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共同主题和趋势。但对于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问题还是能引人深思的,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个强势经济注入弱势经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仅管这种形势会打乱弱势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带来弱势经济国家经济的畸形发展,仅管会带来该国原有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改变,但面对着经济全球化对该国所带来的好处,不少国家对此还是趋之若鹜。
经济全球化作为全球化进程中最突出方面率先冲击了全世界,接着便是文化全球化。不过谁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领风骚,还是各领千秋呢,文化成就最高的是两河流域,和古代的犹太人。它们的现状一个动荡不安,一个飞扬跋扈。看今朝,当属欧美文化风华绝代。经济全球化下的文化全球化还是带有强势国家文化殖民意味,中国人对西方的文化是全盘接受的,不讲糟粕不求精华只学皮毛,基督的原罪博爱是不会学会的,因为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仁爱都抛弃了,其他种种不必多说,满目皆是,如果谁说中国人没有西化,那就是该中化时西化,该西化时中化。中国面临的不仅是民生问题还有民族文化问题。
置身于全球化的现代化大背景下,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各国民族主义背景下的种族、文化都在需要认同。而更重要的是民族国家的认同。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苦难深重在当今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特别需要得到认同。
“文化”这两年已经很火了,传统文化更是炙手可热,国学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分支更是作为当代中国的形象灵魂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了,只要是谁碰了国学,口若悬河一番,慷慨激昂一番,谁就成了文化巨人,学术楷模,但是关于国学大师王国维,陈寅恪,钱锺书等人的研究国学的著作没见那几个楷模研究,但是国外的汉学研究者们却十分看重这些研究成果,我们这些幕前的国研者们在就国学讲人生,国学中的美学价值就这样在国内被忽略了,可见普遍中国人民的文化品位层次,还停留在人生上,人生固然是永恒的最高主题,但这样的大谈特谈,可见我们还停留在五四时期人生未来的探讨上,我们该怎么活,如何活的更好,这是人性的思考,是关于民风属于大文化圈,不是以艺术为核心的文化。传统文化包含着国学,还有民俗学种种,只是当代中国人引以为傲只有老庄和孔孟了,当然还有李白。
因为我们觉得只有这个能拿得出去在外国友人面前炫耀炫耀,这些曾经是我们的辉煌,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民族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作为被西方奴役多年后,向西方反攻的筹码。儒家文化作为民族的象征向世界摇旗呐喊,中国人民是多么的高雅有内涵。中国有很多东西值得向世界传播,但唯独不能炫耀的就是国民性了,以前被外国人指责,如今风采依然不减当年,但绝对在行为举止上有飞跃的进步。
如果我们想凭借儒家文化“殖民”世界,却只靠儒家和国学在唱双簧,我们也许可以让西方人民学习儒家文化,可以让他们认为他们学到的优秀品质是中国人具备的,可以让他们对我们刮目相看,那么我们就吃大亏了。文化实际上承载着民族的文明程度(物质和人民精神)和民族的性灵,西方向我们传播着他们文化的同时实际是将民族的精神传播而来,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受到了深刻影响。但我们现在做的文化传播的实质意义是为他人做嫁衣,是在为外国人注入儒家的性灵,性灵这品质恰恰是我们所缺乏的。因为从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理论上看,西方文化正在经历文化桎梏,需要新的文化融入,等他们更强大了,我们再反过来学习精进的儒文化像当年的科举考试一样,也未尝不可,而且我们也为世界人民做了贡献,何乐而不为。
不过所谓“儒家文化”是杂糅了各家文化直接兜售到国外去的,他们也未必学的会。但我们的国民呢,精髓的东西学到了么,我们的民族精魂我们的民族性灵可以随着文化远播海外吗?
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传承发展下去,除了对文化的普及,还要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健康的研究,才能使传统文化中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华为大众所接纳,吸收。我们告别了批林批孔,打倒孔家店的盲目时代,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有客观的认识,对于文化的接纳,永远都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从前,外国人更多的是对古代创造的物质文化甚感兴趣和着迷,但对于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了解不多,仅有的也只是智慧,精明,儒雅。但这对后来的西方大国是构不成威胁的,真正令他们深感恐惧的是新中国领导下,中国人民对国家满腔热血的热爱,对集体无私奉献的热忱,他们研究的是当时中国人的“国家主义”。只是这种民族性格的震慑力,好像没有传统文化的影子,应该是马克思主义起了更多的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古典文化,还有五四以来中国形成的精神文化。只是在马克思主思想下形成的优秀品质更多的丧失了。
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的最高代表形式,是国家人民精魂的象征,这其中包涵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等等。而古代中国和当代中国人都存在一个误解,把文化作为民族主义的中心。文化终归是有形可学习的,而民族的性灵无形,不可学习和模仿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大部分是从古代印度传入,经过改造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不可缺少的瑰宝的。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产生文化限界,会使文化走向“腐朽”,需要吸收边缘文化或边界文化,使原有界限的文化充满新的生命力。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是在兼容并蓄发展的条件下才有了今日的辉煌。传统文化不仅包括古典文化,还有五四以来中国形成的文化。现代的民族主义更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生命力,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民族性格,具有怎样民族性格是当下中国人最应探讨的问题,中国人目前的民族性格是不伦不类,失去了个性的,而且永远都缺少灵性的,这也许和中国的社会改革,经济发展不协调有很大关系,但这些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是需要融进血液骨髓,才会继承百年的,形成优秀的民族性格,才是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有着健康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才会发扬光大,强大的民族精神背后,文化也会随之得到发展和传播。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下,形成优秀有性灵的民族性格,在民族性格的支持下,民族精神才会健全、完整,内容宏大的民族主义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在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相关文章: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03-23
我辞职了,该何去何从!07-11
在HR的道路上该何去何从07-13
大龄女青年离职该何去何从!07-12
蓝领“短工化”愈演愈烈 高离职率下的制造业该何去何从?07-11
中国传统文化07-07
中国的传统文化美德03-24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范文07-04
中国传统文化02-03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作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