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适合学生发展数学课堂

时间:2022-07-03 08:07:33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数学课堂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课堂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数学课堂

  [内容摘要]:我们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造一个有利学生共同发展的“场所”,让学生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以至于激起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共同发展,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新课程、创造、共同发展、课堂。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数学学习应在蕴含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中进行。为什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竞争能力差,知识面窄,技能单一,缺乏创新的激情和活力?问题究竟出在哪?作为教师的我们,有必要反思原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交流、合作和主动参与,重视已有结论的背诵,被动模仿,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重视过程的严格统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复习巩固,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忽视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特征,使之难适应新的学习。新课程要求我们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课堂,这就必须探索学生学习的新的学习形式,真正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应当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给学生一些权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学生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学生自己向前走。

  一、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学生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数学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建立自己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1、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和“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从学生贴近的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情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像数一数、分一分、比一比、统计等都是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他们发现3个篮球108元,如果买7个篮球需要付多少元?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发现问题,解答问题。接着又出现“买3送一”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比较打折比不打折时便宜多少钱?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从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既有所学,又乐在其中。

  2、依据学生实际,引出让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

  紧密联系学生的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并根据其情节和数据编出应用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会被吸引住。例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师可选取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事例,作为编题的素材,一步一步地引出例题,在巩固旧知的同时,催生新知。上课时,师生谈话:寒假期间,我们班开展了“多读书,读好书”活动,同学们都读了多少本课外书?教师有意请三名男生和两名女生回答。同学们积极参加读书活动,我们班5名同学分别看了 7 本、 18 本、 6 本、 20 本、 4 本课外书,这些同学平均每人看课外书多少本?这属于什么数型的应用题?(生:求平均数应用题 板书)求平均数要知道哪几个量?怎么列式?[生:总数量和相对应的总份数,列式为(7+18+6+20+4)÷5]前三个是男生读书的本数,后两个是女生读的本数,把已知条件变化一下,即:“3名男生一共读30本课外书,2名女生共读25本。”这道题该怎样列式:[生(30+25)÷(3+2)]。如果把条件再变化一下:“3名男生平均每人读10本,2名女生平均每人读14本。”[生:(10×3+14×2)÷(3+2)]。刚才我们一起不断地改编题目,都什么在变,什么没变?然后引导学生逐一对比,最后归纳,这些都是求平均数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这种做法,独具匠心,在其变化过程中,交待了新知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清新知识的来龙去脉。

  3、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和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教学完《相遇问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在《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数学课堂】相关文章: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书笔记04-23

《创造适合学生教育》读书笔记06-15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03-30

教育随笔-在环境创设中发展幼儿创造力12-29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07-08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10-26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04-26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总结07-05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5篇03-03

科技发展学生作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