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让课题研究根植于课堂教学中论文
摘 要: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研究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课题研究来源于实际教学,根植于课堂,也应该应用于教学,如果课题研究与课堂脱节的话,就失去了灵魂。同样,课堂教学是检验课题研究效果的平台,反过来课题研究的应用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论文发表,发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小学教育教学论文投稿
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研究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课题研究来源于实际教学,根植于课堂,也应该应用于教学,如果课题研究与课堂脱节的话,就失去了灵魂。同样,课堂教学是检验课题研究效果的平台,反过来课题研究的应用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以只有课题与课堂两者“和谐”结合,才可以实现“双赢”。
一、课题来源于课堂
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和智慧的碰撞,很多生动鲜活的问题和事例都是在这时自然产生,这时要求教师将“问题”化做“课题”来研究。
1。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每次听故事时,总是那么兴趣盎然,甚至百听不厌,我就想到了“语文课堂上的故事妙用”这个课题,可以在课文导入时借助故事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教学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前,给学生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因为这3个历史故事是紧密相连的:“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可以像《师恩难忘》中的田老师那样将一首小诗《一去二三里》转化为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可以在拓展延伸过程中补充相关的故事,如《一路花香》的教学任务完成以后,我补充了一个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招聘盲人来干这种工作的故事……
2。我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对生字词有回生现象,于是每节语文课前安排了三分钟字词复习活动,轮流让一位同学到讲台前,手中拿着词语卡片组织大家一张一张地读,有时开火车读,有时个别读,有时男女生分别读,这既复习巩固了生字词语,也锻炼了孩子们的组织能力,更提高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三分钟”的课题研究也就产生了,它作为课堂教学的“餐前小点”,成为了一种连续性的活动,慢慢地内容除了复习词语外,还有好词好句分享,古诗吟诵,名言警句分享……
3。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有一句话:“……许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当张晓雅同学读到这句话时,突然停下来说:“老师,我预习时查了词典,发现‘挣脱’的意思是摆脱、逃脱、脱离。我想在这里是不是可以用近义词替换的方式,换成‘他很快从痛苦中摆脱出来’呢。”于是,“如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这个课题应运而生。
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主动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能针对问题积极进行思考,认真分析原因,并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教学良策;那我们的教学一定会更加高效,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二、课题应用于课堂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用心”去教,要带着自己的思想、理念、创见和智慧,带着问题,用科学研究的心态进行课堂教学,进而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年前我确定了个人研究的子课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的研究”,于是在教学中,我经常通过科学、高效的情感熏陶,紧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教《理想的风筝》,在导入新课时,我用深情的语言,层层深入地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在三个故事“笑谈腿疾”、“转写板书”、“追放风筝”的学习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从而感悟作者对刘老师深深的思念之情。在学习第十自然段时,我又配上《思乡曲》,让一个学生朗读这一段,读完这一段,我和所有学生的眼眶都已经湿润了。我再次激情讲述引读:“近30年了呀!苏叔阳和刘老师在精神上从来都没有分开过!”学生齐读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把课题放在教学活动中探究,体现出课题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是一家,只有正确处理好它们的关系,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才能让教和研和谐发展,共同促进。我要让课题研究,作为促进课堂教学高效的突破口,作为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主抓手,作为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的源动力。
【让课题研究根植于课堂教学中论文】相关文章:
课题研究总结04-05
关于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论文07-03
高校美术教学中互动模式研究的论文07-04
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的发展研究论文07-04
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研究论文07-04
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的策略研究论文07-04
研究BIM技术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07-04
煤炭物流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07-04
浅谈多媒体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论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