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教学训练可以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的内容,欢迎阅读!
注重语言材料的积累,强调诗文的诵读以及特色化情感的体验等,是阅读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 淡化段落教学,强调整体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课标中,让我们感受到:第一、新课程改革中没有把段落作为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整体理论发生变化的结果,是阅读教学理论改革的直接体现,打破了原来侧重词、句、段、篇的阅读教学顺序,不再把词、句、段、篇作为阅读能力发展的外在标准,阅读的初始阶段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恰恰是重点;第二、这样的要求意味着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或途径可能是多样的,不一定每篇课文都必须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在这个学段的阅读材料中,诗歌故事还占相当大的比例,通过诵读、表演、复述等活动也可以实现初步把握内容、体会情感的目标,为教师和学生灵活地尝试各种途径和手段创造机会;第三、降低要求,避免繁琐化,为学生能够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提出空间;第四,对于情节性强的文章,我们不能逐段学习,繁琐分析,肢解故事,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再读课文,感悟理解(边读边勾画,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或感受。最后指导朗读,能读出个人的理解或感受。)<三>总结归纳。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把原来侧重了解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等程序简化,不再被这样程序化的操作所牵制,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阅读文本。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能够对课文有初步的把握和体会就可以了,应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能拔高或要求太多。
二、重视复述,鼓励与他人交流。
《语文课标》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对于这样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第一、从复述的对象来看,是有明确规定性和指导性的,即使具有一定情节的叙事性文学作品,而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要求复述;
第二、在复述这样的作品时应注重学生的特色化感受,鼓励学生对作品人物发表看法、观点,并相互交流。为了实现这样的任务,阅读动力和阅读量是关键。根据这个学段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学生喜欢具有生动的形象,故事性较强的作品。所以,这样的作品应该成为这个学段阅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根据这些作品的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正因为复述课文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所以有时将其归入阅读教学,有时作为说话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综合特点的表现。从阅读教学来说。复述直接体现着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也是促使学生更为深入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课文特点,采取不同的要求,将复述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
三、落实语言积累,鼓励作读书笔记。
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中年级的作文教学令人头痛,无论怎样指导,写出的作文总有些生硬、枯燥,文章主要表现在语言不够生动形象。主要原因是学生头脑中的好词、佳句有限,无法应用于自己的作文之中。所以中年级落实语言是提高学生说、写的有效手段。具体做法如下:
1、随文积累。很多课文很美。如:《走月亮》、《诗的材料》、《火烧云》等课文中蕴藏着很多优美、生动的词语。这类文章,教师就应该把语言的积累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熟读后,找出文中的好词佳句并摘抄在读书笔记上。让学生通过课文语言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语言。学生在练习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语言储备”,这个教学过程正是学生“语言积累、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积累”的整合,也是一种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另外,可以利用课堂资源,变化形式让学生积累不同的语言,从而引导学生走进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语言活动中。如:采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摘录语文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排比句,在规定的时间内分类写好规定的句数。
2、课外积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并养成在阅读中注意积累词句的好习惯。我采用了“阅读三步曲”:读—圈—抄,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词句或好的段落作好圈点,并摘抄下来。长此以往,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讲习时自觉的吸取文章中有益的“语言营养”的习惯,提高作文水平。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一天,看到张鑫同学在读《爱的教育》。我也一直想读这本书,便对张鑫说:“等你看完《爱的教育》,借我读读行吗?”也许她没有想到老师会向她借书,先是一愣,接着连声说好。过了几天,她把书交给我,颇为神秘地说:“等你读完了,我们可以交流交流吗?”我自然一口气答应。
几天后的课间操,我和张鑫交流了读书体会。当时,好几个同学围在周围,大概是出于好奇吧:老师会和同学交流读书心得?
而后,让我更惊喜的事情发生了。一天,王康旭拿着一本崭新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兴致勃勃地说:“老师,这本书我读完了,借给你看吧。”王康旭是属于坐不住的那一类学生,平时连阅读课都上不好,今天这是怎么了?我收下他的书,他也故作神秘地说:“老师,你知道吗?现在同学们都在偷偷地读书,都想读完了借给你,看谁借给你的多。”多可爱的孩子,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
此后,几乎每天都有学生借书给我看。
班级里的读书氛围就这样被不经意地营造了出来。我欣喜若狂,及时调控,把孩子们的读书兴趣引导到中外名著上。早读时间,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鲁宾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起背诵《三字经》、《唐诗三百首》。我相信读它们会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刻下传统文化的烙印。孩子们说有的读不懂,我说长大了自然会懂;孩子们问我考试考不考,我说不考,考试是为了更好地读书,但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孩子们问我懂不懂,我老老实实地承认有的懂,有的不懂。
为了提高读书质量,我和孩子们共同商定了每月必读书目,并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没有刻意求新的教学模式,没有花样迭出的教学设计,一本书,一次交流,我和孩子们一起漫步在书海中,其乐无穷。
今年暑假期间,利用闲暇时间拜读了李镇西先生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这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介绍了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本书写得很实在,读着他的文章,感觉就像是看着一集集《李镇西的故事》连续剧一样,书中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有的故事感人至深,让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在《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做一名人民教师,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远离浮躁与平庸。 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
李镇西先生说:在学生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他们的心田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种子:“善良”、“正直”和“机智”。教师要善待学生,才能使学生善良之心逐渐占据主要位置。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积极影响学生,让学生成为正直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学习文化知识,才能使学生成长为有智慧的人。在课堂上,如果想与学生交流对话,没有真爱是实现不了的。
李老师对班主任的那份执著,对爱那份坚持让人感动。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他对学生付出的是满腔的爱心。他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的那份坚持让人感动。
在读到李老师对待“优生”和“差生”的做法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凌飞是一个从不太优秀走向在在非常优秀的典型。他一开始学习就不错,如果在普通班上,老师也许不会太多地给他约束和管教。可是李老师看到的却不只是成绩,而是他做人的心态和思想,对集体的感受和奉献。读过之后感慨良多:
1、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一定各方面都是优秀的,做为班主任一定要更看重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要引导学生做品学兼优的优秀生。
2、要正视优秀生的错误,不要认为犯错是差生的专利,优秀生一犯错老师就觉得不可饶恕,要记着他们也是普通的孩子,不是学生中的圣人。
3、对优秀生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因为成绩优秀而一味纵容。但又不能打击积极性,要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的期待和尊重。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 看待,用“学生的情感” 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张超威的故事却让我久久忧虑不已,如果我碰到这样的学生,该怎么办?我能有李老师那样的爱心耐心和智慧吗?说实话,我的爱心倒是有的,但是没有耐心,面对张超威这样的学生,发火不但没有用反而会把矛盾迅速升级。如果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怒气,也就不可能成功地做好后进生的工作。再有,我自认为教育智慧不够。方法只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经验来自实践,只要我做个有心人,总能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应对各种情况的经验,而且还要多读书,从教育专家那里学习教育的智慧。
从他的教学中,感觉最大的是:他不仅仅是在教书,而更多是在育人,教会本领。他多年如一日认真负责地对待学生,不管优生差生,真不容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都能把自己的体会记写下来,传播出去。当初也不是想着要出书什么的,只是一种习惯,一种责任,现在看来却是无价之宝了,是一份上佳的教育记录。
在读李老师的书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李老师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简直是如数家珍,对陶行知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理论那也是随手拈来。我想,李老师之所以能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自然地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正是他长期阅读、积累的结果。
受到书中的启发,我通过网络搜寻了一些有关李镇西其他书籍的资料,读了《做最好的老师》、《爱心与教育》,还浏览了李老师的博客《与青春同行》,下学期准备读一读他写的《心灵写诗》和《做最好的家长》等其他书籍。
书看完了,我的耳边还时时听到这样的声音: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
虽然李老师和我教的都是中学,但他的方法我们未必拿来就能用。所以,读他学他,用他的话说就是要评判与超越。对于我而言,我要学的他寻找做班主任的幸福感,科学民主地管理班级,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希望有一天,也可以说:班主任,让我的生活如此精彩!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与写作教学一样,是字、词、句、段、篇基本功的“组装”,运用和熟练的过程。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拓宽视野、获得知识的过程。但是不少老师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又不肯在阅读教学上多下功夫。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我认为必须抓好住以下二个重点。
一、巧用情境
1、创设情境。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今天,李想小朋友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她说''她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她买了哪些商品?”接着,我就开始放录像。录像一放完,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九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录像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商场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选商场。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下面我还是以《自选商场》为例,在学生们认识了九种商品名称以后,但要让学生学会分类,且了解自选商场购物的方便,我又创设了情境:老师成了“快乐自选商场的总经理”,并告诉同学,今天却不快乐了,因为商品卖不出去,所以现在想聘请三位优秀的售货员,重新将商品摆放整齐。接着就请三位同学当售货员来给黑板上的九种商品分类。并说出理由。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快明白自选商场的东西是分类摆放及在自选商场购物真方便。无需教师分析,就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引导探究
1、小组合作。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三只白鹤》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
(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
(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
(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我还是以《三只白鹤》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有时,一个问题提出来,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还有,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
2、质疑问难 。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狐狸和乌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与爱听好话有什么联系?”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再如我在教四年级《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有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借''用的不恰当,我认为应该用''骗''。因为借按一般理解该是在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再归还。可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说出“骗箭”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赛的评课稿07-0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09-19
教师随笔:小学语文阅读教学08-04
小学生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03-04
阅读教学设计11-0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08-05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内外整合的论文03-03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调查报告02-1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赛的评课稿优秀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