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个优秀建筑师名人故事
建筑设计大师、首位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籍得主王澍在青年时代曾经历了十年的沉寂。1992年,随着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中国各大学学建筑的学生们迎来了大好春光。此时的王澍刚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毕业没多久,还获得了硕士学位。但就在这个可以大展拳脚的时候,王澍却选择了退隐,只接一些小工程,比如改造老建筑等。
在那段时间里,王澍每天都向工匠学习。工匠从早晨8点上到晚上12点,王澍总在8点之前来到施工现场,夜里,他也和大家一样准点下班。他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自己在学校里只学到了书面知识,而没有学到如何动手做事。在他看来,一个建筑师只有看清楚每一根钉子是怎么被钉进建筑里的,才能更好地去做设计。正是抱着这样的思想,王澍学到了大量的东西。不过,跟工匠们呆的时间久了,王澍经常会有恍惚的感觉。
某一天,他在工地和大伙儿一起吃饭时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我是不是犯迷糊啊,堂堂一个研究毕业生,整天跟一群外来务工人员混在一起,这个社会还分阶层等级吗?直到多年以后王澍经历了另一件事情,他才发觉自己犯的这个迷糊是对的。
2000年,王澍提出了自己的建筑理念:循环利用旧建筑里的中国材料,让这些旧东西有智慧地复活。于是,他大量收集旧砖旧瓦,用于新建筑的建设当中。2003年,王澍设计了一组名为“五散房”的小建筑。在五散房中,他初次进行瓦爿墙和混凝土技术相结合的试验。
王澍很快就遇到了难题。瓦爿墙在传统的建筑学里并不少见,但现在的工匠接触得较少,所以很多人不熟悉它。最关键的是,王澍的设计理念无法用图纸表达出来,他只能在施工现场对着工匠讲一系列规则,用嘴巴告诉他们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建筑。负责带头的工匠听完王澍的话后很自信地说自己听懂了,并保证能做好。可一个礼拜之后,再次去到现场的王澍发现那片瓦爿墙完全做错了。
就在他准备大发雷霆的时候,他看到一个工匠脸上流露出了委屈和失望的表情。那一刻,王澍的脑袋里闪过了自己几年前和工匠们呆在一起的很多瞬间,也闪过了良心、同情心、德行这几个词语。他突然意识到,他可以要求工匠们拆除掉面前这堵不合格的瓦爿墙然后重砌,但承包方绝对不会再发一遍工资给他们。王澍在心里说:这面墙在此刻不仅仅代表艺术的效果、代表建筑的感觉,它还代表自己的内心。
最终,王澍没有发火。他对工匠们说:“你们给我半个小时,让我想一想怎样补救这个错误。”他反复地琢磨、思考,然后回到现场告诉工匠:“你们沿着墙面的对角线拆除一半,然后按照我的新要求把这一半墙重新砌起来,我会在现场告诉你们怎样砌。”
两天之后,工匠完工了。王澍没有想到,这样砌起来的墙面比他当初预先设想的效果要好许多,也就是说,那几个犯错的工匠在无意间帮了自己大忙。
那个时刻,王澍感慨万分。他突然找到了当初那个问题的答案:在客观上,社会是分阶层和等级的,这是一个无情的现实,但在自己的内心,可以不分。他也意识到,当初自己犯迷糊和工匠们呆在一起,原来有很多好处。这个迷糊让自己在后来接的每一个设计中都牛气冲天,因为自己连最低的那张底牌都已经摸过了,再没有什么是做不了的;这个迷糊还让他领悟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一个优秀的建筑师不光要会做设计,还要有德行。比如,懂得尊重每一个为建筑做出贡献的人,哪怕他只是一个动手去操作的泥瓦匠。
【一个优秀建筑师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一个建筑师的故事07-02
狐狸建筑师的儿童故事07-04
【优秀】建筑师作文09-09
[优秀]建筑师作文09-04
狐狸建筑师寓言故事07-04
狐建筑师的寓言故事07-02
名人故事07-03
做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励志故事07-02
演讲名人故事03-15
名人的小故事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