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荧屏呼唤传统文化之美

时间:2022-07-02 10:12:42 传统文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电视荧屏呼唤传统文化之美

  近年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综艺节目早已成为各大卫视的重要筹码。就在一些节目由于过度依赖明星、有意思没意义,甚至触及道德底线等问题被质疑和诟病时,另一个问题也被屡屡提出——背靠五千年传统文化底蕴,中国的电视节目究竟能否呈现中华文明之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统文化类节目是否真的无法获得观众喜爱?娱乐之外的文化精神是否已经被电视人遗忘?

电视荧屏呼唤传统文化之美

  两年前,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成语英雄》,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都曾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它们之所以成为焦点,不仅是因为在当时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更因为在大量娱乐至上的综艺节目中,它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与追寻激发了全民族的文化自信,用实践证明了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并非不能获得观众和市场的认可。近期,湖南卫视播出的《中华文明之美》再次成为这样一档在坚持文化追求的同时受到观众喜爱的节目

  《中华文明之美》每期8分钟,通过“老夫子”和“小阿毛”之间充满童趣的教学互动,用情景再现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礼仪和传统习俗,集知识性、文化性、趣味性于一体。

  “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传播者,电视在实现文化启蒙、沟通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等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但文化节目如何让普通观众接受和喜爱,做到雅俗共赏,是当下许多文化类节目的瓶颈所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说。

  对此,《中华文明之美》制片人秦明也感触颇深。他表示,在节目的研发和制作中,如何将传统文化之美与电视节目规律相结合,进而使有意义与有意思、思想性与观赏性实现最大平衡,是节目创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中华文明之美》通过内容系列化突出故事性,每周推出一个紧跟社会时事或传统节令的系列,近期就播出了“夏日抗暑系列”“八一建军节之古代英雄特辑”等。其中“夏日抗暑系列”从大家日常熟悉的西瓜、扇子、防蚊、洗浴4个方面分4期讲述与夏日有关的文化故事。比如在“扇子”节目中,以《史时集解》中的记载来介绍扇子的由来,讲述扇子的发展变迁过程,从类型划分、考究制作等介绍扇子的典故和文化。

  此外,为了让节目吸引更多青少年,《中华文明之美》大量运用动画形式来讲故事,让一些抽象难理解的文化信息变得容易理解,同时在节目中巧妙运用当下的常用词汇,以古人的口吻来表达当下语境。近几期节目中,创作团队又加入了说唱环节,两位说唱歌手在手绘动画背景中以说唱的方式唱出大闸蟹、北京烤鸭的由来。“比起传统说教,说唱的形式更贴合当下年轻人的口味,更有益于新媒体的传播。”秦明说。

  早在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出台规定,上星综合频道公益性节目播出比例要达到30%。规定中所说的“公益节目”,指的是新闻、经济、文化、科教、生活服务、动画和少儿、纪录片、对农等节目类型,但事实上,在具体节目的操作中,是否具有公益性并不由节目类型决定,而应该由节目的创作初衷和文化定位决定。

  “一档节目好不好看、观众爱不爱看、收视率高不高、赚不赚钱,跟它是否服务于社会和文化发展、是否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有关,并不是非你即我或背道而驰的关系。相反,电视台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对舆论的正面引导和对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是所有节目都应当具有的品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说。

  也正是因为这样,不少业内人士早就指出,电视节目不能以公益与否进行划分,真正优秀的电视节目必然是公益性与经济效益兼具,既能引导观众思考、激发观众的文化自信,又能让观众在观看节目时获得乐趣。

  在《汉字英雄》《成语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引发了观众对汉字及其背后深厚的传统文化的观照之后,《中华文明之美》的成功再次证明了观众对文化类节目的期待。毕竟,中华文明深厚丰美,用电视节目将它呈现给更多人,让更多人找寻到自己的文化归宿和文化自信,是一代电视人的文化使命。

【电视荧屏呼唤传统文化之美】相关文章:

浅谈传统文化之美(通用25篇)11-28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的现代简约之美07-01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07-01

桥之美教案07-03

论艺术的“静穆”之美07-04

桥之美教学实录07-01

《桥之美》教学实录07-01

《桥之美》教学设计06-01

四季之美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