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理想国》读书报告范文1800字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由探讨正义的本质出发,描述了其心中理想国度的情形。其中包括国家的组成,成员的分工,管理者的职责,组织形式,青少年教育,男女平等,哲人做王的主张及哲人王的标准和培养等等方面。同时还穿插论述了柏拉图的一些哲学思想,诸如洞穴比喻和理念论等。作为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一书“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
苏格拉底到比雷埃夫斯港参加祭奠,遇见几位友人,开始了关于正义的讨论。在与克法洛斯和玻勒马霍斯讨论时,苏格拉底运用了典型的“精神助产术”,推翻了“正义是欠债还债”,“正义就是助友害敌”等错误主张。在接下来与色拉叙马霍斯的论辩中,他通过讨论利益和德性的问题,反驳了对方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的观点。同时在论辩过程中涉及到了城邦的管理者。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即伯利克里的统治已结束,伯罗奔尼撒战争刚刚开始的时代。贵族出身的柏拉图自然关心如何治理城邦之类的政治问题;而当时当仁不让的希腊霸主——斯巴达的政治体制,无疑深深影响了柏拉图。和其他希腊城邦内乱、革命不断,民主派和僭主党争不休的局面相比,稳定而又强大的斯巴达是大部分希腊人赞颂的对象。而柏拉图可以说是其中最坚定的追随者。他的理想国的很多制度,很明显是脱胎于斯巴达的;诸如优生优育政策,妇女要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张,以及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方法,根本就是当时斯巴达的制度;至于妇女公有和不组成固定家庭,则是斯巴达军营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除此之外,根据罗素《西方哲学史》的说法,哲人王也是有原型的,那就是传说中为斯巴达立法的莱库格斯。据记载,莱库格斯“规定了商人、匠人和劳作者各守其分,于是他就建立起一个高贵的国家。”这正是柏拉图关于理想国中社会分工的主张。然而莱库格斯其人却无法在正史中找到根据,他是被神化了的;斯巴达的律法,可以确信是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然而柏拉图却深信哲人王的作用无可替代。他游历叙拉古城邦的经历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孔子。二人都以哲学与伦理为研究对象,以经世济用、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理想,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平生所系。柏拉图对叙拉古僭主小狄奥尼修斯教授几何学,以期其成长为哲人王的尝试,和孔子周游列国的做法又何其相似!前者认为在世风日下的条件下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是不可能的,而统治者却可以成为哲学家,于是在一个以商业闻名的城邦进行着不可能的努力;
后者干脆认定了“世不我用”,“知其不可而为之”了。二人的政治观点也颇为相似,前面提到的柏拉图社会分工的主张,就是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里一句“上好礼,易使也”,也不过是哲人王主张的东方表述罢了。
其实柏拉图与孔子的相似之处远不止这些。在教育上,东西两位大家也有不少不谋而合之处。“威严、礼仪和勇敢似乎就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主要品质”(罗素语);那“威严、礼仪和勇敢”不就是君子处事为人的标准么?而柏拉图排斥戏剧、厌恶反映假恶丑的史诗等行为,又和“子不语怪力乱神”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两位大家失败的遭遇不幸也一致了。柏拉图对小狄奥尼修斯的教育终归无效;孔子周游列国也一无所获。究其原因,在于两位大家的思想都显得不合时宜了。孔子的大同之世和仁政,与当时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现实相距太远,正如困于陈蔡之间时颜回的一番话:“夫子之道之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柏拉图的理想国制度的部分内容,虽然已在斯巴达实行,但是不久以后斯巴达在马其顿大军前的表现说明了一切。正如罗素评价的那样:
“若是我们问,柏拉图的‘国家’能够成就什么呢?答案就颇为无趣了。它在对人口大致相等的国家作战时能取得胜利,它能保证某些少数人的生活。由于它的僵硬,它差不多绝不会产生艺术或科学:在这方面正如在许多别的方面,它是像斯巴达一样的。尽管有着一切动听的说法,但其所成就的全部不过是作战的技巧和足够的粮食而已,柏拉图曾经经受过雅典的饥馑和败绩;也许他下意识地认为,避免这些灾难就是一个政治家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
这段话不无道理,因为我们看到生活在马其顿帝国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就把斯巴达体制批判的体无完肤了(见《政治学》卷二,据罗素《西方哲学史》)。
我们已经发现,史上“第一个乌托邦”的命运如同其无数后继者一样,那就是失败;那么,这本书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哲学思想又当如何呢?
我们说,柏拉图理念论的提出是划时代的,可视为西方理性主义的源头所在。美本身是“一”,正义本身是“一”。不禁使我们想起了巴门尼德;知识与意见的对立也可以在巴门尼德那里找到相似的观点,即“真理之道”和“意见之道”的对立。但是理念论相对于巴门尼德的理论是大大进步了的。因为在巴门尼德那里,对世界本原的探讨还限于语言层面;而柏拉图却把本原直接抽象为一个概念。哲学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从此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桎梏,进入了抽象的理性的时代。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更是闻名于世。当初他做这个比喻是或许仅仅是为了便于说明哲人王的教育,但是这个比喻的意义显然超越了这个初衷,那就是理智世界和感觉世界的分离。这个分离在学界所造成的影响,从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到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竟绵延千年而不绝;而这个分离所带来的困难,也着实困扰了无数杰出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克复思维与存在的对立的尝试,便是柏拉图的思想在哲学领域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次闪光了。
在阐述其理念论的过程中,柏拉图不止一次的运用了繁复的算术演算,这可以看作是对毕达格拉斯思想的继承;在说明意见的不可靠时,他那确定个体事物都是无常的口气又颇似赫拉克里特在说“我们既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他对“善”——这最高形态的理念的无比崇敬,又显然是师承于苏格拉底的结果。至于末尾的那段启示录式的灵魂不朽说,除受毕达格拉斯影响之外,还透着东方的神秘主义的味道。总之,柏拉图可谓是雅典唯心思想的集大成者。正如拉斐尔在其传世名画《雅典学园》里所表现的那样,以手指天的柏拉图与以掌向地的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一起,构成了西方哲学的两大支柱。
《理想国》虽然永远不能实现,但是它字里行间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对真理、正义和善良的不懈追求的精神,必将与其作者柏拉图一起,长存于人世间。
【《理想国》读书报告】相关文章:
《理想国》读书笔记02-12
理想国读书笔记12-29
关于理想国读书笔记04-28
理想国读书笔记15篇05-12
《理想国》读书心得04-03
理想国读书心得03-13
理想国读书心得15篇03-20
《理想国》读书心得15篇04-05
理想国读书心得(15篇)04-18
《理想国》读后感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