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孔明智退司马懿》课堂实录

时间:2022-07-02 19:38:28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孔明智退司马懿》课堂实录

  课前活动(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五年级下《孔明智退司马懿》课堂实录

  一、简介人物,激趣导入

  师:三国演义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歇后语,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三国演义里面非常经典的一段。

  生齐读课题

  师介绍司马懿

  【课件出示】司马懿,字仲达,足智多谋,三国时期魏国杰出政治家、军事家,魏国大都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

  师:这个人(诸葛亮)不用我介绍了吧?你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他。

  生1:我觉得诸葛亮知天时知地理知人和,这就是诸葛亮.

  师:你对诸葛亮太了解了,把他全部优点都肯定了,你真棒!

  生2:我觉得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的策略家,是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是个脚踏七星,呼风唤雨的道家。(下面老师赞叹不已)

  师:你太厉害了,一口气能说出那么多的词语,叫我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我是说不出来的。

  生3:诸葛亮,字孔明,是蜀国的军师,在三顾茅庐之后,多次率军打败,为吴与周瑜合力指挥的军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式。

  师:够详细的了,这里老师要交给大家一个小常识,古代的时候,一般人有名有字,这里孔明是他的字,复姓诸葛,名亮。还有一个小常识,一般来讲,如果两人初次见面,称对方字的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二、初读课文,借助题眼,创设统领性问题

  1、自读自学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诸葛亮已经非常详细,一个足智多谋,一个神机妙算,那么都两个厉害的角色在一起的时候,肯定有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发生,打开课本,第182面,快速读课文,

  要求:读通句子,难度的字词句多读几遍,碰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借助课后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猜猜他的意思,最后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读课文

  2、自读检查

  师:好,精神状态非常好,检查一下,这几个句子当中,你选择几句把他读好

  【课件出示:你能把这几个句子读通顺吗?

  1、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2、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3、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生选读第二句

  师:读的非常通顺,在这句话中有两个非常偏僻的字,他都读得非常准确,披(鹤氅)戴(纶巾),很好,谁再来读

  指名读1人次

  师:读得很流利,在这句话中有几个字的意思与现在的不一样【不同颜色出示:引、于、敌楼、凭】,你能猜猜是什么意思吗?

  生说意思,师指正:敌楼是指,抵抗敌人的城楼。

  师:这个时候诸葛亮就坐在最显眼的地方,把自己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

  生选读第一、三句,师评价

  师:课文已经读得很通顺,看样子大家预习的非常充分,接下来考大家第二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1:诸葛亮先派二千五百军士去搬运粮草,这时候突然有一个军士来告诉诸葛亮,司马懿带十五万军望西城蜂拥而来,诸葛亮身旁只有一帮文官,他就用了空城计,司马懿的兵尽皆退去。

  师,这位同学概括的非常详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他在概括的时候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这个方法很好,但是有一个小毛病,就是太长,谁能把他说的精简点。

  生2:当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望西城来的时候,诸葛亮摆出了空城计,让司马懿起了疑心,于是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都退走了,西城县得到了救助

  师:谁使西城县得到了救助?

  生2:诸葛亮使西城县得到了救助。

  师:说的非常好,这位同学就在刚才那位同学的基础上把话说得更精炼了,其实说了起因、经过、结果能概括这篇课文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办法,比你们的还要好,我们来看课题,其实这个课题已经把课文内容告诉我们了,把这个课题稍微补充一下就已经是答案了,试试看

  师:谁?

  生:孔明

  师:用什么?

  生:空城计。

  师:退去了

  生:司马懿

  师:多少大军

  生:十五万。

  师小结:其实有时候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很多,大家可以选择最好的办法。

  3、借助题眼,创设大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讲到,孔明用空城计退去了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空城计本身就点出了课题中的哪个字?

  生:智

  三、聚焦“空城计”,探究孔明的“布局精妙”

  1、默读课文,找句子理解

  师:孔明是个智者,大家是深信不疑,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找一找,划一划,孔明的智体现在哪里?同学们,默读课文,要求:找出最能体现孔明之智的,【教师圈出“智”字,并在上面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也就是说“空城计”的内容,用“波浪线”划出来,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生默读,师巡视

  师:关于空城计,课文是怎么来描述的?

  生:用课文中的这一段: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师:在他的这段话中,你有没有听明白孔明要求他的手下做到哪几点?【根据生回答,出示内容,标明序号】

  生:孔明要求他的手下扮作百姓,在城门前打扫街道,并在魏兵到来是不得随意走动,也不准大声说话,并且在魏兵来之前也不能乱走。

  师:还有谁补充

  生:还要把旗子隐藏起来

  师:用课文中的话就是

  生:将旌旗尽皆隐匿

  师:“将旌旗尽皆隐匿”,这是第一点,第二点

  生: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

  师:不得(高言大语),者的意思是(什么什么的人),第三点

  生: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师:第四点就是(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这是不是就是“空城计”的全部内容?

  生:不是

  师:这只是空城计要求(士兵)的,空城计还要求(他自己),你把他找出来【生回答后出示】

  生: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师:还有补充吗?

  生:正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手捧宝剑,右有一童手执塵尾

  师:同学们看看,这两句话,内容好像有些相似,既然有些相似,我们把两句话配合成一句话,怎么样?

  生:能

  师:这么有信心,这可是白话文,很难并的,有没有信心把他并好(能),我们来合作试试,说到合作,我要跟大家提个醒,我觉得,如果要并的话,可以把第二句中的某些内容并到第一句中,大家看一看,哪些内容可以并上去【课件: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一童在左,手捧宝剑——————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师生合作完成

  师:真不错,能把白话文并起来,看看并好后的成果,说说看,孔明要求自己做到些什么?

  生:沉静、冷静

  师:用课文当中话来讲,要做到什么?

  生:笑容可掬

  生:焚香操琴

  生:披鹤氅,戴纶巾,而且还要坐在敌楼上,焚香操琴

  2、布局的用意

  师:这些就是空城计的全部内容,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是搞不懂,孔明为什么要这样做,看了这些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你们明白了吗?(明白)那我考考你们【课件:孔明——空城计内容——是为了什么?】孔明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生: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是为了让司马懿起疑心

  师:为什么孔明这样做,司马懿就会起疑心?

  生:因为孔明平生十分机智,不会冒这样的险,所以他认为里面有计。

  师:孔明在弹琴,又穿着鹤氅,这一般是什么情况下的?(比较悠闲的)

  生:孔明令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是为了使司马懿有疑心的这一优点变成缺点,让他退兵。

  师:你看老白姓都在干什么?现在那么多敌人在面前。老百姓还能够(打扫街道),为什么呀?(因为里面有计),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孔明也是这么想的。

  生:孔明令将旌旗尽皆隐匿是为了让司马懿上他的当。

  师:你们刚才所讲的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可以怎么样概括呢?【课件:孔明这样做是为了————。】

  生:孔明这样做是为了击退司马懿,让他退兵。

  师:击退可以换个词,迷(惑)

  生:孔明这样做是为了让司马懿中他的计

  生:孔明这样做是为了保住西城县的安危

  师:保住西城县的安危,最主要的是保住自己以及城中那些兵的(安危)

  生:孔明这样做是为了能隐退司马懿并且保住西城县,能化险为夷

  师:化险为夷用的太好了,孔明不仅“将旌旗尽皆隐匿”,更重要的是他将城中的一切一切,和心中的一切一切也尽皆退去,这空城计用的真是(妙)

  指导朗读【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指名读

  生读得很有信心、气势,师点评:读得胸有成竹

  生读得疙疙瘩瘩,没信心,师点评:丞相说话语速很慢,神色慌张,看来,丞相心中没有退兵办法,此番我等命休矣

  师范读

  生读自信,胸有成竹,坚定,师点评:丞相说话,胸有大谋,气定神轩,他定有退兵办法,我等尽可放心。

  齐读

  师:同学们,孔明的空城计布置的怎么样?

  生:惟妙惟肖

  生:天衣无缝

  生:万无一失

  生:妙不可言

  师:是啊,布置得真是巧妙极了【板书:巧妙】。

  四、聚焦“起因、结果”,再探孔明之智

  师:同学们,空城之计大智大勇,这是对诸葛亮智慧最直接的描述,那么除此之外,课文当中还有哪些间接描写,也体现了孔明之智,默读课文,用“横线”找出来

  生默读

  生:第一自然段: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儿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讫,只有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般声息,尽皆失色。孔明在这么危急的时刻还镇定自若,与尽皆失色的文官相比,真的不愧后人给他的美誉。

  师:这位女同学,分析问题多么到位,真棒。当时孔明的情况是非常危急,课文当时怎样来描写情况危急的?

  生:忽然十余次飞报马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风拥而来。

  师:有个数字,多少(150000,板书)这是敌军的力量,还有一个我方的力量,(2500,板书),除一下,多少?(1比60)是以一抵六十,看到这个敌我力量对比的算式,你想用哪些词语或句子来形容一下?

  生:兵力悬殊

  生:必死无疑

  生:背水一战

  师:以卵(击石),兵力悬殊是在是(太大了),怪不得,那班官员看到这般情景后就怎么样?(尽皆失色)

  怪不得,探听敌方军情的探子是怎么样来报?谁来报一报这万分紧急的情景?

  指导朗读: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风拥而来

  师范读在前加

  :报,读出紧急

  指名读——范读——指名读——齐读

  师:面对敌我力量如此悬殊,众官员尽皆失色,探子是十余次飞马来报,孔明是怎么样的?

  生:面不改色

  生:临危不乱

  ……

  【选择其一板书】

  师:这又是孔明的智慧的体现,除了这里,还有哪里也能体现孔明的智慧?

  生: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师:谈谈体会

  生:有人说过: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孔明就是这个样子的,从司马懿说的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司马懿已经中了孔明的空城计了,说明孔明的这个计是成功的,这也能看出他十分聪明。

  师:你分析的很到位,还有补充吗?

  生:却说司马懿前军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遇到此情景,孔明临危不乱,他保持着沉着冷静的心态,反倒让敌军你感到恐慌

  师:也让敌军的探子感到恐慌,这里我们可以把矛头或者说把焦点,聚集到司马懿身上

  生:司马懿的疑心的有点变成缺点

  师:司马懿自以为自己了解孔明,按理说这是一个优点,但是没想到,反被孔明利用,自己中了孔明的圈套,那么换句话讲,是谁谅解谁更多一点?(孔明了解司马懿),孔明料到司马懿多疑,最重要的是他料到了司马懿会怎么做?课文中的四个字概括一下。

  生齐答:尽皆退去

  师:司马懿的多疑,孔明料到了,空城计的结果,孔明也料到了,你觉得孔明在这里又体现出了哪些智

  生:料事如神【板书】

  师:其实我觉得可以改一个字,可以把事改一改,你觉得改什么?

  生:改计。料计如神

  生:懿,司马懿的懿,料懿如神

  师:说得好!

  五、拓展延伸

  师:孔明这一切都料到了,当大军将近的时候,当众官失色的时候,孔明临危不乱,他布置空城计的时候,布置巧妙,最后的结果,又是他所料到的,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们应该把黑板上的这个问号给擦掉,这个空城计真的是用的太绝太妙了,太神了。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最痛苦了,是谁?(司马懿),想一想,当司马懿听到事情的真相后,司马懿脸上会有怎样的表情,又会说些什么?

  生:脸上的表情可能是大惊失色

  师:最好能用一句话来说

  生:司马懿当时可能不仅是大惊失色,还可能羞愧难当,可能会说:亮更胜我一筹,我实不如他也

  师:下一个同学说,可以说:司马懿————

  生:司马懿哑口无言,说: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

  生:司马懿可能会气的七窍生烟,然后说:诸葛亮却是比我聪明,我确实不如他。

  师:甚至气得七窍生烟,说不出话来,如果不会,可以这样说

  -------

  师:想不想知道罗贯中是怎么样写的,其实和刚才以为同学说的很像,【课件出示:懿悔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

  师范读——生齐读

  师:足智多谋的司马懿,可是碰上了料事如神的空城计。用今天所学的内容,不上这两句歇后语

  孔明用空城计——()

  司马懿见空城计——()

  师:关于孔明的智慧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这里我找了几个章节,第三十九回,第四十三回,第八十四回,第九十回,都写到了孔明的智慧,课后,用今天所学的方式去读读这些章节,我相信,你们认真的读完之后,在坐的很多同学都能成为真正的“诸葛粉丝”!

  板书设计

  孔明智退司马懿

  临危不乱

  布置巧妙

  料事如神

  尽皆失色

  尽皆隐匿

  尽皆退去

  课文: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精兵,退去西城县,连夜催并各处兵皆归汉中。此时孔明正在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报马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风拥而来。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儿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讫,只有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般声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两路分兵望西城县而来。只见西城之分,雨土纷纷,红日昏暗,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正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手捧宝剑,右有一童手执塵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十分有幸,聆听了王彧钊老师执教的《孔明智退司马懿》,王老师整堂课轻松地游走在三国栩栩如生的人物特点与学生的碰撞中,虽然是五年级的最后一篇课文,更是一篇古白话文,丝毫没有阻隔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显现出老师的睿智与大气。

  整堂课听下来,王老师是以“智退”为切口,通过“空城计”来感悟孔明之智。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快速聚焦到题眼“智”字,然后围绕这个“智”字展开教学。整个课堂教学流程向心力强,学生通过找句子,读句子,说体会等方式充分感受孔明“沉着冷静、巧妙布置、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例如司马懿的大军十五万(150000),而孔明只剩大军二千五(2500),单从数量上对比就差了足足60倍。这一对比,学生能够很快地理解敌我力量的悬殊。

  其次教师以语言感悟为本学好古白话小说。教学探子飞马报信中,“报”字的拖长,巧妙运用,突出了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的紧急军情。

  在朗读孔明布置空城计的命令时,有些学生读的不好,王老师顿生智慧,“丞相说话吞吞吐吐,神色慌张,看来丞相心中无底呀,哎,此番我等命休矣!”幽默的评价语不但贴近课文内容,而且能让学生明白不足之处,真是恰到好处呀!学生读的好,王老师又当即评价“丞相说话神定气闲,胸有成竹。心中定有退敌妙计,我等尽可放心!”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读好孔明的话,感受孔明当时的沉着冷静及巧妙布置。

  教师在教学中还重视训练学生运用书中的句子,提取有用的信息,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说。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结果效果非常好。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左童子手捧宝剑;(生接读:右童子手执麈尾。)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生接读: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师:还有一种改法呢!“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一童子在左,手捧宝剑;(生接读:一童子在有,手执麈尾。)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生接读: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最后的课外拓展部分,王老师不是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整本书,而是选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章节,进一步感受更丰富,更精彩的孔明之智的形象。让课后阅读的推荐不再成为形式,学生在教师推荐后的阅读成为最大可能。例如: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九十回

  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五年级下《孔明智退司马懿》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孔明智退司马懿》课堂教学实录07-04

孔明智退司马懿读后感07-04

现在离职,明智吗?07-12

不够明智的离职方式07-12

白领拒升迁:愚蠢OR明智?07-12

司马懿装病的历史典故04-29

面试技巧-等待是明智之举07-13

二年级下音乐《大钟和小钟》课堂实录07-28

繁星的课堂实录03-21

《影子》的课堂实录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