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导语:烛之武说了亡郑对秦无益对晋有利之后,还说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欢迎阅读参考。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师:先找同学读一下课文。
一生读课文.
师:这位同学读得非常流畅,但有一点小小的瑕疵,大家发现没有有几个字的读音不准确?
生: “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是通假字,应该读四声.
师:对,课文中有注释,通“智”,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读错?
生: “共其乏困”中“共”也是通假字,通“供”,应该读一声.
生:”若不阙秦”中的“阙”应该读一声
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夫”应该读二声.
师:对,在这里是个助词,做助词的读音应该是二声.
师:刚才出错的大部分是通假字, 预习的时候大家要先看注释,尤其是通假字一定要读准字音.
还有要注意断句,比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在这里是动词,驻扎的意思.
下面大家一起读一下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同学们齐读课文。
师:通过大家的朗读,我又听出了一些问题.”邻之厚,君之薄也”中“薄”,应该读bó, “薄弱”的“薄”.还有文中秦国的大将的名字杞(qí)子逢(páng)孙,一定要读准,大家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师:这一遍读得非常好,通过早晨的预习和刚才的朗读,我们应该了解了这个故事.请一个同学按照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来复述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
生:本文先是交代晋文公在流亡的时候,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因此秦国和晋国联军来攻打郑国.在危急时刻,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国退兵.烛之武以秦军和晋军的利弊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而打动了秦伯,秦国退兵.晋国的子犯一看秦国退兵,就想趁机攻打秦国.晋侯就以不仁、不知、不武三种理由拒绝了子犯的提议,也跟着退兵,郑国的危机解除了.
师:非常好,叙述的非常详细,说明大家对文章的理解非常好了.
师:烛之武为什么仅凭几句话就能说动秦伯?这些话体现了那些说话的技巧? 包含怎样的说话艺术?大家先找到烛之武见秦伯说的那些话,我们先来看看这段话包含了哪些内容?
生:先说攻下郑国后对秦国没有什么益处,反而会削弱自己的实力,而且还会使晋国的实力增强。在历史上,晋国曾经对不起秦国。
师:抓住关键词,一个一个的来,好吗?
生:亡郑无益于秦,“邻之厚君之薄也”对晋国有利,是晋国势力增强。“夫晋,何厌之有?”(教师板书:亡郑 无益)
师:“厌”在这里什么意思?
生:(学生看注释)“满足”的意思。(教师板书:晋 无厌)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烛之武说了亡郑对秦无益对晋有利之后,还说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也就是放弃攻打郑国,对秦国没有坏处。(教师板书:舍郑 无害)
他还提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就是说在秦晋交往的历史上,晋国曾经言而无信过,(教师板书:无信)以后也很难保证。
师:看看除了这些地方之外,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生:在说亡郑无益于秦之前,他作为一个说客去见的秦伯,他首先要消除秦伯对他的戒备。
师:原文中怎么说的?
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师:他见秦伯的第一句话是说的什么?
生:“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教师板书:郑既知亡矣)
师:这是直接点明郑国知道要灭亡的事实,毫不隐瞒。这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师总结,刚才大家谈到烛之武说话的内容时,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没有按照课文的顺序。我们现在再把这段文字完整的读一遍。读书的时候大家思考,为什么这几句话就能够打动秦伯,让他轻易地就退兵了呢?这些话语中包含怎样艺术技巧?
学生齐读。
师:哪个同学先来谈一谈?
生: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的话就表达了一个意思就是晋国的贪婪,秦晋攻下郑国后,受益的是晋国,让秦伯意识到他的盟友的缺点。
师:这还是从内容上说的,老师问的是这些话里面包含怎样的说话技巧。
生:烛之武权秦伯的时候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处处为秦国考虑。(教师板书:站在对方的立场)
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容易引起对方的好感。
生:他还利用秦晋之间的不愉快来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教师板书:离间)
师: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离间秦晋同盟。
生:烛之武的话有理有据,摆事实,讲道理,非常有条理,(教师板书:摆事实)
师: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是最有说服力。层层推进 逻辑非常严密。(教师板书:逻辑严密)
生:“焉用亡郑以陪邻?”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烛之武用反问的语气来提醒秦伯这样的做法是不太明智的。(师板书:语气)
师:这个同学读书非常细心,他注意到了说话的语气所带来的表达效果。反问的语气可以引起人的注意,唤醒人的警觉。这段文字除了这个地方之外,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语气词?
生:“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是一种祈使语气。
师:祈使语气是一种命令,让别人做某事,要求别人做某事,看看注释,这里“唯”是什么意思?
生:(看注释)“唯”是一种希望的语气。
师:烛之武不是命令,要求,而是非常诚恳,委婉的建议,“希望您考虑这件事”。这种语气很容易被人接受。并且他指出了围郑的后果是“阙秦以利晋”。从这里更能体现烛之武严密的逻辑性。
生:“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这个问句引起秦王的思考,指出灭掉郑国之后,晋国会扩展它西面的疆界,会直接损害秦国的利益。
师:大家可以看一下秦晋围郑的形势图(屏示),注意三个国家的位置关系。晋国在秦和郑国之家,秦郑两国并不接壤,晋国却有地利之便。所以烛之武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倍邻?”
生:烛之武从总体上把握住了烛之武的内心,秦穆公想看到的是秦国的强盛而不是晋国的强盛。通过秦晋围郑的利害对比,很容易就打动了秦伯。(教师板书:抓住人物心理)
师:烛之武很明白秦伯想要什么,这叫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生:秦国有统一天下的野心,而晋国的强大无疑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所以的强大才是秦国最担心的。
生:“君之所知也”“君知其难也”“唯君图之”可以看出烛之武对秦伯的称呼一口一个“君”听起来非常的亲切,诚恳。(师板书:称呼)
师:亲切的称呼也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换取对方的好感。就像老师对大家说话时提到“咱们班”和“你们班”,你的感觉会一样吗?
生异口同声:不一样。
师:“咱们班”说明我们是一家人,烛之武的话里好像他和秦伯是一家人一样。所以我们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称呼和语气。
师总结:从刚才大家对这一段的分析非常好,可以看出大家已经理解了烛之武的语言当中包含的高超的智慧和技巧,从这段文字当中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看课文中秦伯的反应:“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学生答)烛之武圆满完成了退兵的任务。
烛之武没费一兵一卒仅凭口舌之劳就让秦伯退兵了,这就是说话的艺术,这就是语言的力量。就像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的那样: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在这篇文章中不仅仅是烛之武的语言,其他人物的语言也很精彩,耐人寻味。大家可以任选一句读一读,品一品,谈一谈。
生:郑伯在遭到烛之武的拒绝后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作为一国之君他没有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而是摆出一副谦逊的姿态。
师:你说的是一种总体的感受,能不能结合关键词谈谈你的理解,可以借鉴刚才大家总结的那些说话的技巧。
生:从内容上:“是寡人之过也”可以看出郑伯勇于承认错误。但最后一句却是要挟的口吻。生:一开始郑伯说话的语气应该比较弱,“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就变得比较强硬了,他抓住烛之武爱国的心理,感觉好像逼迫烛之武似的。
师:君主在臣子面前承认错误,在尊卑秩序鲜明的古代非常难得!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郑伯说话软中带硬,恩威并施。烛之武尽管能言善辩,也实在找不出拒绝的理由。这就是郑伯说话的艺术。
生:我给她补充一下:“然郑亡,子亦有不利”这句话是站在烛之武的立场上为烛之武考虑,郑国如果灭亡的话,烛之武也会受到牵连。把烛之武和郑国联系在一起。这样烛之武不得不为郑国奔走效劳。
师:为郑国也是为自己,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联系在一起的,覆巢之下无完卵。
生:郑伯以“子”称呼烛之武,这是一个尊称,可看出他的态度非常恭敬诚恳,烛之武听了一定很受用。“今急而求子”中“求”是请求,恳求的意思,使用这样的字眼可以看出他已经放低姿态了。
师: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词,从称呼和用词可以看出了郑伯态度恭敬,用心良苦,很好。
你能不能把这一句话完整的读一下,读出这种语气?
生读,老师指导。
生:我想说的是佚之狐“师必退”这句话,尽管只有三个字,但非常有力量,“必”可以看出他语气坚定,如果烛之武去见秦君陈说利害,一定会使秦国退兵。用最少的语言产生最大的作用。这也是说话的艺术。
师:坚定的语气可以给别人很大的信心,也可以看出佚之狐的自信。
生:我想给刚才的同学补充一点,通过“师必退”三个字可以看出佚之狐对烛之武非常有信心,他确信烛之武一定能完成使命。从侧面也反映出烛之武非常了不起,非常有才能。
师:也可以看出佚之狐对烛之武非常了解,非常信赖。
生:我想说说晋文公说话的艺术。秦国退兵,子犯请求趁机攻打秦兵,晋文公说:“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他先说出第一条理由“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表现自己又一颗感恩的心。可以看出晋文公是非常聪明的人。“不仁”就是说秦穆公有恩于他,他不能撕破脸皮和秦穆公对着干。“不知”是说他若果攻打秦国的话就会失去一个盟友,并且使盟友转化成敌人,这对他是非常不利的。“不武”是说,古代战争都是要遵守一定的武德的。他进攻秦军是违背武德的。由此可以看出晋文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的。他是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师:他不愧为春秋霸主啊!
生:他说话很有层次,由“不仁”是说自己,“不知”是说国家失去了盟友,“不武”是说国家道义,层层推进,很有逻辑性。
生:三句话三个方面。语言精练,言简意赅。用排比的方式,语言整齐而又有气势,我们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师:以攻秦的“不仁”“不知”“不武”,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政治家的“仁”“知”“武”。
教师总结:
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语言的魅力,更能看出人物的品格、精神和才华、智慧。历史上还有很多能言善辩的人物凭他高超的说话艺术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故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蔺相如完璧归赵,诸葛亮舌战群儒,张仪的三寸不烂之舌。)无论是措辞委婉,还是义正词严,不管是简洁明了,还是雄辩滔滔,无不表现出他们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文章,再来感受一下古人的说话艺术。
大家通过早晨的朗读预习,还有刚才的朗读和欣赏,对这篇文章已经很熟悉了,看大家能不能试着当堂背下来。我们班有个背诵高手,他曾经和我们分享过他背诵的经验和方法,现在我们让他先试一试。
生:背得不熟。
师:试一试,好吗?
生背课文。(中间有两处停顿,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提醒)
背完后,同学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背诵既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又以一种积累的手段。这篇文章篇幅不长,语言的逻辑性有很强,所以比较容易背诵。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07-03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07-03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07-0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实录07-04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05-01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06-1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02-26
《烛之武退秦师》的课堂教学实录07-04
烛之武退秦师评课稿范文08-11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