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克和千克教学实录
克与千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比较难理解。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学实录,希望大家喜欢。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一)背一背
师:我们先来玩一个背一背的游戏,请三位同学上来,让其中一位背一背另两位同学,然后把自己的感觉告诉大家。 (生活动,师帮助。)
生: XX比较重,XX比较轻。
师:看来我们的身体是有轻重之分的。
(二)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掂一掂自己的铅笔盒和数学书,把你的感觉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独自活动,互相交流,汇报。)
生1:我觉得铅笔盒比书重。
生2:我觉得一样重。
(三)引入课题
师:看来物体也是有轻重之分的。那么你们知道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体的轻重呢?
生:有斤、公斤、克、千克、两、吨等。
师:那么在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通用的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是克和千克。
二、新授
(一)联系生活,找克和千克
师:那大家都在哪里见过克和千克呢?
生:在小食品上、粮袋上等。
(师出示各种物品如豆奶、饼干、洗衣粉、面粉等,标出克和千克。)
师:我们都见过克和千克,那么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呢?
(二)感知1克、5克和10克
师:这个2分硬币大约就有l克重,请组长把你们的学具倒出来,每人都拿l枚硬币,感觉一下1克,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生开始活动,掂硬币,说感受。
生:1克很轻,跟没有差不多。
师:那么能试着找出其他重1克的物品吗?互相掂一掂。 (生汇报,两枚图钉,两枚曲别针,4~5颗黄豆等。)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1:一手掂一个。
生2:先掂硬币,再掂其他物品。
师:请大家把5枚硬币放在一起,现在是多少克了?(生感知5克,互相说感受。)
师:请大家再感觉一下10克。 (生活动,把10枚硬币放在一起,轮流掂,说感受。)
(三)估计其他克数
师:每个组都有一大袋好吃的,请大家先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重,再看它上面的克数,看谁估得最准确,好吗?
(生开始估计物品的轻重,互相交流,饼干约50克,干吃面40克,牛奶250克等。)
(四)感知1千克
师:请大家都掂一掂这袋重500克的食盐,两袋有多重呢?
生:两袋重1000克,很重。
师:请大家掂这两袋食盐和这袋瓜子(标有1千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1:食盐重。
生2:一样重。
师;同学们可以再感觉一下。(生再掂。)
生:差不多一样重。
师:那么你能发现什么呢?这个l千克应该等于多少克呢?
生:1千克:1000克。
师:请大家掂一掂桌上的那袋苹果,估计一下有多重。
(生出现了1千克、1200克等各种结果。)
师:出现问题了,怎么解决呢?
生:可以用秤。
(五)认识秤
师:每组都有一台盘秤,物体放在盘上,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
(生开始称出苹果的轻重,汇报结果。)
师:你们还见过其他秤吗?
(展示生活中的秤──台秤、磅秤、天平等。)
(六)知识延伸
出示一包棉花(1千克)和1块铁(1.5千克)。
师:能估计一下它们的轻重吗?
生:大的是4千克,小的2千克。
(学生亲自称出这两包物体有多重。)
师:通过刚才的估计,和现在的称一称,能发现什么呢?
生:估计物体有多重,不能看它们的大小。
师:那么同学们觉得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哪个重呢?
生:铁重。
生:一样重。
师:它们都是1千克重,当然一样重了。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下面我们进行一次称量比赛,看哪个组能得第一。
出示下表:
物
品
估计的轻重
实际的轻重
一个苹果
一个鸡蛋
l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
l千克鸡蛋大约有多少个?
你还发现了什么?
师:我们需要完成很多任务,请大家先小组讨论一下,你们组打算怎样分工?
(小组讨论,汇报。)
生:有的人估计,有的人称,有的人记录。
师:如果两人进行估计,结果可能不准确,大家都可以进行估计。
(小组配合,完成任务,汇报。)
师:那我们现在可以帮爸爸妈妈做什么呢?
生:可以帮爸爸检查1千克鸡蛋够不够等。
师:同学们表现都很不错,都是第一名。
四、全课总结
师:谁来说一说,今天自己都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将数学还原到生活中去,会让学生直正理解这些数学知识,并在生活中去运用。所以应该创造民主、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再通过丰富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
学生对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已经有了很多了解,但却缺乏对这些单位的具体感知。所以首先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通过活动感知物体有轻重之分。再通过各种掂一掂等感知活动充分感觉1克、2克、60克、100克、1千克等,建立非常充分的感性认识,为估重打下基础。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效培养学生肯动脑、善思考的习惯,并且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后反思]
越是身边的数学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和千克本身就是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把问题还原到生活中去后,学生感到很亲切。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抽象出了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接下来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去“做数学”,充分体现教学的开放性,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思维拓展加深学生动脑思考的感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竞争,更有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学习、取长补短,所以在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技能。
【克和千克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06-05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1-04
克与千克课堂实录07-02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6篇04-02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7篇04-05
克千克教学设计12-24
《克和千克》评课稿03-14
认识克与千克教学设计05-28
三年级《认识千克》的教学实录07-04
克千克教学设计15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