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的教学实录

时间:2022-07-01 22:13:00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芦花荡》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一定看过不少描写战争的小说和影视剧,下面请大家说一说描写战争场面的成语。

《芦花荡》的教学实录

  生: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刀光剑影;金戈铁马……

  师:不错,能再说几个吗?最好残酷点的。

  生:炮火连天;血肉横飞……

  师:说得既多又好,“血肉横飞”“刀光剑影”等充满血腥味的战争场面的确让人惊心动魄。今天我们要学的孙犁的《芦花荡》(板书)也是描写抗战最艰苦阶段白洋淀人民的战斗生活的。大家看过课文了,小说中有没有“血肉横飞”“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

  生:没有。

  师:那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生复述故事情节)

  在这篇小说中,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是那一片芦花荡。

  师:能不能谈你的印象?最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第一板块:走进芦花荡

  生:那是一片如诗如画的芦花荡。

  生:那是一片月明风清的芦花荡。

  生:那是一片静谧安宁的芦花荡。

  生:那是一片斗志昂扬的芦花荡。

  ……

  师: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找一找,划一划,文中有哪些描写芦花荡景色的句子。

  生: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师:这段文字,传达给你什么信息?

  生:芦花荡的夜色是非常优美,非常安宁的。

  师:能不能想象一下这种情境?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生:晶莹的星星倒映在明澈的淀水里,微风吹过水面,荡起阵阵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多么美的夜色啊,可是,敌人却侵占了我们的家园,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师:理解得很到位。“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为什么说“狠狠地”?

  (生沉默)

  师:这里是孙犁在他的小说《荷花淀》中的一段描写,我想,与这一句所传达的语言信息是一样的: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屏幕映示)

  生:我想,芦苇和荷花是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力量的象征吧。

  师:是啊,就在芦苇荡、荷花淀里,孙犁看到了一股无形的力量,他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生: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师:你觉得应当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一句?

  生:很美好的语调。

  师:很轻快,很潇洒。“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颇有些苏东坡的意味了。同学们再看一看,课文中还有没有描写水淀月色的佳句?

  生: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生: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师:同学们以前学过课文,还有没有写水乡月色的句子?

  生:《社戏》中描写江南水乡夜景的句子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生: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师:文中还有没有写景的句子呢?

  生: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师:你觉得这句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生:因为天气热,鬼子才下水,为下文老头子引诱鬼子上钩作了铺垫。

  生: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荷花下面歇凉去了。

  师:水淀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影?

  生:因为敌人严密的封锁。

  生: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师: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

  生:清澈见底。

  生: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生:我认为这句是写出了胜利的喜悦之情。

  师:让我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一次感受芦花荡那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诗意境界。

  (师生齐读)

  师: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曾在《黄鹂》一文中这样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因此,他不是正面地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用漫天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蒲苇,清香四溢的荷花,点染白洋淀人民新生活的欢乐和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文笔清新自然,婉约韵致。

  去年春天,我曾经到过南京的雨花台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去的时候,正是阴雨天气,虽然已是春末,但仍能感到那股逼人的寒气,空气中仍然弥散着血腥,仿佛30万遇难同胞的阴魂不散。在这里,老师要问:抗日战争是如此残酷,为什么要把如此残酷的战争置于这种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来描写呢?

  生:可能是白洋淀的战争没有那么残酷吧?

  生:可能跟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吧?他没有经过惨烈的战斗。

  生:我想,可能是作者不愿写这样令人悲痛的故事,而是写一些鼓舞人们的斗志的作品。

  师:我想,这跟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文化哲学是分不开的。人生在世,有幸福,有欢乐,也有孤独,有彷徨,有无奈,但人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欢乐与痛苦?是一味的宣泄,还是含蓄的倾吐?是悲愤的控诉,还是从容的讲叙?是沉溺于旧时的伤痛,还是乐观地面对新生?我想,孙犁选择的是后者。老师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日子里,也应当用这种“笑谈从容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中的“风雨变幻”。

  师:好,我们继续刚才的话题。接着谈你对文章最感兴趣的地方,课文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生:读完课文,文中的老头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他是一个抗日英难。

  师:你认为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呢?

  生:我认为主要是通过他与小姑娘的人物对话来刻画的。

  师:小说共四千余字,我统计了一下,有将近一半的篇幅是人物的对话描写,很显然这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手法是——

  生:人物的对话描写。(师板书学习重点)

  师:中国文学史上长篇古典小说对人物的对话描写都极为出色,极为精彩,大家能说出几部这样的作品吗?

  生:《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

  师:孙犁先生十分推崇《水浒》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说这两小说的人物对话读起来“叫人就像看见了说话人的神情,听见了说话人的声调。”也就是说这两部小说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把人物写活了。孙犁的《荷花淀》汲取了传统经典小说的精华,把对话写得简洁朴素,读后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窥见了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来赏析这部小说高超精妙的人物对话艺术。

  第二板块:分角色朗读,品味人物对话。

  (指导学生“用心”去读,读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

  第三板块:通览全篇,感知人物形象。

  师:在同学们绘声绘色地朗读之后,大家又对文章语言进行了细细的品咂。相信小说的人物已经在大家的脑海中跳跃,请大家谈一谈,你最感兴趣的人物形象。

  如: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的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可用一个词来形容,从课文中寻找支撑观点的语言信息)

  如:一个矍铄干练的老头子;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头子;一个过于自信自尊的老头子;一个老当益壮的老头子;一个具有爱国热情的老头子……

  (学生发言略)

  师:一九三六年到一九三七年,孙犁曾在白洋淀附近,教了一年小学。使得他有机会熟悉这一带的风土和人民的劳动、生活。他曾在《关于〈荷花淀〉的写作》一文中这样写道:农民抗日,完全出于自愿。他们热爱自己的家、自己的父母妻子。他们当兵打仗,正是为了保卫他们。他曾经深情的追忆那段时光,他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项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看到农民,他们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

  我想,老头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老当益壮的豪迈气概,自尊自信的鲜明个性,智勇双全的英雄壮举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请同学们课下每个人写一篇随笔《我心目中的英雄》,我们再作交流。

【《芦花荡》的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芦花荡课堂实录07-02

芦花荡的课堂实录07-02

芦花荡名师的课堂实录07-02

芦花荡的名师课堂实录07-02

芦花荡名师课堂实录07-02

芦花荡优质课课堂实录07-02

《芦花荡》的教学设计优秀范文07-04

《芦花荡》阅读阅读答案07-03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评课稿07-25

读《芦花荡》有感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