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兔儿爷的介绍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着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
故事里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沿着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罢,‘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
“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
“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给祭兔时做的。还有两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
“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没有一个人敢拉后的!我和娟子是替换着来磕的头。”
这个故事反映的就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当时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和虔诚。
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
据清艺兰生《侧帽余谭》:“都下例于中秋,家家祭月中之兔,尊之为‘兔儿爷’,逐利者肖其像如人状,有泥塑者、布扎者、纸绘者,堆积市上,几于小山,家人携小儿女购归,陈瓜果拜之。”这里说的“都下”是指北京一带,提到“家人携小儿女购归”则说明“兔儿爷”是小孩子把玩之物。
从这一资料提供的消息分析,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中秋节的习俗兔儿爷的介绍】相关文章: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02-14
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简单介绍04-30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6篇02-14
中秋节习俗08-11
中秋节的习俗09-16
中秋节的习俗09-14
中秋节各地习俗09-13
陕西中秋节的习俗07-04
中秋节各地的习俗07-03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