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22-07-01 22:51:01 语文 我要投稿

行路难课堂教学实录

  行路难课堂教学实录

  李白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行路难教学实录这一优秀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行路难教学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行路难课堂教学实录

  师: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他的诗和酒一并联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曾经在其《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诗的意思我想大家是不难明白的(生纷纷点头)。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作中也有一部分是提到了酒的,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哪些?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行路难》也不例外地提到了酒。请哪位同学把相关的句子给大家读一下。

  生:(读)金樽清酒斗十千盘珍馐值万钱。

  师:你能给大家说一下这—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说酒具是用金子做成的,清酒每斗价值十千,玉做的盘子盛满了非常珍贵的食物,价值万贯。

  师:呵呵,十千是多少啊?

  生:(齐)一万。

  师:可是为什么不说“万”呢?

  (生思考。短暂的沉默)

  生:老师,是不是为了避免和下句的“万”重复啊。我记得好像你说过在一首诗尤其是一联中应该尽力避免重复用字。

  师:说得不错!可是我们有时不考虑避免用字的重复也有类似的用法。谁能举一下例子?我提示一下,我们唱过的那首《长城长》中就有这样用的。是哪一句呢?有谁想起了吗?

  生:老师,你说的是“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这一句吧。

  师:是这一句。四万万是多少,不就是四亿吗?数值是一样的,可是这里为什么就不直接说四亿呢?

  生:我觉得四万万比四亿感觉更多,说出来更有气势了。

  师:你的语感非常好,是这样的。我们接着往下看,可是为什么是清酒呢?

  生:就是说酒比较清。

  师:是啊,为什么要说酒是清的呢?联系一下,开动脑筋,难道还有不清的吗?

  生:有。范仲淹《渔家傲》中有“浊酒一杯家万里”。

  生:还有,陆游《游山西村》中有“莫笑农家腊酒浑”。

  师:那么,这两者的区别何在?李白在这里这样写的用意又是什么呢?

  生:边塞生活艰苦,农家生活清苦,所以是浊酒。我想这里的清酒应该是比较好的酒吧?

  师:不敢肯定啊,到底是不是呢?

  生:是的。金樽、玉盘、珍馐都是非常好的东西。所以这里的清酒应该是好酒。

  师:是的。要配套才是啊。金樽玉盘,清酒珍馐都价值万贯,看来档次高得很啊。呵呵,我看有的同学的哈拉子就要流出来了。(同学笑)

  师:李白在诗中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面对如此盛宴,嗜酒的李白要一醉方休不醉不归了吧?

  生:没有。

  师:诗中怎么说的?

  生:(读)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能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生:放下酒杯,扔下筷子,吃不下去,拔出宝剑,往四下看,心里茫茫然一片。

  师:其他的我们容易理解。可是为什么要拔出宝剑呢?

  (生思考。沉默)

  师:大家知道这样一个成语,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的。我们知道,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性格豁达,交友广阔,无酒不成饮。可是如今面对如此的'美酒佳肴,——呵呵,最低也得四星级吧,(学生笑)李白为什么食不下咽,心里一片茫茫然呢?

  生:仕途受阻了。

  师:(笑)你是怎么知道的怎么看不出来啊。

  (生沉默)

  师:好像下一句没有提到啊,只说“冰塞川”“雪满山”啊。

  生: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一句看出来的啊。这一句运用了典故。

  师:是吗?可是这里说的是两位古人的事,没有提到我李白怎么怎么样、要走仕途什么的啊。

  (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反过来想一下,为什么在这里提到的不是李白佩服的诗人谢灵运或是别的什么人呢?

  生:因为李白的理想是做一个政治家。

  师:是这样的。李白在二十六岁那年,抱着“四方之志”,出蜀远游。但李白却不愿意像当时多数知识分子一样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是希望借广泛的结交和诗文投赠培养声誉以此得到不寻常的提拔。终于,在他四十一岁时被玄宗召至长安,进入了翰林院。然而此时李隆基已经昏聩了,不理政事,他不过把李白看做文学弄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作点缀粉饰太平。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也同权贵们格格不入,如此种种,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被李隆基赏了一些金子给赶了出来。为之努力了多年的政治理想还没有来得及实现,就在一旦之间付之汪洋。这首诗就是写在李白无奈离京朋友为他设酒送别之时。你说他的心情能好得了吗?所以才会面对如此美酒佳肴而食不下咽呢。

  这下大家知道李白有这样表现的深层原因了吧。

  生:(齐)知道了。

  师:那好。我们继续回到前边的问题上来。李白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暗示古人能有些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

  师:呵呵,这句话似曾相识啊。

  生:是课下注释上说的。

  师:也行啊,书上如果有现成的概括得比较好的,我们完全可以移花接木啊。

  (生大笑)

  师:既然李白相信自己也会有这样的机遇,那么我们的大诗人该畅想一下自己的未来了吧?我请一位同学把下面一句给大家读一下。谁来读一下?

  生:“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师:同桌你来点评一下,他读得怎样?

  生:感觉不大好。感情好像没有出来。

  师:那么你认为应该读出什么感情呢?

  生:很气愤,很迷惘。

  师:噢,很气愤,很迷惘。理解得不错。看来李白没有在想到两位终有成就的古人之后继续畅想自己的未来,而是又回到了眼前的现实中来。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这两句在句式结构上与全诗有些不大一致。

  生:其他每句都是七个字,而这里都是三个字三个字的。

  师:还有吗?

  (生沉默)

  师:大家注意标点符号了吗?

  生:前面是用了感叹号,后面是用了问号。

  师:你们感觉怎样?我个人感觉不大好。我感觉如果全诗都以七字句出现,从形式上可以构成一种美感。不知大家如何看。要不,我们试着给改一下,改成七个字样式的?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试一试。可以商量。

  (生思考,讨论)

  师:有没有改好的?(指一生)说说你是怎样改的?

  生:行路难啊行路难,多歧路兮今安在。

  (师生大笑)

  师:呵呵,有没有别的改法的?看来短时间内改出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我试着也给改一下,大家看看好不好。“路修远兮穷且艰!青天大道知何边?”大家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感觉比李白的原句还要好那么一点点?并且也整齐得多了,不是嘛?

  (生摇头)

  师:我自我感觉改的这个句子还是可以的。先说第一句。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的“路漫漫其修远兮”既是指真理求索之路,也是屈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仕途。我这第一句“路修远兮”便是取这个意思。“穷且艰”是说穷途末路,仕途艰难。李白此时不正是这样的境况吗?和“行路难”的意思是差不多的。第二句呢,李白在另外一首诗中写道:“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在词中写道:“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我这里改为“青天大道知何边?”意思是说“世上的道路有千万条,可是我李白可以走的道路是哪一条呢?”大家体会体会,看怎么样?

  (生有人点头,有人摇头)

  师:呵呵,我看干脆换成我这个得了。不但意思没变,而且句式上更整齐了。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仅仅是因为作者是李白,所以不能改吗?

  (生不语)

  师:既然不能改,我们总得说出个所以然来啊。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生讨论,交流,思考)

  师:有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生:感觉老师的改句虽然形式上整齐了,也有一定的文采,意思也差不多,可是语气和感情好像没有原句强烈。

  师:呵呵,不错,你的语感非常好。你能结合原文仔细地说一说,为什么原文的语气和感情更强烈些吗?

  (生沉默)

  师:我提示一下,我们可以先从修辞的运用这个角度来体会一下。(生沉默思考,片时)

  生:行路难,行路难!这两句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师:你能结合本句具体说说反复在本句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吗?

  生:从语气和感情上强调行路难,并且好像有很气愤的意思。

  师:你把握得很好。下一句呢?

  生:下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师:具体说说。

  生:语气很强烈,世上有那么多路,可是哪一条才是我李白可以走的路呢?感情很愤慨。

  师:不错。还有吗?还有谁要补充的吗?(生沉默)

  师:请大家再注意一下标点符号。

  生:前面是强烈的感叹,感叹行路之难,后面则有强烈的质问和诘责的意味了。

  师:是这样的。可是我感觉我的改句也行啊,标点符号也没变,也有这样的意思啊。可是大家为什么就认为老师的改句不及李白的好呢?(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从句式特征的不同来体会表达效果的异同。这一点以前我们提到过。回忆起来了吗?长句和短句的表达效果?

  生:我想起了。短句字数少,容量小,简洁有力。长句字数多,容量大,适合表达比较复杂的内容,表述往往更准确严密。

  师:那具体到这一句和我的改句呢?

  生:李白想到自己努力了多年的政治理想就这样付之东流了,心情很不好,感情很强烈,人在冲动的时候是没有时间考虑那么多的,所以往往选择短句。老师你改的诗虽然形式上整齐了,但是对于李白当时内心深处的感情表达却削弱了。

  师:你说得很好。那么,我们再请一位同学对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完整地来说说为什么我的改句不及原句好。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生:原诗不但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而且还注意到短句的表达效果和标点符号的运用。这些都和他所要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

  师:你说得很好。看来是“小处不可随便”啊。(这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故事。听到这里,同学们会意地笑了)要想我们的文章锦上添花,看来这细节也是不能忽略的。

  通过刚才的分析,想必大家对这一句的理解已经很深入了。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把这一句给大家读一下。

  生:(读)行路难,行路难歧路,今安在?

  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老师,我感觉他读得还可以,基本上把李白当时郁闷、气愤、徘徊、惶惑的心情给读出来了。

  师:他读得不错,你点评也很好。是啊,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苦心经营多年,终于一朝选在君王侧,可是只如昙花一现般,没来得及华美灿烂,就这样结束了。这不由得使他不开心,对自己的前途发出深沉的追问:多歧路,今安在?究竟我的出路何在呢?大道如青天,为什么我独不得出呢?是我的选择错了吗?还是我缺乏足够的才华与能力呢?人间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一次惨痛的失败后,有的人会改弦更张,另觅他途,而有的人则以矢志不移的执著来继续自己的追求,即使头破血流也殒身不惜。而李白呢?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齐读一下。师生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这句话的意思大家明白吗?

  生:明白,是说我的远大的抱负一定会有实现的那一天的。

  师:看来,李白并没有因为这次失败而怀疑自己的理想和动摇自己的信念。在这次离开长安后,李白仍执著于自己的理想,关心国事,希望有一天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十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安定的志愿,加入了永王李磷的幕府,虽然后来因此而获罪并被流放。这可以看做是李白的第二次从政。这次和第一次一样,也是以失败而告终,甚至比第一次还要惨。这时李白已经是五十九岁,但他仍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放弃自己的信念,这让我们想起屈原的名句“虽九死而其犹未悔”。流放归来后,李白报国之愿不减,后来史朝义叛乱,李白一度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军队,但中途忽然得病,未能如愿。两年之后,李白在当涂去世,当时六十二岁。纵观诗人李白的一生,他的两次从政经历都是以失败而终结,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与努力。在李白激情的政治热情中,包含的是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以及对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确信。李白的一生是和一次次地失败交织在一起的,我们的未来也不会一帆风顺,或许我们可以从李白的身上汲取一些成长的养分,当我们在成长的路上遭遇失败时,可以拿李白的诗来勉励自己。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把最后一句齐声读一遍:

  (师生齐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下课铃响)

【行路难课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行路难(其一)》课堂教学实录范文07-04

行路难其一课堂教学实录07-04

行路难课堂实录07-02

《行路难》课堂实录07-02

《拟行路难》课堂实录07-02

《赵州桥》的课堂教学实录07-04

《孔乙己》的课堂教学实录07-03

《白鹅》的课堂教学实录07-03

鸬鹚》课堂教学实录07-04

李时珍课堂教学实录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