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美术与中国文化绘画的文化特征
论中国绘画的文化特征 摘要:中国绘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且经数千年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 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 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它独特的艺术精神和表现手法已成为东方艺术之代表,其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浓缩了中国文化的许多特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中国绘画 传统 艺术精神 文化特征
中国绘画的传统渊源流长,历数千年而不变,蔚为中外画史之奇观。而且,这种传统的深刻与持久,随着时间之推移,其内容和形式经过不断的融汇、锤炼、积淀、愈益形成一种传统的伟力,愈益鲜明、精纯而独到。以至许多方面均难乎为继,而令创新者久久束手徘徊。透过这些表象,我们可准确无误的识别出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绘画已形成的独特审美符号,领略到中国绘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绘画的研究中,一些学者都不约而 同地从中国的经典哲学里,找到了绘画美学的起点,看出了中国绘画所包容的哲学深度。
南朝刘宋时期 的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指出:“圣人含道应物…… 山水似形媚道。“以形媚道 ”即是说 明了绘 画是 以物象的“形”来反映这种哲学思考的。“道”字在老庄哲学中是一个自至关重要的词 ,它作为老庄则学观念中最核心的概念,表述着极其复杂和抽象的哲学范畴。客体的实在不是艺术表现的 目的,而只是一个中介物,力图表现的是冥冥之中的“道”或“天”。客体(山水、人物等等)只是一个载体,一种符号,关键在于它所表征 的“道”。而绘画则能表现一种“非方非默”的状态,能把它描绘出来。因此,中国绘画被看作是表现“道”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迹化出“道”所阐译的哲理。
因此 ,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便从来也与中国传统艺术无缘。P F杰拉德直截了当地说,中国艺术虽擅长于山水 画,但并不着眼于描画任何现实的风景,而是根据源于现实而又包含着象征和哲理的灵感,进行富于想象力的创造。
老子哲学中所具有的某些朴素辨证法思想,如“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即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万物交感运动的观念 ,都曾渗透在中国绘画的表现技巧中,并被广泛的应用。在中国绘画的创作过程,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下笔运作时,提出“存心要恭。落笔要松”:在处理客观物象与主观理性关系方面,强调“似与不试之间”,得“不拭之拭 ”:在画面布局技巧上 ,要求具备宾主 、开合、聚散、疏密……等关系:在笔墨技巧上应体现运笔的轻重、起伏、疾徐,用墨的浓淡枯润等等。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绘画语汇都直接起源于谈论哲学和宇宙观的用语,虚实、气理、向背、心意等。能体现这些辨证关系的经典之作是《石涛画语录 》。
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中国传统艺术的实质是道家精神,道的特征与天地之美的契合,这庄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正不折不扣地是魏晋南北朝问中国艺术史上山水题材的勃兴的思想渊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庄那里,充满了对天地之美的热情赞颂,和对与天地之美相牟的独立、自由的理想人格的倾心向往。从艺术审美意义上看 ,它集 中体现为以人情观物态、使自然人化的思维方式,并把与自然精神 的契合作为审美 的理想追 求。追求主客相融 的审美境界,注重表现 主客体 的生命精神,轻视对物象外在表象的摹仿。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绘 画追 求天地之大美,
着力表现 天地万物的生机 活力,表现一草一木 、一山一水的生命情调 ,表现这种大化生命的宇宙精神。因此中国传统绘 画注重体现生命、生机,追求气韵生动。“气韵生动”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对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绘画从南齐谢赫的“随类赋彩”到剂浩提出的“水晕墨章 ”,很明显是一个 由重视色彩表现到重视水墨表现的绘画观念转变,这就是阴与阳的哲学思维主导下的特殊色彩意识。“运墨而五色具”的思想是中国画的一个传统,“墨分五色”——这一色彩魔方吸引了无数历代画手。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哲学的玄想思维的作用。应该说,水墨世界从真实感上言是无色的、虚幻的,但它却因此而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无色之色”,是十分哲理化的表现,具有特殊的“理趣美”。用相对单纯的黑白(纸地 )色来表达天地万物、正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概括力。
中国绘画中的儒学因素,过去人们往往只用“成教化”、“存乎鉴戒”来解释儒学的艺术功能说,是很片面的。其实,孔子是把艺术更多地视为 白反自修、成就人格、求仁得仁的内省功夫的一部分。于是,我们看到,孔子儒学对 中国传统艺术的影 响是循着一条这样 的原则的:关注人伦事物,但不曲意媚合强调个体独立价值和个人内心情感表现,但不宣扬“个人主义”:提倡推以及人的方式对忧患有 自觉 的认识和敏感的体验,但不渲染,不夸张,不愤激,而保持达观、平和的态度和勇于牺牲的现 身精神,这里面闪耀着人文理想的光辉 。作为一种传统,它对忧患意识的偏爱和对敦厚之风的执着,把艺术表现意识导向了沉郁、豁达、宁静、超脱的内在境界……这或许是孔学儒家对中国艺术传统的形成的最大影响。因此 ,在中国绘画的表现中,有时既强调变化,也注重和谐,绘画语言虽有起伏,但不张狂,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打动力,但格调平和,合乎法度,显然是儒家“中庸”思想在绘画表现中的具体体现。
中国绘画所表现出的空灵旷远的意境,富有哲学的思索 ,最终使人感到 自然天成 、不可言状 的生动气韵,禅宗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南北朝的宗炳到清代 的八 大山人 ,其中画史上重要的画家大都将禅宗封为圭臬。宗禅要求“不立文字”、“以物观物”,靠的是直觉的领悟,无需理智的分析和那种相互对立、比较的感受。这把中国土夫文人对自然、对人生的审美观推进到更奇异、更神秘、更空澈晶莹的世界。更沉迷于对宁静 、淡泊的审美境界 的探求,和对瞬间即是永恒的壮 阔幽深的宇宙情感的体验。它在对中国绘画的影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静默观照”为特 征的思维方式,借助于自然、简练、含蓄 的表现手法,使画面的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以疏简、草略风格独立于中国绘画之林的“减笔”画风,其形成可以说直接源于禅宗思想。最能体现禅宗精神的是宋代的“减笔人物画。其笔势粗阔、减练豪放,墨色浓淡多变,不拘于形。但由此而表现出的视觉形象却流露出一种“笔情墨趣之外”的丰富内涵这些作品如同禅家解经,并不关注客观现实是什么,而 旨在通过疏逸 的“戏墨”追求禅的境界 ,追求自我的解脱 。所以,“画贵有禅趣”,一方面,说 明了中国绘画于禅宗的关系另一方面作为对中国绘画品评的一种标准大大地扩展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深度。
中国文化的民族心理是“形而上者之谓道 ,形而下者之谓器”,终归“道器不二”、“心物不二 ”、“物我相忘”、“天人合一”。故而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不离此道。在客体与主体真实与虚幻、自然与人生 、物质与心灵之间找寻一种平衡和整体性的和谐。
中国文化宏深而博大,在众多丰厚的文化质点 中,无论是哲学,还是书法、诗文 、戏曲等等,中国绘画都与他们息息相关、辉映交融。法国华裔汉学家弗朗索瓦一陈曾经说过:要想看懂一幅中国画,必须具备高深的文化素养。它不仅道出了中国绘画在中国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而且,看出了中国绘画很大程度上浓缩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
中国绘 画是一个自成体系的艺术领域。它的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和画面的视觉效果,都迥异于西洋绘画。“笔墨”作为构成中国绘画独特美学品格的外在符号,有着相对完整的审美价值。中国画画家作画时,有时仅用一只“单纯”的毛笔,蘸上看似黑团团的墨色,在具有一定渗透感的纸、绢上,或疾或徐地有节奏地挥动,即可迹化出一幅变幻多端、形神兼备的视觉形象。作为交流思想情感的绘画语言——“笔墨”,随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日臻成熟,已从材料工具意义上逐渐脱离出来,具有 了独立的审美意义。而且“笔墨 ”的内涵 已远远超出了绘画“形式”本身它的形成反映了中国绘 画高度概
括 、凝练的艺术思维能力。在 表述媒介方面,“笔墨”从一开始就烙印上 了中国文化 “以简驭繁 ”的特征。
中国画注重“传神”,无论是人物 、山水花乌 ,“传神”是对 中国画艺术提出的总体准则 ,“以形写神”其实就是 “以形媚道”,把对象表现 生动有神只是一种 技术手段 ,与道契合才是最高终 旨。中国绘画所注重的“表现 ”,又从另一个 角度反映 了中国绘 画艺术的思维特征 。中国画画家对 自然物 象时,注重的不是如实的“再现”对象,而“撷取 的是物象与情感 因素交融之后在脑海 中再 度被唤起 的、?主观化 ?的、改变了的表现”。所 以作画时它要求“沉思冥想,”把人引入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强调 的是主观意兴的抒展自我情感的表达 。所以“韵外之致,象外之意”,即是对中国绘画艺术思维方式的概括。
中国绘画与书法都以中国文化为成长背景 ,书法是 以有限表现无限的“写意”的美学思想为指导的艺术,其审美价值不是对具体字形 的刻意的描摹和再现 ,而是对其改造过了的概括的形 象,文作者的抒情 、写意和对作者与观众的诱导,启发和暗示一种意象联想而创造的线的空间结构的形象,是一种表情达意和象征的艺术,这一点对中国绘画影响至深 ,由于书法艺术在历史上成熟较早,南北朝时期即已五体俱各、法度完善,书家辈出,而绘画则晚于书法而成熟。很明显书法艺术丰富的表现技巧和原则,必然会渗透到绘画中去,而成为中国绘画艺术成熟的重要营养。“永”字八法 ,是古人以“永”字八笔为例,讲书法用笔法则,即侧、勒、努、磔 、策、掠、啄、超八法。历代画家也无不注重以“书”八画。中国绘画能如此地消化这些养料,主要取决于书画相同的材料工具媒介和近似的点、线构成元素上。
对 中国绘画“诗意 ”的提倡 ,是 中国绘画的另一审美意向。中国绘画对“意境”的追求 ,特别是画中“诗意”表达,在唐代前后一直未被提及 ,虽然当时的文人画家们诗文修养极高,像王维等人的绘画作品,就已经“画中有诗 ”了。但是 ,它还没有达到完美 的程度。然而,到了以“郁郁乎文哉”而著称的宋代 ,把诗的“意境 ”引入绘画之 中,追求画面的“诗意”,即已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像苏东坡 、黄山谷 、米芾等人 ,都是极力倡导“以诗 为法”的文人画家。这就大大提高 了中国绘画的“文化品味”,也大大丰富了中国绘画的文化底蕴 。
中国诗 极重视“意境 ”的表达 ,素以能引起读者想象、触发读者联想为上乘。许多优秀诗作各具特色 ,风彩迥异 ,情味相殊。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壮阔:有“四更山吐月 ,残夜水明楼”(杜甫)的寒凉:更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雄放。这些诗句,的确构成 了引人人胜的“意境”。得之于“心”的诗句的“意境”和画的“境界”,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诗与画在表现 中,并不都局限于状物写形 ,往往超越视觉范围,重视视觉以外内容的传达 ,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要求画家作画时“如骚人赋诗,吟诗性情”,将画家的诗情容入绘画“意境”之中。这种使绘画“诗化”的趋向,为中国绘画的表现注入了新的活力,并逐步成为占领统治地位的绘画审美标准。
中国绘 画流派纷呈,从所掌握的阶层中,有宫廷绘画 、文人绘画和民间绘画。然而,代表着中国绘 画主流的文人绘画 ,为我们展示的则是“修身养性”的思想境界。文人画家大都释道老庄 、陆王心学 ,是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长 出来的,是由中国传统文化 滋养哺育出来的群体。他们对诗意 、书意、画意之间意、韵、美的共同性具有深刻的理解。形成自己独有的一套审美品评标准。所谓雄浑、飘逸、清丽、闲适、幽澹、矿远、冷僻……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几乎都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没有相当深厚的诗文的熏陶与感染,很难领略得透彻。他们不象民间画家那样多半为生计而画,也不象宫廷画家那样奉旨行事。作为一种精神解脱的“清玩”,主旨是把绘画看做排遣情怀的一种方式,它即重视艺术本身的价值 ,更重视创造艺术的人格 ,无疑是中国高层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在绘画上的沉淀。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绘画浓缩了中国文化的许多特
征,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可以说:整个中国文化的灿烂历史都与绘画艺术息息相关。不了解中国绘画,就不可能真正领略中国文化的悠久和辉煌。
【美术与中国文化绘画的文化特征】相关文章:
中国文化07-11
中国文化的传承作文07-11
中国文化作文03-15
形容中国文化的句子01-26
中国文化的“巅峰”作文07-02
中国文化的“巅峰”作文07-03
中国文化金句10-20
浅谈建筑文化的特征07-03
中国文化传统作文07-06
看中国文化墙作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