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渔歌子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05 18:38:23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文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课文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师:本学期,我们接触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新体裁——词,大家还记得《忆

  江南》么?

  生:记得。

  师:谁能来回顾背诵一下?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师:很好,背诵得很熟练。请坐。你们还会背诵其他的词么?(2—3人)

  生: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唐白居易《花非花》)

  生: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梦江南》)

  生: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 《菩萨蛮》)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它也和自然界的美景有关。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动画。在观看的时候,你们要注意,看看画面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动画课件出示)

  师:你能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么?

  生:山(如果回答西塞山,可以表扬学生的预习。),白鹭,桃花,流水,一叶扁舟,细雨,渔夫。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唐朝诗人张志和是如何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这副山间美景的。

  板书《渔歌子》(齐读)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渔夫、钓鱼、歌曲……(渔夫所唱的渔歌)

  师:是的,“渔歌子”作为词牌名,原来是唐代坊间的名曲,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师:那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播放朗诵)

  师:大家都跟着朗读,看来这首词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

  师:现在你们结合注释自读一下这首词的前两句,用笔画出词中所描写的景物。

  生自读。

  师:好了,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景物。

  生:西塞山,白鹭(课件出图),桃花(课件出图,并引导“春天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流水(课件出图),鳜鱼(课件出图,并引导“春天也是鳜鱼最肥美的季节”)

  师:大家找得很仔细。现在,你们能不能来想象一下,这些景色具体的样子呢?(出示“填一填”)(3—4人)

  生回答。

  师:面对这样一幅秀丽怡人的江南水乡的美景图,你有什么想说的么?

  生自述。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的确令人陶醉其中,那我们就带着愉悦的心情来读一下词的前两句,谁先来试一试?

  个别先读,读完,师:你们有什么建议么?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带给人的心情应该是舒畅,而你们的脸上却看不到笑容,来,一起笑一笑。

  师:很好,我们就带着微笑来读一读。(一、二两组读)

  师:有人脸上还是没有笑容。来,三、四两组一起来示范给他们看看。(三、四两组读)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读一遍,不要忘记了

  生:微笑。(齐读)

  师:春天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令人心醉。那么你们还积累了哪些关于春天美景的诗句?(及时点评春天的景色)

  生:《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烟雨朦胧的春天)

  生:《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里翠绿的柳树)

  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与明月交相辉映的春江水)

  生:《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前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鸟翔天际的春天)

  生:《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鸟语花香的春天的早晨)

  师: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有这么多的描写春天的诗句。简练而精彩的语言道尽了春天的美好。我们被春天的美景所吸引,而渔夫也一样陶醉其中。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副图。(出示图)

  师:细心观察的同学来说一说,渔夫是怎样一副打扮?

  生白话说

  师:我们再来看看词中是怎么写渔夫的打扮的?大家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和大家描述的完全一样。可见学习诗词,除了通过注释理解以外,看图理解词义也是一个好方法,大家可不能忘记了。

  师:此时,淅淅沥沥的春雨光临了西塞山。那在江中垂钓的渔夫是不是也该收拾收拾工具,回家避雨了呢?

  生:没有。

  师: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说明渔夫不想回家,心情是悠闲自得的。

  师: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问的么?

  生:这个渔夫为什么不走?是什么让渔夫流连忘返了呢?

  生扣住词意进行回答。

  生:是这些美景让渔夫流连忘返的。

  师:是不是只有这些美景呢?

  生:还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

  师:那这时,渔夫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2—3人)

  生自述。

  师:在蒙蒙烟雨中,在春天美景的映衬下,渔夫悠闲自得地在河里垂钓。

  现在,你们自己先读一下这首词,想象一下词中所描写的画面。

  生自读。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词意。(评价:对不对,有没有用上好词。)

  生回答。

  师:你们说的真好,老师仿佛也看到了这副画卷。来,哪个组愿意来当一下这个渔夫,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分组读,齐读。(注意提醒学生先笑,可适当放慢速度,注意语调的变化)

  师:大家都很投入。现在我们来试试,背诵一下《渔歌子》,好不好?会背的同学大声一点背出来,不会的同学,老师允许你们可以偷看一下课本。

  生背诵。

  师:张志和笔下的渔翁垂钓是如此的悠闲自在,而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垂钓却是另一副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幻灯片出示《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范读)

  师:《江雪》中描写的是怎样一个渔夫?现在,你们轻声自由读一下《江雪》,看看谁找的最快?

  生:惨淡,孤独,冷冷清清……(注意追问过程,评价:你找的真准)

  生:“绝,灭,孤,独”都体现出了一副惨淡的景象。

  师:我们中国的语言真是奇妙。相同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带给我们的,可以是不一样的画面。你们还想再读 《江雪》,感受一下么?你们愿意读几遍呢?

  按学生意愿读。

  有时间可以抄写一下《渔歌子》和《江雪》,展示好的作业。

  作业: ①、选择你所喜欢的《渔歌子》背诵一下。

  ②、收集其他关于山水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渔歌子{

  不须归 悠闲自得

  《渔父(渔歌子)》教案3(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

  《渔父(渔歌子)》 教案

  主备人 闫飞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相关文学常识;熟练背诵并默写诗歌。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境。3、探寻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作家及相关文学常识;熟练背诵并默写诗歌。探寻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境。3、探寻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学探究+点拨指导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及内容 解析点拨 个案补充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载历史长河中无数诗人词客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且熠熠生辉的优秀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有很多诗词都和钓鱼有关。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分享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父》,感受他的“钓鱼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中他独特的“钓鱼情怀”。

  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在教师引导下诵读诗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自己要觉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词儿的味道来,那你就已经很了不起。

  鹭(lù) 鳜(guì) 箬笠(ru) 蓑(suō)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仅仅读懂词义还很肤浅,我们接着来品一品这首词。许多同学也知道,诗人张志和与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好朋友,颜真卿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笔墨飞舞,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如果同学们眼前的画面还不够清晰的话,请大家闭上眼睛,让老师带给你那遥远而又美好的画面。

  (一)、感悟美景

  1、轻闭双眼,用心感悟。闭着眼,把你心中呈现的画面轻声诵读出来。

  2、轻轻地睁开眼睛,告诉老师,你都看到了什么?

  西塞山 白鹭 桃花 流水 鳜鱼 箬笠 蓑衣 斜风 细雨

  3、我们再来读诗,看一看这些景都是什么样的景?

  4、大家描述的真好!那样的情景可真让人神往,只是同学们刚才把它零散化了。哪位同学能给我们描述一幅完整而优美的画面?

  (西塞山苍茫葱郁,白鹭在山前悠然飞过。流水潺潺,岸边的桃花在绿树掩映中粉粉的开着;清澈见底的溪水里,鳜鱼自由自在游来游去。微风吹过,细雨迷蒙,一位戴着箬笠披着蓑衣的渔父在小溪边安然垂钓……)

  (二)侧耳聆听

  我们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美好的画卷,那么,侧耳聆听,我们又能听到什么呢?闭上眼,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白鹭的叫声、流水声、风声、雨声、其它的鸟叫声、风吹过、雨打着桃叶沙沙作响的声音、鱼儿跃出水面又跌落的声音……

  (三)深闻体味

  我们看见的景色如此美好,我们听到的声音也这般灵动,我们再仔细地闻一闻,又会闻到什么呢? (围绕主题,创设情境及悬念,调整自己和学生最好的课堂状态。)

  (此过程目的是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初步“读”懂词义。)

  (背景音乐响起,教师感情浓郁的朗诵。待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句时,感情更加浓郁,重复诵读。)

  (学生谈一谈,用一些形容词来描绘一下这些景致)

  导学过程及内容 解析点拨 个案补充

  风细雨中桃花的芬芳、空气新鲜潮湿、闻到了泥土的清香溪水清冽甘甜的味道……

  的确呢,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真想吟诵一曲《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三、品读课文、感悟深意

  仅仅27个字,便将如此丰富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中国文化的魅力,当然也是艺术的魅力。“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老师也告诉过大家“文学即人学,文品即人品”。那么,张志和这首《渔歌子》透射出他怎样的“品”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张志和的生平。

  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仅仅是叫弟弟回家吗?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自己的见解。

  1、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1: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2: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3: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1: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2: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3:哥哥啊,我钓到了自由、闲适,我钓到了一份干干净净、一份心安理得。

  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这也解释了诗最后的三个字“不须归”,让我们再来诵读。

  四、延读课文,提升理解

  张志和垂钓,他钓的是一份悠闲,钓的是一份自在,更重要的,钓的是一种心灵的归宿。可同为唐朝诗人,柳宗元的垂钓,感觉就迥然不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至此我们已然明白,张志和钓的不是鱼,而是一份闲适、一份自在;柳宗元钓的也不是鱼,他钓的又是什么?

  寂寞

  (老师闭着眼睛作深呼吸状,学生下意识地模仿老师。)

  学生和老师一起吟诵: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不仅是一位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但他没有去上任,而是托词亲丧回到了老家,从此再也不做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多媒体课件展示《江雪》)

  解析点拨

  个案补充

  师:对,是寂寞!为什么寂寞?

  生:因为孤独。

  师:为什么孤独?

  生:因为倔强。

  师:为什么倔强?

  生(略微讨论后):因为不愿同流合污!

  师:为什么不愿同流合污?

  为什么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钓”的是一份操守,这“钓”的又何尝不是一种坚持?!古代文人的这一“钓”,并不是我们少年纯真的心灵所能轻易悟透的,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大家还会读出越来越多让我们肃然起敬的生命含义。

  五、巩固练习、加深记忆

  1、背会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默写张诗兄弟的这两首词。

  3、练习个案补充。

  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课后反思

  古诗《渔歌子》教案2(干国祥构建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

  【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

  【阐释】

  新教育实验构建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 __年级__(学科)__(版本) 设计人:***

  课题:第 课 课题名 课时数:

  教材解读:

  语文学科含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两个部分。

  文本解读是尽可能整体而深入地理解文本本身,从而显现文本的价值——这个价值可能是思想的、主题的、内容的、形式的、材料的。

  教材解读是把文本放入教材单元和课程体系中,来判定它的教学价值。

  学习

  目标 A类

  (即基础性目标,有为核心目标搭梯的知识,有必须解决的障碍性知识。)

  B类

  (即教学核心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既体现文本核心价值,又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核心目标要求在课堂上用大部分时间进行教学,不用大量时间教学的一律不得列为核心目标。)

  C类

  (附属性目标,及延伸性目标。一般而言,并不是文本核心价值,或不需要用大量时间教学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属于此类目标。)

  预习

  作业 预习是学生惟一的独立学习的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体现于预习的水平上。所以,预习作业要全面地针对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为教学作一些基础准备。

  新教育预习设计要求能够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直指重点,让学生带着独立的观点进入课堂。

  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解决目标序号及所用时间) 个体学习清单

  第一板块——

  此部分一定要以教学板块的角度来叙述,不能是文本及教材解读,而应该清晰地写出教学组织的策略及过程。

  在每一大板块及核心部分的不同小板块叙述后,注上本板块解决目标序号及所用时间,如:【目标A23分钟】 (此部分务必要以一个学生的角度来描述他的课堂学习行为,如听老师讲,进行小组交流,齐读课文,参与讨论,思考某问题。但不能将要达成的目标及内在的感受放在这里,因为这些并非直接的学习行为。)

  教学反思

  其实反思更好地直接在上面用红笔作批注,对解读、目标、预习、板块及清单,任何一处成败作批注。这比泛泛而写的老生常谈更有益。

  【网师语文必修一上】《构筑理想课堂》

  【样例之一:古诗《渔歌子》】

  《渔歌子》预习作业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1.复习柳宗元《江雪》一诗,在此诗每一句中,找出一个能够表达心情的关键字。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与思想?

  2.自己读、背《渔歌子》,想想“渔歌子”是它的名字还是词牌?

  3.自己按字面翻译《渔歌子》,力求准确,不漏字。

  4.比较《江雪》和《渔歌子》两首诗词,补写它们的异同。

  相同之处一:都是描写渔父生涯。

  不同之处一:一是诗,一是词;

  不同之处二:一是冬天,一是春天;

  5.两首诗都是画出了一幅画,你比较喜欢哪幅画,为什么?

  6.你认为“不须归”的原因是什么?

  7.你认为这两个渔父的思想和性格一样吗?

  (天才特别预习:有条件的,可通过网络查读、编选《渔歌子》,《江雪》的解读,甚至可以查读古文《离骚渔父》。)

  张志和另外的几首《渔歌子》: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离骚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渔歌子》有效教学框架

  新教育实验构建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 六年级语文 设计人:干国祥

  课题: 张志和《渔歌子》 课时数:1

  文本解读: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既是一幅特别的风景画,又是一首特殊的言志诗。

  说它是一幅风景画,因为全诗四诗,句句有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江南春景图、渔翁逍遥图。这幅风景画不同于“游园不值”,因为它几乎确凿地是渔夫生活中的所见之实景,似乎只是将眼前之景平白道出,自然朴素,未经雕琢。也因此,此诗不合适用符码法来进行分析,因为这些意象都是自然意象的涌现,是诗人的真实生活,而不是书斋诗人用传统符码来编造的理想之境。说它特别,是因为这风景中的核心景物是一个人,是诗中渔人,是写诗之人,是一个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生息数千年的“渔父”。

  说它是一首言志诗,因为这首词继承一个明确的道家传统,用渔父这一出世归隐、无执逍遥、无欲无求、无牵无挂的特殊形象,与儒家的入世辛苦形成对照,表达了一种清静无为、自然逍遥的心志。说它特殊,是因为整首诗无一句直接表达志向,但全诗无不紧紧围绕于此。但在末尾的“不须归”三字中,表面在说归不归,事实上,正是用隐语言志,可谓全词文眼。不须归,是此心安处即吾家,何归之有?表面意思:因身著蓑笠,所以斜风细雨无须归。“不须归”有字面意思,延伸意义。字面意思:因身著蓑笠,所以斜风细雨无须归。延伸的深层意蕴则可能是:天是吾庐,地是吾坑,吾亦是天地之间一白鹭,一游鱼,一草木,何须归哉。

  此词之魂,我以为就在道家“逍遥”一词,但这一点,铺陈开来就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完成,大致有:逍遥自然,自由自在,生机盎然,清静淡泊,无用于世……

  而此词的价值,或者说它之所以得以广泛流传,恐怕还并不是说因为它继承、体现了道家逍遥的思想,而恰恰在于,全词不用一个道家术语,只是既精心又随意地勾勒渲染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全凭生机盎然的自然意象,构画出一幅未受机心污染的自然美景,这画面,似乎不是匠心所运,而只是自然涌现,如白鹭之翱翔,如风雨之飘洒;不讲一句哲学,不言一句人生之志,只凭一个与景浑然合一的渔父形象,把《庄子》一书的许多精髓,再现于这一方风景之内……

  教学

  目标 A类

  1.合乎要求地朗读、背诵课文;知道“渔歌子”是一词牌名而不是题目;能够正确默写。

  2.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本词。

  B类

  3.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建画面,感受和理解诗歌所营造的优美风景与意境。

  4.通过涵咏、感受、想像,通过阅读提供的背景资料,通过与《江雪》的互文印证,感受并理解诗歌中诗人自然逍遥、无为清静的道家思想。

  C类

  5.简单理解“渔父”这个形象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6.初步感受儒道思想的差异性。

  预习

  作业 见上

  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解决目标序号及所用时间) 学生课堂练习单

  第一板块——读背译,【目标1、2,15分钟】

  校读

  校译

  自读,互读

  自译,互译

  第二板块——初步建构画面、意境,初步感受诗人之心。【目标3。10分钟】

  一、渲染其画,尽可能合法地想像补充。

  提示:画面顺序,颜色,温度,湿度,音响,气息……

  二、想像渔父及其生活,理解为何“不须归”。

  衣的描述及其含义。——青绿二字,正是自然本色。

  “不须归”的含义。——天地即我家,我又何须归?

  或可补充: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

  乐在风波不用仙。

  想像画面,描述画面

  模仿教师完成的第一句描述,笔述第二句画面。

  思考与讨论。

  摘录精要结论。

  第三板块——比较阅读,引进柳宗元《江雪》,理解《江雪》诗。【目标4目标5。5分钟】

  一、古代儒家知识分子的“渔父(归隐)情结”: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但是,一个有志于天下的知识分子,在无奈归隐之后,他真的会逍遥于江海吗?

  二、读《江雪》,用上法理解其画面及渔父。

  三、小组讨论:

  (一)相似之处(身份相似,景-人结构相似,衣着相似)

  (三)不同之处(季节、感情……)

  读解《江雪》

  小组讨论。

  第四板块——深入比较阅读,进而深刻理解二首主旨。【目标4、5、6。8分钟。】

  一、你喜欢哪幅画?

  二、你喜欢哪个渔父?

  三、这分别是怎样的两个渔父?

  参与集体讨论。

  摘录精要结论。

  第五板块——收束,点睛。【目标6。2分钟。】

  儒,道与中国文化。

  布置作业:用优美的文字,将本诗改写成散文。既有画面之美,又能体现诗人与天地江湖、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逍遥。

  摘录精要:

  儒家担当,入世,心忧天下

  道家逍遥,出世,自由自在

  渔父课程设想

  另一种教学方案,做成小单元,由《离骚渔父》,《江雪》,《渔歌子》,《爱莲说》及另外若干诗句、名文片段集缀,做成一个“渔父主题单元”。

  以《渔父》中的屈原(不是真正的屈原)所表达的,为一种不得志但不甘同流合污的儒家精神,《江雪》承之。以此文中的渔父形象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渔歌子》承之。

  以《爱莲说》对二者辨析之,抉择之。

  间可将孔子格言,其他渔父诗词名句名段纳入这个体系之中。

  《词两首》(渔歌子、如梦令)教案及练习

  《词两首》

  二. 重点、难点:

  《词两首》

  1. 什么是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其实,词起初叫做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2. 词的分类: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小令;58字以内为小令

  (2)中调;59~90字为中调

  (3)长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 词牌和题目: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如梦令》是词牌,《渔歌子》是题目,咏打鱼。

  4. 《如梦令》

  (1)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 易安 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2)译文:

  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3)大家一起读一遍这首词,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

  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

  注意: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这叫什么句式?

  叠句。

  (4)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

  为什么要争渡?

  “误入藕花深处”。

  为什么会“误入”呢?

  因为“沉醉”。

  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

  既误入,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不行,已是“日暮”时分。

  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5)小结:

  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亭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词中却略去郊宴不写,而只写归途,甚至连归途也没有写全,至“争渡”“惊鸥鹭”便戛然而止。这是因为由于误入而群起争渡是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个高潮,用这个典型细节能更鲜明、更集中地表现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6)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

  ②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瑰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

  5.《渔歌子》

  (1)作者:张志和(约730~约810 )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兰溪人。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

  (2)译文:

  西塞山,青又翠,白鹭展翅飞,

  桃花红,江水碧,鳜鱼正肥美。

  头顶青箬笠,身披绿蓑衣,

  斜风细雨迎面吹,钓鱼的人儿不想归。

  (3)赏析:这首词通篇二十七字,有山、有水、有飞鹭和肥鱼,还有斜风细雨,更有那优游自在的渔父。词人藉渔父寄托自己的情怀,而渔父又是被安排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恰是江南春色方浓、桃花春汛泛起时,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父,高处有从水田飞入上空的白鹭鸶,低处有落英缤纷的春水绿波,更有能引起人们鲜美味觉的大口细鳞的肥嫩鳜鱼,鹭在飞,水在流,鱼在泼刺地嬉逐,水映桃花而红,桃花因水而湿。人、花、鱼、鹭,一切都被斜风细雨所笼罩,天地万物浑然一体,显得那么的新鲜、清丽、秀润。好一幅水墨淋漓的“烟波垂钓图”。

  词人当时正是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由此而产生了自然、淳朴的意趣,不愿离开这一个魅人而又宜人的境界的深情。“斜风细雨不须归”,对渔父说来,不正是他对美的发现、对美的执着追求么?在斜风细雨中,张志和体验到鹭鸶的飞翔更飘逸,漂流在水里的桃花瓣格外鲜妍。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垂钓,渔父的心情,就不只是为美而陶醉,更为眼前的优美画境而坚定了意志,不仅不思归,而是更进一步的“不须归”了。张志和所执着的已经不是垂钓,而是作为词人内心的自白——“我决心以山水之间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终老”。这显然又是画中之诗,隐伏在西塞山前空间结构背后的时间潜流,悠悠地但终于又是深稳有力地荡漾着的感情波澜。可见,张志和的淡泊逸致不是诉诸直接咏怀,而是寄情于景,以画入词。词人而兼画家的张志和,把高远的情思化为清空的意境,把质朴的语感提炼为脱俗的意趣,从而使他的词作形成独树一帜的高蹈风格。正因为张志和与世俗相忤,所以才能从大自然中觅取心灵滋养,从而陶醉于清山秀水之中。

  【典型例题】

  诗词基础知识填空:

  1. 诗仙( ),字( ),号( )。

  2. 诗圣( ),字( ),其诗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

  3. 白居易,字乐天,号( ),其诗语言通俗,老妪能解。

  4. 王维,字( ),官至尚书右丞,故又称王右丞。其诗多以歌咏( )为主。人称( )。

  5.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 )”。

  6. (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县)人,世称柳河东。曾担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刺史。

  7. 李贺,人称( );孟郊、贾岛,人称( );刘禹锡,人称( )。

  参考答案:

  1.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2. 诗圣杜甫,字子美,其诗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3.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诗语言通俗,老妪能解。

  4. 王维,字摩碣,官至尚书右丞,故又称王右丞。其诗多以歌咏山水田园为主。人称诗佛。

  5.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

  6.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县)人,世称柳河东。曾担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刺史。

  7. 李贺,人称诗鬼;孟郊、贾岛,人称诗囚;刘禹锡,人称诗豪。

  【模拟试题】

  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是个顽皮的孩子,五年级的学生还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_____________,旁观者清。” _____ 朝诗人 _______在《 》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_____ 朝诗人王维在《 》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汉代史学家、文学家________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当“比”讲,它与唐代诗人________写的《 》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中的“于”意思完全相同。

  (8)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9)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蒙蒙胧胧地照着大地,清风拂面,不由撩起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来到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了朵朵美丽的水花。望着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昨天下午, 张 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爸爸走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我很快解开了这道难题。

  (12)爷爷七十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笑了,摸着我的头说:“就你会贫嘴!”

  【试题答案】

  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更上一层楼!

  (2)小明是个顽皮的孩子,五年级的学生还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岭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朝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当“比”讲,它与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中的“于”意思完全相同。

  (8)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9)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明的薄纱,蒙蒙胧胧地照着大地,清风拂面,不由撩起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来到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了朵朵美丽的水花。望着美丽的瀑布,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1)昨天下午, 张 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我很快解开了这道难题。

  (12)爷爷七十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笑了,摸着我的头说:“就你会贫嘴!”

  北师大版《忆江南》《渔歌子》教案

  词两首《忆江南》《渔歌子》教案《词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忆江南》,理解词的意思。 2.能对《忆江南》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板书:3 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习”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学习《忆江南》 1.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播放视频资料“白居易简介”。小结:白居易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4.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然后可欣赏插图。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三、布置作业 背诵并抄写《忆江南》。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忆江南》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可以播放视频)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书设计3 词两首忆江南白居易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教案点评: 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议、赏、用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探究活动 1.自学自解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江南春》和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同学之间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张志和《渔歌子》原文和译文

  张志和《渔歌子》原文和译文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桃花盛开,春水初涨,鳜鱼正肥美。渔夫戴上青色的斗笠,披上绿色的蓑衣,斜风拂面,春雨如丝,正好垂钓,用不着回家。

  《渔歌子》教案2

  《渔歌子》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诗意。

  2、想象诗的意境,化诗为画。

  3、吟诗成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

  你发现了吗?对了,许多诗词当时就是被谱上曲子传唱开来的。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张志和的《渔歌子》。

  二、整体把握古诗:

  首先请听周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

  我读得怎么样? 指名上台划节奏。

  下面,请大家把这首诗试读几遍。

  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报名读

  齐读。读完整首诗,你认为他主要写了什么?

  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绪?

  三、细细品味古诗。

  下面,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这首诗。

  首先,请女孩子齐读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你知道这两句中哪些字词的意思?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读了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

  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报名读、齐读。

  如此美景,无人问津启不可惜?后两句又写了什么呢?男孩子来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读了这两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斜风细雨不须归”,读到这儿,你心中没有疑惑吗?

  渔人为什么不肯归去?

  1、钓鱼

  2、观景(“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乐也!”)

  张志和有个别称叫“烟波钓叟”,晚唐时期,朝廷昏庸,社会动荡,做官的张志和被小人诬陷,遭到削职贬官,从此他归隐山林自得其乐,词中的渔人可能指谁?

  如果说词中的渔人就是张志和自己,那我们细细品味一下,这首词表达了他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板: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多么开朗、豁达的个性!让我们尽情地读一读。同样是江边垂钓、同样遭遇陷害、贬官,老师这儿带来了另一首诗《江雪》,谁赖读一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聪明的孩子们,这首诗表达的还是高兴的心情吗?

  处事“寒江独钓图”,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下面我们来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好吗?怎样使这副图摇身一变,变成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呢?大家出出注意吧!

  小结:多奇妙啊!同样的江边垂钓,同样的遭遇,但由于诗人的性格不同,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表达的意境也就截然不同了!你们看,烟雨迷蒙间,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彩明丽却不失柔和,看似宁静却又充满活力。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如果我们今天不美美地来吟诵一番,启不辜负了它的诗情画意?谁来试试?可以.....

  齐诵。

  四、作业

  根据词作一幅画或写一篇散文。

【课文渔歌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渔歌子》教学设计04-03

《渔歌子》教学设计08-13

课文《刻舟求剑》教学设计07-03

课文《莫高窟》的教学设计08-01

课文《山雨》教学设计07-17

课文《猫》教学设计05-29

《背课文》教学设计03-17

《渔歌子》教学设计(15篇)05-28

《渔歌子》教学设计15篇04-03

借生日课文的教学设计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