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的教学案例

时间:2022-07-03 11:29:16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观潮》的教学案例

  《观潮》是鄂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它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是一篇很好的训练朗读,培养语感,加强情感熏陶及美的熏陶的范文;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因此,笔者在教学本课第二课时时,注重以读为本,结合语言文字的品读与赏析,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充分获得个性体验的基础上,感悟文章的情景美、语言美。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观潮》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由景存疑,切入文本。

  (呈现:潮来前人山人海的盛况图)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潮来之前观潮的人群已经是人山人海。那么,它到底有什么特点,让人如此期盼?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通过品读文字、想象画面深入地去感受一番。

  二、精读课文,入境入情,感悟文本。

  师:请同学们默读3—5自然段,边读边想边画描写潮水特点的句子,再从中选择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全文,师巡视辅导)

  师:来,让我们交流一下各自喜欢的句子吧!

  生:从“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一句感受到潮水的声音很大、很响。

  师:大到什么程度?

  生: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滚动”是怎样的声音?想想夏天下雷阵雨时的雷声。谁来试试?谁来读读这个词?再读读这句话。

  生:隆——隆——(再沉闷地读句子)

  师:大家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师:这正像唐代诗人孟浩然所形容的:“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还有喜欢的句子吗?

  生: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我也感觉到潮水声音大,很有气势。

  师:除了声音越来越大,它的气势还体现在什么地方?

  生:形态是“一条白线”。

  师:想想水怎样流才能呈现出雪白的颜色?用手势比划比划。

  (学生将手臂快速地、相互碰撞地摇摆着)

  师:谁来读一读。

  生:(仍读得较平淡)

  师:人们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了得。我们的钱塘江潮水也不赖,它来自——(水天相接)的地方。想象黄河从天奔涌而来的气势再读。

  生:(声音响亮有力地读)

  师:这正如明代王在晋称赞的:“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师:(小结第三自然段)钱塘江的潮水的确声势浩大。难怪刚开始人们只闻其声,便人声鼎沸;后略见其形,便又沸腾起来。潮声、人声交相呼应,好不热闹!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吧。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齐读)

  师:其他自然段中,有你喜欢的描写潮水特点的句子吗?

  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它的什么特点?

  生:潮水的声势很大。

  (出示句子:浪潮越来越近,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也越来越大。)

  师:这样写,你还喜欢吗?

  生:(皱皱眉头)不喜欢。因为它写得太不具体了,太平淡了。

  师:作者又是怎样生动具体地描写出它声势浩大的?

  生:作者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来写的。

  师:看过《西游记》吗?这比孙悟空当弼马温时,放天马时的情景如何?边想边读。

  (学生尝试读出了些气势)

  师:一起去看看这壮观的场面吧!(看钱塘江潮涌录像)什么感受?

  生1:声音好响啊!我真切地感觉到整个教室都在颤动,就连我的心也都在颤动!

  生2:浪潮好高啊!好壮阔啊!好像我们快要被它活吞了似的。

  生3:声音好响亮,好像在放炮似的!

  ……

  师:带着你们的这些感受再读。

  (上述学生谈完感受后,及时感悟读)

  (师范读后,生齐读)

  师:宋代的苏轼说的一点也没错,真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呀!

  生:我喜欢这句: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它把浪头描绘得很形象,我感觉到浪潮很高,很有气势。

  师:见过城墙吗?它有什么特点?

  生:见过,城墙很坚固,是坚不可摧的!比如说我国的万里长城。

  师:有多高?(两丈多高,约7米)和我们现在所在的教室的空间差不多高呢!去看看这浪潮形成的白色城墙吧!

  (看实景图)

  师:什么感受?

  生:气势压人。

  师: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指名分别读)

  师:真是一浪高一浪,一浪叠一浪,气势了得啊!还有吗?

  生: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从这里,我感觉到浪潮的速度快,变化快,很有气势。

  师:如何变化?拉长到什么程度?

  生:横贯江面。

  师:用手势比划一下。

  (学生并排摊开手臂,仍不满足地摇了摇头,嘀咕着:“还不够,还不够……”)

  师:要多少的水量才能将宽阔的钱塘江面横着贯穿过去啊?干脆把一泻千里的瀑布横在上面吧!想象这样的画面,读。

  (学生满足地饱含气势地齐读)

  师:真像宋代范仲淹描绘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啊!

  师:(引导回读三、四自然段)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有声有色,声势浩大,使人如临其境。刚才大家也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精彩的句子。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按顺序地读一读,感受一下作者的观察顺序。

  1、学生读表示观潮顺序的分句,教师读描写潮水声势的分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在有顺序的反复朗读中,领悟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2、从老师读的部分中,你又感受到什么?(在听读中体会: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

  3、师生交换读。(让学生在读中再次感受: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潮水所发生的变化——声势越来越浩大)

  师:潮来时,潮水的确声势浩大。那潮头奔腾西去以后,又如何呢?请同学们自读第5自然段,体会本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主体会读)

  生:我从“余波”、“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体会到浪潮气势了得。我来读一读。

  (有气势,但较第四自然段弱地读)

  师: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啊!”

  生:呵呵呵……(以清脆的笑声表示赞同)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师:学到这,纵观全文,钱塘江大潮最显著的特点是——

  生:声、势,浩大。

  师:世界上多少景观就因为大,让人稀罕、让人称奇。如: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再如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最大的海洋——(太平洋)都因“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的钱塘江大潮也是如此。世界上有两大潮涌现象:一处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的入海口;另一处就在我们中国的钱塘江入海处!面对这世界上难得一见的景观,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吧!

  生1:原来钱塘江大潮如此不同凡响啊!

  生2:在中国就能看到世界上难得一见的景观之一,我感到很自豪!

  生3:我真想现在就亲自去看看!

  ……

  师:就请大家带着丰富的情感回读第一自然段吧。

  (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回读第一自然段)

  四、课堂语言文字练习。

  师:这样的天下奇观,从古至今都在被人称赞。首先我们一起来巩固欣赏一下自古以来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文吧。

  (出示诗文,学生边读边对应想本文所描绘的画面和句子,尝试不看书说一说,为积累本文语言文字作铺垫)

  师:看来,同学们对现代作者所描写钱塘江大潮的生动地语言文字恋恋不忘啊!那我们就把它们积累下来吧!

  (学生看板书、看对应的实景图背诵积累3、4自然段)

  师:前辈们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语言文字的确精湛,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自己也来赞一赞钱塘江大潮吧。(进行语言训练)

  生1: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钱塘江大潮真奇妙!

  生2:钱塘江大潮是横看的瀑布!是奔腾的除去泥沙的黄河!

  生3:望钱塘江大潮

  闷雷滚动潮将至,

  遥望潮水一白线。

  近看江心瀑布横,

  奔流到海不复回。

  ……

  板书设计:

  天 下 奇 观

  山崩地裂 19.观 潮

  近

  越来越大

  闷雷滚动 钱塘江大潮

  声 势 远

  [二]教学反思:

  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笔者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以读为本,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注重语言的丰富积累和灵活运用,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描写钱塘潮的古诗文进行评价是一个亮点。一方面,教师所选的古诗文的内容与课文相关描写相得益彰,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古诗文言简意赅,是传统语言文化的精髓,在现代阅读教学中适时地引用古诗文,便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古诗文的美好语言的熏陶,进行较为深厚的语言积淀。同时,笔者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所积累的语言进行语言表达的练习,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充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高。

【《观潮》的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观潮教学设计07-04

观潮教学反思07-04

《观潮》教学设计02-06

观潮教学设计06-12

案例设计与案例教学分析论文07-03

语文观潮教学设计07-03

《观潮》教学设计范文07-10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08-12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03-31

教学案例范文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