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时间:2022-05-11 23:53:58 语文 我要投稿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精选9篇)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的是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杨氏之子》教学实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精选9篇)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1

  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古文题目是——《杨氏之子》,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生随老师一起写课题)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姓杨人家的孩子。

  师:对,“子”在古代当儿女讲。我是姓干人家的女儿,我就是干氏之子或干氏之女。你们怎么介绍自己?

  生:我是王氏之子。

  生:我是孙氏之女。

  生:我是高氏之子。

  师:孺子可教也。(生笑)课文预习了吗?(生答:预习了)那先来检测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这是本节课要求会读的生字,会读吗?

  (屏幕出示:惠、日、禽。)

  生:会。

  师:一起读。(生齐读)这些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先自己练习读读。(生练读)会写吗?30秒,用好方法记住这些字。(学生书空练习)把纸单翻过来,我们来听写。认真听,老师连读三个词,先听清楚,再动笔写。

  师:梁国,聪惠,禽。(生动笔写)提笔就是练字,注意写字姿势。对照大屏幕,自己批改。(生自查批改,教师针对性指导“禽、惠”。请出错的同学在错字旁边订正一下,全对的同学选择难写的生字,再写一个。)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次学古文,你可以多读几遍。(生继续自由读课文)谁愿意第一个来渎?其余同学注意听,他读的字音是否准确?

  (指两位学生先后读课文)

  师:同学们预习得挺好的。课文中的两个多音字都读准了,一个是“为设果”(板书:为设果),知道为什么读wei吗?(板书:wei)“为”在这里表示“给、替”的意思(板书:给、替),为设果就是——

  生:给他摆上水果。

  师:对了,所以我们渎多音字是根据它的意思来辨析它的读音的。把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在课文里标注上。(生标注字音和意思)把这句话读两遍。(生练习读)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师:课文中还有个多音字,大家也读准了,是“儿应声答日”,这里“应”的意思是?

  生:回答。

  师:怎样回答?

  生:马上、立刻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个句子:

  生:(齐)“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渎古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还要读出停顿,读出重音,这样才能读出味道来。老师也想试试可以吗?(师声情并茂地范渎)自己练习读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

  (生练习读课文)

  师:(出示标注好的停顿)对照大屏幕,看看你的停顿合适吗?再读读体会体会。(生根据停顿符号再次练习读课文)谁想来渎?

  (指一名学生读)

  师:老师听出来你读得很努力,也很注意停顿,但是古文的朗读可不能一字一顿,要声断气连,像这句——“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找到感觉了?每个人都练习读读这句话。

  (学生练习读)

  师:一起来读这句话。(生齐读,师引导接着读完全文。)对了,就是这个味道。谁还想读?(指一名学生读)读得字正腔圆、声断气连、韵昧十足啊!掌声!

  点评:能以诵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大声朗读,熟读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老师对学生的诵读指导科学、有针对性,能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作好指导。每次的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还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体味情感,都能给学生以具体明确的导向,从而达到“整体感知的朗读”。

  精读品味,体会精妙

  师:课文读到这儿,接下来我们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其实理解古文和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是一样的,你是怎么理解诗句意思的?

  生:我不理解的字词就查字典,

  生:可以看下面的注释,

  生:还可以查资料。

  生:多渎几遍也能知道意思。

  师: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我们还可以看插图来理解,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大屏幕出示: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利用插图。)

  师:先自己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学生自己说每句话的意思,师巡视,个别指导,)老师发现有些词的意思挺难理解的,书巾注释又没有,我们请“学习小助手”来帮帮你,读一读,看看能不能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大屏幕出示:孔君平:晋朝人,字君平,任廷尉一职,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的院长。君:古时对对方的尊称,可译成“您”或“你”,应声:随声、夫子:古时对有学识男子的尊称,相当于老师、先生,可译成“您”,、禽:古时特指鸟。)

  (学生借助“学习小助手”再次自学,师巡视指导。)

  师:有问题的在小组内研究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师:还有哪些问题是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生没有质疑)没有问题啊?那谁能把故事连起来讲一讲,其余同学注意听,有疑问的地方待会可以指出或纠正。

  (指一学生讲故事内容,其他学生评价并给出建议。)

  师:这篇古文的意思理解了,自己练习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生练习说这篇古文的意思)

  师:都会说了?那我们尝试着对读。何为对读呢?就是我来读白话文,你们来读相应的文言文。这个读可不是读出声音就行了,还要读出其中的意思呢!准备好了?注意力集中哦!

  师:梁国有个姓杨人家的儿子九岁,特别聪明。

  生:(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味道没出来——特别聪明。

  生:(齐)甚聪惠!

  师:对了,就这样读。孔君平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于是把他的儿子叫了出来。

  生:(齐)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师:杨氏子为孔君平摆上水果,水果里有杨梅。

  生:(齐)为设果,果有杨梅。

  师:(笑着说)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生:(笑着齐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再读这句,注意老师语气语调的变化。

  师:(一本正经地)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子看:“这是你家的水果。”

  生:(一本正经地齐读)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

  师:杨氏子随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

  生:(齐)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初次合作,如此默契,真好!话说这孔君平去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谁知他父亲不在,于是把他的儿子叫了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这水果里有杨梅,孔君平看看这杨梅,再看看眼前的.这杨氏之子,眼珠一转,笑眯眯地对杨氏子说:“这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果子。”想一想,孔君平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杨梅中有“杨”字,杨氏子也有“杨”字。孔君平想看看杨氏子聪不聪明。

  师:对啊,能把它转化成孔君平的心理活动说一说吗?

  生:这杨梅的第一个字是“杨”,杨氏子的第一个字也是“杨”。都说这杨氏子聪明,我何不考考他?

  师:你读懂了孔君平的心思,他是想借着杨梅来考一考杨氏之子啊!(板书:杨梅、杨氏子。)这杨氏子听了孔君平的话马上明白了他的话中意,他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所以他马上回答道:“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

  生:孔雀的第一个字是“孔”,这孔君平的第一个字也是“孔”。先生您这样考我,我就用相同的方法来回答您!

  师:了不起啊!你和杨氏子同样聪惠!(板书:孔雀、孔君平。)那我还有一问,为何杨氏子不直接反驳“孔雀是你家鸟”而要加上“未闻”二字来说“我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呢?谁体会到其中的妙处了?

  生:这样回答显得杨氏子特别有礼貌。因为杨氏子是小孩,孔君平是长辈,这样回答感觉杨氏子不顶撞长辈。

  生:这样回答语气比较委婉,不生硬。

  师:这就是杨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既用相同的方法机智地回答了孔君平的话,又对长辈不失委婉、敬重之意。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生读)

  师:若来者是李君平呢?聪惠的杨氏子又会怎样应声回答?

  生: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

  师:若是梅君平呢?

  生: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生:未闻梅子是夫子家果。

  师:若是黄君平呢?

  生:未闻黄山是夫子家山:

  生:未闻黄河是夫子家河。

  生:未闻黄瓜是夫子家果:(众笑)

  师:看,都笑了啊!既幽默诙谐地同答问题,又不失委婉敬重之意,妙哉!妙哉!体会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感受了语言的精妙,再来读这篇小古文就更应该读出其中的滋味了。自己先练练:(学生练读后指名渎)

  熟读成诵,推荐阅读

  师:其实古文是没有标点的,这没有标点的《杨氏之子》你能读吗?

  (屏幕出示不带标点的古文,指名读,)

  师:古文的排版和现在还大不相同呢,看看,这样排版的《杨氏之子》还会读吗?自己先练练。

  (屏幕出示竖版的古文,生练读,指读。)

  师:让我们穿越到^代,打开原版《世说新语》,想一想古人读书时抑扬顿挫、放声吟诵的情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渎《杨氏之子》:

  (屏幕出示《世说新语》中的《杨氏之子》,学生配乐读。)

  师:看来都能熟读成诵了!让我们再一起美美地诵渎《杨氏之子》。

  (生在乐曲中齐诵)

  师:喜欢这样的小古文吗?它出白——《世说新语》!《世说新语》里有很多像杨氏子这样聪惠孩子的故事,比如孑L融让梨,比如王羲之小时候为躲过杀身之祸故意装睡,还有钟氏兄弟在魏文帝面前机智应变等等。这些孩子长大后成为上流社会的名士,《世说新语》就是写名t言谈趣事的,这样的故事有一千多个。感兴趣的同学同去找一找相关文章渎一读,里面有原文,有注释,也有译文,相信你能看得懂,也会喜欢。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2

  表情朗读背诵课文

  师:同学们看于老师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做表情:笑容满面)

  生:于老师很高兴。

  师:看到同学们,我高兴了。再看于老师(做表情),现在是什么表情?

  生:于老师好像很紧张。

  师:对,有点紧张,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如果不积极发言,于老师就会紧张,希望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行吗?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读读题目。(生读课题)仔细读一读这篇课文,和平时读的课文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生:这篇课文非常短。

  师:对,很短小。只有53个字。还有吗?

  生:它里面还有很多“曰”。

  生:这是篇文言文。

  师:真好。那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是什么文?

  生:白话文。

  师:文言文和白话文有好多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

  生:难理解。

  师: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好多话,这样你就能读懂。下面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读文言文。(一女生读课文)

  师:(朗读不是很好,老师给予指导)听你读这篇课文就像一辆车子走在不平整的路上,磕磕绊绊、一顿一顿的。谁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握手!读得非常好,听你读这篇课文,就像一辆车行驶在平坦的路上,很顺畅。能不能告诉我这篇短文讲了什么故事?

  生:讲的是孔君平到梁国杨氏家里去,去找他家主人——

  师:他家主人?杨先生吧!杨先生不在——

  生:杨先生不在。他的儿子在,孑L君平就把杨‘先生的儿子叫出来。

  师:往下说!

  生:杨氏小儿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说:“它是你家的果子吗?”他的'儿子说:“不知道孔雀还是您家的家禽。”

  师:最后一句理解错了,仔细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很好!“甚聪惠”是什么意思?

  生:很聪明。

  师:很聪明。“惠”是什么意思?对,“惠”同“慧”。再往下看,“诣”什么意思?

  生:“诣”是拜见的意思。

  师:好。意思读懂了。“孔君平诣其父”,这个“诣”是拜见没错,但它不是拜见一般的人,这个“诣”专门指拜见他尊敬的人或他的长辈。

  师:我有个小问题,孔君平说:“此为君家果。”是逗着小孩玩呢,还是讽刺挖苦呢?大家听老师读一遍,注意看老师的表情——刚上课时我就让大家观察表情,表情也是会说话的。

  (师范读《杨氏之子》,面容和蔼,表情幽默,动作风趣,学生为之热烈鼓掌。)

  师:怎么样?是讽刺还是逗着玩、开玩笑?

  生:是逗着玩,是大人跟小朋友开玩笑。

  师:你看,表情朗读就有这么大的作用。下面请大家一起像于老师这样读一下课文,如果你的动作、表情能配合一下那就太好了。(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好!谁愿意朗读一遍?

  (以下大约有十多分钟时间,于老师反复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最后学生读得非常流利。)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背下来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下来。(生自由背诵课文)

  师:好,于老师先给大家背一遍(师范背课文,然后几个学生轮流背诵课文,最后全体学生齐背《杨氏之子》,于老师在前面配合加动作。)咬文嚼字文本细读

  师:你们会背了,于老师要提问题了,课文的最后说杨氏之子“甚聪惠”,意思是非常聪明。那么,你从哪儿看出来这个小朋友非常聪明呢?

  生:孔君平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都是同一个字来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家禽。

  师:从这里看出小孩的确很聪明!还有吗?

  生:“儿应声答日——”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他反应很快。

  师:好!反应快,思维敏捷,也说明很聪明。

  (板书:反应快)还聪明在哪里?

  生:孔君平并没有说你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只说了一句话“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就听出来了,这说明他很会听。

  师:是啊,小孩确实聪明,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话中话”,听出了“弦外之音”。(板书:会听)再品课文,还能从哪里看出他聪明?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回答得很巧妙,说明他聪明。

  师:的确回答得巧妙。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

  生:天衣无缝。

  师:对,无懈可击,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以牙还牙。

  师:有点意思,但是好像形容得有些过了。

  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师:掌声送给他!这个成语用得妙,真是太聪明了!这是会说。(板书:会说)

  师:大家看,杨氏之子,第一,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得十分巧妙。我还有个问题,“甚聪惠”的“惠”书上说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这个“惠”跟智慧的“慧”有何区别呢?我上课前查了《辞海》,发现“惠”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是仁慈;第二是柔顺;第三,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仁慈、柔顺什么意思?就是有教养、有礼貌。和蔼慈善。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个小孩的聪明。那么,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孩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教养、有礼貌呢?请你们轻声地读、细细地读,每一个字都要注意思考。(生声细读)

  生:“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非常有礼貌,给孔君平准备了水果。师:嗯!客人来了,赶紧端出水果,懂得待客之道啊。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

  生:端出了多种水果。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果有杨梅”。果子中有杨梅,证明不止有杨梅!

  师:说得好。这句话中还有哪个字能说明——

  生:“设果”,就是摆水果:如果只有一种水果是称不上摆的,

  师:说得太好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小孩不仅有礼貌。而且非常热情好客,端出好多水果招待客人。再往下看,还从哪里能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懂事、有礼貌的孩子?

  生:我还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里看出来。

  师:对,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真的很有教养。还可以从哪个词看出来?

  生:我觉得从“未闻”这个词看出来他很有礼貌。因为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

  师:解释得非常好,掌声送给她。如果这个小孩直接这样回答:那么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了!这样回答就不得体。因为孔君平毕竟是来拜见他父亲的,这样会让客人尴尬!前面加一个“未闻”,看注释,“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

  师:是啊,孔先生,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啊。这样既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堪。是不是很有教养啊?(生点头)

  师: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分组练笔丰满文本

  师:这个“杨氏之子”究竟是谁呢?三国时候,曹操手下有一个谋士叫杨修,有人猜测,杨氏之子写的可能就是杨修的故事。那么,我们暂且把杨氏之子就假定为是杨修吧,这样称呼起来比较方便。这篇短文只有53个字,但是含义却很丰富。

  下面我们用自己的笔,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文章来补充得丰满一些。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非常简练,根据这句话,请你想象一下杨氏小儿长什么模样?注意,相貌描写一定要体现出他的聪明。第一排同学写就扩写这句话。

  师:“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注意是谁?去干什么?主人不在,是哪个人把小儿叫出来的?这里面蕴含着很多动作和对话。

  请第二排同学来写。

  师:“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日:‘未闻孑L雀是夫子家禽。”’他们难道就说了两句话吗?肯定不是的!往下肯定还有好多话呢!展开想象,一定要通过对话描写把杨修的聪慧表现出来。请第三排同学写这一段!

  (学生分组写作) 师:(10分钟之后)请第一组同学,请你到前面来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专心听。

  生:古时候有个姓杨的人家,有一个叫杨修的小孩儿,(师: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中有一个小男孩儿叫——)古时候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中有一个小男孩叫杨修,刚刚9岁。他长了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师:三角眼要注意了,这“三角眼”一般是指刁钻、狡猾,这要改一改。)长得非常机灵。一张小嘴能说会道,非常聪明。

  师:很有文采啊。可惜有些语言不是很准确,用词要恰当,下课后好好改改。

  生:梁国有一户人家,他家有个孩子叫杨修。虽然才九岁,但是非常聪明。胖乎乎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嘴唇很薄,能说会道。凡是见过他的人,都说他是个聪明有教养的孩子。

  师:通顺,流畅,也非常合情理。现在请同学读第二部分。

  生:一日,杨氏的好友(师:我最欣赏“一日”,他不用“有一天”,用“一日”,有文言味道。)……孔君平前来拜访,家人为其开了门,并告知杨氏不在(师:应该是杨老爷不在)……并告知杨老爷不在。他的儿子杨修在书房读书。孔君平想与杨修见面。看看多日不见,小杨修又学了些什么。管家告诉杨修孔君平来了,杨修赶忙出来迎接,并亲自为其摆上了水果,其中就有孔君平最爱吃的杨梅。

  师:掌声!“其中就有孔君平最爱吃的杨梅”,这句话就更加说明他们两家经常来往,更说明杨修了解孔君平,更说明杨修有教养。

  师:接着请同学往下读第三部分。

  生:孔君平看着果子,一眼看到了杨梅。他左思右想。该怎样考考杨修呢?哟!杨梅,杨修,你是杨他也是杨,这杨梅是你家的水果吧!(掌声)(师:杨梅,杨修,联系起来了!多有意思呀!)杨修眼睛一转。灵机一动:“孔叔叔,我可从没听说过这和您同有‘孔’字的孔雀是您家的鸟啊!”孔君平摸着杨修的头说:“杨修你这个小机灵鬼儿啊!”杨修说:“嘿嘿!孔叔叔过奖了!’,孔君平笑着说:“哈哈哈!真是个聪明孩子,聪明孩子!”(掌声)

  师:你真是个聪明孩子,聪明孩子啊!谁再读?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你姓杨,杨梅也姓杨。你们不是一家人吗?”杨修不假思索地说:“孔叔叔。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即便是您姓孔,孔雀也姓孔。”孑L君平说:“我今天算是领教了杨修的聪慧了!我自愧不如。”杨修说:“哪里。哪里,我只是无名小辈,刚才说的话多有得罪。请孑L叔叔多多原谅!”孔君平说:“你真是好孩子。我下次请你去看孔雀。”杨修笑着说:“下次我一定再请您吃杨梅!”(掌声)

  师:继续开玩笑,他请你看孔雀,你请他吃杨梅。更有意思了,掌声送给他!

  师:大家看看,三段话联起来是不是一篇好作文?这就叫故事新编。下课。

  附课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3

  【课前谈话】

  师:初次见面,仔细看老师,好吗?用一两个词,一两句话简单说老师给你的第一印象。

  生:帅气、潇洒。

  师:这几个字我已经好久没听见了,谢谢你,接着来。

  生:幽默。

  师:谢谢你,接着来。

  生:风趣。

  师:我太高兴了。好,还有谁说?

  生:仪态端庄。

  师:用我身上了,谢谢你。

  生:和蔼可亲。

  生:很有亲和力。

  师:谢谢你。

  生:仪表堂堂。

  师:老师还想更多的了解大家,用一两句话简单介绍自己。

  生:我是来自银川市实验小学五(3)班的xxx。

  师:谁再来说说,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

  生:(介绍)

  ……

  师:同学们也介绍了自己,下面,你们想不想了解老师?

  生:想。

  师:老师做一下自我介绍:老师姓刘,今年34岁,乃京城人氏,好读书,酷爱文史,乐交天下才俊也。听了老师的介绍,对我都有哪些了解?

  生:老师很喜欢文章和历史。

  师:还有吗?

  生:老师酷爱古文。

  师:酷爱读书。

  生:老师在介绍的时候用了一些像古文的东西。

  师:老师用了文言词句,对吧?

  生:我知道老师今年34岁了。

  【上课时间】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要学的,也是一篇文言文,知道是哪一篇课文吗?

  生:《杨氏之子》

  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看老师些课题。(写)齐读一遍。

  生:杨氏之子

  师:大声读一遍,

  生:杨氏之子

  师:读了课题,谁能说说课文写的是谁吗?

  生:写的是杨家的儿子。

  师: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杨氏之子他有什么样的才华。

  师:想了解他。

  生:我想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师:接着说。

  生:我想知道杨氏的儿子发生了什么事。

  师:对,课文写了他一件什么事,还有谁要说?

  生:我想知道杨氏之子是谁?

  师:想了解这个人物。

  生:是跟什么人谈话。

  师:看来同学们想了解的还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是我们第一词学文言文,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书的时候,让老师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的表情。

  生:(继续读)

  师:课文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谁来给我们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字音读准没有。

  生:(读全文)

  师:有个生字,她读得真好,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yì

  师:同学们读古文哪,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懂句子,这句话,有个人,叫什么?

  生:孔君平

  师:叫谁呀?这人叫什么?

  生:孔君平

  师:老师顺便介绍一下,孔君平,是孔子的第26代后人,他学识渊博,现在,你能读这句话吗?

  生:(读)

  师:对,全班一起读。

  生:(齐读)

  师:就读这一句,再读一遍。

  生:再齐读

  师:谁再来给我们读一遍?

  生:(读全文)

  师:读得不错,有一个字音,同学们听出来没有

  生:wèi设果。

  师:好,咱们一起读

  生:为设果。

  师:老师要表扬他,这个字音他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

  生:儿yìng声答曰。

  师:老师刚才听他读的时候,有两句话停顿不正确,谁会读?

  生:孔君平yì

  生: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

  师:同学们,这“曰”是什么意思?

  生:说

  师:这句话是谁在说?

  生:孔君平

  师:好,想想这句话该怎么读?谁会读?

  生:孔指以示儿曰。

  师:还是儿曰,谁说话?

  生:孔指以示儿曰。

  生:孔指以示/儿曰。

  师:注意停顿,这样一读,句意就出来了,来,读好这句话。

  生:读

  师:看着屏幕,再读

  生:再读

  师:最后一句话有点长,谁会读?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禽指的是什么?

  生:禽指的是孔雀。

  师:指的应该是什么?

  生:应该是动物。

  师:概念有点大。

  生:鸟类。

  师:这是谁家的鸟?

  生:孔君平。

  师:非常好,注意停顿。

  生:(读)

  师:谁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次成功?

  生:(看着屏幕读)

  师:谁来读一遍?

  生:(读一遍全文)

  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好像这样读,完整的读一遍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杨家的儿子九岁了,还非常聪明。

  师:哪个词告诉你非常聪明?

  生:甚聪慧。

  师:甚聪慧,在这里,聪慧是什么意思?

  生:聪明

  师:这个慧字呢?在这里,它和huì字是通用的,那么,很聪明很聪明,哪个词说很聪明?

  生:甚

  师: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生:很,特别

  师:还可以换个词?

  生:非常

  师:同学们,那么,这个孩子到底怎样的甚聪慧呢?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注意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通过一件怎样的事,写出了他的甚聪慧,开始,静静的读,注意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生:默读课文

  师:(提示)实在有困难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讨论。

  生继续读

  师:意思读懂了吗?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他的甚聪慧?

  生:(说出了大致内容)

  师:他说得好不好?掌声送给她。联系注释,联系上文,她完整的读清楚了这个故事,课文,就是用这四句话,写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仔细品味其中的趣味,去了解人物的'(?)

  谁来读?谁来说第一句?

  一生说第一句

  师:哪个字是叫的意思?

  生:呼

  师:这里的yì是什么意思?

  生:yì就是拜见

  师:乃呢?

  生:乃就是于是

  师:你读懂了,同学们,读古文哪,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自己的体会,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好不好?

  生读

  师:谁能读好这句话?举手?

  生:(读第一句,读完简单说了这话的意思)

  师:老师的要求,第一句,谁来读?

  生:(读)

  师:这是你的体会,谁再来读这句话?

  生:(读)

  师:读得不错,同学们,你想啊,孔君平兴冲冲的来拜见,可是,没见到人,心里多少有些?

  生:有些遗憾。

  师:有些扫兴,可他听说这家的孩子?

  生:特别聪明

  师:何不借此机会叫他出来?问一问,看一看,这时,叫的时候,心情又怎样?

  生:叫的时候应该非常小心的去叫。

  生:非常兴奋的去叫。

  师:非常好,看样子,我们应该读出这种心情的变化来,对吗?再读读

  生:(齐读)

  生:(一人读)

  师:轻声的读,谁来读这句话?谁会读?

  生:(读)

  师:乃呼儿出,读出它的味道来。

  生:(读)

  师:这是急切的,读出来了。

  生:(读)

  师:你们班谁读书读得最好?

  班长读

  师:乃——呼儿出

  班长再读

  师:心情读出来了,你们读了吗?

  (生一起读)

  师:第二句读懂了吗?谁来说说?为设果,果有杨梅。谁来说?

  生:(说意思)

  师:谁为谁设果?

  生: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非常好,咱们完整的一起说一说,谁为谁设果?

  生: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如此细腻的情节,如此丰富的内容,作者只用了几个字,再读。

  生:为设果,果有杨梅。

  师:同学们,杨氏之子如此热情款待,孔君平说了一句话,哪一句话?读

  生:此是君家果?

  师:同学们读懂了吗?此和君是什么意思?

  生:此是这个。

  师: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生:指的是杨梅/

  师:君呢?

  生:君是你。

  师:君是你还是您?

  生:您

  师:为什么是您呢?

  生:因为——

  师:意思读懂了吗?完整的说一说

  生:(完整的说)

  师:读懂了吗?同学们,孔君平说这句话,有什么用意啊?这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有什么用意?读明白了吗?

  生:因为杨梅的杨同杨氏子的杨。

  师:都同一个杨字,还有吗?接着说?这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都有一个杨字,这杨梅成了什么?谁会说?

  生:应该是杨家的水果。

  师:这杨梅成了杨家的水果,都是杨,这杨梅和杨氏怎样?读懂了吗?

  生:(说)

  生:(说)

  师:应该说杨梅也成了杨家的宝贝,那杨氏子和杨梅呢?

  生:一样的,也是杨家的宝贝。

  师:也是杨家的宝贝,他们俩是什么?

  生:同一个姓。

  师:他们是兄弟,读懂了吗?看来这句话,孔先生和杨氏子?

  生:应该是捉弄。

  师:应该是跟他开了一个?

  生:玩笑。

  师:读懂了吗?你们自己再读读,看看孔君平是如何跟杨氏子开这个玩笑的。

  生读

  师:谁来?读孔先生和他开玩笑,怎么读?你来试试好吗?

  生:(试读)

  师:此是君家果?用杨梅来开玩笑。

  生:(读)

  师:君子用得好,他才几岁?孔先生称他为什么?成他为君。

  生:——

  师:逗他玩是吧?

  生:(读)

  师:此是君家果?谁再来读?

  生:(读)

  师:君家果,(范读)用什么开玩笑?还可以读?

  生:(读)

  师:此——是君家果?你来读

  生:(读)

  孔先生如此妙问,九对小儿如何作答?

  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儿应声答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儿应生答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儿应声答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同学们,从他的回答中,你们明白了,这个孩子聪明吧?你们体会到了他的甚聪慧了吗?谁来说?谁体会到了?

  生:(读)

  师:你怎么体会到他的甚聪慧?

  生:(简单说)

  师:谁会说?他的回答怎么聪明啊?

  生:(说)

  师:联系上句,会说吗?

  生:(孔君平——)

  师:用自己的话说

  生:(说)

  师:你用杨梅逗我?

  生:我就用孔雀逗你

  师:用别人的话来回应别人,这一招叫什么?

  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以牙还牙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将计就计。

  师:将计就计,这小孩聪不聪明?答得多妙啊!还从哪些话,你们也可以感受道这个孩子的聪明?

  (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我觉得应该还有儿应声答曰,就是马上给他答而不是思考一会。

  师:他的话音一落,这孩子就立刻答出来了,怎么答?

  生:不假思索。

  师:脱口而出,而应声答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儿应声答曰——

  生:(再读)

  师:竟然用孔雀这么一种说法来回应他,为什么这孩子还要说没有听说孔雀是夫子家禽呢?读懂了吗?

  生:(说)

  师:还有吗?

  生:(听不清)

  师:把这个玩笑给划清了,这个词用得多妙啊!咱在一起在下面读一读,演一演,好吗?一个扮演杨氏子,一个扮演孔君平。

  ——

  师:好,这个孩子非常的聪慧,反应又是如此之快,让我们体会到他的甚聪慧,你们能把这有趣的故事背下来吗?能背的背,一起试一下,

  生:(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课外大家可以看一部书《世说新语》。《杨氏之子》就选自这部书。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4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古诗《泊船瓜洲》、《长相思》会背吗?

  生(众):会——(背诵两首古诗)

  师: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不光有朗朗上口的古诗词,还有博大精深的文言文,也叫古文。

  师:古文言简意赅,比如“您吃过饭了吗?”在古文中只要两个字即可。猜一猜,会是哪两个字?

  生:吃过?

  生:吃了?

  生:饭否?

  师:善哉!“善哉”就是老师对他回答的肯定与表扬。【板书:善哉】下面请同桌相互用古文表扬一下对方。

  生:(同桌表扬:善哉!……)

  师:谁知道“我”在古文中称什么?

  生:君。

  生:俺。

  生:吾。【板:吾】

  师:那“你”也叫什么?

  生:尔。

  生:汝。【板:汝】

  师:“吾等”是什么意思?

  生:我们。

  师:“汝等”又是什么?

  生:你们。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齐读课题——

  生:杨氏之子。

  师:读了课题,找一找,哪儿是表示姓杨的人家?

  生:杨氏。

  师:那姓李的人家怎么称呼?

  生:李氏。

  师:姓王的人家呢?

  生:王氏。

  师:姓杨人的儿子呢?

  生(众):杨氏之子。

  师: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一下你自己,行吗?

  生:我是叶氏之子。

  师:“我”也用古文怎么说?

  生:吾乃叶氏之子。

  师:善哉!

  生:吾乃余氏之女。

  师:善哉!

  师:这篇课文讲杨氏之子的什么事呢?读一读课文,自己觉得读正确了就停下来,把手高高举起。

  (大部分学生举手)

  [出示三个生字:惠、曰、禽]

  指名读、齐读。

  师:生字会读了,意思懂吗?

  生:“惠”是聪明的意思。

  师: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里有。

  师:自信地说啊,注释就是帮助我们学习的。你把注释读一读。

  生:(读注释条文)

  师:“同‘慧’”,指在这里“惠”字与“慧”字是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

  师:那“曰”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的意思。

  生:说的意思。

  师:“曰”和哪个字比较像?

  生:“日”字。

  生:一个胖子,一个瘦子。

  师:那“禽”呢?

  生:鸟。

  师:生字都会了,意思也理解乐,那谁来读一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

  师:(表扬读正确)想不想听老师读?

  生(众):想。

  师: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画出老师与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认真听读,画句做记号)

  师:你听出了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我听出了两处不同:一处是“孔指以示儿曰”,刚才同学读“孔指/以示儿曰”老师读“孔/指以示儿曰”;另一处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同学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老师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我还有补充:同学读“孔君平诣其父”,老师读“孔君平/诣其父”。

  师:老师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停顿?不急着回答。你认真地再去读读课文,看看注释和图,想想句子的意思。读懂了也就明白了。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师:现在你有什么发现?

  生:“家/禽”是指“你家里的鸟”,所以“家”和“禽”中间要停顿。

  [出示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那你来读一读,读好这中间的停顿。

  生:(朗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但“家”与“禽”有明显的断开。)

  师:这里的`停顿有助于读出意思,但在停歇时要保持气息的连贯,不能感觉中间断开了。再听老师读一遍。

  (师读句)

  师:你再来试一试。

  生:(再读这个句子,较好地读出乐停顿)

  师:这是了不起的发现之一,那发现之二是什么?

  生:“诣”是拜见的意思,“孔君平”是人的名字。

  [出示句子]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师:你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吗?

  生:孔君平拜见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接待客人。

  师:“就”是句子中的哪个字?

  生:乃。

  (齐读句子)

  师: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孔”就是孔君平,“指”是“指着”的意思,所以中间要停顿。

  [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孔君平指着什么?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

  师:对谁说?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

  师:说什么?

  生:此是君家果。

  师:什么意思?

  生:这是你家的水果。

  小结,师生共同梳理文章的内容、结构。

  师:让我们走进这个场景,聆听这次对话——

  师:“此是君家果”——我们把“君”代进去读一读这句话的意思。

  师:“此”是什么意思?

  生:这。

  师:具体指什么?

  生:杨梅。

  师:什么意思?

  生:杨梅是你家的水果。

  师:你听出孔君平话里的什么意思?

  生:这杨梅就是你杨家的水果。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孔君平想考考他。

  生:孔君平开玩笑——杨梅姓杨,你也姓杨。

  生:随便问问。

  生(私下):嘲笑讽刺。

  师:是嘲笑讽刺吗?

  生:称“君”是很有礼貌的,所以不是嘲讽。

  师:想想神态、语气,会是怎样?

  (生练习后表演读)

  师:我们读出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杨氏之子听出来没有?他怎么说的?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谁能找出这两句话中相对应的地方?

  生:“此(杨梅)”与“孔雀”相对应。

  生:“果”与“禽”对应。

  生:“君家”与“夫子家”相对应。

  师:难怪开始就说“杨氏之子甚聪慧”,“甚”什么意思?

  生:很。

  师:这里的“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听说。

  师:这个“未闻”在这里有什么效果?我们删去对比读一读,看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对比读两次)

  师:听着听着,谁有发现?

  生:加“未闻”就有否定“杨梅”不是我家的果的意思。

  生:开玩笑中否定了别人的意思。

  师:让我们表扬一下杨氏之子。

  生(众):善哉!

  师:如果你是杨氏之子你想强调哪个词?

  (指名朗读)

  师:“未闻”还有什么好处?

  生:让对方无以言对。

  生:尊敬对方。

  生:有礼貌。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朗读句子)

  师:读好了这句,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好第一句话。

  (指名朗读第一句)

  师:“甚聪慧”还表现在哪?

  生:表现在“应声答曰”。“应声答曰”就是很快答出,这看出杨氏之子很聪明。

  师:“应声答曰”是怎样的答?

  生:不假思索地答。

  生:斩钉截铁地答。

  生:脱口而出地答。

  (朗读句子)

  师:读到这儿,你想怎样夸这个孩子?

  生:神机妙算。

  生:博学多才。

  生:聪明过人。

  师:知道了这个人,记住这个故事,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这个故事。

  (学生练习朗读)

  (指名读:先请困难学生读,基本流畅;再请中上学生读,该生读得摇头晃脑读(表扬),再请该生读,该生基本达到背诵。)

  师:真好,咱们一次次地读,读着读着,就把课文背下来了。

  师:杨氏之子确实聪明,李老师也想会一会他,他又会怎样说?谁能改?

  生: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

  师:来者姓梅——

  生: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师:表扬一下。

  生(众):善哉!

  师:来者姓柳——

  生: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读到这儿是否已经把课文背出来了?

  (学生自信地背诵)

  师:老师想送大家一句话:善哉!汝等亦甚聪惠。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5

  一、谈话导入

  (背景:去年于老师曾给本班执教过一课《卜算子·咏梅》)

  师:同学们,咱们是老朋友啦,五年级时我们一起学习过一课,你们还记得吗?(同学们纷纷举手)谁来背一背?(指一名学生背《卜算子·咏梅》)

  二、疏通课文

  师:你们真不简单,这两首词我们学过一年多了,你们还记得这么清楚。

  (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注视屏幕。)

  今天这篇课文你发现与我们上次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一篇古文。

  师: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

  生:古文比现代文简洁。

  生:像古诗一样凝练。

  生:故事有趣,但不好读。

  师:同学们,学好古文能增长很多知识。我们不但要把唐诗、宋词、元曲学好,还要学一些文言文。于老师小时候上学没学好古文,至今还感到遗憾。

  【评析: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是于老师的教学艺术之一。他真诚感人的话语是那么打动人心,不仅是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会产生学习的渴望。】

  师:(于老师把目光转向大屏幕)谁愿意把大屏幕上的古文读一读?

  (生纷纷举手,师指一生读。发现有一个地方断句含糊,又指一生读。第二个学生读得很好。)

  同学们要注意啊,梁国是一个地方。(于老师一边读文,一边指导学生断句,反复示范文中人物对话。)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大声读。(生读完一句,于老师再指导,再示范,让这位学生读,直到读完。)很好,太棒了。完全正确。

  再请一位同学读。“你读,要超过女同学啊。”(像指导女同学一样,再指导第一句。待读完一句,让全体同学一起读第一句。再让男同学接读。)

  师:不错。请坐下。

  再听我读一遍。现在你们都不要看书,看于老师的脸。(于老师一边读,一边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杨氏之子”。“子”是个小男孩,读的时候,心情是轻松的,是高兴的,要好玩。因为是小孩的事。(于老师又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遍课文。)

  【评析: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是语文课的基本要求,任何好课都必须以此为基础。于老师的课之所以扎实,就是因为他真心为学生,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个古人的话说成现代的话,把古文的意思用现代的话说一说。“梁国杨氏子九岁。”谁来说?说错了没关系。

  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人家有个男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你也真聪明!谁还愿意再说一遍?或者重复一遍,或者说得更好?

  生:梁国有位姓杨的,他的儿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梁国这个地方有一户姓杨的人家,这个姓杨的人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了。——这个孩子姓什么?

  生:(齐)杨——

  师:要记住啊!他是杨家的后代,当然姓杨啦!咱们班有没有姓杨的?站起来。(两名学生站起来,于老师拍着一位同学的肩头)哎哟!你们杨家的上辈、上上辈、上上上辈,(众笑)有一个男小孩,甚聪慧。这是值得骄傲的啊。你们也甚聪慧,是吧!(面向全体同学)这小孩姓什么来着?

  生:杨——

  师:记住了!我为什么反复问同学们小孩姓什么,有用意的,后面再讲的时候你们要注意啊。我还有一个字想给大家写一下。(于老师半蹲着向上伸着胳膊一边板书一边讲)“惠”,卧钩卧倒,要写好这个字,“心”字底要写大点。把手伸出来,再写一遍,大点啊!卧钩卧倒。两点要生动点。(于老师笑眯眯地晃动胳膊示意“心”的两点,众笑。)关键要写好心字底。

  “惠”和“慧”在古代是一个意思。(板书“慧”)接着往下说。“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你说这句话的意思。

  【评析:于老师始终不忘自己教的是一群孩子,所以总是不断鼓励学生,时而引导,时而讲解,时而感悟。谈笑风生,课堂充满情趣。】

  生: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父亲的儿子出来。

  师:“乃”就是“就”。“父不在,乃呼儿出。”谁叫的?

  生:孔君平。

  师:孔君平叫的吗?

  师:孔君平拜访他的父亲,父不在家,就叫他的儿子。这里省略了许多内容。我们推想一下,可能是哪些人开门?

  生:我觉得第一种可能是妈妈见孔先生来拜访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不在家,她把孩子叫出来的。

  师:学一学。

  生:嗯,这样吧,先生,要不你见见我家的孩子吧,我家的孩子也很聪明的。

  师:(笑)噢,这是一种可能。妈妈还可能会说——哎!孩子,快出来!快出来!你孔叔叔来了,你先过来陪孔叔叔坐一坐。如果是佣人,譬如说,他一开门,一见孔先生忙说,对不起,孔先生,我家主人不在家。(以不同角色描述)孔君平问:“哎!他小孩在家吗?我就喜欢那小孩。”“在在。哎!快出来!快出来!孔先生来了!”我们知道古文十分简练,像这篇文章中它省略了一些叙述文字,这要靠思考和想象去补充。

  【评析:古文简洁,但不详细,有些地方还要靠推测。于老师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师:再往下说。“为设果,果有杨梅”。什么意思?谁能用现代的`话说一说,请。

  生:那个孩子给他端上来一盘杨梅。

  师:有不同意见吗?你(指刚才发言的学生)注意听别人的发言。

  生:孩子为孔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

  师:(问前一个发言的学生)你接受这个意见吗?

  生:接受。他端来的水果不光有杨梅。

  师:对,不是一种水果,有几种,其中有杨梅。

  【评析:学生理解对了,于老师予以肯定;学生理解错了,于老师予以指正。反思我们的公开课,对学生的回答一度只许肯定不许否定,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

  师:你看这个姓杨的小男孩为这个姓孔的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杨梅的“杨”字怎么写的?看清楚,怎么写的?木字旁。和杨氏的“杨”怎么样?

  【评析:这是于老师第二次强调这个“杨”字了。用心良苦!】

  生:一样。

  师:孔君平跟他幽默一下。“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句话意思是什么?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我们家的果子。

  师:“我们?”“君”是“我们”吗?“君”是什么意思?是客气。坐下思考,思考好再举手。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可是你家的果子啊!”

  师:这是你家的果子,明白啦?这话听清楚啦?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还要再加几句,你来试试。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问——

  师:不是问,是说。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用今天的话来说,还要再加上几句,我的意思谁明白啦?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杨梅和你一个姓,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明白了吗?你呀,姓杨;杨梅呢,它也姓杨。两个“杨”是一个字。看来,杨梅是你们家的果喽。清楚了吗?往下说。“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禽,先讲禽。

  生:禽是家养的一种动物。

  师:这里的“禽”不是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嘛。用今天的话来说——

  生:最后一句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儿子听了这话回答说:“孔先生,您姓孔,孔雀也姓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家的鸟。”

  师:“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过。

  师:好的。既然读懂了,再朗读一遍吧。大声地读。(生读)

  【评析: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让学生感受文意,老师在学生不懂的地方给予适时适当点拨、讲解,让学生在“跳一跳”中不断采摘到新鲜红艳的桃子,自然会兴高采烈。于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读书,总能让学生在读中活跃起来,使“文意兼得”。】

  三、背诵积累

  师:看谁记忆力超常,现在就会背了,站起来,勇敢试一试,考一考记忆力。总是你第一个举手。

  生:我觉得我可能——

  师:别“可能”,自信一点来。

  (生背)

  师:掌声。(全体鼓掌)

  师:只错了一个字!不得了!握握手吧!(于老师和学生握手)

  师:谁再来背一遍?(一生背)

  师:一个字没错!掌声送给他。

  (全体鼓掌)

  师:叫什么名字?

  生:李宇。

  师:还有谁会背吗?(又指一生背)

  师:太好了!掌声。(全体鼓掌)

  师:大家一齐来背。(生一起背)

  【评析:短小的课文,于老师都是力求使全班同学达到会背的;长些的课文,也一定要让学生读熟。把课文读熟,熟读成诵,才能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我们许多老师把握不住读到什么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显得很匆忙。于老师的课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四、品读文本

  师:现在于老师提一个问题:你从哪儿看出这小孩“甚聪惠”?(板书:聪惠)

  师:先告诉于老师“聪惠”是什么意思?

  生:聪明。你说了,“惠”就是“慧”的意思。

  师:是的,“惠”是个通假字,它和“慧”一个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慧”呢?这个“惠”的意思多啦,仁爱,善良,温顺,好处,等等。眼睛看着它,再看杨氏之子的表现,你们觉得这个小男孩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个杨氏之子不但很聪明,而且很乖。

  师:好一个乖孩子!一个懂事的孩子!你讲得多明白!小孩又聪明又乖,明白啦?

  生:(齐)明白了。

  师:先看他聪明在哪儿?默读思考。(生默读)

  师:知道了吧?请后面的那个同学说。

  生:他聪明在反应很快,孔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他马上想到了孔君平他的姓和孔雀这个动物,马上就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反应快”,是不是啊?

  生:(一齐)是——

  师:反应快,而且立即就进行“反击”。这叫什么?

  生:会说。

  师:他的聪明还表现在哪里?

  生:还会听。

  师:嗯,还会听。(板书:会听 反应快 会说)他是怎么会听的?从哪儿看出他是会听的?(较长时间的等待)

  【评析:教学节奏的快慢是由教学内容的难易、轻重决定的,需要涵泳、意会的地方,不要那么匆忙。热闹、活跃并不适应深思琢磨。于老师既善于备课时对教学节奏进行预先设计,又善于在教学进行中即时变化。因此,他的课总让人感到自然、清新、朴实。他是为学生服务的,他是配合学生的。】

  生:在孔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的时候,换了别人,可能会想:这不就是我们家的果子吗?这有什么可说的。可是他却从中听出了另有意思。

  师:说出来。

  生:听出了孔君平是拿他的姓及杨梅的“杨”跟他开玩笑的。

  师:拿他的姓和杨梅的“杨”字跟他开玩笑。你姓杨,杨梅也“姓”杨,这么说杨梅就是你们家的果子了!真会听!他听出了话里有话。能听出话中话的人是会听的。听话听音,锣鼓听声,你们看聪明不聪明?紧接着回应一句——,再把下一句读一读,齐读,未闻——

  生:(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小孩的确是聪明过人,——会听,反应快,会说。下面老师想问一下,他乖在哪儿呢?

  生:“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他很乖,很懂事,有教养。

  师:他乖在什么地方,说清楚。

  生:他很会招待客人。

  师:以礼待人啊!非常热情,非常好客,非常大方,不只端一种杨梅果,而是拿出好多水果装在一个大盘子端出来了。热情吗?

  生:热——情——

  师:大方吗?

  生:大——方——

  师:懂礼不?

  生:懂——礼——

  师:还从哪里能看出这个小孩乖,有教养?这一点很难看出来,(生思考,师期待着)看出来了我一定给他掌声。

  【评析:叶老说:“阅读阅读,总得读。”放慢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读书思考。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学生很难从语言文字中读出“乖”在何处;反之,一旦读懂了“乖”在何处,对“甚聪惠”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阅读能力不是讲出来的,是自己读出来的。】

  生:从第二句“乃呼儿出”。他看到父亲不在家,有人来了,自己出来招待客人。

  师:嗯——年纪不大,很懂事。还从哪儿看出他乖?请说。

  生:最后一句,他非常聪明,听出孔先生话里有话,如果他不懂礼貌,他就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师:嗯,那他怎么说的?

  生:他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从哪个词中看出他乖。

  生:从“未闻”。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要是不乖的话,他就直接说:“那孔雀也是‘姓’孔的,它也就是你家的鸟儿了!”加上“未闻”就有礼貌。

  师:他如果不礼貌,对孔君平不尊重的话呢,就会说:“如此说来,孔雀就是你家的鸟儿啦!”是不是?他表达的时候拐了个小弯——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儿啊!很巧妙地“回击”了他。加上“未闻”多么得体呀!多么尊重长辈呀!乖不乖?

  生:乖——

  师:聪惠不聪惠?

  生:聪惠——

  师:读书要读出里面的味道来。不要放走关键的字啊!抓住它,思考它,你的收获就很大。要好好读书,带着思考读书,带着思考走进课堂。读出味道来,才能体会出读书的乐趣。

  【评析:于老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传授读书方法。品,才能品出味道来,会品味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于老师常说,老师要在研读文本上下工夫;读出味儿来,才能教出味儿来。于老师的课之所以有味道,就是因为他“钻出味儿”来了。】

  师:让我们再把课文读一遍。(学生再次读全文)

  五、读写结合

  师: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写的。有人考证说,杨氏之子叫杨修,但不是三国时期的那个杨修。这是一家之言。

  这个杨修也聪明过人啊。《杨氏之子》是记叙文,下面于老师请后面三排同学——一、二、三,把第一句话,改写成一段话。杨修九岁了,他长得什么模样?想象一下?外貌、穿戴,都写下来好不好?当中的一、二排同学,从“孔君平诣其父”到“果有杨梅”,写一段话。杨修家是大户人家,谁来招待,谁来开门呢?小孩子出来是谁叫出来的?小孩出来以后,会怎么样跟孔君平见面?发挥想象。这个是重点。前一排,从“孔指以示儿曰”到结束,小杨修拿出水果以后,他们怎么说的,不会只说两句话,要展开想象,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利用5分钟时间构思一下,写一段话,发挥想象力,来个“故事新编”(板书:故事新编)加油吧!快写吧!

  【评析:于老师这一课,没有停留在让学生理解课文、背诵课文上,而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想象以语言文字的形式物化出来。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再经意识加工,语言文字就不再是静态的铅痕,而是动态的形象,学生也就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样做,既注重了积累感悟,又注重了实践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

  (生写文,师巡视,辅导。)

  师:最后2分钟,抓紧时间进行修改。写好了,朗读一遍,声音放开。

  先请写外貌的这一排读。请你站起来,选一个同学读。

  生:嗯——我选赵晴!

  师:哪位?(指以示师)

  师:噢!有请!过来!你肯定是尖子生对不对?“赵氏之子”啊!(众笑)

  生:(读)古时候,梁国有家姓杨的人家。这家有个儿子,九岁了,叫杨修。杨修非常聪明乖巧,长得也十分可爱。他双眼皮,大眼睛,水灵灵的眸子,晶莹闪亮。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巴,尽往人心里说话;他对人总那么有礼貌,非常讨人喜欢。

  师:把杨修的特点写出来了,尤其是他的嘴和眼睛,描写得很生动,我读了都有点爱不释手了。请回。第二段老师要请——请你来读吧!

  生:(读)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孔君平来到他家。孔先生扣响了红漆大门的门环,杨家的男佣前来开门。

  师:红漆大门?改成黑漆大门成不成?红漆大门那是皇宫啊!(生笑)

  生:(读)扣响了黑漆大门的门环。男佣前来开门,听说孔先生是来拜访杨老爷的,就说:“孔先生啊,实在对不起,老爷他出门未归,不过杨公子倒是在家。”

  师:很好!语气多自然啊!写得多通顺啊,描写得多生动啊!往下听!

  生:(读)您好几年没见他了,他都九岁了。

  师:改成好久不见吧!不要那么长的时间。

  生:(读)您好久都没见到他了,他现在九岁了,长得眉清目秀的,要不您见见他吧!

  师:“要不”,是和人家商量一下,父亲不在见儿子也行啊!他写得多得体呀!

  生:(读)“好吧!”孔先生答应了,男佣忙叫出杨修。只见,杨修浓眉大眼,文质彬彬,孔先生心里可高兴了。忙走进客厅和孩子说话。杨修端出一个果盘放在桌上说:“孔叔叔好!您尝尝这果子吧!挺新鲜的!”孔先生看了看,盘中有西瓜、樱桃,还有几颗大杨梅,鲜鲜亮亮,看起来很好吃。

  师:这个樱桃——一定是晚熟的吧!

  (生笑)写得好不好?!

  生(齐笑):好!

  师:(于老师拿过作文本端详着)写得很精彩!字也写得很好,字如其人,很清秀,很美观,于老师都有些爱不释手,但还是要还给人家!(生笑。于老师把作文本还给该生。)

  【评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当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应当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于老师的课堂,时而平静如水,时而跌宕起伏,不乏谈笑风生,亦有凝重沉思,学生的情感在顿悟、诙谐、幽默、风趣中不断丰富,语文课成了享受。正如于老师所说:“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无论什么理由,一个老师让学生不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这个老师的教学就失败了。”】

  这一排谁来读?——好,你来!

  生:(读)孔君平指着杨梅笑着说……

  师:哎,这里描写得很好呀!“是笑着说”!

  生:(读)这果子叫杨梅,那一定是你们家的果子。既然是你们家的果子,我还敢吃吗?杨修听了孔先生的话,知道了孔先生的意思,答道:“有一种鸟儿叫孔雀,我可没听说过那是您家的鸟儿呀!”孔君平高兴地说:“你如此会说,真乃神童也!”杨修说:“叔叔过奖了!休怪侄儿无礼!”

  师:同学们,你们真不简单,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就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太棒了。我国古代的许多文章都很有趣,你们要多读。愿读吗?

  生:(齐)愿——意——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课就上到这儿。课后修改一下自己写的短文。(下课)

  【评析:于老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读写结合。听了于老师的课,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于永正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是“让学生读中感悟,读写结合”;语文课堂教学风格是“真实、朴实、扎实”。于老师教古文,先让学生初知大意,然后背诵,再品读,这也值得借鉴。】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6

  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语言的艺术”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杨氏之子》,我将从以下方面阐述对这节课的思考。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杨氏之子》选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篇文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它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风趣睿智,语言灵动,人物鲜活。通过记叙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应答,不仅使一个聪慧机智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清晰地凸显。课文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五年级孩子,还是很新奇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文章内容特点、学生情况和课程标准提出的总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将课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3、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男孩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说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参考课后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且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慧,语言的精妙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将此作为难点来突破。

  四、说教法和学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而本课教学我主要采取“趣味导读”、“初读寻疑”、“再读释疑”“细读解析”“美读品味”“熟读成诵”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学生则通过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情感的目的,这样,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就能有机的结合起来。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识文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头很重要,好的开头,一下子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来,使得“课未始,兴已浓”!这一环节,我先以上一单元日积月累里的古文诗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提问,我说前半句,学生回答后半句,再让学习展示这样的语言自己还积累了哪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等等,一下子点燃了同学们的上课热情,这样我很自然地过渡:像刚才大家说的这些语言都是出自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课题)揭示课题后,我从题目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即:问学生“贵姓”,教孩子们用“免贵姓什么”来回答,再追问大家:“那他(她)是那个姓氏之子或之(女)?”同学们便饶有兴趣的回答“李氏之子”或者“何氏之女”了。这样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杨氏之子”的意思。趁热打铁,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分层朗读,读流利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读不准的字音和难读的句子,我相机进行指导。在读音方面,尤其是读准两个多音字:“为”和“应”,做到字音读正确。

  接着:在断句方面,重点指导两个句子:

  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一句难在“指以示儿曰”的正确停顿,我采取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和想象的方法,并配以动作表演出“指以示儿”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停顿。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句学生容易将“家”和“禽”连在一起读,我通过区分“家禽”古今意思的不同,让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做到停顿正确。

  最后:通过师生合作对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达到正确流利,富有节奏的效果。

  待到学生达到初读要求之后方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借助注释,读明白。

  本课只有五句话。学习第一句话,同学们翻译起来很简单,“梁国姓杨的人家有个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我问“哪个字意思为非常”,孩子们根据课文注释轻易就能说出“甚”,我即时小结:借助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方法。(板书借助注释),我随即举例,那么咱们班的小磊很可爱,可以说成——?淼淼读书声音很动听,可以说成——?星辰长得非常非常帅,可以说成——?这样,“甚可爱,甚动听,甚帅”就会从孩子们嘴里脱口而出,这样,学生对于这个“甚”,在理解的基础上,也会用了,而且课堂气氛很欢乐。随之着重理解通假字“惠”,同智慧的“慧”,这里其实不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通假字,我在此处引导复习《清平乐 村居》中“最喜小儿亡赖”的“亡”,和日积月累中“路曼曼其修远兮”的“曼”,此法既回顾旧知,又加深了对通假字的认识。

  第二句重点理解“诣”字,在这里,我引导学生通过注释知道“诣”多指拜访尊敬的人或长辈,可见这杨氏非同一般,是孔君平尊敬的一个人,而且杨、孔两家交往甚密,不然怎会“乃呼儿出?”这个小孩又怎么会知道来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为孔君平是以杨梅取笑杨氏子,而是开个玩笑,来“考考”他是不是“甚聪惠”?

  在此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故事补充丰满,如“父不在,乃呼儿出。”一句,为什么要呼儿出,会怎么呼呀?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文言文语言精炼,省略了很多内容,也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需要我们去想象补白。另外在解释“孔指以示儿曰……”一句时,反复强调孔是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让学生意识到孔说这句话的别有用意,是在用杨氏子的姓氏与杨梅的杨一样开小孩的玩笑,为后面品味杨氏子回答的精妙做铺垫。

  第三句当孩子们翻译出是“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时,我提问:“文中并没有写出是谁为谁端出水果啊”“为设果”中并没有指明,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然提出是根据上一句话得知的,这时点拨学生: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叫承前省略。(指导学生注在文中)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叫——联系上下文。(板书:联系上下文)

  (四)感悟语言,读出妙。

  第四句和第五句要重点品读,尤其要体会语言的巧妙。因此,我抛出问题:全文5句,你觉得哪句最精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引导反复品读文中这两句话:首先,我采取了引导学生比较读的方法。分别由我来说上句:“此是君家果”学生分别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再译成现代文来说一遍,很明显地让学生体会出加上“未闻”,语气是多么的委婉。

  接着再说“夫子”,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夫子’?我抛出问题: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不一定)如果来的是阿姨呢?(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不行,因为夫子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不行)就这样我随机总结: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可见,称孔君平为“夫子”是多么的得体啊。

  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趁势,我采用不同的语气与学生对白:“此/是君家果”语毕,生则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提示:说课时注意用不同语气读好这两句)

  当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时我顺势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此时学生就会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补全板书:甚聪慧

  在这里,我还做了这样一个设计,来拓展孩子们的思路:

  我问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

  学生就会说: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未闻黄莺是夫子家鸟。……

  又问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它的姓,你会说一句吗?此刻,孩子们反应之快,应也不逊于杨氏之子吧!

  于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就这样突破了,此时,我再让学生带着刚才的理解和感受朗读全文,回归整体,并指导背诵,有了前面的理解,学生背诵全文已无难度了!

  (五)拓展阅读,读出趣。

  学完课文,进行适当的拓展,有利于拓宽视野,加深理解和感悟。因此我推荐学生利用本课所习得的学习方法去阅读《世说新语》,让学生发现学习文言文很有意思。

  六、说板书:

  最后说说板书:

  这样的板书设计,内容精当简约,点明“读”的重要。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孩聪惠,表现在反应快,会听、会说,突出了文章重点。副板书当中学习方法的归纳更是简明、实用。

  板书:

  杨氏之子 借助注释

  联系上下文

  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甚聪惠

  总之,整堂课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第一篇课文。

  2、教材简析:第三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杨氏之子》对答巧妙;《晏子使楚》应答机智;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更以语言见长。这样编排,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小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二、说学情

  本课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要重点抓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

  三、说教法

  读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读,这与本课教学重点不谋而合,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该方法导语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1、利用故事导入,激活兴趣。

  师: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勾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孩子马上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利用故事开课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反馈: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风趣,幽默等。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简介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区别。

  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感受教师的范读,从而领悟文言文的特点,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4、读懂,根据注释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伴,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合作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以简驱繁,突破难点,这样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5、吟诵,创设情境,熟读成诵。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创设了人物对话情境,主要意图在于体验语言的精巧,改变了传统的评读僵局,促进了朗读、诵读指导的效率,积累了语言。

  (三)、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四)、朗读全文

  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读中养成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五)、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讲故事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体现了“大语文”观。

  六、说板书

  9、杨氏之子

  孔君平杨氏之子

  ↓↓

  孔雀杨梅

  这样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小孩子的聪慧、机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突出文章重点。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所选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编排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2、文本解读:《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内容简单,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通过本课学习,一是让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感受故乡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让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基;三是通过课后搜集妙言小故事,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3、教学目标:

  A类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

  3)、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B类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抓住重点词,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聪明机智。

  C类目标:

  1)、分组练笔丰满文本。

  2)、交流课外搜集的妙言小故事,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惠,语言的精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5、预习作业:

  1)、会写课后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课后注释,了解故事内容,旁边批注自己的感悟和不懂的问题。

  3)、搜集妙言小故事,准备课上交流。

  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名言导入,激发兴趣。(A35分钟)

  以同学们课下积累的古代名言警句为话题导入新题,解题。然后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让学生读,比较与平时所学课文有什么不同,发现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言简意赅,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

  第二板块:反复朗读,读好文本。(A1、210分钟)

  本板块除让学生过好生字关外,应重在读上下功夫。首先引导学生断句,让他们明白应怎样停顿,然后通过自读,抽生读检查。在朗读不尽人意时,老师再逐句进行指导,并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范读,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因为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第三板块:根据注释,疏通全文。(B110分钟)

  本板块的教学,在学生依据注释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采取寻找伙伴,自由结合的方式,理解内容。在汇报学习成果时,以简驱繁,从以下几点突破难点。

  本课只有五句话。学习第一句话,应重点强调孩子姓杨,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着重理解通假字“惠”,同智慧的“慧”,但还有仁爱、善良、温顺之意。“聪惠”一词,说明杨氏之子既聪明又有教养。第二句重点理解“诣”字,诣多指拜访尊敬的人或长辈,可见这杨氏非同一般,是孔君平尊敬的一个人,而且杨、孔两家交往甚密,不然怎会“乃呼几出?”这个小孩怎么会知道来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为孔君平是以杨梅取笑杨氏子,而是开个玩笑,“考考”他,是不是“甚聪惠”。第三句重点强调,孩子端来各种水果,其中有杨梅,再次强调“杨”字。第四句让学生明白,孩子姓杨,而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看来,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第五句强调:“禽”不是指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孩子由孔君平姓孔,马上想到孔雀,真可谓聪惠。

  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朗读文中人物对话,感悟人物说话的语气,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

  第四板块:美读品味,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B210分钟)。

  学生仅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升华文本,才能活跃思维。想想:全文55个字围绕哪三个字写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找到“甚聪惠”后,再引导学生品读全文的对话,体会杨氏之子之聪惠。

  ①从“应声答曰”可看出他反应快。

  ②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回答中,可看出孩子会听,能听出孔君平话中话,也用孔的姓回敬孔。答得妙,加上“未闻”语气委婉客气,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且天衣无缝。

  ③从“为设果,果有杨梅”可看出他会待客,热情、大方、有礼。最后再让学生读,反复比较有无“未闻”两字的微妙变化,使学生感悟到: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显示出孩子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读书要读出味道来,抓住关键词,带着问题读书,才能读出味儿来,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第五板块:熟读成诵,丰富积累。(A25分钟)

  人常说:“熟读成诵更要紧”,学完课文,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背,更有利于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第二课时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4分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能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既巩固了上节所学内容,又导入了本课的学习。

  第二板块:读写结合,激发想象。(C126分钟)

  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写的。有人考证说,杨氏之子叫杨修,但不是三国时期的那个杨修,这是一家之言。不过这个杨修也聪明过人,现在我们以杨修为名,把这个故事分组进行新编。

  第一组的同学:想象,杨修九岁了,他长得什么模样,用哪些语句可表现出他聪明机灵。第二组想象二、三句,杨修家是大户人家,谁来开门?小孩是谁叫出来的?小孩出来后,会怎样跟孔君平见面?第三组想象四、五句,小杨修拿出水果以后,他们怎么说的?还会说些什么?这一设计意在读写结合丰满文本,让学生丰富想象,使学习变成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一种精神需要。

  第三板块:交流搜集的妙言故事。(C210分钟)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抽生读自己搜集的妙言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六、说板书:

  杨氏之子聪惠

  杨——杨梅反应快

  会听

  孔——孔雀会说

  这样的板书设计,内容精当简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孩聪惠,表现在反应快,会听、会说,突出了文章重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外拓展应把握好怎样的度?

  随着有效教学框架的不断深入,课外拓展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真可谓一举两得,那么课外拓展应把握好怎样的度?

  1、课外拓展要有针对性。例如学习了《杨氏之子》,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敏,巧妙应答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下,可让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妙言小故事,感悟他们的语言艺术,丰富自己的积累。再如学习了《打电话》,可让学生看电视时,注意相声的表达艺术。

  2、课外拓展要有上的性。无的放矢,什么也做不好,课外拓展也同样如此。为使学生视野更广阔,学完课文后,老师也可有目的的为学生补充一些内容。如学了《儿童诗两首》,可补充《山村孩子的画》《童年》等,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节省了时间。

  3、课外拓展要有可操作性。老师布置的内容尽可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如时间过长,任务过大,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也难以达到拓展的目的。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9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课文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了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整篇课文难度不大,结合课文注释基本就能读懂,课文的重点是了解人物对话的内容,以及体会语言的幽默性。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要把课文读流利、顺畅,能正确断句。因此要让学生多朗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幽默性,要带着学生读懂对话,分析对话所体现的人物形象,了解杨氏之子是怎样机智巧妙地回应孔君平的。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结合课文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课堂上主要是朗读课文,能把课文读得流利、顺畅,能体会人物对话的机智幽默。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2、板书课题“杨氏之子”,讲解课题意思。“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3、课件展示生字,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huì)曰(yuē)禽(qín)诣(yì)

  生字:梁诣禽

  强调:“为设果”中的.“为”读作weì。“应声”中的“应”读作yìng。

  4、引导学生读准停顿: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3)反复熟读。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①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②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③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④此是君家果:这是你家的水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⑤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⑥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禽,鸟类。

  (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四、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疑难问题?

  2、背诵课文。

  五、课文小结

  课文讲述了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中一个九岁男孩机智应答来访的客人的故事,反映出他的思维敏捷,机智幽默。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杨氏之子名师教学实录03-15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06-14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06-15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04-02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5篇)12-28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5篇11-15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精选15篇05-16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5篇04-02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5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