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实录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实录 ,欢迎阅读。
一、谈话导入: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
师:同学们,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新的一天又开始了!白天就是昼,不知不觉中,天渐渐暗下来,夜到了。白天和黑夜就是这样不停地交替着, 我们把这种自然现象,叫做昼夜交替。
师:那么,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
(点评:通过谈话,一是进行热身运动,二是激活学生与本课有联系的休眠状态的、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三是提出一个驱动性的问题。)
二、分类交流学生对昼夜交替的多种解释
师:课前我们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并作出了我们自己的解释,老师把同学的各种解释进行了整理,我们一起来看。
(点评:通过课前调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昼夜会不断地交替的原因,并作出他们的回答,从而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找准教学的起点。)
师(出示第一种解释:太阳绕着地球转,地球不动):***同学这样认为,我们请他先说说。
生:我认为昼夜交替可能是太阳每天绕着地球转的原因。
师:根据你意思老师把图画出来,同学看看是不是他说的意思。
师:哪些同学也这样认为?
师(出示第二种解释:地球绕着太阳转,太阳不动):***同学却这样认为,我们也请他说说。谁能根据他说的,画出示意图。教师统计赞同的学生人数。(只有4位学生表示同意)
师(出示第三种解释:地球自转):我们班有14位同学这样认为,谁来告诉同学。
学生说,并画出图。
师:(出示第四种解释:地球自转并绕太阳转):我们班有15位同学这样认为,谁来说说看。谁能根据他说的,画出示意图。
师:还有第五种猜测,请***同学说。
生:与月球有关。
生:太阳不动,月球绕着地球转
生:月球绕着太阳、地球转
师:你是怎么想的?月球对昼夜交替有影响吗?
生: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
生:月亮不会发光,月光是太阳光的反射。
师:晚上我们能看到月亮,白天看到过月亮吗?现在你认为昼夜现象与月亮有关吗?
(点评:展示学生的调查结果,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是怎么想的,这样容易暴露学生已有的认识问题,教师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并通过画或让学生画简图来帮助学生表达他们的想法,也为下一步体验活动作铺垫。)
师:看来,很多同学认为昼夜交替跟月亮是没有关系的,也有同学认为是跟月球有关系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这个感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继续研究。
三、体验地球、太阳的不同转法
师:现在我们提出好几种解释,有的认为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如果你是地球,老师是太阳,自转怎么转呢?
学生试。
师:是这样转吗?谁想试?你转一周看到了老师几次?
一学生到前面试。
师:小结,地球自转就是自己转圈,方向在不断的变化。
(点评:地球自转是怎么样的?有的学生虽知道自转但对自转是怎么转的根本不理解,这需要我们关注细节,通过体验,让学生试图用简单的动作和语言进行描述,获得地球自转的操作性概念,为内化打下基础。)
师:地球自转知道了,地球自转,又绕着太阳转,又是怎么转呢? 你当地球,老师当太阳,转给大家看看。
学生上台。
师:哪两个同学,愿意到前面试试。
学生试。
师:但也有小组提出又不一样的猜测——地球绕着太阳转。
(点评:这个体验活动是在上一个活动的基础上,由于前面活动作了铺垫,学生对“地球自转,又绕着太阳转”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师:刚才这种是地球在自转的情况下,绕太阳转,那么在自己不转情况下,绕着太阳转,又是怎么转的呢?
师:你当地球,老师当太阳,地球不自转而绕着太阳转,你转一周能看到老师几次,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转
生:错,看看地球绕圈,方向在变了。
师:再试一次。
学生再试
师:你们看老师是怎么转的?
生:地球在不自转的情况下绕太阳转。
师:大家一起试,2人一组,一人当太阳,一人当地球,注意,地球不自转,绕太阳转。好了,互相换一下,再试一次要。
(学生2人小组体验)。
(点评:在体验“地球不自转,绕太阳转”时,学生会出现地球慢慢自转的情况,这里通过师生转法的对比,让学生作出选择,并进行集体体验,事实上这样的体验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操作性的概念,更为模拟实验作了准备。)
师:同学经过体验初步有了自己的解释,能肯定哪种现象能出现昼夜交替呢?我们能否用实验来进步验证呢?
生:实验。
师:太阳在天上、地球在我们脚下,实验怎么做呢?
(点评:巧妙地迁移,已经指向于实验探究活动了。)
四、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生:可以拿电灯、球来做实验。
师:对,碰到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球(如地球仪)当地球,用发光的物体(如手电筒)当太阳做模拟实验,从实验中寻找证据。
师:实验前老师有几个建议:
出示实验建议:
1、找出地球仪上作标记的红星,作为研究的对象;
2、做一做,仔细观察作标记的地方昼夜会不会变化,如果会?怎么变化的?
3、根据实验情况,判断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记在表格中。
(出示昼夜交替实验记录)
(点评:在体验活动中,已经渗透了部分实验的要点指导,这里教师再把其余重要的实验要点进行强调,指导策略丰富有效,指导语言简明扼要。)
师:现在有4种猜测,先选择一种猜测进行证明,一定要按实验要求做,仔细观察,作出判断,记在表格中。一个好了,可以做第二个,有时间都可以做,实验全部好了,小组派2位同学作好实验汇报的准备,清楚了吗?
(材料员来领材料,开始做实验,老师巡视。)
师:把材料放中间,我们来交流一下。汇报的要求是
1、边做边讲。作标记的地方昼夜会不会变化,如果会?怎么变化的?并根据实验情况,判断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
2、其他同学补充或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我们来看第一种猜测--1太阳绕着地球转(地球不动)哪一小组派代表来,你们怎么解释给大家听?
生(学生边做边讲):我们发现作标记的地方刚开始被照亮,是昼,转半圈后,是夜,
再转半圈后又是昼了,就出现昼夜交替。
师:你们通过实验观察后,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能解释昼夜交替?
生:是的。
师:第二种解释,地球绕着太阳转,我们请第3组的同学来汇报。
生(边做边说):我们发现作标记的地方刚开始被照亮,是昼,后来是夜,再后来又是昼了,就出现昼夜交替。
师:昼夜交替跟第一种情况一样吗?
生:不一样,前面是太阳绕地球一周出现一次昼夜交替,而这里地球绕太阳一周出现一次昼夜交替。
师:看来,第2种猜测地球绕着太阳转也是能解释昼夜交替的。
师:第三种解释:地球自转,请第7小组上来边做边解释一下。
生:地球自转这种解释也行的,能够出现昼夜的。
师:地球绕着太阳转,同时自转。请第4小组上来边做边解释一下。
生:我们发现在地球自转的时候能够出现昼夜交替,而且在自转的同时,地球的位置在慢慢地发生移动。
(点评:实验前,有学生认为有些解释好像不太可能,但实验做下来,却发现能解释昼夜交替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引起了学生内心更大的冲突。)
师:通过模拟实验,四种猜测都是能解释昼夜交替的,那么究竟是哪一种是符合生活中真实情况呢?请同学们在组里讨论一下,说说理由。
生:第一种解释是不可能的,地球是动的,太阳是不动的;
生:第二种解释是不可能的,地球绕太阳转一圈出现一个昼夜,只有24个小时,实际上转一圈是一年,时间根本不够;
生:第三种解释是不可能的,不能解释四季变化,再说昼夜有长有短。
(点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活动使整节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但这也仅代表少数学生的想法,多数学生还处于是懂非懂的阶段。)
五、小结拓展
师:是啊,同学们又有新的问题了,但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这个问题,还不能过早下定论,但我们可以继续思考,观察,怀疑,争论……《地球的运动》这个单元,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索、去发现。最后一句话,和同学们共勉:科学的成功在于多尝试一下!
(点评:不能让思路跑得快的学生主宰课堂,这里教师并没有轻易地道破“天机”,让学生带着更大的期待去学习下一课。)
总评:本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找准了教学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和掌握了学生学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使教学更有效。
2、强化体验。知识的建构,对小学生来说更需体验,在体验中达到内化。课中教师有机引导学生对自转,地球绕太阳转等进行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体验为模拟实验作了很好的操作上铺垫,对昼夜现象是自转形成的概念建立从操作性概念到抽象性概念步步推进。所以,整堂课有一条“课前调查、课中感知、深化体验、模拟实验”的主线索把一颗颗“珍珠”串成项链。
3、注重科学史的教育。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的学生对间接知识的获取十分丰富,而相对缺乏的是直接认识。间接知识的获取对小学生来说往往只是一个终结性结论,而且他们十分迷信书本,所以,科学史的教育往往会受干扰,怎么办?让学生经历一个人类认识地球历史的过程,本课教学为排除间接知识对学生认识地球的历史的干扰,寻找了对策。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五年级科学《昼夜交替现象》评课稿07-30
《昼夜与生物》教学设计04-09
[经典]《昼夜与生物》教学设计08-29
昼夜与生物行为优秀教学设计07-04
《昼夜与生物》教学设计3篇04-09
《昼夜与生物》教学设计(3篇)04-09
《昼夜与生物》教学设计4篇04-28
《昼夜与生物》教学设计(4篇)05-23
白鹅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案例反思07-03
《昼夜与生物》教学设计(通用3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