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

时间:2023-10-18 22:20:26 炜玲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

  岁月流逝,流出一缕清泉,流出一阵芳香,这段时间里,我们有得也有失,有苦也有甜,是不是需要好好写一份教学总结呢?拿起笔的时候却发现不知道写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 1

  一、解读课题,检查预习

  师:齐读课题。

  生:盘古开天地

  师:读课题有讲究,看谁能按老师的要求读好?怎样读,就回答了“谁”开天地?

  生:盘古开天地(学生朗读时强调“盘古”)

  师:怎样读,能回答盘古“干什么”?

  生:盘古开天地(学生朗读时强调“开天地”)

  【语文不用概念说话,它是感性的,用轻重缓急作答。】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再次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刚才巡视听大家朗读,发现两个词语很难读。(举卡片“血液”)

  生:血液。

  反复正音两次,直到读准。

  (师举卡片“滋润”)

  生:滋润(整齐而响亮)

  师:字音读得准,但感觉不准。(指着卡片“滋润”二字的“点”)这是什么?

  生:小水点。

  师:是啊,小水点多了,才使这个干燥的秋季变得滋润起来,人滋润了,就舒服了!那该怎么读啊?

  生:滋润(声音软软的)

  师:再舒服点!

  生:滋──润(更软更舒服了,眼睛眯着,陶醉在“滋润”里了。)

  【词语不用生硬的解释,用经验、用感受去启迪,语文本身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二、整体感知,提炼中心

  师:知道了你们爱读书。但,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有位专家说,“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把厚书读薄,提炼出主线和中心的学习方法。】

  师:你们能行吗?我们试试,请同学们拿出笔,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能读成哪句话?画出来。

  生默读,画出中心句。

  生: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还有一句话这样说,“读书更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从这句话(指刚找出的中心句)里能读出哪个词?

  生:创造。

  【从中心句提炼到文章的关键词,初步感受到文章的主旨、精神。这样的读书方法,对日益忙碌的现代人十分受用,是一种高效的读书方法。】

  师:对!就是它!创造!(师奋笔疾书,粗粗的行楷字:创造)

  【语文课上感情无处不在,写字也是充满感情的。为盘古的创造精神而感动,为学生准确的提炼而激动、叫好!于是,便手颤抖,写不工整。】

  师:“创”,什么部首?

  生:立刀旁。

  师:为什么?

  生:创造需要刀斧来披荆斩棘!

  师:“造”,什么部首?

  生:走之底。

  师:这又为什么?

  生:我想,创造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需要走一段遥远的路途。

  【中国字最令人骄傲的地方是它是会意的,是充满感情的。让孩子不仅认识它,还要读懂它。让孩子读懂了“创造”,对盘古精神的体会和了解便又近一步。】

  三、走进文本,对话交流

  【引读是课堂上师与生、师与文本、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好的读书方法。对保持情感的连贯,培养学生注意力大有益处。】

  师:盘古究竟是怎样开始他的创造之路的?孩子们端好书,我们到书里找答案。

  师: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看见什么了?

  生:他见周围一片漆黑。

  师:怎样读,能让人听出周围一片漆黑?

  生:他见周围一片(拖长,虚声)漆黑(渐弱)

  【词语的解释已内化为感受、体验,通过朗读来体现。】

  师:盘古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怎么做?

  生: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停!看老师写字。(板书:抡斧猛劈)读!什么动作?做给我看!想想,怎样做,才使得上劲?

  学生做动作体会到“抡”、“猛”、“劈”的感觉,再读“抡斧猛劈”就带劲得多!【配合动作去体会字词的含义,再次印证了语文需要“感”,感悟的感。感性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

  师:一天,盘古醒了,看见周围──

  生:一片漆黑。

  师:就──

  生: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朗读声很重很猛)

  师:只听──

  生:一声巨响(朗读声不大)

  师:小响。

  生:一声巨响。

  师:中响。

  生:一声巨响!(整齐而响亮)

  【老师的评价语不用多,“小响”、“中响”,点评得幽默而到位,学生很快领悟,朗读迅速达标。】

  师: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

  生:缓缓上升,

  师:变成了天。

  师:重而浊的东西,

  生:慢慢下降,

  师:变成了地。

  师:这句话中哪些词语体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生:“缓缓”和“慢慢”。

  师:读出这种艰难。

  生:缓──缓;慢──慢。(很费劲地读)

  师:对!缓──缓,慢──慢,很难!

  师:尽管这样难,盘古无所畏惧,天地也为盘古的勇于开辟打开了一条道!

  师: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怎么做?

  生: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看老师写字。(板书:顶天蹬地)我请一位同学上台做给大家看。

  一名学生上台做“顶天蹬地”的动作,惹来同学阵阵哄笑。

  师:孩子们,这不可笑,盘古可是在做顶天蹬地的大事,稍有分心,天地将再次闭合,世界将永远暗无天日!(老师很动情)

  孩子们的笑即刻止住。

  【课堂乱了并不可怕,老师要善于牵引,把暂时迷途的孩子拉回情境中。这算是教学机智吧。】

  师:照他的动作,我们来读书中的句子。

  生: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转向做动作的孩子)你的动作要做好,你用力了,我们才好使劲!(转向其他同学)再读!

  生: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很用力地读)

  师:(转向做动作的孩子)老师问你,你要说实话,感觉怎么样?

  生:好累!

  师:你这样做一会就累,做一天都难,盘古这样,不知坚持了多少年!等到天地稳固,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走进文本,走近文中的角色,去感盘古所感,唤醒学生真切的感触,带他进入情境。此环节设计实属一次巧妙的预设与生成的完美体现。】

  四、变换句式,启发想象

  师: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身体都变成什么了?

  师: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

  生: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师: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

  生:隆隆的雷声

  师:他的双眼变成了──

  生:太阳和月亮

  师:他的四肢,变成了──

  生: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师:他的肌肤,变成了──

  生:辽阔的大地

  师:他的血液,变成了──

  生:奔流不息的江河

  师:他的汗毛,变成了──

  生:茂盛的花草树木

  师:他的汗水,变成了──

  生:滋润万物的雨露……

  师:孩子们的回答,我终于明白,盘古把他的身体化作了宇宙万物!(板书:化作万物)

  【教师动情地引读,通过文本,把学生带入到盘古无私的奉献中。排山倒海的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文字美、文意美、诵读美的完美结合。如此美的句子,需要反复地读,唱响诗的韵律。】

  师:(指着屏幕:第四自然段的系列排比句。)看,多整齐的句式!就像列队的'士兵!我把红色送给女同学,绿色送给男生,黄色部分留给我自己。咱们合作朗读,共同分享这段美妙文字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老师和男女同学合作朗读第四段。感动盘古的无私和伟大,感受排比句的音律美和气势美。

  师:句子美,我们读得更美!就像大海的波涛,一浪接一浪,读来好有气势!

  【不出现“排比句”这样硬帮帮的概念,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感受中文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师:这些句子,我们换一种说法,看是不是更能抒发我们心中的情?

  【将课文语言置于一种新的语言环境中,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语意张力,这种语意张力有助于学生更深刻、更真切地感悟课文语言的内涵和意味。】

  师:你听──抬头看天,飘动的云,格外洁白,我知道,这是盘古呼出的气息。(老师很动情地说。)

  师:放眼大地,辽阔的土地绵延千里,我知道──

  生:放眼大地,辽阔的土地绵延千里,我知道,这是盘古的肌肤。(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但语气平淡)

  师:孩子,我们说出来的话,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我要听你对盘古真情地赞颂。

  生:(充满感情地)放眼大地,辽阔的土地绵延千里,我知道,这是盘古的肌肤。

  【一节课的情感应是延续的,不能断!接下来,学生的回答个个充满了感情,发出的是来自心灵的呼唤。】

  生:大地上,茂盛的花草树木,我知道,这是盘古的根根汗毛!

  学生把书里的句子转换为“──,我知道,──。”来说。

  生:晶莹剔透的钻石,我知道,这是盘古洁白的牙齿。

  师:(惊喜地)孩子,我真佩服你!你是第一个跳出课文来到宇宙的!

  师:盘古还在不停地奉献,我们就要不间断地想象,不住口地赞扬!接着谈!

  生:地面上纵横交错的道路,我知道,这是盘古粗粗的经脉。

  师:盘古经脉化成的条条大路开启了你的智慧大门!

  生:我们这些可爱的小朋友,我知道,那是盘古的一个个细胞。

  师:看到我们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盘古一定很欣慰,他会笑的。

  生:反复无常的四季,我知道,这是盘古起伏不定的心情。

  师:非常欣赏你的想象力,你的语言感动了我!

  生说得越来越踊跃,越来越动情……

  师:我看到了,孩子们正插上想象的翅膀,越飞越高,在神话的世界尽情翱翔!

  师:难怪有人说,“读书最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话(指板书:化作万物)读成一幅画(指变换的句式)!”孩子们,你们做到了!

  五、示范复述,总结线索

  师:请读这句话!(指课题)

  生:盘古开天地

  师:老师想试着把这句话读成一幅连环的画,送给大家。

  (老师配乐对画面讲《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故事讲完,适当让音乐延续,让课堂保持静寂。)

  【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适当的静,让其回味,促其思考。】

  师:听老师讲故事,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

  生:老师绘声绘色。

  师:这才令人感动。

  生:老师按顺序讲,先讲盘古“抡斧猛劈”,接着讲“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

  师:当天地一片混沌,是盘古──;当天地渐渐分开,是盘古──;当天地稳固,盘古把他的身体──。这是有顺序、有条理。

  【总结板书,总结复述故事的方法。】

  六、升华中心,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故事,看了动人的画面,一定有话对盘古说,一句话表达!

  生:盘古,你真伟大!

  生:盘古,你真了不起!

  师:依你们看,盘古什么地方伟大?什么地方了不起?

  生:他为了开天地坚持不懈!

  生: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人间。

  师:你们所说的坚持不懈、乐于奉献、勇于开拓……,归根结底,是一种创造的精神!

  师:此时此刻,当我再次面对“创造”,不禁肃然起敬。(转向黑板上龙飞凤舞的“创造”二字,擦掉它!)这一次,我只敢一笔一画,怀着崇敬之心,敬佩之情去认认真真地写好它!(老师在田字格里,一笔一画,正楷,红色,书写“创造”)

  师:请同学们也拿出纸笔,跟我一样,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创造”!一边写,一边用心感受盘古创造的艰难和为了人类完完全全地奉献!

  学生在田字格里用心写“创造”。

  师:(展示好的书法作品)看!只有这样写字,才是真正理解了的!

  【再一次对“创造”进行深刻地解读,升华中心!再次印证中国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字,一笔一画皆是情!】

  师:同学们,创造就从这节课开始!下堂课,你们要学老师这样,有条理、大胆想象、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个神奇而伟大的神话故事。老师期待你们的成功!

  本课获深圳市福田区语文阅读教学竞赛特等奖第一名,并获邀面向全区老师公开展示。许多学校纷纷录制了本节课光盘发给学校的老师作为示范学习。课后听课老师都希望能得到这份课堂实录。本课的教学设计者为深圳市荔园小学的谢佳芮老师(曾获品德与生活、语文学科教学比赛特等奖,所撰写论文、诗歌在全国刊物发表且获一等奖)和教研室的赵家英主任(市骨干教师,辅导徒弟参赛均获市、区特等、一等奖项)。

  附:本节课后区教研员评价:做语文教师要像荔园小学谢老师般把课上得那么美,淌漾在幸福中……

  本节课后一位学校校长的评价:迷人的风采,课堂充满灵性、智慧与激情。教学设计起点高、大气;有深层次的思维;教学如高山流水般流畅。教师魅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课堂气氛好,学生表现精彩!印证了专家关于一节成功课所具备的基本要素:1.深厚的文化底蕴;2.创造性地二次开发教材;3.真挚的情感。语文课的“语”个性鲜明:字的写;词的配动作读;句的品、析、欣赏、诵、转换;读时添加过渡语非常美;思维充满挑战与活力。教师的评价语与众不同。具有高超的教学技巧:实而活;松与弛;收与放;动与静。整节课有效、高效!

  编辑短评:一口气读完了这篇课堂实录,可以说读得荡气回肠。课上得好,点评亦画龙点睛。没有看到现场课,深以为憾!诚如实录后所附的那位校长在点评中所言,文化底蕴厚,语文味浓,教师收放自如,学生积极主动,整堂课充满活力。

  如果您也认为对一堂好的课我们还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就来多说两句。本课文化味儿很浓,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另有一点,《盘古开天地》一课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内,直指本专题导语中的“了解古代神话故事”。课文除了赞美盘古的“创造”精神,更体现出了神话故事的特点──丰富的想象力。盘古是个神话人物,不是真实存在的,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动人品质,附属于神话创造者的想象力。课堂上可以借盘古这一人物形象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但不应止于赞美盘古,最终还应归结到“神话故事”上,让学生从中体会我国古代神话故事的魅力。我想,这一点应当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处理。(张立霞)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 2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事实正是如此,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脑海中再现各种事物的形象,就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可以这样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力在中小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 善于想象的学生中有70%成绩优异,富于创新精神。

  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但是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不是天生的。想象力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导诱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让他们的头脑里储存各种各样的表象,并且努力创造出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地里翱翔。事实表明,学生的想象经常处于两个极端,要么无从想象,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思维无法跳跃,要么把想象变成虚无飘渺的幻想,和事物之间毫无联系,没有逻辑可言。我们的教学应帮助学生找到具体事物和想象的契合点,正确发挥想象,让想象变得合理。因此,我特意选择《盘古开天地》这篇极赋想象的神话故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想象的特点,把握想象的度。

  【片段一】

  根据课题,合理猜想:

  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神话故事。

  老师出示课题:盘古开天地(齐读课题)

  老师: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1:盘古怎么开天地。

  学生2:盘古是谁?

  学生3: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

  老师:文章到底是不是像同学们猜测的一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

  (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创造想象动机形成的表现。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根据课题质疑,是学生通过点到面的有意义的拓展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时应抓住这些疑点引导学生思考、想象,探究课文内容的空白。)

  【片段二】

  引导发现,合理想象:

  老师: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自由读课文后汇报。

  学生1: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学生2: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学生3: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老师把学生的汇报结果一一对应出示。

  老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想象?能不能把这些内容进行交换?

  学生:不行,因为作者前面写的,和后面变成的东西有相似之处。

  老师:你们能举例说说吗?

  学生1:盘古是个巨人,他发出的声音一定很响,就像隆隆的雷声。

  学生2:盘古的眼睛圆圆的,太阳和月亮也是圆圆的。

  老师:是啊,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生动形象啊!

  (都说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但我认为想象需要通过一定方法的指导才会变得有意义。我们经常用“──像──。”来造句。其实,这个造句训练就是最平常的想象训练。如果我们不做任何指导直接让孩子进行造句,会出现较凌乱的思绪,例如:桌子像凳子,尺子像小河。这样的想象缺乏意义和合理性。《盘古开天地》这篇神化故事的夸张和想象达到了极至,我试图让学生从如此夸张的想象中找到合理性,找到想象的方法和途径。在第一次接触文本后学生不由自主地哈哈大笑。是生动的想象带给孩子们快乐。于是,我让孩子们找到作者这么想象的理由。很快的,他们发现无论多夸张的想象都和事物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是想象的契合点。帮助学生读懂作品中的想象,有利于学生建立想象的方法。)

  【片段三】

  紧扣内容,指导想象:

  老师:你们发现最后有个省略号了吗?它到底省略了什么?

  学生:省略了盘古还用身体的其他部分创造了很多美好的事物。

  老师:谁能学着课文的样子进行想象,盘古还用身体的其他部分创造了什么?

  学生1:他的头发变成了茂密的森林。

  学生2:他那发达的肌肉变成了连绵起伏的山脉。

  学生3:他的牙齿变成了一座座坚固的冰山。

  (“为迁移而教”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就语文课而言,可利用语文教材中某些存在迁移点的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促进学习策略的迁移,这其实就是一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尽,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这个空白,如果让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散他们的想象潜能,同时进一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让学生在了解文章作者的想象手法后,让学生继续延续文章思路拓展想象。刚开始学生找不到盘古全身还有什么可变之处,我就提供给学生想象的源头,如:盘古的头发会边成什么?之类的引导,学生便很容易学会如此想象了。)

  【课后反思】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但是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不是天生的。想象力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导诱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让他们的头脑里储存各种各样的表象,并且努力创造出想象的空间。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作者们的想象途径和方法。但要注意在学习他人的想象方法时切勿局限孩子们的思维,在阅读的基础上适当提升想象训练。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手法,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地里翱翔。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 3

  一、导入——直奔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师:你们认识他们吗?

  (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我的思考:通过学生熟悉的动画片中的人物角色,引领学生走进神话故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上课产生的兴趣,有为下文的学习创造了神话的氛围。)

  师:他们都有着神奇的本领,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在古代中国神话中,还有一位巨人被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

  生:盘古。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伸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我的思考:看到了这里,不禁想到了一位老师在大赛后对大赛一些现象的批判:很多的老师都让学生看自己板书课题,是否都有必要?在视频中我看到,这位老师也在板书课题,但是高大的身躯挡住了孩子们的目光;教师也在解说,但是因为板书时左手扶住了黑板,话筒比较远,声音没有传出来;她让孩子们伸手和自己一起写,但是镜头里的孩子有的在认真的书写,有的则嬉笑。不知道这些老师让孩子们一起写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因为学生从低年级升上来,觉得学生的识字和写字的基础都是薄弱的,需要教师带着书写?或者,教师觉得,自己书写,让学生一起写,师生一起活动?我想,即使需要看教师板书课题,即使需要学生书空,那么,是否课题中所有的字都需要这样呢?)

  (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我的思考:在这个环节,教师让学生仅仅读“响亮”,我不禁想到了很多的课堂教师都是让学生读出感觉,读出个性,读出味道的。那么,我是应该认为教师这个环节很简洁呢,还是认为缺少语文味呢?)

  二、初读——整体感知,培养问题意识。

  (教师出示一组词语:肌肤、四肢、滋润、辽阔、逐渐、缓缓、一丈、血液。请学生来读。)

  师:大家注意,“肌肤”和“肢”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身体、月字旁。

  师:多了,很多和身体有关的字都用了月字旁。

  (其余略)

  师:孩子们,知道“一丈”有多长吗?

  生:一丈是…

  生:一丈是一公里。

  师:你猜的吧。一丈大约是三点三米,咱们上课的教室大约就是这个高度。谁来自信地读读课文?你第一个举手,奖励你来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指定其余段落)

  师:其他的小朋友,咱们有更重要的认为,听一听他们读的对不对?还要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的思考:教师的语言很简练,任务分的很明确,注意了让学生的倾听;在初读的时候,让学生注意读的是否正确;还布置了边听边想的任务。但是在课堂上,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出错时,教师打断学生的读,自己给学生纠正。那么,刚才给学生分的任务——“听读的是否正确”的任务就是无效的。)

  (生读略)

  师:通过自己的预习,就能把课文读成这样,陈老师送给大家一个字(教师伸出大拇指)

  生:棒。

  师:那么,其他的同学们想了吗?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生:最后依据,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它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这一句话概括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叫做这篇文章的中心句。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中心句)(我的思考:教师的“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文本,在学生说出书本上的这句话之后,教师随之告诉学生“这样的叫中心句”。如果再加上一句:“以后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可以找找文章中有没有中心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课文。那么,就发展到了“学法的指导”,而不是“就课说课”了。)“创造”是要求会写的字,跟着陈老师,我们边写边记。

  (板书:创造。教师提示写法,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及时表扬写得好的同学,指出好在哪里。)(我的思考:在这里,有一个写字环节安排的问题。有的老师认为写字应该安排在识字之后,有的老师认为应该放在第二课时的阅读之后。我想,这应该结合教师的教学习惯来设计。有的老师习惯于把写字安排在第一课时,认为如果安排在第二课时的话,那么,写字就与阅读有所分开,妨碍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有的教师则习惯于安排在第二课时的阅读之后,那么,教学过程就是识字、阅读、写字进行的。在这里,教师安排了“创造”写,因为是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为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排除障碍,所以就没有写字与阅读的格格不入的问题。而且,这里的写,是在教学环节中出现“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它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之后,是教学环节的自然发展,那么,这里的写字与整个课时的教学也就算圆融。)

  师:知道什么是创造吗?

  生:创造就是做。

  师:创造有这么点意思,但是不够准确。我相信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我们对这个词会有更深的理解。(我的思考:佩服教师的教育机智,佩服教师的语文素养。教师如果告诉学生,可能有一些牵强,学生的理解也可能不够透彻。在这里,教师抛出了一个包袱,“随着深入学文会有更深的理解”,既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又告诉了学生解读问题的途径——深入学文。而且,这一个“创造”是文章的关键词,进行牵出关键问题,)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围绕着盘古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生:盘古是怎么创造宇宙的?(教师随着板书问题。)

  生(教师帮助梳理):盘古创造之前,宇宙什么样?

  生:为什么有盘古这个人呢?

  生:盘古创造的宇宙之后,什么样的?

  生:盘古是从哪里出来的?……(对问题进行梳理)

  三、品读——顺学而导,品味语言文字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走近盘古。盘古创造宇宙之前,宇宙到底什么样啊?赶紧在树上找一找。(我的思考: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课文,引向了语言文字,让学生通过读文,通过语言文字解决问题。)

  生:宇宙混沌一片。

  师:什么是混沌?

  生:混沌就是非常乱。

  生:乱七八糟。

  师:我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你呢?

  生:什么都看不清。

  师:遇到不懂的词语,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查理解。(投影出示混沌的词语解释,生自由读字典上的意思。)(我的思考:在这里,教师有一个引导“xx”,教师出示之后,让学生选择就结束了,我想,是不是强调一个“模糊一团的景象”。)

  师:根据课文的内容,应该选择哪个解释?

  生:第一个解释:天地分开之前,宇宙模糊一团的样子。

  师:知道什么是混沌了吗?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继续关注这个词。(相机擦去黑板上解决的问题)

  师:盘古在混沌汇总,一睡就是十万八千年,如今,他醒了,他是怎样创造宇宙的呢?默读课文,找一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哪些自然段里?

  生:2——4自然段。

  师: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个自然段写了盘古干什么。

  生:盘古让天和地分开了。

  师:他是怎么做的?读给大家听听。

  生: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知道什么叫抡起吗?

  生:抡起就是拿起。

  师:课文中为什么不用拿,而用抡?读读课文,做做动作,感受一下。(学生读课文,做拿动作,)在读读书上的语句,做做盘古的动作(学生做动作)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思考:我想,这个环节是有效的,教师的引导是有效的。面对这学生对“抡”的不理解,说成“拿”,这本身就是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教师让学生自己做动作来体会,而且是“读读书上的语句”,这里有一个 前提,立足课本,立足语言文字,立足于词语的特点,体会盘古的动作。)

  生:我觉得那把大斧头是很重的,所以用抡。

  生:我发现了抡起大斧头跟拿起大斧头不同。抡起是这样子的(生做动作),拿起是这样(生做动作)。

  师:他做出了抡的动作,(教师做动作)这就是——

  生:抡。

  生:拿起来是直接拿,抡是为了更使劲地把硬的东西分开。

  生:抡字让我们感受到盘古很有劲,很用力。

  师:“抡”字用得多准确呀。让我们带着劈开天地的力量,读读这句话。

  (生自由读,提名读)(我的思考:教师注意了,学生感受到之后,还让学生朗读出来。)

  师:他在读书的时候,眼睛瞪得圆圆的,仿佛自己就是盘古。盘古抡斧猛劈时,他会想?

  生:我一定要把这混沌一片的东西劈开。

  师:盘古多有决心哪!就带着这份力量和决心,一起来读这句话。

  (学生声情并茂地齐读。)

  师: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读(教师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qing,意思一样吗?

  生:轻是重量轻,第二个“清”是……(一时想不起合适的词语)

  师:能用第二个“清”组个词吗?

  生:清淡。

  师:清淡是指吃的东西

  生:清水、清澈。

  师:对,用组词的方法也能理解词语的意思。(我的思考:在这里,“轻和清”是同音字,但意思不同,是需要学生区别,理解的,教师关注了;教师在这里注意了第二种理解词语的方法——组词。但是好像学生在组词后,教师没有给予判断。)陈老师读上半句,你们读下半句,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师生对读)(我的思考:这句里的词语的特点,就是反义词的对比,同义词的运用,所以教师用对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这样的方法是有效的。)

  生:这句话中有反义词。轻和重是反义词,清和浊是反义词,上升和下降是反义词,天和地也是反义词。

  生:我发现缓缓和慢慢是一组近义词,告诉我们天地分开的过程很慢。

  师:这些反义词和近义词把天和地分开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在读时候要关注这些词语,这次女同学来读上半句,男同学来读下半句,通过你们的读,让我们看出来,哦,天地就是这样分开的呀!也可以加上动作。(男女生对读,教师相机指导:地是重而浊的,(教师的声音很大),是那样的厚重,再来比比,教师用动作、范读引导)(我的思考:在这里,教师的指导朗读是有效的,没有呈现枯燥的方法,而是立足于学生理解文本,教师用动作、泛读引领。)

  师:这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全都——

  生:混在一起。

  师: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表示,这就叫——

  生:混沌。(我的思考:在刚才理解“混沌”的时候,我就觉得混沌的理解有一些浅,应该和文章的内容结合起来,现在看到,教师在这里联系了下文理解。又一个理解词语的方法产生了——联系上下文。)

  师:今后再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用结合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

  师:盘古一把斧头就分开了天地,这个过程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生:开天辟地。

  师:开天辟地,前所未有的壮举,把这个词写在第二自然段旁边,做个批注。(我的思考:教师在教学生读文的方法——写批注。在这节课里,教师不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读明白,读懂了,而且还逐渐的渗透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渗透,不是枯燥地记进行,而是结合课堂的学习进行的,是课堂教学中的“实例”自然牵引出来的。这也是有效的。)

  师: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也藏着一个成语,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个自然段,根据课文的内容来概括。自己先读读这个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

  生:顶天立地。

  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已经矗立在你的`心间。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词语积累下来。(教师板书。)

  师:盘古顶天立地,直到天地成形他才累得倒了下去。盘古倒下后,他的创造之路停止了吗?

  师:他又做了什么呢?默读第四个自然段,用书上一句话回答。

  生: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这句话叫这个自然段的——

  生:中心句。

  师:你们已经会用抓中心句的方法来概括自然段的意思了。盘古的身上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同桌合作,一位读盘古身体的部分,另一位读它变成了什么。(学生读)

  师:通过读,你们有哪些感受?

  生:觉得这些变化很神奇。

  生:变化后的宇宙很美丽。

  师:一个变化就是一幅美妙的画。听老师读一个变化。闭上眼睛,边听边想,看看你的眼前能出现怎样的画面。(我的思考:教师这里的读,目的是引领学生入境,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形象。是前面学生自读的基础上,那么,这个环节教师的读就是必要的,应该的,而不是取代,不是替代,不是自我的炫耀。)眼前看到了什么?

  生:看见了云,雪白的云。

  生:他看见了云的颜色。你们呢?

  生:我看到了风,风在这里刮,把云吹得在空中飘荡。

  师:他看到了一幅流动的画面,

  生:我看到风吹的越来越大,结果就变成了龙卷风。

  师:那可能是盘古生气的时候。

  生:我想象到的云是神奇的,像孙悟空的筋斗云。

  师:就把我们的感受带进这句话里,通过你的读让这洁白的轻盈的云呈现在我们面前。自己试着读读。

  (指名读,)

  师;我看到了,风一吹,这云就越飘越远了。看老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让云飘远的。你能让云飘远吗?(学生读)有的云飘起来了,有的云还在地面沉着。(教师示范)女同学读的很好,女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吧。(女同学读)

  师: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像,要能把你看到的景象通过你的读展现在大家面前。能不能用这种方法读读其他句子?(生练读)

  师: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看到了辽阔的大地。

  生:我看到滋润万物的雨露。(带着这样的感受对这句话。)

  师:你们见过露珠没有?

  师:伸出你的小手,这就是一片绿绿的叶子,上面滚动着一颗露珠,什么样啊?像什么啊?

  生:圆圆的,像洁白的珍珠。像晶莹的宝石。

  师:那我们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雨露呢?

  生:喜欢。爱惜。(生读)

  师:再轻一点,别把露水震落了。(生读)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太阳。

  师:什么样的太阳?

  生:红火的太阳。

  师;什么样的月亮?

  生:皎洁的月亮。

  师:能够通过读,让这太阳和月亮呈现在我们眼前吗?(生读)

  生:我看到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师:什么样?能用动作演示,什么是奔流不息?水流地怎样?

  生:很急。

  生:很快。

  生:带着这种感受读。 (指导读,齐读)

  师:现在,你们知道盘古创造的宇宙是什么样吗?(擦去黑板上的相关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宇宙,仔细地看,认真的读。再来感受这变化的神奇和宇宙的美丽,(出示课件,师生配乐接读。)(我的思考:思路多清晰呀,找到句子,读出句子,想象情景,读出感受。在前面单个处理的基础上,再集中读。)

  师:盘古身上是不是只有这些变化,你从哪里知道的?(省略号)想象一下,他的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生:他的眉毛变成了美丽的彩虹。

  生:他的鼻孔变成了深深的山洞。(我的思考:引领学生体会省略号的作用,拓展延伸,补白文本。)

  师:原来盘古就是这样,把自己整个身体——(生:奉献了出去。)化成这美丽的宇宙。

  四、总结——回归整体,激发创造热情

  师:回家之后。把这个故事将给爸爸妈妈听,可以用书上的语言,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那就是自己的——(创造)

  (我的思考:这就是一节有效的课,我十分认可这节课。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是有效的呢?首先,立足于文本,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领悟、收获,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想象、拓展与延伸;其次,立足于学生,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不仅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立足于文本的语言,把握文章的重难点,在课堂的学习中自然地呈现出学法的指导;符合语文的学习规律,研读语言文字,想象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等。)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相关文章:

《童趣》教学实录及点评07-01

《长相思》教学实录及点评07-01

《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及点评07-01

《相遇问题》教学实录及点评07-02

《上下》教学实录与点评范本07-02

《窗前的气球》教学实录与点评07-04

关于找春天教学实录及点评07-01

找春天教学实录及点评素材07-01

青山不老教学实录及点评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