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云南的歌会课堂实录参考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有关云南民间歌舞的音像资料(如:《阿诗玛》《五朵金花》等等)。
云南是个多民族聚居区,歌唱几乎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总是聚在一起,即兴歌唱,问答,游戏传情等。那些古老的歌会,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走进《云南的歌会》,来感受一下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整体感知
师:首先我们把文章朗读一遍,老师先读,好不好?
生:好!(师播放朗读音乐)
师:请同学听读的同时,标出段序。
(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标段序)。
师:课文读完了,谁能给老师的朗读做个评价。
生:我认为老师读的很好,语言流畅,还很有感情!基本没有什么错别字,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您一样读得好!
师:谢谢你的评价,我会继续努力的!
师:请同学们像老师那样,再把课文读一遍。
生: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不懂的词语,句子记下来,通过查工具书排除障碍。同桌之间可小声讨论。(生读完课文后)
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
师:下面我们看看本文写了什么事?有几个场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生:(默读后,回答问题)本文写了“云南的歌会”的情景。
生:有三个场面,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三个场面唱歌的方式和内容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整理问题的答案,然后回答。
生:(以4人为一组共同探讨,时而大声争论,时而窃窃私语。教师在小组间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哪一组先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我们第3小组一致认为“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主要写了唱歌的人,场面十分欢快,热闹。
师:对,“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的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那么,哪一组说一说“山路漫歌”这一个场景呢?生:我们第1组说,我们小组成员认为“山路漫歌”是写唱歌人所处的环境,天蓝蓝的,花香香的,鸟鸣悠悠的,而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魅力无限。
师:很好,“山路漫歌”这一场景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自性情,自然成趣。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当然生长在这儿的女孩儿,一定是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研讨
生:我们第4小组认为“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文中写道“金满斗会”的场面真是令人神往。“全村男女老幼,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反复唱下去,直到在家熟为止”
生:还有“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这些都说明“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教师板书文章结构)
师:“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
(生讨论)
生:我认为本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民族的热爱。
生:还有对民歌的喜爱,和对艺术的赞赏。
生:还有对云南的向往,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师在学生回答时,板书)
师:也就是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文章的精彩之处。
三、品味语言(师出示研讨题)
1.“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2.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以上两个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请各组把解决问题的情况向全班说一说,先说第1个问题。
生:“多”字在文中有能去掉,因为云南的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的方面,课文中写到“也唱其他故事”,因此,这里用“多”字准确,不能去掉。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那么,“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生:“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的作用。具体指“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
师:所以我们在探究问题时,应注意总领与分说这一结构方式。第二个问题哪个组能回答?
生:“赶马女孩”生活在“开满杂花的小山坡”,这里“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写这些美丽的风光是对主要部分的辅垫,也是一种烘托,映衬。
师:的确。“赶马女孩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部分。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他一笔一笔地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地杰人灵,承哉斯言。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四、比较阅读、赏析语段
(师出示语段)
师:下面两段文字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请说说理由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他,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学生默读,分析、以小组为单位研讨,时而争论不休,时而点头共识,教师走入学生中去,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中去)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真是异彩纷呈,各有千秋!现在,就请小组派个优秀组员,代表发言,陈述本组意见!
生:第一段的描写十分细腻,真实,让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师:是的,作者的态度也隐含在字里行间,这一段可以说是以工笔描绘为主,如同一副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生:老师,我想谈一下,第二段文字的描写。
师:好,你说!
生:我认为第二段描写的是人物的气质,写出了作者对她的喜爱。
师:是的,这段文字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第一段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五、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谈的不错,这节课我们不但学会了知识,品味了沈从文的文章,还领略了云南的风光,“参加”了云南的歌会,下面谁能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生:在本节课,我了解了沈从文这位作家,并且还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本文主要写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文章的语言很美,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品味!
师:你总结得真好!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有不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点评:
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参与人数之多,课堂气氛之活跃,对教材文本挖掘之深刻,师生之间如此平等融洽是前所未有的。仔细思考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1.课堂上能够创设适于学生学习、探究的教学情境。一句“谁能说说云南的歌会和儋州的调声有何异同”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进入了老师特设的情境中,既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去探讨课文内容,其效果肯定是显而易见的。2.拓展延伸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教学总是把语文课程囿于语文学科知识本位,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而我这节课能够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密切了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的关系。3.善于处理突发事件,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并给予恰当的引导,使教学效果水到渠成。对于儋州的调声这一民俗我本来打算在课后才要求学生去搜集、整理材料,不料在课堂上学生却主动请缨。如果课堂上我认为学生调声是有意捣乱,对他们横加指责,那么这一堂课可能就会在学生不言不语、被动接受中草草收场。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就需要本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摸索与完善。
总之,课堂本是小天地,生活才是大课堂。语文学习有着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实践,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云南的歌会课堂实录参考】相关文章: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06-03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06-03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12-19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05-27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集合02-14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4篇)12-19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4篇12-19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集合4篇)09-06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集合4篇01-02
云南的歌会评课稿汇编4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