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则成语小典故

时间:2022-07-04 05:31:12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几则成语小典故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作为一句成语,形容人学好、做好事难;学坏、做坏事容易。

  此典出自《国语·周语》:“水火之所犯犹不可救,而况天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周朝周敬王的时候,名叫朝的王子兴兵作乱,他们占据了王城洛邑。周敬王被撵到刘地、滑地,后来得到晋国的救援,才到了成周这个地方。这时王子朝虽然跑到楚国去了,可他的余部仍然控制着王城洛邑。周敬王不敢回去,于是便在成周住下。

  周敬王的卿大夫刘文公和苌弘,想在成周筑起城墙,使它成为王城,就派人去晋国请求支持。晋国的国君魏献子准备答应他们的请求,来联合别的诸侯国,从而帮助周敬王在成周建立一个王城。正好这时卫国的大夫彪傒来到这里,听说筑城的事,很不赞成。然而他没有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去找周敬王的另一位卿土单穆公,他十分诚恳地对他说:

  “我看苌弘这个人马上就要遭殃了。天的支柱是不能坏的,而一旦坏了天也就不能支持了。现今周朝的支柱已经坏了,已经支持不下去了,这是天意,人力是无法挽回的。周朝从幽王以来,就慢慢地衰落下去。俗语说得好: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做好事像登山那么费劲儿,可学坏、堕落下来就像山崩一样,速度快得很呀!你回顾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兴衰,哪个不是如此!先前的夏朝从孔甲开始乱法,仅经过四代就灭亡了;商朝的兴起从玄王开始,勤身修德,经过十四代才获得天下,可是从帝甲开始衰落,只七代就垮台了。周朝经过十五代才建立起来,可是从周幽王作战到现在又过去十四代了,已经无法补救了,灭亡是必然的了。可是苌弘还想扶植它,这不是白费工夫吗?恐怕他将来还可能因此招来灾祸呢!”

  没过几年,果然应了彪傒的话,苌弘被人所杀,而且遭到灭族之祸。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明人们做事,如果不下决心,不身历险境,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此典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人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东汉时候,班超跟随奉车都尉窦固和匈奴作战,建立了功劳。后被派出使西域,他首先到鄯善国。国王广早知班超的情况,对他十分敬重,但隔一个时期,一下子变得怠慢起来。班超召集同来的三十六人说:“鄯善国王最近对我们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人来笼络他,使他犹豫不知顺从哪一边。聪明人要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的产生原因,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十分明显了。”

  经过打听,真的是这样。于是班超又对随行的人说:“我们现在处境十分危险,匈奴使者才来几天,鄯善国王就对我们这么冷淡,如果再过一些时候,鄯善国王可能会把我们绑起来送给匈奴。你们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当时大家坚决地表示愿听他的主张。他便继续道:“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现在剩下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用火攻击匈奴来使,迅速把他们杀了。这样一来,鄯善国王才会真心诚意归顺汉朝。”

  这天夜里,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个随从,冲人匈奴人住所,奋力死战,用少数人力战胜了多数的匈奴人,后来就达到了预期目的。

  不可同日而语

  “不可同日而语”这句成语说明两种情况完全相反或差别迥异。

  此典出自《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子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战国时期,苏秦是主张“合纵”的,他建议燕、赵、韩、魏、齐、楚六国联合抗击秦国。为了说服赵国的君主采纳他的建议,他从燕国来到赵国。赵王比较年轻,做君王的时间不长,很愿意听他的主张,于是便热情地接待了他。

  苏秦十分委婉地对赵王说:“现在贵国疆域有二千多里,军队有几十万,战车千部,战马几万匹,粮食够吃十年。就地形上分析,西有常山,南有漳河,东有清河,北邻燕国。目前秦国虎视眈眈,一心想把赵国吞掉,然而迟迟不敢举兵来征伐,是担心韩国和魏国打他的主意。所以说韩、魏两国也是贵国的屏障。可是秦国一旦占了韩、魏,那么赵国就十分危险了。这就是我为大王忧虑的事情呀!想当年,尧没有什么地盘,舜没有一点儿土地,却能领有天下。禹不足一百个部属,却成为诸侯的领袖。成汤和周武王也不过三千土卒,三百战车,也做了天子。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都具有卓识远见。圣明的君主能够了解敌国的强弱,清楚自己士兵的数目、将士的优劣,没有必要非得等到在战场上厮杀,对于胜负、存亡早就已经心中有数了。哪有只听议论,就贸然地决定国家大事的呢?我计算过各国的领土,六国的土地加到一起比秦国大五倍;六国的军队比秦国多十倍。如果你们六国合成一体,共同攻打秦国,那秦国必定失败。可是你们现在不作长远打算,只想着秦国,心甘情愿做人家的臣子。你们可应该知道呀,打败敌国和被敌国打败;别人当自己的臣子和自己当别人的臣子,这两种状况可是不能够放在一起比较的说的呀!我的建议请大王深思啊!”

  赵王对苏秦的主张十分感兴趣,决定封他为武安君,并赐给他一百辆车子,二万两黄金,一百双自璧和许多绸缎、衣物,让他去劝说其他几个国家。

  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比喻极其边远的地方。也作“天涯地角”。

  此典出自南朝代陈徐陵《徐孝穆集四·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天涯藐藐,地角悠悠。言而无由,但以情及。”

  唐朝大诗人自居易亦有:“天涯海伟元禁劝,熙熙同似昆明春”的诗句。

  据说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别号东坡居士)和这句成语有很大的关系。苏东坡在五十九岁那年,因被诬陷说他所写的诏令(皇帝对下属或对百姓所出的告示)中有斥责先朝的话,被贬到海南岛的昌化。他在昌化时,常到“角岭”一带去游览。这一天,他正在海边欣赏水天相接的景色,忽然狂风暴雨,波涛汹涌。这种情形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致,便在避风雨的那块大石上题了“天涯”和“海阔天空”六个大字。后来,石匠便把这几个字刻在石上。久而久之,这个地方就被人们称作“天涯”,又因为这个地方本是“角岭”的一部分,所以后来的人便把“天涯”和“角岭”结合成“天涯海角”这个成语。

  林下风气

  “林下风气”形容女子风度娴雅,不同凡俗。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贤嫒》:“谢遏绝重其姊,弛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间其优劣,答日:‘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谢玄(公元343—388年),晋代阳夏人,字幼度,小字遏,是谢安的侄子。谢玄有一个姐姐,叫谢道韫,才华横溢,聪明而有才辩,嫁给王凝之为妻。谢玄很敬重姐姐谢道韫。同郡张玄有一个妹妹,嫁到顾家为妇。张玄也非常赏识自己的妹妹,经常把她同谢道韫相提并论,认为她们可以相媲美。有一个叫济尼的人经常出入张、谢二家。有人问他说:“谢道韫与张玄的妹妹相比,哪个更好呢?”济尼回答道:“王夫人(谢道韫)神态闲适大方,有竹林名士的风度。顾家妇(张玄的妹妹)清秀俊慧,是闺房中的佼佼者。”他的言外之意是,谢道韫比张玄的妹妹要好些。

  不得要领

  “不得要领”比喻没有掌握住事物的要领或关键。

  此典出自《史记·大宛列传》:“中骞(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西汉的时候,在西域有一个大国叫月氏。月氏被匈奴的首领冒顿单于打败以后,不得不远远地往西逃避。他们痛恨匈奴,每时每刻都想复仇,但由于无人帮助,自己势单力薄,只好暂时忍受外族的欺凌。

  汉武帝从投降汉朝的匈奴人那里听到这些消息以后,打算派人前去联络月氏,以便夹击匈奴。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博望侯张骞奉武帝之命出使月氏。就从西汉到月氏必须经过匈奴。因此张骞一行路经匈奴时就被匈奴扣留,这一扣便是十一年,他在匈奴娶了妻子,生了儿女。张骞等人虽然身在匈奴,可是内心一直未忘武帝交给自己的任务。到了后来食他们终于逃出了匈奴,继续往西寻找月氏。

  再说月氏王被匈奴人杀死以后,又立太子为王。新王带领着自己的人马往西进攻大夏,并且占领了大部分土地。因为大夏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月氏人得到这块土地以后就非常满足,建立了一个大月氏国。他们向匈奴人复仇的念头早已淡忘了。等到张骞来了之后,和他们谈起夹击匈奴的事,他们已经不大感兴趣,言谈话语也不得要领。张骞在月氏住了一年多,还是无法联合月氏去攻打匈奴,最后只好返回汉朝。

【几则成语小典故】相关文章:

魂飞魄散成语典故10-25

来自典故的成语07-04

历史典故的成语07-04

成语历史典故06-29

邯郸的成语典故参考10-20

勤奋读书的成语典故04-29

典故故事成语大全07-03

包含历史典故的成语03-11

志同道合的成语典故03-22

冯妇搏虎成语典故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