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郑板桥绘画艺术的论文

时间:2022-07-03 05:47:35 绘画/书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清代郑板桥绘画艺术的论文

  一、郑板桥的生平及其对绘画艺术的热爱

清代郑板桥绘画艺术的论文

  郑板桥最擅长竹、兰、石三种题材,侧重于主观思想表达,他认为“一兰一竹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可以借此抒发心中逸气,他的绘画采用笔墨写意法,富有笔墨韵味。郑板桥非常推崇苏轼、石涛、文同等人的墨竹作品,认为其着意于如何表达竹的气节,最终形成其别具一格的样式。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受明代陈元素影响很大,并非常欣赏陈松亭的绘画风格,他认为“:山中之兰,更无佳处,春夏之气居多尔。”为了表现这些无形的香气,郑板桥非常关注幽兰春夏时期的形态特征,他笔下的兰花苍劲有力,一片繁茂之状,再加上其洒脱的笔墨,更表达了兰花清幽高洁的风格。在画石方面,郑板桥借鉴元代倪珊的侧锋用笔,以白描的手法创作出坚硬的瘦石轮廓。另外,他非常推崇苏轼的丑石之说,他经常画独立成幅之石,并善于创作顶天立地的柱石,以彰显其雄浑的气势。郑板桥的绘画常以松、石、竹、兰等为描写对象,并擅长水墨写意,有着大胆、泼辣的艺术之美。在其绘画艺术生涯中,画竹最为出色,他曾说自己“三十年探讨,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他在总结自己画竹经验的诗作中提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画到生时是熟时。”他所画的墨竹,笔法瘦挺,墨色淋漓,随手写去,潇洒流畅,有着清瘦洒脱的意趣。中国的花鸟画在郑板桥的兰、竹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成功。在山东担任怀县县令时,郑板桥画了一幅《风竹图》,其通过对风竹声的描绘,联想起民间的疾苦,表现了其对人民生活的关切。他的许多作品都有着鲜明的艺术见解,他主张绘画来源于生活,重视对生活的体验与观察。

  二、郑板桥的绘画艺术风格及其创作思想

  1“.形神兼备”“、笔墨精微”的绘画艺术,给人以美感

  郑板桥画的墨竹风姿绰约,特别对竹叶的形态了然于胸,在空间结构上有着多种方位的组合。在视觉上,有着大小宽窄等透视变形,其高超的用笔技巧,竹叶的生动鲜活,给人以清新、洒脱的意趣。这些艺术美都得益于其平时的修炼。引书入画是郑板桥写意画的修养,郑板桥还创作了介于隶楷书之间的新书体,布局在绘画作品之中,给观者以错落的美感。兼具众长与个性鲜明是郑板桥绘画艺术成就的关键,他借鉴前辈的艺术特征,探求如何更好地表现竹的意境,有着“顺其意而不在意象间”的艺术风格。石涛曾居住扬州多年,郑板桥见其兰竹作品甚为奇妙,便潜心研究,通过研究、对比得知:“吾作兰有年,大以陈古白先生为师,及来扬州,见石涛兰画横绝一时,心善而随学,与之自不同路,自有一种新气。”师法自然见其真性,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达到一定高度时,便开始转向对自然的学习,他创作的《墨竹图》便阐释了其师法自然的道理:“凡吾画竹,无师承、多得于纸窗、日光、月影中也。”他对那些不对自然界的形态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分析,对写意之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殊不知,写意二字,误多少事,再不求进,皆做其病,必及工而后能写意。”郑板桥还反对矫揉造作,主张直抒真情,认为“:万物至情,转以意移,不在形求。”画面应注重气韵的生动,这正是绘画创作艺术的最高境界。

  2.郑板桥的现实主义绘画创作艺术观

  郑板桥对后世绘画创作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其水墨写意的革新,并突破传统的绘画风格,有着现实主义的艺术思想。郑板桥的绘画艺术思想在其为官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他并没有像传统中国文人那样完全的“自我陶醉”,而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他以一个在朝官员的身份去关注社会现实,同情当时穷困百姓,并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阴暗面。这些都融入其绘画艺术思想之中,他在提倡师法自然的同时,还直接从生活中提炼出艺术,有着现实主义的艺术思想。此外,郑板桥有着“眼中竹”“、胸中竹”及“手中竹”的论断,体现其尊重客观实际的思想。郑板桥“先立其大”的思想正表现其实际的绘画艺术创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整体物象与细节的呼应关系。因此,郑板桥的人生观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影响着其对现实主义的艺术定位,并成为后世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基本规范。对大幅作品来说,郑板桥尤其独特的创作方法“,画大幅竹,人以为难,吾以为易,每日只画一杆,皆立完好,便构成大局。”这是一种遵循客观规律的创作状态,同时还是写意画创作的最高艺术境界。在绘画创作上,郑板桥追求脱尽俗态,崇尚“真气、真意、真趣”的境界,这是其画竹过程中总结的能简不能繁,最终“能繁能简”的现实主义艺术锤炼过程。

  三、郑板桥绘画作品的自然与艺术之美

  1.以自然为师,崇尚自然与形式之美

  郑板桥自题的《兰竹石图》中提到“: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物为师”。意思是说,古人都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天造,郑板桥的兰竹便以自然为师,面对现实世界进行着独立的艺术美的创造。他在《题画竹》中提到“:吾有茅屋两间,南面种竹,夏日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是凉快。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以作窗棂,冻蝇触窗纸,作小鼓声,于一片竹影凌乱,岂非天下图画。”这都说明郑板桥的绘画作品有着自然之美。另外,在其自题的《墨竹图》中提到“:予客居天宁寺,后院竹十万个,皆吾师也。何求师乎?”可见,郑板桥认为后院十余万修竹便是其老师,还要寻求什么老师呢,这样“师法自然”便成为千古名言,其创作的作品富有自然之美。郑板桥融合了书法的风格,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其将诗、书、画三者融为一体,有着“以书入画,以画入书”的美学感受。他继承了黄庭坚的长撇,并巧妙融入兰竹画法,使得其字的锋笔犹如兰竹之叶。这样,郑板桥的绘画将书与画巧妙融为一体,形成其典型的绘画风格。同时,郑板桥将画上的竹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将精彩的画论题写在竹干之间,冲破了传统的观念,以平凡的题材展现新意趣。

  2.艺术美创作过程中的眼中、胸中及手中之竹

  郑板桥对墨竹的创作过程有着深刻的感触,如其在《竹石图》中题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遂有画艺。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非胸中之竹。”这便讲出了绘画艺术创作的规律,揭示了绘画作品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而是作者审美观念在创作对象的艺术再造过程,有着高度融合的艺术形象,是一种由自然美向艺术美的升华过程。修竹因其艺术之美与历史上某些审美情趣、道德伦理相契合,历来被中国文人视为清雅之物,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清高与坚贞。郑板桥从小便在竹林中成长,并与竹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也是其艺术创作与实践的结果。郑板桥修竹的艺术之美与其人格、情操相融合,借此以抒发胸中之“气”。郑板桥曾说,画竹应该经历三种境界,一是眼中有竹;二是胸中存竹;三是胸无存竹,即在创作过程中又不为“胸中之竹”所限制,从而进入澄澈的艺术境界。他曾做诗以阐述自己的绘画经历“: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画到生时是熟时。”可见,郑板桥的胸有成竹之说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理论。

【清代郑板桥绘画艺术的论文】相关文章:

绘画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的比较论文07-03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精选15篇)06-17

物理学对绘画艺术作品的鉴赏研究论文07-04

绘画的艺术教案12-31

幼儿艺术绘画教案12-31

大班艺术绘画教案12-29

陶艺与绘画的融合论文07-04

绘画艺术艺术节活动策划01-01

身边的艺术绘画小学作文07-04

绘画艺术作文5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