表明,中小学主题班会体育类内容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段差异(X2=14.56,p<0.001)。随着学段升高,体育类班会活动内容逐渐减少,小学显著高于初中。
5.班主任工作的教研活动
调查数据显示,学校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根本没有教研活动的占0.6%,每学期有1~2次的占29.1%,每学期3~4次的占27.6%,每周1次或1次以上的占42.7%。可见,只有四成多的中小学每周开展关于班主任工作的教研活动。与频繁的学科教学活动相比,班主任工作的教研活动时间明显不足。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教研活动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X2=25.30,p<0.001),农村学校班主任教研活动显著高于城市学校。
6.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
反思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坚持德育反思有助于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提升。总体上,中小学班主任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为:与其他班主任交流占87.4%,观摩其他班主任占81.4%,分析典型个案占77.3%,阅读教育资料61.9%,写班级日志占46.9%,整理学生成长档案占36.9%。可见,交流、观摩、个案分析与专业阅读是班主任教师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而多数中小学班主任教师不擅长通过撰写班级日志和整理学生成长档案来反思德育工作。目前,中小学班主任撰写班级日志和整理学生成长档案的工作量较大,一边从事繁重的教学任务,一边担任班主任,往往不堪重负。
7.教育科研课题类型
教育科研课题是提升班主任德育能力的主要途径。总体上中小学班主任所参与的教育科研课题类型中学科教学研究占70.9%,班主任工作研究占66.5%。可见,参与班主任工作的教育科研课题的比例略低于学科教学类课题。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参与班主任工作研究类科研课题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X2=2.45,p<0.05)、学段差异(X2=3.09,p<0.01)和工作年限差异(X2=15.18,p<0.01),优秀班主任与普通班主任存在显著差异(X2=9.88,p<0.01)。在班主任参与班主任工作研究类科研课题方面,城市学校显著高于农村学校,小学班主任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担任班主任工作7~10年和11年以上的班主任显著高于担任班主任工作1~3年、4~6年的班主任;优秀班主任比普通班主任更多地承担班主任工作方面的科研课题。
8.德育论文发表情况
论文撰写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调查结果显示,近1~2年发表班主任德育工作方面论文0篇的占22.8%、1~2篇的占44.1%、3~6篇的占27.3%、7篇以上的占5.8%。可见,中小学班主任的科研意识显著增强,八成左右的教师将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提炼成论文进行发表。
数据表明,班主任在德育工作论文发表方面,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与普通班主任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66.95,p<0.001)。可见,优秀班主任比普通班主任具有更强的科研能力。
9.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的方法
德育引导的方法是班主任对学生实施德育的关键。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的方法依次为:谈心占95.4%、讨论及辩论占66.3%、讲故事占59.8%、各种阅读活动占50.1%、参观及实践活动占42.6%、游戏活动占39.3%、影视欣赏占37.0%、角色表演占35.2%、其他占4.3%。可见,以谈心为主的说服教育是当前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的最主要方式,然而德育效果较好的体验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则运用不足。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引导之讨论及辩论法存在显著的学段差异(X2=8.88,p<0.01)和工作年限差异(X2=12.68,p<0.01)。小学班主任教师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担任班主任工作11年以上的班主任显著高于担任班主任工作低于11的班主任。
参考资料
[1] 黄正平.保障班主任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学习《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体会[J].人民教育,2009(18).
[2]龚耀南.师范生德育能力的现状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6).
篇二:浅谈小学教师德育
小学德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这一观点旨在阐明生活与道德的内在联系,核心是强调道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直面新课程,思考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挑战,使笔者深深感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也应在这种变革中产生新的变化。以前教师“照本宣科”的“灌输者”及忠实的教材执行者的角色已完全不适应新课标要求了,需要彻底地转变。教师的素质、态度、适应和提高是课程实施中最关键的因素,在新的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小学德育课程,转变德育权威的理念,扮演好德育课程的开发者、儿童活动的支持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一、做孩子道德成长的同路人
首先,教师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和学生观,教师不再是一个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两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相比较而言,学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有比成人更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是我们不能漠视的。因此,教师应树立与孩
子一同道德成长的观念,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反思,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孩子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感情、发展道德行为,成为孩子道德成长道路上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