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时间:2022-07-02 04:08:54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夜书所见》的作者叶绍翁客居他乡、辗转漂泊,在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中,看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夜书所见的听课怎么做课堂实录?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夜书所见课堂实录,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

  生:(多数举手)

  师:(指一位)你背看看!

  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诗)

  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

  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众生举手)

  师:(指一人)你来说!

  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

  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