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的教学实录

时间:2022-07-01 23:09:45 语文 我要投稿

《黄鹤楼送别》的教学实录

  一、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的教学实录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 组句”──“ 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 晓》:春眠不觉晓,处

  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 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 孟浩然 ,并 。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朗读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

  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

  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 ) 下( ) 尽( ) 唯( )

  (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别”换上“依依惜别”一词。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

  4.赠送题有送别诗(后附)的海南风景明信片,结束新课。

  附:几首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参赛实录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老师:李白路过湖北襄阳的时候认识了孟浩然,他们一见如故,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他们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板书课题

  老师:请大家伸出右手跟老师书写课题。

  老师边写边说:鹤字要写紧凑一些。

  老师:来,一起读一下课题。

  学生读课题

  老师:嗯,还真有点送别的味道。

  老师:再读一遍

  老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老师:读完了吗?大家读书的样子最好看,读完以后能不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生:课文说的是晚春三月李白送孟浩然。

  老师:你非常会抓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

  又一学生回答

  老师:有没有同学能把他们两个的回答完整地说一遍?

  学生回答

  老师:你可以当领导善于总结。大家读了课文,字音读准了吗?老师想检查一下。上面有十个词语,自由读读。课件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学生自由读。

  老师:有谁愿意读一下

  学生读

  老师:一字一顿有板有眼。字音不光要读准,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又点一生读。

  老师:听大家读词语的感觉,就像读饮料的感觉,有滋有味。

  课件出示的部分词语变了颜色。

  老师:我请同学读,一个读红色一个读蓝色,让我们听出故事来。

  两个学生站起来读。

  老师:我是听出了故事看到了画面,就是没听到掌声。

  学生鼓掌。

  老师:自己试着读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歌

  老师:摇头晃脑的,非常棒,谁愿意来读这首诗?

  老师:节奏感非常明快,谁愿意再读?

  学生读

  &n

  bsp;

  老师:这个同学读的时候,我觉得他身上具有诗人的气质,读得古色古香。

  老师: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学生逐句谈了自己的理解。

  老师:这些句子的意思我隐隐约约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文中相对应的地方画下来。

  学生在书上勾画,老师巡视。

  老师:前两句诗相对应的地方谁找出来了?

  学生: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老师:火眼金睛,找得准也读得好。

  学生: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老师:找得准读得好,声情并茂。请大家认真地小声地读读文,揣摩一下

  女同学读文,男同学读诗。

  老师:女生像李清照,男生像李白。下面我找个班上读得好的来读,读得好我给你发金嗓子奖。

  一生读

  老师:太美了,画面读出来了,诗人的味道也读出来了。

  学生读

  老师:从大家的朗读的声音里我都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感情,依依惜别的感情。在文中的哪一段落找出来。

  学生:第二段

  出示这段课文

  老师:谁来读读这段?

  学生读

  老师:好奇怪呀,好朋友相别应该是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怎么不说话了呢?

  学生:我们只是暂时分别。

  老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更好地答案?

  学生:因为不想说

  老师:此时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李白这段深情的话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体会到了可能他非常不愿意孟浩然走。

  老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这是一种感觉。下一句呢?

  学生:我感觉李白有浓浓的友情。

  老师:用你的声音把这种敬仰这种不舍读出来。

  学生读

  老师:我站在她身边感受到了他的敬仰他的故事,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等会我们请全班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知己来表演这段对话。

  老师:谁来做李白?在我们班你最好的朋友是谁?

  两名学生角色朗读。

  老师:多好的一对朋友,多么感人的画面哪!此时此景就连岸边的花也会黯然落泪,我们也随同孟浩然去江边送送他的好朋友李白吧。

  音乐缓缓响起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李白依然站立在江边。

  老师:不错,他说出了站立,伫立有站立的意思。伫立是怎样站立?

  学生:直直地站立。

  老师:他就这样直直地站立,舍不得走。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凝视着远方

  老师:凝视比注视多了些什么?

  学生:长时间盯着一个方向看。

  老师: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学生站起齐读课文。

  老师描述: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李白仰望蓝天白云,他想——

  学生:有人乘坐的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老师:李白远眺江上景色,什么都看不到了,他凝视着远方,此时的李白他会想什么呢?

  学生:真希望他不要走呀。

  学生:您走的时候要多多保重啊,

  学生:您一路平安

  学生:您就要走了,真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

  老师:回首往事展望未来,李白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学了一节课,有没有同学能默写下来?

  点四个同学上台写,注意字写大一点。

  老师:多情自古伤离别,老师找了一些送别诗歌付在课文后面,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写,说不定还可以编入教材呢!让我们一起深情的美美的朗诵这首诗,作为我们的临别赠言,好吗?

【《黄鹤楼送别》的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黄鹤楼送别》课堂教学实录07-04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07-02

有关《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07-02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素材07-02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08-08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设计07-03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别》的教学实录及评课稿07-03

《黄鹤楼》课堂实录07-02

《黄鹤楼送别》评课稿03-05

长亭送别课堂实录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