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哨》公开课教学实录

时间:2022-07-01 19:21:01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麦哨》公开课教学实录

  麦哨如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田野风光,教师与学生在互动的时候,让学生感受到了田野如诗如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麦哨》公开课教学实录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我、你们都来自休宁海阳二小,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所有今天来听课的老师们吧!

  生掌声!

  师:我是汪老师,今年教二年级,我喜欢和孩子们做游戏,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齐)好。

  师:(点鼻子游戏)举起你们的右手,用食指指着鼻子做好准备,听清老师的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师:眼睛!耳朵!嘴巴……

  师:呵呵,有少数同学出错了,我们加快点速度。鼻子!鼻子!鼻子!……

  师:(出反方向的游戏)我们再来做第二个游戏,双脚并拢,身体坐正,双手摆好,听清老师的指令做相反的动作。

  师:我出左手。

  生:出右手。

  师:右手!右手!右手……,加快点速度啦,右手!右手!左手!……

  师:孩子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那我们就带着这份高兴进入课堂。上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课前和学生做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游戏(点鼻子,出反方向),看似寻常,实乃是唤起学生沉睡的童心、童趣,为学习同样一篇反映童乐、童真的课文《麦哨》奠定了良好的基调。当然如果课前出示实物(想方设法弄到),设计和学生一起玩吹麦哨,学生的玩性些许会更高涨,过度会更自然,对新知的学习也更具有针对性。】

  一、一吹麦哨,初步感知

  1、板书“哨”,观察字形,给“哨”组词,引出课题《麦哨》

  师:认认真真地看老师写第一个字(板书:哨),读字,看它的偏旁和什么有关?

  生:嘴巴!

  师:那给它组词吧。(生组“口哨”)对,用嘴巴吹的。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麦哨》,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一遍

  师:不要拖音,再读一遍。

  生再齐读课题

  2、简单介绍“麦哨”, 呼麦哨

  师:见过麦哨吗?它就是用一小节麦秆,在上面划一条缝,放在嘴里轻轻一吹,就能发出——

  (许多学生呼出来了)

  师:这么多同学都会呀,那你就大声地吹出来吧。

  生:呜卟,呜卟……

  师:呜卟,呜卟……

  生:呜卟,呜卟……

  师:呜卟,呜卟……

  ……

  【“麦哨”一词是难点,不要说城区的孩子,就是一些老师也未必能说出个道道来,汪老师从“哨”字入手,让学生先观其形,后介绍其质地,再呼其声,一声声“呜卟,呜卟”,学生虽知之不深,但粗略知其大观。学生感受到了课题充满情趣,充满音律美,对后文的学习更充满期待。】

  3、找到课文中的麦哨声,明白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师:你们是从哪儿知道麦哨的声音的?那我们一起翻开课本,看看是哪儿告诉了我们。

  生:第1段

  师:课文的那段又应了呢?

  生:第7段

  师:一个在开头,一个在结尾部分,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什么?

  生:首尾呼应

  师:那老师呼你们应好吗?

  师:呜卟,呜卟……

  生:呜卟,呜卟……

  ……

  师:(笑)呼着麦哨,你的心情?

  生:高兴

  生:愉快

  生:喜悦

  【“首尾呼应”这一写作方法在师生合作呼哨中,化抽象为形象,学生很容易理解,省时高效,而且不经意之间明确了这样写的妙处,即突出文中孩子们那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

  师:那我们就在这麦哨声中走进课文,去寻找更多的快乐吧。请大家自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音,把课文读流利。

  (生自读课文,不自主地齐读了)

  师:孩子们,停一会儿,我们每个人的读书都有自己的习惯和节奏,我们按自己的节奏读,好吗?

  生继续自读课文

  2、检查生字

  师:听着琅琅的读书声,老师知道了这就是认真!相信这些词难不倒你们。

  (课件出示第一行生字)

  师:孩子,老师发现你最认真,请你来读。

  指名读

  师:范读“卟”,孩子别急,看书后再读,

  师:读对了,进步了,领着大家再读一遍。

  生齐读第一行生字

  (课件出示第二行词语)

  师:老师提示一下,这一行生字都读轻声。

  指名读

  师:很棒!

  课件出示第三行词语

  指名读。

  生:(读)“擎”

  师:擎起,“擎”是后鼻音,看这个字下面是个什么字?(手!)上面呢?(敬!),那好大家就把手恭恭敬敬地擎起,再恭恭敬敬地读这个词。

  生边表演,边读“擎起”一词

  生:(接着读下面的词语)“湖畔”

  (课件出示插图)

  师:谁能在图中指出“湖畔”在哪儿?

  (一生上黑板指认湖畔位置)

  师:我有不同意见,认真听老师读一句话,是第三段的第一句话“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

  (生思考后马上重新指认湖畔位置)

  师:对了!

  【本环节很好的体现了中段识字教学要求,因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需要教师做的就是当学生有障碍时,适时渗透识字方法。如教学“卟”字时,学生出现错误,利用纠正的机会渗透“借助随文注音识字”;教学第二行生字时渗透“归类识字”,教学“擎”字时渗透“利用形声字的规律”了解字的意思,教学“湖畔”时渗透“结合课文的插图、上下文和具体的情境”了解词语的意思。】

  三、二吹麦哨,体会孩子们的快乐

  1、默读第3和第5自然段,找出让自己感兴趣的句子,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就跟着这群孩子来到湖畔,走进课文的第3和第5段,这里一定有让你心动的地方,出你喜欢的句子画起来,并在旁边写上理由。

  【让学生抓优美的句子进行赏析,切中要害,语文教学就是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是要通过品词析句,发现语言文字背后暗藏的规律,促进积累,培养语感,最终学会表情达意。】

  生默读课文第3和第5自然段

  2、反馈,赏析优美句子

  师:这位女孩画得可认真了,用直尺画,线条很直,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画的句子。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也是一种教育资源。】

  生:读句子“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体育馆的垫子还有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师:看大屏幕,是这句吗?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生:因为他写出了草地的柔软,像个天然的运动场。

  师:还有谁喜欢这句的,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和她一样喜欢这句。

  师:那你就读读这句。

  生:读句子“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师:还有谁喜欢?

  生:因为这句写出了草地的特点“柔软而有弹性”。

  师:请你读出这种感受。

  生读

  【此句优美在于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草地的特点,乡村孩子们在草地上可以尽情玩耍,获得快乐。“简直”一词明确地告诉读者这种比喻丝毫没有夸张的成分,“天然的运动场”则点明了这是乡村所独有,是乡村孩子唾手可玩的运动乐园。对于这个句子的赏析应当说还不够到位。因为如此硬读,学生是读不出草地柔软、有弹性的滋味的。教师如能抓住“体育馆的垫子”“草地”两相对比,体育场的垫子是用很厚的海绵制成的,人躺上去是很惬意的,而这里的草地比它还要强,可见此处的草地有多柔软。当学生理解到这一点,还可以进行仿写,如比沙发还要强,比席梦思还要强……,在仿写中学习利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学习语言表达才是学语文的本质。】

  师:请你说说你喜欢哪句?

  生:读句子“男孩子在铺满青草的土坡上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

  生:我喜欢这句是因为在草坡上玩着这些游戏心里很高兴、很快乐。

  师:你们高兴,老师可要担心了,你们在草地上摔着,不疼吗?

  生:不疼

  师:为什么?

  生:很快乐。

  师:在这儿翻跟头,全身不疼吗?为什么?

  生:很快乐。(众笑)

  师:竖蜻蜓时那草扎手吗?

  生:因为在草坡上……

  师:在草坡上怎样啊?

  生:很柔软

  师:读出柔软而有弹性

  生读

  师:孩子们在草地上翻着跟头、竖着蜻蜓、摔着跤都不感觉疼,那都是因为——

  生:(读)草地柔软而有弹性……运动场

  师:孩子们在草地上尽情玩耍,收获着快乐,就让我们端起书来,把第5段的两句话读出来吧!

  生齐读第5段后两句话

  师:孩子们,这“简直”谁能来换个词。

  生:就是。

  师:带进句子中去读。

  生读

  师: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师:在这柔然而有弹性的草地上,在这天然的运动场上,你还想玩什么?

  生:放风筝

  生:拔河比赛

  生:丢手绢

  生:跳皮筋,跳绳

  生:老鹰抓小鸡,踢足球,打羽毛球

  师:你们看到了一群怎样的的孩子?

  生:快乐的孩子

  师:有了这份快乐,所以什么声音出来了?听——

  生:呜卟,呜卟……

  师:呜卟,呜卟……

  ……

  师:这声音是这样——

  生:动听,悦耳……

  师:我想听用书上的两个词来说——

  生:欢快、柔美(师板书)

  4、赏析句子:剥开叶片…………从舌尖直沁肺腑

  (播放视频课件)

  师:玩累了吧,喊渴了吧,孩子们躺在草地上休息,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听——这儿有许多茅茅针,大家快来呀!

  师配乐朗读第六段

  师:你感觉到什么了?

  生:甜

  师:你尝过吗?

  生:没有

  师:跟老师一样,都没尝过,是从这字里行间里感觉出来的,让我们就把这茅茅针含在嘴里,把这段话练练,感觉这份甘甜与清凉。

  生练读

  指名读

  师:(读)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

  生:(读)嚼嚼

  师:慢点……,回味一下,再嚼嚼

  师:吮吮……

  师:一嚼哇,满嘴都是汁水,赶快吮吮

  师:再读吮吮

  师: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从舌尖直沁肺腑。听出来了,这份甘甜清凉就在嘴里荡漾。我们一起也来尝尝吧。

  生:(齐读)那是一种和茅草差不多的野草……

  师:再嚼嚼,再吮吮,一股什么味道,从哪儿直沁肺腑?

  生:(齐读)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心脾。

  师:真——

  生:甜呐

  师:从嘴里一直甜到——

  生:心里

  【教师营造情境,细腻引导,反复品读,让学生感受文中孩子们的快乐。】

  四、三吹麦哨,感悟美丽的田野

  1、找出课文第四自然段中表示颜色的词。

  师:孩子们就这样躺在草地上回味着茅茅针的甘甜与清凉,不由得又拿出了麦哨轻轻地吹了起来。

  师:呜卟,呜卟……

  生:呜卟,呜卟……

  ……

  (老师板书音符)

  师:这哨声就这样带着甘甜与清凉,伴着欢快与柔美回荡在草地上空,孩子们做起来了,站起来了,不经意间一抬头,发现田野竟是这样的美丽,满眼都是跳动的色彩。孩子们,课文的哪儿向我们呈现了这么多的色彩?

  生:第4段

  师:那我们就走进这段,看看是哪些色彩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可以把表示色彩的词圈起来。

  生圈画

  师:谁来说说?

  生:有金黄、黑白、雪白、浅黄

  师:这么多的色彩,田野不就是一幅——

  生:美丽的画

  师:还可以说是一幅——

  生:五彩斑斓的画

  生:五彩缤纷的画

  ……

  (出示课件)

  师:把刚才说的选一个词送进去,写在这段话的旁边。用我们的朗读来感受这田野的美吧。

  2、读句子

  生:读“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师:是“结出”(结读第二声)?还是读“结出”(“结”读第一声)?

  生犹豫

  师:“结出”的“结”读第一声。“结果”的“结”在这里读第二声

  生再读

  师:大家注意了,这句话由三个部分组成,并列关系,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排比

  3、把排比句变换成诗歌的形式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田野的美。

  师:老师把这排比句换了一种书写方式,瞧,它就成了一首小诗,我们就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感受它的美吧。

  【化文为诗,设计独具匠心,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田野风光,师生在合作读中,学生感受到了田野如诗如画。如果能让学生续上几句同样的排比句则更给力。】

  同桌两人一人一行练练。

  师:老师发现这一桌读得非常认真,那我们来欣赏一下

  同一桌孩子朗读

  师:老师纠正一下,“似的”,似读shi,翘舍

  同一桌孩子再朗读

  师:非常棒,进步了

  师:老师跟你们合作一次好吗?你们读第一行,我读第二行,不过请大家把手准备好,我读时请和我一起做动作。

  生:(读)金黄的油菜花谢了

  师:(读)结出了密密的嫩荚

  生:(读)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

  师:(读)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

  生:(读)雪白的萝卜花谢了

  师:(读)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师:我们交换着读好吗?

  生:好!

  师:(读)金黄的油菜花谢了

  生:(读)结出了密密的嫩荚

  师:(读)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

  生:(读)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

  师:(读)雪白的萝卜花谢了

  生:(读)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师:这田野就是这样——

  生:美丽!

  师:这田野就是这样——

  生:漂亮!

  师:这田野就是这样——

  生:五彩缤纷!

  师:这田野好美呀,看着这田野我们的心——

  生:高兴、快乐

  师:我们全体起立,边做动作边读,感受这美丽的田野。

  生起立齐读

  五、四吹麦哨,回归自然

  师:这美丽又为孩子增添了一份快乐。听,那麦哨声又响起来了,

  师:呜卟,呜卟……

  生:呜卟,呜卟……

  师:呜卟,呜卟……

  生:呜卟,呜卟……

  ……

  (师生呼应吹麦哨。师声音越来越小,师板书五线谱)

  师:亲爱的孩子们,听到了吗?这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师:下课!

【《麦哨》公开课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麦哨》的优秀教学设计07-02

《麦哨》优秀教学设计08-02

《麦哨》评课稿05-15

语文《麦哨》听课有感06-14

《麦哨》评课稿06-27

《麦哨》评课稿4篇10-05

《灯光》公开课教学实录08-04

《呼风唤雨的世纪》公开课教学实录08-04

长相思公开课的教学实录07-03

四年级语文上册《麦哨》教学设计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