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风筝名师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一般为老师的听课记录,那么怎么写好一份教学的实录呢?接下来小编整理的英语中的倒装句怎么写,欢迎大家查看借鉴。
风筝名师教学实录【1】
20XX年夏,“第六届直辖市、省会城市中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在广东珠海举行。当28位参赛教师“表演”完毕后,上海特级教师陈钟先生现场授课。先生授课的内容是鲁迅的《风筝》。《风筝》的主题是“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好几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收入了这篇文章。先生课前首先来一个简单的说明:现在都时兴老照片、老唱片、老歌曲,我也给大家看看以前是怎么上课的。先生所教的这班学生七年级刚“毕业”,已经阅读过这篇课文了。作为老师,面对学生再读,自有“再读”的教法。所以,陈老师既不讲这篇文章选自《野草》,也不讲鲁迅先生的自我解剖,而是抓住几个最基本的词语和三件事情对文章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先生非常简单地导入了课文……
师:风筝是写实的,写一对兄弟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呢?从第三自然段看起,看看两兄弟的矛盾是怎么产生的。
生:文章中“我”非常讨厌风筝,认为这是没有出息的。而小弟却非常喜欢风筝。
师:文中用的是“讨厌”吗?
生:是“嫌恶”。
师:这两个词的意思有区别吗?文中用“嫌恶”说明了什么呢?
生:“嫌恶”比“讨厌”程度严重多了。说明“‘我’不是一般的讨厌风筝,而是极其讨厌”。
师:但小弟弟可不是这样的,有两个词语很能看出,哪两个?
生:当看见风筝落下来时,小弟弟“惊呼”;当风筝的缠绕解开时,小弟弟“跳跃”。
师:文章围绕风筝写了三件事,我们先看第一件好不好?
生:第一件事是“我”发现了小弟弟偷偷做风筝,就生气地把他的风筝撕毁了。
师:这里有一个成语,写了小兄弟花了多少功夫做这个风筝,是哪一个成语?(引导学生找出)对了,就是“苦心孤诣”。
(先生边说边板书。由于黑板安得比较高,要踏上一个小木凳才能够得上。先生一步一步地踏上小木凳,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下这4个字。)
“苦心孤诣”是什么意思?……“诣”,《桃花源记》有这个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连起来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连起来的话翻译这4个字?
(《桃花源记》学生大概还没有学过,但先生这种词语解读方法当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学生站起来:“煞费苦心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先生有点不满意:请重说一遍,完整地说。
生:“苦心孤诣”的意思就是煞费苦心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师:当“我”发现小弟弟“苦心孤诣”做出风筝时,“我”怎么样了?
生: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师:这里是连续三个动作。“折断、掷、踏扁”,恶狠狠的,然后,傲然出去了。“傲然”是什么意思?这个“傲”你们会组词吗?
(生解词,做组词练习。然后)
师:请大家拿出纸来,写一句话,把小兄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的心情写出来。
(先生关注地走进学生中,片刻,有学生站起来……)
生1: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沮丧地低下头,泪还是不听话地流下来。
生2: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原先水灵灵的大眼睛变得暗淡无光,他使劲地想,绝不屈服,绝不流泪。
师:写得真好。现在我们阅读第二件事。这件事写“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偶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偶尔”,说明什么?这本书还是外国的,你有什么见解?
坐在前面的一位学生举起了手(原先他已经回答过问题的了)。先生微微笑了笑:“还有吗?后面的,我能随便叫个同学吧?”
坐在后面的一位同学起来回答:“说明当时中国扼杀童真童趣是很平常的,这很残酷。”
师:为什么是“不幸”呢?懂得这个道理吗?鲁迅先生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沉重。
师:这里连续用了4个“堕”字。(先生请一个学生到黑板前)帮我写这个“堕”字,不要看书。我有点想不通,这里用了4个“堕”,“心”为什么用“堕”来描述呢?
生:“心”变成沉重的铅块,所以可以用“堕”。
师:再请大家注意“精神的虐杀”这5个字:“虐杀”的“虐”用手指在桌面上写一下,下面和雪花的“雪”刚好相反。这个“虐”在《向沙漠进军》里出现过,“肆虐”。
请这位同学把第二段读一遍。(生读)
师:现在开始阅读第三件事。第三件事看起来同样很简单,“我”要向小兄弟道歉,但“小兄弟”已经把这件事忘了。为什么听了“小兄弟”的话,“我”的心又沉重了?
生:因为小兄弟已经对这事习惯了,觉得这是很正常的。
师:我最欣赏你的`“习惯了”,可能小兄弟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子女的,这使我们看到民族中一些人的不良习惯。大家不妨看看文章的开头,文章写于1925年1月冬天。我们看看开头的两段,可以轻声读,也可以默读。请大家注意其中“惊异”“悲哀”这些渲染气氛的词语。
先听老师范读。(先生自己很有感情地把这个句子读了一遍,自己边读边解释。)
“我现在在那里呢?”怎么不知“我”在哪里呢?写出一种惆怅和焦虑。“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师: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读一遍。
(师生一同深情朗读)
师:文章的最后一段是明显的“首尾呼应”,“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中的破折号值得品味。我给大家示范一遍。大家下课后好好体会一下。
下课。
风筝名师教学实录【2】
一、教师简单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第10课。咱们一起很好听地把课题读一遍,好不好?
生:好!
师:第10课,预备,起。
生:第10课,风筝。
二、训练学生朗读1、2、3,获取课文言语形式秘妙。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教师指导朗读。齐读,师生对话提取语意焦点。
师:大家把书本打开,看到课文。先请一个同学读课文,就读课文的第一个自然段。看到自己的书本──李卓林。就请你读,读吧。第一个自然段。
李卓林: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师:读得还挺好的,是吧?
生:是。
师:声音大,又没有打结巴。好孩子,你站起来──这句话,不要读那么快,慢一点,像老师这样[舒缓地]: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你看,老师读的时候,不是那么急,你再读一遍,好不好?来,童年的时候──
李卓林: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比之第一次,稍微舒缓了一些。]
师:你看,把速度稍微放慢一点,就显得更好听。我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就这个女孩子,来,你来读一读,就这一段。
邓丰怡: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师:坐下。你看,刚才她有意强调了一下,就显得读得更好听──“最大的快乐”,这个地方的语气语调读得很舒服。这样吧,咱们一起把这个小小的段落读一遍。注意,舒缓一点读,不要读得那么快。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预备,齐。
生: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师:你看,你们把速度放慢一点,舒缓一点,就读得很好听。这一段很短,但是它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郭宇芳,好孩子,来──它告诉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呀?
生:做风筝,放风筝。
师:坐下。这个信息很重要,大家一起说一遍──这一段,它就告诉咱们,我们这些孩子童年时候最大的快乐是──风筝教学实录|风筝课堂实录
生:做风筝,放风筝。
2、再请两位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朗读。齐读,师生对话提取语意焦点。
师:非常好。就是这一段,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出示幻灯片一]。刚才同学们朗读的时候,这一段齐读读得很好,速度舒缓一点──接下来,我再听两个小朋友读,其他同学都要看到书,不要看到我。黄雯颖,你来读一读第二段: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舒缓一点,读。
黄雯颖朗读第2自然段。
师: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读得是不错的──但是,老师还是觉得快了一点,能不能稍微放慢一点?慢一点读,邓铠晴,你来。
邓铠晴朗读第2自然段。
邓铠晴:在鱼塘里拔几根细苇──
师:不对,在芦塘里,再读。
邓铠晴继续朗读第2自然段。
师:你看,这次,铠晴读的时候,速度比雯颖放得更慢一点,是不是?
生:是。
师:好像这朗读听起来就更有味道──不要读得太快了。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坐在那里,静静地、缓缓地想,就这样读,那个文章才读得有味儿。那么,接下来,我再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下面的第三个自然段。注意,慢一点读,好不好?来,我们去放风筝。
江善琪朗读第3自然段: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
师:慢一点读,一个人用手托着──再来。
江善琪继续朗读,出了点问题。
师:重读这个地方,你不要慌,那线一紧一松,再读。
江善琪继续朗读。
师:她有几处读得蛮好听呢!第一处读得好听的地方,“站在远远的地方”,她是这么读的,咱们把这个小短句读一遍,站在远远的地方,预备,齐。
生:站在远远的地方。
师:停。她读得特别好听的,就是最后一句,村里人说的那句话。江善琪,你跟大家把这句话再示范一遍。刚才听你读,就读得蛮好听。再听一遍,人家怎么读的。村里人看见了,读。
江善琪再次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
师:羡慕的语气读得多好。来,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遍。村里人看见了,说,预备,起。
生朗读这一句。
师:好。刚才江善琪读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她很会设身处地去想,就是这一个地方,她读得很有点意思: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
许佳域:放。
师:远远的地方,你这样说前面那个人听都听不到。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
许佳域: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
师:声音恐怕小了哦!远远的地方,那个人都看起来像个黑点了,应该怎么说呢?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
生[大声地]:放。
师:好的,要让人家听见,是不是?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
生[大声地]:放。
师:你看,就是这样一个味道。这个“放”字,很远啊!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
生[一起大声地]:放。
师:对了,就是这样读的。这才叫把课文读出一点小小的味道出来了。这样吧,刚才老师读的时候,还是发现同学们读书读得蛮快。这篇文章,你一点要舒缓一点读。你看,我刚才说到铠晴,她读的时候,读得很慢,是不是?那听起来,就听得挺舒服的。咱们在下面,把这第2段和第3段练习一遍。怎么联系?开口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好速度──我给你们起个头,是这样的,“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我们精心做着”,不慌,不忙,不紧,不慢,读的时候呢,那个表情还在那里。2。3两段,哪两段啊?
生:2。3两段。
师:对,你们在下面自己读自己的,不要一起读。听到没有?
生:听到了。
师:舒缓地练习一下,练习一遍就坐好。待会儿,我要听你们读的。开始,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我刚才听了一组的同学朗读。丝蕊和后面那个绮琪的速度控制得很好。这样吧,我们读书读得很快的同学呢,就跟着人家练习一下,舒缓一点读,不要急,好不好啊?
生:好。
师:就这两段,不要急,好好读,看到书。老师起个头,小朋友读好。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
生齐读。
师[在“远远的地方”处截断]:停,这里你们没有人家江善琪读得好听哦。站在远远的地方,继续读,起。
生继续齐读。
师:不错。同学们还是做了努力的,放慢一点速度,读得挺好听的。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说,第2段,第2段,看到书哦!第2段,写了我们去干什么?丝蕊,你说说看。
陶丝蕊:去做风筝。
师:坐下。是不这样?
生:是。
师:是。好像很多同学都明白了。那我再想问一问,这个第3段,写得又是我们去干什么呢?刑博宁。
刑博宁:第3段写了去放风筝。
师:坐下。是不是的呢?
生:是。风筝教学实录|风筝课堂实录
3、出示幻灯片,师生对话,描述第1段与第2。3段语意焦点所存在的联系,提出工作概念──“总起段”。
师:是的,是吧?好,我们现在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刚才看的这三段,[出示幻灯片二]你看一看,第1段说我们这些孩子在童年的时候最大的快乐是──
生:做风筝,放风筝。
师:接下来,第2段就开始写──
生:做风筝。
师:第3段接着写什么呀?
生:放风筝。
师:你们看看这个图啊,想一想,这几个段之间,它们有没有联系啊?
生:有。
师:一看就知道好像有联系,是吧?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练习呢?我听小米说说看。随便说,不要紧,你觉得是一种怎样的联系?
米卿芮:是一种……[说不出来,面有难色。]
师:不好说,是吧?反正是有联系是不是?坐下。有没有同学说,我能大概说说看?有没有联系?有,是不是?你们现在来看一看,它们之间好像有个等式──你说,第几段加第几段等于第几段呢?好,尚义,你说说看。
邓尚义:第1段+第2段=第3段。
师:是这样吗?
生:不是。
师:坐下。你(郭宇芳)说说看,好孩子。
生:第2段+第3段=第1段。
师:是不这样?
生:是。
师:哦,这当中有个等式的呢。你看看,第1段说了做风筝和放风筝,第2段和第3段也同时就写了──
生:做风筝和放风筝。
师:第1段好像很大,是不是?后面两段的内容加起来就等于它。这样的段落很重要。同学们,知不知道这样的段落叫什么段?以前有没有学过?
生:没有。
师:那现在老师就跟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段落,像第1段这样的,看老师写──它叫什么名字。
生:总段。
师:不是总段,还有啊!这样的段落就叫──
生:总起段。
师:再念一遍,不把这个名字忘记了。这样一种段落,它的名字叫做──
生:总起段。
师:我们现在再来看一看:总起段里面写了做风筝,后面就一定会写到──
生:做风筝;
师:总起段里面写了放风筝,后面也一定会写到──
生:放风筝。
师:是啊,所以这个段,很重要。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人的话,你说总起段相当于它的什么部位?
邓铠晴:头。
师:相当于什么?
生:头。
三、过渡,组织学生进行言语实践。
1、教师读缺少开头的小文章《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学生倾听,尝试补写一个“总起段”。
师:相当于头,是吧?如果一篇文章,没有头,它就好像不太完整了,是不是?
生:是。
师:记住:总起段的内容,等于后面的段落相加哦。现在,老师这个地方现在恰好有一篇小小的文章。它就没有总起段,它就少了一个什么啊?
生:头。
师:现在,我们尝试写一下,看能不能为它加上一个总起段?先别写,先听老师念完它,好吧?
[发作业纸]
师朗读自己的下水文《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注意用其中的“顺口溜”和“口令”激趣。
师:现在这篇文章缺个总起段,老师让你们为它写个总起段,你准备怎么“说”呢?有的同学想好了,我们一个一个来试。听好,你看人家怎么给它一个总起段。
江善琪:童年的时候,我最喜欢玩“跳皮筋”和“一二三,木头人。”
师:坐下。你们听清楚了没有?
生:听清楚了。
师:她的这个总起段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为什么你们说她说得对?
生:因为她把下面的两段写出了。
师:她把下面写的这些东西都说到这句话里面了,是吧?
生:是。
师:下面的第二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呀?
生:跳皮筋。
师:第三段写的'是什么呢?
生:一二三,木头人。
师:对。她说了,她是这样表达的,还有没有同学说,我也说得差不多,我也说一次。许佳域有没有想好?没有啊?有没有同学试一下呢?邓铠晴能说,你来说说看。
邓铠晴:小时候,我最爱玩的游戏就是“跳皮筋”和“一二三,木头人”。
师:你看,人家两个同学交代时间的方式不一样。江善琪是说“童年的时候”,她交代时间怎么说的啊?
生:小时候。
师: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都用得很恰当。还有没有同学说,我还想说一下。程柯,你怎么加这个总起段呢?
程柯: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我最喜欢玩的游戏是“跳皮筋”和“一二三,木头人”。
师:这个总起段加得好,不过要去掉一个字,把那个“我刚上小学”的“我”去掉──刚上小学的时候,再说一遍。
程柯:刚上小学的时候,我最喜欢玩的游戏是“跳皮筋”和“一二三,木头人”。
师:坐下。对不对?
生:对。
师:各个人对总起段都有自己的说法,可能大致相同,也可能有些小小的区别。这样吧,老师给你们三分钟的时间,应该可以把这个小小的段落写好。现在你们就安安静静地写,自己写一个,写写看。你们写一写,我看一看,如果不会,我再教一下。
[学生动笔写]
师:这个同学写完了,就坐在座位上,给大家念一下,大声念。
生:小时候,我,去……
师:不打结巴,再来,不要紧张。
生:小时候,我去上学,我们最爱玩的游戏就是“跳皮筋”和“一二三,木头人”。
师:还不错,人家有人家的说法。这个同学说得不错的。余璐,写完了吗?
余璐:写完了。
师:余璐很自信地说“我写完了”,我估计写的是对的,你再大声跟同学们展示一遍,最后一个机会就给你。
余璐:三年级的时候,我最喜欢玩“跳皮筋”和“一二三,木头人”。坐下。
师:这个同学又采用里另外一种交代时间的方法,人家怎么交代时间的?
生:三年级的时候。
2、作业:学生以“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求使用“总起段”开头,并必须使用“快活”这个词语描写游戏时候的心情。
师:不错啊!今天,我们学了这么半天,学了半个小时,我想问一问,你们学到了一点什么东西?知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一点什么东西?绮雯,你说。
生:总起段。
师:学到了总起段,是吧?写文章,开头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它设置一个总起段。好孩子,坐下来。她都知道了自己学到了什么。大声点说给我听一听。
生:总起段。
师:这就是风筝这篇课文带个我们的一点小小的知识。写文章的时候,可以在第1段为它写一个总起段。接下来,老师布置一点小小的作业:同题作文《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读一读,第一条要求。
生:一,使用总起段开头。
师:二,在文章中使用“快活”这个词语。
生:二,在文章中使用“快活”这个词语。
师:一定要用,不要不用。不要写完了,老师在你的文章中找不到一个“快活”。用好这个词语,好不好?
生:好。
师:还有八分钟左右,大家就静静地写一写,不讲话;老师也走过来看一看,也稍微指导一下。
[学生写同题作文,教师巡行,个别指导。]
【风筝名师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风筝名师课堂实录07-02
名师《天窗》教学实录02-18
杨氏之子名师教学实录03-15
《风筝》的优秀教学实录07-04
《称赞》名师课堂教学实录07-04
《风筝》课堂教学实录07-04
纸船和风筝的教学实录08-04
《纸船和风筝》教学实录08-04
名师课堂实录07-02
《纸船和风筝》教学实录及反思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