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学实录

时间:2022-07-04 02:23:32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跳水教学实录

  跳水这篇课文是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教学实录,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跳水教学实录

  师: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好!我们一起读课题,读吧!

  生:跳水。

  师:我们知道,读一篇文章,从接触题目开始,就要一边读一边想。那么,看到“跳水”这个题目应该抓住哪个字来想?

  生:跳。

  师:说完整的话。

  生:我们看到“跳水”这个课题,应该抓住“跳”这个字来想。(师在“跳”字下加点)

  师:应该怎样想呢?第一个问题应该想什么?学会思考。

  生:谁跳水?

  师:接下来想什么?

  生:“跳水”这一课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

  师:想得不错!还应该想什么呢?

  生:怎么跳?

  师:还不忙,在想怎么跳水以前还应该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什么问题?你说。

  生:他为什么跳水?

  师:想得好。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怎样跳水。往下想,还应该想什么了?

  生:跳水的结果怎样呢?

  师:跳下去是淹死了还是得救了,结果是什么?还应该想什么?

  生:还应该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跳水?

  师:还应该想什么?最后一位男同学。

  生:跳水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

  师:同学提过的问题就不要重复了。我来告诉大家,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把刚才同学们提过的问题汇集一下,就是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么样?跳水的结果又如何?作者写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进一步想一下,这篇文章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文章,在写作上学习什么呢?这就是这篇文章作者的大体思路,也是同学们学这篇文章的大体思路,也是教师教这篇文章的思路。把三者结合起来,揉在一起,我们大家一定能学得很好。你们相信吗?

  (诱导预读,理解文章思路,教给学生读题思文的方法,做到不盲目读书。)

  师:把书打开。我们大家做了很好的预习,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在预习中遇到什么问题不好解决。请举手告诉我,什么问题想不通,理解不了?

  生:猴子为什么要取笑孩子?

  生:船长为什么命令孩子跳水?为什么不用梯子接下来?

  师;这个问题也提得非常好,为什么跳水,不用梯子或别的办法?还有问题吗?

  生:猴子为什么戏弄船长的儿子?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还有吗?

  生: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师:我再追问一下,你们说,如果孩子不跳水,船长会不会开枪?

  生:(抢答)会。不会。

  师;也有可能会,也有可能不会,究竟根据什么说会,或不会,以后研究课文时再重点研究。还有问题吗?

  生:猴子为什么放肆起来?

  生:孩子为什么非要抢回帽子来呢?

  师:是不是帽子特别珍贵、值钱,孩子一定要抢回来?还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孩子上第一要横木时不救他呢?

  师:还有同学在举手,非常好!这些问题,我们随着读课文都要加以解决,弄清楚。一定要在读课文时扎扎实实地弄懂。清楚吗?

  生:清楚。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读书的主观能动性。)

  师:这些问题你们希望谁给解决啊?

  生:老师。

  师:现在我明确答复你们,这些问题我一个不给解决。那么谁来解决呢?

  生:自己。

  师:自己提的问题自己解决,解决不了怎么办?靠同学、老师帮助解决,这样做好不好?

  生:好。

  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课文。请一位同学读第一节。在他读的时候大家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这一自然段是写谁和什么之间的事情;另一个是哪句话可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生: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有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做出鬼脸,模仿人的样子,惹得大家直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师:读得不错。有几个这陕舌间和翘舌间区分不清,教师将在后边加以指导。现在请同学们回答定段写了谁和什么之间的事情?

  生:水手和猴子之间的事情。(板书:水手——猴子)

  师:与了什么事情?

  生:水手拿猴子取乐。(板书:取乐)

  师:请你思考一下什么是取乐?

  生:玩。

  师:咱们到操场去取乐?显然不行,再思考。

  生:拿某种事物来捉弄、玩耍对方,寻开心。

  师:哪个字相当于取?

  生:取。

  师:哪个字相当于开心?

  生:乐。

  师:合起来就是——

  生:取乐。

  师:这就是取乐,掌握了吗?

  生:掌握了。

  师:你们平常生活中有没有拿同学取乐的事情?

  生:没有。

  师:就是在后边逗逗人家,捅捅人家,让人家不知道,这就是拿同学取乐,有没有?

  (联系生活实际,准确地理解词语。)

  生:有。

  师:具体怎么取乐我就不问了。你们生活中一定有取乐的事情,但是玩笑要有限度,超过限度就要吵嘴了。水手取乐猴子,猴子表现非常不好,书上有一个词写了出来,它是什么?

  生:放肆。(让一学生在黑板上写“放肆”)

  师:你先站在这里。她写得好不好?比较好。我问一问,她写得笔顺对不对?

  生:放肆的“肆”第二笔不对,笔顺颠倒了。

  师:你听到了吗?

  生:听到了。

  师:同学帮助了你,你应该怎么表示?

  生:谢谢你。

  生:不用谢。

  师:这就叫礼貌,同学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看老师写“肆“这个字,怎么念?

  生:肆(sì)。

  师:读词。

  生:放肆。

  师:如果今天不留作业,明天默写“放肆”这个词,会不会?会的举手。

  生:(齐举手)

  师:课堂上学会了,何必回家默写十几遍呢?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一定要学会了。

  师:“放肆”这个词怎么讲?

  生:不顾一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受约束。

  生:任性,没有控制自己而拘束。

  师:这个词同学是得来的,但没有理解。是个好办法,但还要回到课文里才能真正理解。看课文哪句话写了它放肆?

  生:第四句……最后一句。

  师:给他时间,谁帮他一下?你说。

  生:第三句。

  师:大家读。

  生:“有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做出鬼脸,模仿人的样子,惹得大家直笑。”

  师:这就是猴子的放肆。你读一读。

  生:(读第三句)

  师:同学帮助了你,你应该怎么表示?

  生:非常感谢。

  生:不客气。

  师:你说得更好。查了字典,又回到课文里,对这个词就理解得更清楚了。大家清楚了吗?

  (教会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方法,并注意进行礼貌教育。)

  生:清楚了。

  师:哪一句话能概括这一段话的意思?

  生:第四句。

  师:(出示小黑板:它显然知道大家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因而”这个词把前后联系起来了,但意思不好讲,谁能换另外一个词,还不改变原意。你说。

  生:所以。

  师:好!请坐。你说。

  生;因此。

  师:好!你说。

  生:然而。

  师:行吗?你读一读。不行,再思考。我提示大家一下,先写一横再写一横,再竖钩。你说!

  生:于是。

  师:能换成一个字吗?

  生:就。

  师:你读一下!

  生:(读句子)

  师:还能换吗?

  生:便。

  师:你读一下!

  生:(读句子)

  师:真好,我们换了五个词,所以、因此、于是、就、便。我们通过换词,就知道这个句子,它是由于前边的这个情况,才有后边的结果,“显然”说的是上一句,“更加”说的是下一段。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我们读一个句子,不但要注意句子内部的联系,这要注意句子前后的联系。所以,读书时不要只读一个句子,而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请同学们说。

  生:关系。

  师:学到这儿我们归纳一下,理解词有很多种方法。理解“取乐”是结合你们的生活,理解“放肆”是结合上下文,理解“因而”是通过换词,理解“显然”、“更加”是通过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所以这就告诉我们理解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要死记硬背。我们还知道概括段意要用中心句。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呢?

  生: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师:另外,我们还知道了读书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这一段中我们学了一个生字是——

  生:肆。

  师:学一个生词是——

  生:放肆。

  师: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及时进行学习方法的归纳和总结,起到强化巩固作用。)

  师:现在你们以最快的速度读第二、三自然段,能读多快读多快,越快越好,我给你们计时。开始!

  生:(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师:好极了。大家用了二十秒左右。老师为什么要你们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呢?因为我们现在的报刊杂志数量很大,不但要像第一段那样逐词分析,还要很快的读,抓位它的大意。我们知道,台北师专附小六年级的学生一分钟读两千字,像“跳水”这样的课文能读三课,所以我们要求同学们读书时,不但要有质量,还要有速度。大家是不是读懂了?

  生:读懂了。

  师:现在看第二段猴子把玩笑开到谁的身上了?

  生:孩子。(板书:孩子)

  师:请用一个字概括,在猴子和孩子之间加个什么字?

  生:逗。(师板书:逗)

  师:合起来说,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猴子逗孩子。

  师:第三自然段写出什么?孩子怎么猴子?

  生:孩子追猴子。(板书:追)

  师:所以这一部分第二自然段写了猴子逗孩子,第三自然段写了孩子追猴子。合起来就是这一部分的——

  生:段意。

  师:上一段用的是找中心句概括段意,这一部分用的是把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压缩后合并起来,也是一种概括段意的方法。写猴子怎样逗孩子,用了一系列什么?

  生:动作。

  师:请把一系列动作划出来。我请一位同学读。这样读:“猴子跳到孩子面前的”“跳”,“把帽子摘下来”的“摘”,“戴在头上”的“戴”,就这样读。

  生:“猴子跳到孩子面前”的“跳”,“把他的帽子摘下来”的“摘”,“戴在自己头上”的“戴”,“很快爬上桅杆”的“爬”,“坐在桅杆横木上”的“坐”,“用牙齿和爪子撕”的“撕”,“故意逗孩子生气”的“逗”,还用“冲着他做鬼脸”的“做”……

  师:他说的全不全,还有吗?

  生:还有“喊”。

  师:对吗?老师让找的是猴子逗孩子的词,喊是孩子的动作,对吗?

  生:不对。

  师:谁错了?

  生:我错了。

  师:从明白老师问话的角度看,你错的还很有价值,应该受到表扬。

  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

  生:(齐读)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孩子面前(他是船长的儿子),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都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它好像故意逗孩子生气,指着孩子,冲着他做种种鬼脸。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声叫喊,但是它撕得更凶了。

  师:你们理解吗?

  生:理解了。

  师:不一定,究竟猴子怎么逗孩子,你们还没看见。读书一定要读到像你们亲眼看见了一样,才算真正理解了。为帮助你们理解,我放一段录像。我们天津紧靠渤海湾,我租了一般外国轮船,让一个外国小孩当船长的儿子,让外国人当水手,从动物园借了一只大猴子,拍了猴子怎么逗孩子的经过,想看不想看?

  (引导想像,建立形象,启发学生展开形象思维。)

  生:想看。

  师:真想看假想看?谁想看,举手!

  生:(齐举手)

  师:闭上眼睛,我做一下准备工作,眼前有一张大屏幕。

  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睁眼,看见了没有?

  生:看见了。

  师:看见了什么?我没放录像看见什么了?实际上你们不是在看,而是在干什么?

  生:想像。

  师:太重要了。读书时一定要想像,就像在自己面前表现出来一样,这样读就读懂了,读活了,读理解了。你们说这种读书方法好不好?

  生:好。

  (老师通过朗读,启发学生根据课文描绘的情境进行再造想像,对学生渗透形象思维的训练。)

  师:请有这种方法默读第三自然段,最好用默读,因为默读有助于想像。

  生:(默读)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想像。

  生:水手们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的脸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不一会儿,他已经顺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了。就在孩子想去抓住帽子的时候,猴子又往上爬了,爬得比孩子更灵巧,更快。

  师:大家读“……不一会儿……”

  生:(读)

  师:孩子为什么要追猴子?

  生:夺帽子。

  师:帽子就这么值钱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一定要夺回帽子?

  生:挽回面子,自尊心。

  师:理解得非常好,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想像。

  师:光想像行吗?你说。

  生:反复地读课文。

  师:非常宝贵的经验,理解课文不仅要想像,还要反复地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这里有两个学习方法要总结:第一,概括一段的意思除了抓中心句外,还可把两层的意思合并起来,作为这一段的段意;第二,读书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像。

  (对学习方法及时强调,以引起学生重视,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

  师:同学们现在跳过第四节,请读第五节。

  生:孩子气极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都在笑孩子戏弄船长的儿子。但是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那最高的横木,全都吓呆子。

  师:这一节作者讲几个要点?

  生:走上横木,全都吓呆了。(板书:走上,吓呆)

  师:这一节课讲到这里,休息一会儿,(生起来)请坐。

【跳水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跳水课堂实录07-02

跳水最新课堂实录07-02

跳水的教学设计02-06

假如教学实录教学实录07-01

课文《跳水》的教学思考07-05

白鹅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案例反思07-03

经典教学实录07-01

《跳水》教学教案(精选10篇)11-02

跳水的教学设计15篇02-06

《鸟语》的教学实录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