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游山西村的教学教案设计

时间:2022-07-03 03:08:39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古诗游山西村的教学教案设计

  篇一:游山西村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关于古诗游山西村的教学教案设计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生字: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

  (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⑴ 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⑵ 讨论句意:

  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⑶ 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⑷ 学习3、4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题:书写。

  ⑸ 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⑹ 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⑴ 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⑵ 引伸: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⑶ 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篇二:游山西村

  一、导入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

  (异: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同: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

  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问: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问: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再问:这歼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补充问: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三、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关于古诗游山西村的教学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古诗游山西村的教学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07-04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06-13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04-09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01-05

游山西村作文04-04

《游山西村》课堂教学实录07-04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15篇05-26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12篇01-05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12篇)01-05

关于游山西村的诗意08-06

关于古诗游山西村的教学教案设计

  篇一:游山西村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关于古诗游山西村的教学教案设计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生字: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

  (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⑴ 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⑵ 讨论句意:

  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⑶ 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⑷ 学习3、4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题:书写。

  ⑸ 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⑹ 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⑴ 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⑵ 引伸: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⑶ 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篇二:游山西村

  一、导入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

  (异:诗人在村民家做客;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同:也写了游中可见;也用抒情作结。)

  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问: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问: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再问:这歼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补充问: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三、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