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课文《云南的歌会》的课堂实录和研讨
一、发现“意思”
师:刚才课间听了这首由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突然有一种激动,我想去云南,你们想去吗?
生:想。
师:好,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去听听云南的歌声,去看看云南的歌会(板书课题:云南的歌会)。所谓“歌会”就是聚在一起唱歌。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此文,请问,本文写了谁在唱歌呢?
生:年轻女人、老人、赶马女孩。
生:还有很多叫不知名字的人。
师:除人外,还有谁也在唱歌呢?
生:戴胜鸟、云雀。
师:这些人与鸟在哪些地方唱歌呢?
生: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
生:山路
师:还有呢?
生:村寨。
师:人也唱鸟也唱,真是自然的大合唱;山野山路山寨,怎一个山字了得。同学们,你觉得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
生(异口同声齐答):有。
师:有没有觉得没意思的?(学生摇头)
师:那我们无妨再来静静地默读这篇文章,从细节字句中去发现其中的意思,别忘了在你有感觉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方框和楷体字为课件内容,下同)
课件:意思
(细节 字句)
(学生阅读文章6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静静默读的局面令人感动,很多同学一边画一边写,这就是批注读书法,它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值得推广。下面,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年轻的妇女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可以看出他们唱歌的地点特别。我觉得有意思。
师:是啊,不是在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而是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极具山野之趣、原生态之美。
生:对歌有意思,与年轻妇女对唱的对手,虽然败了,但心服口服,从妇女动作上看,是轻松愉快的,说明是一个有趣的活动。
师:噢,可否读一下?
生: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师:他读的怎么样?点评一下。(几个学生举手)
师:你举手,是要自身点评吗?
生:是的。
师:我上课以来,还没有遇到自身点评自身的人。太好了!请讲。
生:我刚才太紧张了。
师:想不想再来一遍?
生:(再读第二段)
(学生鼓掌)
师:大家鼓掌,说明他读得好,你满意吗?
生:还是太快了。
师:你感觉哪些地方应读得慢一点?
生:轻轻、理理、拍拍、笑笑。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些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她的轻松快乐,所以要读得慢一点,轻松一点。
师:你已深得其中三味。中国的这个“乐”字,很有意思,它既读“yuè”也读“lè”,音乐的实质是什么,可能就是给人快乐。这些年轻女人对歌不求胜败但求快乐,她们已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境界。(指着课件)其实,细节和字句就像文章的两扇窗户,只要轻轻地推开它,就会发现天光云影、意思无限。现在,我们大家无妨一起来读一读。
生:(全班朗读)
师:大家刚才读的时候,我从他(指着前排一男生)的表情看出他已如痴如醉,仿佛那个年轻的女人已站在他面前了。(众生笑)
生:“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花儿在倾听小女孩的歌声,“不住点头”表示对女孩歌声的赞赏。我觉得这里也挺有意思的。
师:你的发现真有意思,这些花是那么的具有灵性,可见你也是一个有灵性的人。在这段中还有没有写到极具灵性之物?
生:“忽然出现个毛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小朋友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走。”可以看出戴胜鸟也是具有灵性的。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从“矗起头顶花冠”的“矗”和“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的“瞪”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戴胜鸟神情十分专注,对唱歌发生了兴趣。
师:我们的戴胜鸟太可爱了。面对如此可爱的戴胜鸟,你难道不想对它说点儿什么吗?
生:戴胜鸟,我想和你做朋友。
师:我想它会答应的。
生:我想和你一起唱歌。
师:去吧,我特批!(生笑)
生5:戴胜鸟,到我们学校来唱歌吧!(众生笑)
师:它已经来了(指着礼堂后面),你看,它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未经任何污染,却能照亮我们的灵魂。
二、没“意思”
师:同学们,从刚才大家的分析中,我听出来了,我们之所以觉得有意思,就是一句话,一切尽在诗意中,这是一种诗意的生活。然而,前不久,一个叫“飘过你的网”的网友在QQ上与我聊起《云南的歌会》时提出了一种看法。
杨兄,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很没意思,你觉得呢?吔!
师: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
生:我不同意。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目的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渲染小女小朋友唱歌自然、轻松。环境对唱歌的人有影响,不能删掉。
师:什么影响?
生:只有这样的环境,才会有这样的歌声。
师:你的观点怎么和沈从文如此相像?
发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沈从文《湘西民族的艺术》
生:因为我妈妈是苗族人。
师:哦,你和沈从文一样,都流淌着苗族的血液。沈从文先生有《边城》等多部作品为人称道,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说:“我个人确信,1988年假如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你应该感到特别的骄傲和自豪。
生:老师,我还想补充一点。
师:请讲。
生:作者写《云南的歌会》目的不只在于写歌会,而在于写云南是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地方。
师:“人和自然的和谐”,说得真好!沈从文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自身在文章中大量使用环境描写是错误的。因为在他的心中,有一种哲学的观念支撑着他。那就是中国最为基本的保守人生哲学,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谁知道?
生:天人合一。
【课文《云南的歌会》的课堂实录和研讨】相关文章:
云南的歌会课堂实录参考07-02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及课文分析07-05
《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07-01
《触摸春天》课堂实录和研讨范本07-02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06-03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06-03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05-27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12-19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集合02-14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4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