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教学实录
导语:我们来看看作者通过写孔乙己的哪些语言、行为、或者动作、神态,表现出了孔乙己怎样的遭遇,他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一句话,他有着怎样的性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孔乙己的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参考。
孔乙己的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这影剧院的舞台上上课,这“教室”真还有点特殊。我们真成了在演戏了。
生(众)笑
师:不过,这个布置让我感到了一种寓意,就是今天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你们看,同学不是坐在舞台的中央吗?而李老师则在舞台的一边。这显然是意味着应该突出你们的作用。也就是说,你们今天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上课,而应该是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
师:李老师第一次和你们见面,我先说一下我上课的特点。我上课喜欢同学提问或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在我看来,凡是能够提出问题或和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不同的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以后,李老师先不作解答,而请其他能够解答的同学来解答,如果没有同学能解答,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
师:也就是说,面对课文,同学们应该和老师以及作者平等对话。总之,今天这堂课,不在于老师给你们讲了多少,而在于你们自己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对课文“悟”出了多少。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
师板书课题:《孔乙己》
师:同学们刚才也上了一堂公开课,学的是《最后一次演说》。我感到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说》和鲁迅的《孔乙己》有着某种联系——《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本世纪中叶,向全中国人民发出的摧毁旧中国的呐喊!而这声“呐喊”,是本世纪初,鲁迅“呐喊”的延续。鲁迅为什么在本世纪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叫《呐喊》呢?这也许是同学们想知道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呐喊》中的《孔乙己》,通过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也许会找到答案。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把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多。
生独自默读,思考。师巡视。
男生A:小说开头为什么要写鲁镇酒店的柜台“和别处不同”,是“当街的一个曲尺型的大柜台”?
师:这位同学第一个提问了,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男生B:我想是为了说明鲁镇独特的习俗,交待孔乙己生活的环境,这也属于是环境描写吧!
师:对,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女生A:老师,第一段为什么要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
师:好,谁来帮她解答?
男生C:这是为了说明物价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
女生B:不对,我想应该是间接说明孔乙己生活的年代,因为读者从小说后面的落款日期“1919年”就可以大体推断出那是上世纪末发生的事。
师:好,出现不同看法了。同学们想想那个意见更有道理一些啊?
学生(众):后面一种意见有道理些。
师:对,我也同意后面一种意见。在这里,作者主要还是为了交待时间背景。
男生E:老师,课文上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人穿长衫的惟一的人”,我想问一问,什么叫“穿长衫的人”?
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呀?
生思考
师:我提示一下,在这里,“穿长衫”表明什么?同学们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的有些描写衣着的语句。
女生C:我想是表明一种身份吧。说明他是一个读书人,有一定身份。
师:为什么?
女生C:因为前面说“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说明孔乙己不是干体力活的人。
师:你能够联系前后文来分析,不错。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又有同学举手了,请那位男同学提问。
男生G: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呢?
师:好,好,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
生全大笑
师:同学们别笑,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因为这个问题弄懂了,这篇小说课文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也好理解了。好吧,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在研究之前,让我也向你们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己最后究竟死没死?
众学生:死了。
师:根据何在?
众学生:作者在结尾说孔乙己“的确死了”。
师:嗯,孔乙己“的确死了”。同学们能不能再深入思考一下,孔乙己为什么会“的确”死去?
生思考
师:李老师给你们提示一个思路: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什么?
女生D:取决于他的遭遇。
师:对,很好。取决于他的遭遇。
男生H:还取决于他的社会背景。
师:很好,他的遭遇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就决定了他的命运。那么,我们来看看课文,孔乙己究竟有什么样的遭遇?他又处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之中?课文第一次正面描写孔乙己,是哪一段?
众学生:第四段。
师:好,我们就研究这一段。我们来看看作者通过写孔乙己的哪些语言、行为、或者动作、神态,表现出了孔乙己怎样的遭遇,他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一句话,他有着怎样的性格。
生开始默读思考,师巡视。
师:现在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换、补充一下看法。
男生B:从作者对孔乙己外貌描写和穿着的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比较懒惰的人,是个懒汉。
师:依据何在?
男生B:课文上说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师:好,你很会动脑筋。还有没有同学发表看法?
男生I:作者通过对孔乙己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 说明了孔乙己在……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你能不能说具体些,作者是怎样对孔乙己进行描写的?具体有什么样的语言?
男生I:作者说“他身材很高大”……
师:这说明什么?
男生I:说明孔乙己还是具备起码的自食其力的生活能力的。
师:好,继续讲下去。
男生I:作者还写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师:这又说明什么?
男生I:说明他经常受人欺负。
师:对了,本来孔乙己身材高大,又读过书,可是还是经常被人欺负。这就是他的日常遭遇。刚才这位同学说得挺好的,请接着往下说。
男生I:还有,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有破,似乎十多年也没有洗过也没有补过,这说明他不怎么勤快,比较懒惰。
师:好,还有吗?
男生I:还有,他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这说明他自视清高。是个书呆子。
师:好,请坐。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些描写对孔乙己的形象特点作一个概括。比如刚才第一位同学说孔乙己是个“懒汉”,第二位发言的那位同学说孔乙己是“书呆子”,那么,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我们这儿有50多位同学,应该就有50多个“孔乙己”。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女生E: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
男生J: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
男生K: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本性很善良,但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很深,受封建教育迫害的人。
女生F: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
师:刚才几位同学谈了他们对孔乙己形象的理解。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李老师把我的理解也抛出来。我的理解不一定正确,供同学们参考。
师出示投影片,并解说:我从课文第四段和第五段中了解到,孔乙己刚出场时,动作是“站着喝酒”,还有“排出大钱”——注意这个“排”字,特别传神。我这儿不作详细分析,但可以作个比较。你们以后读高中要学鲁迅的另外一篇小说,叫《阿Q正传》,里面写到阿Q到酒店是怎么付钱的呢?“满把铜的银的一抛:‘拿酒来!’”而孔乙己呢,是一枚一枚的“排”。这不同的动作神态,显然反映了不同的人物的不同心态。好,我们接着看,身材“高大”,这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脸色“青白”,衣着是“长衫”,语言是“之乎者也”、“高声嚷”、“争辩”,遭遇呢,可以从“伤痕”上看出来。这里的“伤痕”不止是指肉体上的,还是指……
众学生:精神上的伤痕。
师:很好,还是指精神上的伤痕。现在,我可以对孔乙己做这样的概括——孔乙己是一个困窘落魄而又自视清高、死要面子而又被人嘲笑欺凌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师(板书):总之,孔乙己是一个弱者的形象。
这是小说开始时,为我们展现的孔乙己的形象。那么作为一个社会的弱者,他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继续看小说后半部分几个自然段的有关描写,看一看孔乙己在身材、语言、脸色以及其他方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默读,思考,小声讨论
师:好,刚才同学们在下面议论得很热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孔乙己发生了什么变化。他的脸色——
众学生:“黑而且瘦”。
师:嗯,“黑而且瘦”,很不健康。当然,他原来的脸色也不健康,现在更难看了。他的身材原来是高大,现在还高大吗?
学生:不高大了。
师:为什么?
女生G:他的腿被人打断了。
师:是啊,原来只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而现在他的腿被人打折了,只能盘着两推爬行。他的衣服有没有变化?
众学生:有。原来是长衫,现在是“破夹袄”。
师:他的语言有没有什么变化?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他和掌柜的对话。同学们想想他的语言、语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女生F:他的面孔“很颓唐”,他的语气比以前更低沉了。
男生G:原来只要有人说他“偷东西”,他就会“争辩”,现在是“不十分争辩”,还有他“声音极低”、“低声说道”、“恳求”等等,都说明他的自尊心已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他命运更不如过去了。
师:说得很好。其他同学还有要发言的吗?好,你说。
男生L:他的动作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是站着喝酒,现在只能坐着和,但这个“坐”并不是由于他有钱了,而是由于他被打断了腿,再也站不起来了。还有,原来他付钱是“排”,而现在是“摸”,这说明他的经济状况更加糟糕了。
师:说得好极了!同学们分析的孔乙己的这些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等等的变化,反映了他命运的恶化。
同学们注意,这一次是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以后他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最后人们再次想起他,是什么由于什么原因呢?
众学生:孔乙己还欠着掌柜十九个钱。
师:看,在这样冷酷的社会里,孔乙己当然只有死路一条。如此看来,科举教育造就了孔乙己的病态人格,而社会环境又是如此冷漠,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了!除此之外,他别无选择。既然这样,为什么鲁迅又要说“大约”呢?
女生H:这表明是作者的推测,因为“我”毕竟没有亲眼看见孔乙己的死。
师:那么有没有其他人看见孔乙己死呢?
众学生:也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呢?书上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
众学生:(读)“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师:对,就是这一句话,表明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也说明了不可能有人关心他的死活。如果说一个“的确”说写出了孔乙己性格所导致的必然悲剧的话,那么,一个“大约”则含蓄表现了社会的某种特点!是什么特点呢?原文当然没有直接概括出来,但有暗示的。我提醒同学们想想,孔乙己被打折腿是在什么时候?
众学生:(看书、思考)中秋节前后。
师:对了,中秋节。即课文所说的“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中秋节,这正是中华民族家人团聚的日子啊,可孔乙己却遭遇到什么?
男生M:腿被打折了。
师:是啊,在家人团聚的时刻,孔乙己却被丁举人吊起打了大半夜,直至打折了腿!鲁迅先生这样沉痛写道:“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男生B:说明了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同情。
师:秋风和同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男生B:因为秋风是令人感到肃瑟的,而孔乙己的遭遇是非常悲惨的。这是用秋风来烘托一种感情,烘托一种气氛。
师: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理解?好,你说。
男生N:我的理解是,这间接地写出了孔乙己的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缩。因为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是死亡的季节。这就暗示了孔乙己的必然死亡。
师:说得非常好!我同意你的观点。“秋风一天凉比一天”,我读到这里,深深地感到人心也是一天凉比一天,社会也一天凉比一天,孔乙己的生命之火更是一天凉比一天!你刚才说秋天是死亡的季节,但实际上对人们来讲,秋天本来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而在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孔乙己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收获”了,等待他的只有死亡。读到这里,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良心的读者都会感到心情的沉重。同学们再看一看,孔乙己最后是怎样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的?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女生I:孔乙己是“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师:很好,这是对他个人的描写;那么,其他人又是怎样的神态呢?
女生I:其他人都没看见。
师:没看见吗?请你再仔细看看课文。
女生I:周围的人在“说笑”。
师:请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遍,读出感情,好吗?
女生I:“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师:是啊,最后孔乙己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慢慢的走去了,也是永远的消失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大约”隐含着社会的冷漠,这个“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个“人”死了,这个社会也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存在下去!如果说我们同情孔乙己的死亡,那么我们更有理由诅咒这个社会的灭亡!作者这是这样,通过一个人写出了一个社会。(在课题“孔乙己”的下面板书了一个副标题:“一个人和一个社会”)
好,我刚才写的这个副标题,可以看作是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现在,我希望你们也学李老师,给这篇课文的题目,另外加上一个副标题,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或对孔乙己的认识,也可以是对课文的独特思考。
生开始思考
男生O:“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师:好,可以。
女生J:我想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师:很好,这位同学借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表达她对这篇课文的看法,很新颖,而且说明这位女同学课外阅读面是比较宽的,值得大家学习。
男生G:“无望的社会造就了无望的人”!
生齐鼓掌
师:好,非常好!对不起,快下课了,我不能再抽更多的同学了。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想还会有更多的同学用更好的概括。我这里布置一道作文《孔乙己的最后日子》我希望同学能够接着鲁迅的文章继续写孔乙己,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写出他最后具体是怎么死的。注意,要符合孔乙己的身份和性格。
【孔乙己的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孔乙己》的课堂教学实录07-03
孔乙己教学课堂实录07-02
孔乙己课堂实录07-02
孔乙己优秀课堂实录07-02
白鹅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案例反思07-03
《雪儿》的教学实录07-04
《林海》的教学实录07-04
识字的教学实录07-04
《恐龙》教学实录07-04
《左右》的教学实录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