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
《故乡的芦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第六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下面由小编整理了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欢迎查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在作家樊发稼的故乡生长着许多朴实无华的芦苇,给他留下了许多甜蜜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跟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去看看那故乡的芦苇。请同学们把课文齐读一遍。
师:咱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生词。(出示生词:魂牵梦绕 飘拂 飘逸 小心翼翼 欢呼雀跃 纯真 恬静 触须 )
师:谁愿意读读这些生词?(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读好了生词,谁能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芦苇美景 童年趣事)
生:课文主要写了故乡的芦苇。
生:课文不仅写了故乡的芦苇,还写了作者的童年趣事。
师:看来上节课同学们都学得特认真。
【这一环节既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梳理了本课的主要内容,也为下面学习新课做好了铺垫。】
二、品读课文
1.赏芦苇美景
师:生我养我的故乡给我留下了许多梦幻般的记忆,但令我魂牵梦绕的却是朴实无华的芦苇。那么令作者魂牵梦绕的芦苇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四、五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芦苇什么地方吸引了作者?
师:都读完了,谁来说说作者眼中的芦苇是什么样的?(指名读句子)
生:“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师:这就是作者眼中的芦苇,来,同学们一块儿读读这一句。(生读文)
读了这一句,你认为芦苇什么地方吸引了作者?
生:故乡的芦苇特别多。
师:你从哪里来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一片片,一簇簇”这两个词中感受到的。
(播放课件:一片片、一簇簇)
师:为什么作者不用一片、一簇,而用一片片、一簇簇?
生:因为一片片、一簇簇更能突出芦苇的多。
师:对。故乡的芦苇到底多到什么程度?还有什么地方也能看出芦苇的多?
生:几乎所有的河沟、小湖、池塘都有绿色的芦苇掩映着。
师:对,在故乡,芦苇几乎布满了所有的(河沟、小湖、池塘),故乡的芦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多,所以作者在这不用一片,而用(一片片),不说一簇,而说(一簇簇)。让我们把这两个词放进句子中读一读,注意读出芦苇的多。(指导学生读句子)
师:除了多,芦苇还有什么吸引作者的地方?
生:芦苇很绿、很美。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生: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播放课件: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
师:你认为芦苇绿在哪,美在哪?
生:芦苇有“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
生:芦苇美的就像碧玉、轻云一样。
师:“就像”你很会用词,因为(这是一句比喻句)作者用碧玉比作(秀枝)突出秀枝的(绿),(板书:绿);用轻云比作(芦苇)又写出了芦苇的(轻盈、美丽),
(板书:轻、美)。
师:在作者心中,芦苇可以和碧玉、轻云相媲美,从中你知道什么?
生:作者很喜爱芦苇。
师:说得太好了。谁能读读这句话,读出芦苇的美,读出作者对芦苇的喜爱之情?(指名读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嗯,读得一般般。
生:我认为他读得不太有感情。
师:你认为该怎样读?
生:我认为要把芦苇轻盈的特点读出来就要读得轻些、柔些。(生读)
师:能把这么长的句子读流利已经不错了,如果你能读得再轻些、柔些会更美,来,再试试。(生读)
师:你的进步真大,老师为你高兴。绿色的芦苇迎着轻风摇曳着,此时的小村多静啊,千万别破坏了这份宁静,谁再来轻声地读一读。(生读)
师:芦苇美,你的朗读更美。请你读。(生读)
师: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谢谢你。
师:同学们,那么多,那么绿,那么美的芦苇,作者用他准确、生动的语言,恰当的修辞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乡村芦苇图,耳闻不如一见,同学们想看看芦苇美景吗?
(出示课件:芦苇美景图)
师: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芦苇真美呀,我都陶醉了。
生:芦苇给家乡带来了美景,所以作者写芦苇。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一次来感受芦苇的美,感受乡村的恬静吧。
(齐读句子)
师: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美妙的句子也应让人过目难忘。这么美的句子,咱们来试着背一背好吗?
(师生合作背诵第四自然段)
【朗读有目的性,层次性,让学生通过朗读一步步感受文章蕴含的情感。例如:在初读描写芦苇美景这一句时,谈感受,体会芦苇之美。再读,谈芦苇给乡村增添了美景,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的情感一点点与文本产生共鸣,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的朗读热情被点燃,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在书声琅琅中,既品味了作者优美的语言,又品味了作者深厚的情感,让我们听起来亲切自然,水到渠成。】
2.忆童年趣事
师:美丽的芦苇让我魂牵梦绕,芦苇丛中儿时那欢乐的记忆更让我难以忘怀。下面就让我们跟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去感受那一份快乐。
(出示自学提示课件)
师: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自由朗读课文7—9自然段,交流、讨论:课文写了几件童年趣事?给这几件事加个小标题。你觉得哪一件事最有趣,把最能体现作者快乐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生读文,思考,画词、句。)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课文写了几件童年趣事?
(根据回答板书:吹芦叶哨 放芦叶船 捉纺织娘)
师:在这三件事中,你觉得哪件最有趣?
生:我最喜欢吹芦叶哨。孩子们被这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碧绿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忘情地呼唤着……
师:你认为“忘情”是什么意思?
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
师:孩子们无法控制什么感情?
生:高兴、愉快的感情。
师:是的,吹芦叶哨对孩子们来说的确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师:谁还想说说自己喜欢的事?
生:我喜欢折芦叶船。欢呼雀跃这个词最能体现孩子们的快乐。
(出示课件:“开船啰!开船啰!”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师:你认为 “欢呼雀跃”怎样理解?孩子们为什么“欢呼雀跃”?
生:欢呼雀跃就是特别高兴,高兴得又喊又跳。因为小船是他们自己折的。
师:说得好。如果是你看着自己的小船慢慢漂远,当时你会做些什么,喊些什么呢?你能带着自己的想象欢呼雀跃地读读这句话吗?(指名说、读)
师:你们感受到了他的欢乐吗?同学们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欢呼雀跃的心情?
(面带笑容、声调提高、语速加快、还可以跳起来读)
师:那么谁来试试?(生读句子)
师:现在你感受到他的欢乐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掌声感谢。还有谁愿来试试?一个人放芦叶船就这么快乐,如果大家一起来放芦叶船一定会更快乐。同学们,咱们一起来放芦叶船好吗?
师:(模拟放芦叶船的情景引导学生读句子)好,请起立!大家拿好自己的芦叶船,然后小心的移到水面上,放!男孩子,快看。你们的船队漂起来了,快欢呼起来吧!
(男生读句子)
师:哟,女孩的船队也动起来了,咱们也赶紧欢呼起来吧!(女生读)
师:同学们,放芦叶船有趣吗?你还喜欢哪件趣事?
生:我喜欢的是捉纺织娘。因为晚上我们可以听着纺织娘的歌声进入甜蜜的梦乡。
师:伴着纺织娘的歌声入眠这是一件多美的事啊。同学们知道纺织娘吗?老师这有几张纺织娘的图片,咱们一块来看看。
(出示课件:纺织娘图片)
师:这就是纺织娘,正如作者所说,纺织娘通体透明,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须,身上裹着两片薄薄地玻璃纸似的羽翼。它能发出轧轧的叫声,就如同女子在纺纱织布一样,所以人们把它叫做纺织娘。
【在学习童年趣事时,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选择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更好地,更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努力营造学生好学、喜学、乐学、会学,教师爱教、乐教、会教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师生得以共同发展。】
3.情感的升华
师:童年里我们吹(芦叶哨),折(芦叶船),芦苇丛中捉(纺织娘),故乡的芦苇不仅美它还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如此多的乐趣,让我永远(不能忘怀),
(板书:不能忘怀)
师:聪明的你再想想,除了这三件趣事,芦苇还可能带给我哪些童年的欢乐呢?
生:在芦苇丛中捉迷藏。
生:去露营、摸鱼。
生:在芦苇边的河里捉虾。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这一件件童年趣事足以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多年来令作者魂牵梦绕的却是(朴实无华的芦苇),为什么每当想起芦苇作者就会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之中)。
师:童年的回忆是美好的,而对于作者来说这些回忆都是和故乡的芦苇分不开的。所以作者(生:想起故乡就想起芦苇。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师:芦苇在作者的记忆中成了故乡的象征,芦苇与故乡是不可分割的,对故乡的怀念,就是对芦苇的怀念;对芦苇的热爱就是对故乡的热爱。所以作者(生:想起故乡就想起芦苇。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师:作者不能忘怀芦苇美景、童年趣事这都是因为作者(爱芦苇,爱故乡)。
(板书:爱故乡 爱芦苇﹥
【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谈童年趣事,以此感悟芦苇给作者所带来的美好回忆,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芦苇、对家乡的怀念与热爱之情】
三、感悟写法
师:作者对芦苇、对故乡的深情让人感动,而他如诗一般的语言更让人陶醉。下面我们来欣赏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我想请咱们班读书最棒的同学来读。(推荐一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听后有什么感受?
生:这里的景色很美。故乡很美。
师:故乡的美是因为有了:
(生:小河、野花、菜花、棉花。)
师:虽然写得很美,可既然写的是芦苇,它们都与芦苇没关,这不是多余吗?为什么?
生:不多余。这样会更能说明作者对故乡的喜爱。
师:故乡这么美所以(作者很爱自己的故乡)在作者心里,这么多的美景却比不上朴实无华的芦苇,从中你又能感受到什么?
师:(作者对芦苇情有独钟)这一段虽然没有直接写芦苇,但却表达了作者对芦苇的(喜爱),对故乡的(热爱),而这也恰好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那么这一段多余吗?
生:(不多余)
师:其实,在这里作者用小河、野花、菜花、棉花来作为芦苇的陪衬,目的是为了突出芦苇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可以模仿这一种写法来写。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本环节意在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来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四、总结延伸
师:同学们,故乡的芦苇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欣赏了芦苇的美,让我们感受到了芦苇带给作者童年的欢乐,还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说出几个写“故乡”的诗句来?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收集更多有关思念家乡、赞美家乡的诗文、歌曲,也可以有感而发,写一写自己的家乡,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让学生说描写家乡的古诗名句,收集有关思念家乡、赞美家乡的诗文、歌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故乡的芦苇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故乡的芦苇》教学设计05-23
《故乡》课堂实录07-02
白鹅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案例反思07-03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07-02
我爱故乡的杨梅课堂实录07-02
识字的教学实录07-04
《恐龙》教学实录07-04
《左右》的教学实录07-04
《zcs》的教学实录07-04
《雪儿》的教学实录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