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研究论文
课堂情境教学是指在小学英语的课堂上老师结合教学目标,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小学英语的课堂情境教学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小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习的乐趣,并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能丰富想象,拓展思维,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合理应用情境教学资源
1.利用教材资源
利用教材资源是指老师在课堂情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英语教材,包括教材里面的图画、歌谣等内容,发挥教材在创设教学情境中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有限,以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为主,所以,小学英语教材中会包含一些生动形象的图画,韵律优美的歌谣等,这就需要老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来创设情境。比如,在学习表示颜色的英文单词时,老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英文歌谣来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英语单词,这样营造出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在无形之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利用多媒体资源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所要讲授的知识点通过图片或者音频展示给学生,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在学习一些动物名称等英文词汇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将不同动物的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的英语词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利用直观教具资源
直观教具资源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展示直观教具更能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比如,在学习文具盒、桌椅等英语词汇时,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周围的讲桌、学生所坐的椅子以及学生的学习用品,从而使学生将英语与实物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促进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二、丰富教学手段,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小学英语课堂的情境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再是老师灌输式的讲授,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不够,而要丰富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1.创设生活情境
在小学英语的课堂情境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需要老师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周围真实的场景来进行情境教学。小学英语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词汇大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关,所以在学习单词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创设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教学效率。
2.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段比较低,更加活泼好动,枯燥单调的英语课堂教学会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结合教学目标,创设游戏情境。首先老师要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游戏,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积极合作,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体系
小学英语的课堂情境教学更注重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所以,对学生在课堂情境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要本着鼓励的原则,评价目标要多元化,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回答正确、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对于回答错误或不完整的学生,不能进行批评,而是要进行指导,纠正他们的错误,同时对于他们积极思考进行肯定和鼓励,树立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体系能更好地开展小学英语的课堂情境教学。
四、课堂情境教学的设计原则
在小学英语的课堂情境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有效性、真实性、互动性的原则,有效性原则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真实性原则是要求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英语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并能够将英语知识学以致用;互动性原则要求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之间互动,师生之间互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所以,坚持一定的设计原则可以更好地促进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的开展,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的开展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习效率,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建立评价机制,从多方面来有效地开展小学英语的课堂情境教学。
【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幼儿舞蹈教学研究论文01-03
城市雕塑的情境性探析论文07-03
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研究论文07-03
数字电路教学研究论文07-03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研究论文07-04
幼儿舞蹈教学研究论文7篇01-03
幼儿舞蹈教学研究论文(7篇)01-03
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情境教学的应用论文07-04
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思考的论文07-04
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思考论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