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们的手》课堂实录
每只手有五个手指,手指上有指甲。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我们的手课堂实录,欢迎大家来查阅!
一、谜语激趣,导入课题
1、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生说谜底)
师:人人都有双手,你们平常都用手来做什么呀?
生:我用手画画,写字
生:我用手洗衣服
生:我用手打电脑
生:我用手弹琴……
师:手能帮我们做这么事情,让我们说一句话来赞美赞美它吧!
生:手的作用可真大呀!
生:手真了不起!
生:手太灵巧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的这双了不起的灵巧的手。(板书课题)
(在上课开始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引出探究的主题,既可以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以“赞手”唤起学生对手的作用大,手很灵巧的感受,便于确定下一步的研究目标。)
师:现在你最想研究关于手的什么问题?
生:手为什么这么灵巧?脚也能像手一样灵巧吗?
生:手的灵巧跟什么有关?……
学生经过讨论,确定研究的主题,手为什么这么灵巧? (三年级的孩子刚接触科学课不久,对于选择有价值的、自己有能力进行研究的问题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记录其中的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其实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怎样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其次,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选择一个合适的探究主题,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不可少的策略。)
二、观察外形,进行猜想
1、每人认真地观察自己的手并思考:手外形的哪些特点与手的灵活性有关?
师:要研究这个问题,你首先做什么?
生:认识自己的手。
生:观察自己的手。
师:想一想可用哪些方法来观察认识自己的手?(摸、看、听、闻、捏、弯曲……)
(新课程呈现一种新理论就是从儿童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用自己的方法认识自然,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自然。)
师:请你用这些方法来观察你的手,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2、学生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进行猜想
生:每只手有五个手指,手指上有指甲。
生:手掌上有一些纹路。
生:手指上有一些皱纹(教师相机告诉学生这叫褶皱)
生:手的皮肤下面有血管,手上还有一些细小的汗毛 。
生:每只手指上都有关节。
生:手指张开后,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最大。……
(老师相机板书:手指、指甲、手纹、褶皱、关节、皮肤、血管……)
师:你认为手这么灵巧,与手的哪些部位有关系?
生:可能跟关节有关 。
生:可能跟手指有关。
生:可能跟褶皱有关。……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记录主要的几个观点,如与手的关节有关、手上的皱褶有关等等。
(先让学生充分猜想手的灵活性与什么有关,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使学生局限地认为手的灵活性只与手的结构有关。同时水到渠成,自然引出探究活动)
三、体验探究,验证猜想
1、师:怎样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想出可行性的办法,进行体验验证,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可让学生根据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小组合作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
2、学生体验探究并把自己小组的体会或发现记录在记录卡上。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简单方式进行记录,比如文字、示意图等等。
活动一:探究用胶带粘住手指关节皮肤上的褶皱,握笔去写字。
活动二:探究用塑料管把手指套上,然后去拿东西 。
活动三:探究戴上特殊手套后,去拿铅笔写字。
3、学生汇报体验结果,每小组可把自己小组的记录单展示出来进行汇报。
生:用胶带粘住手指关节皮肤上的褶皱后,握不住笔了。
生:用塑料管把手指套上后,手指不能弯曲,不能拿东西了。
生:戴上大拇指和食指连在一起的手套后,不能握住笔。
生:戴上五个手套缝在一起的手套后,不容易握住笔。……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具有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想出可行的办法进行体验验证,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还有一定的难度,在这里让孩子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显得非常有必要,也让孩子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如果学生想出的办法不是很理想,教师就再利用实验器材与课本资料进行引导。这样的设计,也就把教师角色定位为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合作者,其次才是学习的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