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时间:2024-09-04 18:55:31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精选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精选9篇)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篇1

  一、背景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我和广大历史教师一样,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实践活动,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主题

  历史学科涉及内容广博,涵盖古今中外。要学好历史,单靠每节历史课上的45分钟,单靠薄薄的几本历史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之外,教材之外,有更广阔的历史学习天地。如何引领学生走向这片广阔的天地,方法有很多。辩论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我在讲完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有关汉朝的历史后,我计划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评价汉武帝,于是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先通过网络、图书等各种途径查找这方面的资料,以便更好地评价。

  三、案例描述

  课堂上,我首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做了指导: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特点、活动,要辨证、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尤其着重评价该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史论结合最好,不要空发议论。由于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便纷纷举手,一个个跃跃欲试。

  生1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勇猛强悍,机智聪明,重情重义是一代明君,贞观政绩流芳千古。

  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他重在选贤任能,喜看天下英雄尽入其彀中。同时,他用人又不求全责备,所以臣下能够心情舒畅,像“孜孜奉国,知无不为”的房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的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的温彦博、“处繁治剧,众务毕举”的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的魏徵、“激浊扬清,嫉恶好善”的王珪等均能各尽所能。特别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前者善谋,后者能断,二人配合默契,同心报国,世称“贤相”,被并称为“房谋杜断”。

  师:这个同学对唐太宗做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同时还对他知人善任和重视纳谏这点进行了说明。谁还能对他的其他措施作更具体的分析。

  生2: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的首长并列为宰相,三省各有职掌,贞观时期,还增加了宰相人数,这样既避免了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

  生3:唐太宗在位时居安思危,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首要原因。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亡的过程,这对他继位后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继位后,时刻以隋亡为戒,经常与大臣们商讨历代王朝盛衰和治国的有关方针政策。他对君民之间的关系认识非常深刻,他引用古人的话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常常居安思危,用隋覆舟的例子来警惕自己,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务求处置允当。

  生4:唐太宗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实行均田制,重视经济发展,正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

  生5:唐太宗注意执法,他强调法律不是他一个人的法律,是天下所有老百姓的法律,要臣下按法律办事,魏征反对“法无定科,任情以轻重”,受到他的赞许。他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制定《唐律》,慎用刑法,这对安定社会秩序起了重要作用。

  生6:他完善科举制度,扩充了国学的规模,建学舍1200间,增加学员。各地学生相率来京师,高丽,百济,新罗以及吐蕃等地也派贵族子弟来入国学。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扩大了统治的基础。!生7: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华夷如一的.治国策略,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师:刚才几位同学对汉武帝功绩的评价很是到位。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不仅要看他对历史的贡献,还应该看到他的不足以及一些政策带来的不良影响。下面请同学们就此谈谈。生7: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和弟弟,夺位登基。

  生8:唐太宗晚年骄奢,647年,唐太宗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

  生9:他晚年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因要大量造船,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师:以上同学们对唐高宗的不足做了较为具体的评价。

  总的来说,唐太宗实行一些比较开明的政策,既维护了统治,又使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四、案例评析

  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之广,学习热情之高,是我所始料未及的。(1)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关于唐太宗的有关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对唐太宗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唐太宗的印象比教师直接主动讲授给他们听要深刻得多。(2)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如果能够在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看法有分歧,看待历史事件意见不统一时,因势利导,引领学生展开一场场辩论,不仅会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深化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开创历史教学的良好局面。

  (3)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引导者,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本性,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要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收集查询历史资料,弄清历史史实,并能简洁明了地将自己所掌握历史知识传递其他学生,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兴趣和各种能力。(4)要上好这么一节课,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教学设计、备课,这都是应该的;但由于受时间、条件的限制,学生是不可能做到每节课都准备这么充分,而且把大量时间都花在资料的收集上。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篇2

  一、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必要性

  迈入21世纪,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学工作者所重视,创

  新教学方法不断被研究出来。时代在进步,改革在深入,“创新”已经成为时髦的词了。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在12岁至18岁是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换言之就是中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教育的最佳时期。我们初中历史教学也就不能还停留在“传道授业解困上”,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给历史课堂教学开辟一片新天地。

  1、从目前的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现实状况看20xx年暑假

  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市级的历史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研讨会,会上一位历史教授曾讲到并认为,我们历史学科应该有和语文、数学学科一样的地位和作用。可是事实上呢,初中历史学科,不受学校、家长和学生三方的重视,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副科”。在几年的历史一线教学中,笔者有着深切的体会。在很多学校,课程安排中所开设的历史课往往是走过场的形式,把历史课大多都放在学生状态较差的下午,或是历史课教学课时的随意缩减。历史期中、期末考试大都放在语数外等学科考试的前一周,考试成绩不参加评比或者大打折扣后再参加评比。光是这一点,就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大大减小。另外,学生在自习课的时间里从来不会看看历史,最多就是在考试前突击一下。笔者所在的城市,目前初中历史是会考考查科目,考试还是开卷的形式,这样不论是学校、家长或是学生就有了更加不重视历史的所谓理由了。学生即使到了初三,也不会占用平时时间学习复习历史,只是寄希望老师在考试前划划范围,考场上临时抱佛脚应付而已。大的教育教学环境或是现状我们无力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我们只能通过提高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来尽量使我们的学生多学习到历史知识,多提高学生的认知方法和分析、归纳等综合能力。总言之,初中历史学科的艰巨任务的实施,就集中在提高历史课堂效果上了,而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提高初中历史课堂学生的学习效果,构建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就很有现实意义。

  2、学生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轻理解、运用,重记忆。

  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教师们普遍感觉就是,学生们不读书,不爱读书,基本上很少看书。十几年前或是更早些时候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途径主要是书籍,可是现在的学生不是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飞速提高,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电视电影、电脑网络等电子媒体在家庭得到了普及,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了解外界事物的渠道,另一方面也促使现在的学生懒得看书,懒得求真。比如我在上七年级起始年级历史导言课时问学生,你们都知道哪些历史知识呢,又引导学生说说知道哪些历史人物,哪些历史事件。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或是事件大都反映了他们的年龄,乃至性别喜好等:像男生,多半是三国、水浒等,而女生多半知道西施,貂蝉,武则天,慈禧太后等。我如果再进一步问学生,就不难发现,他们头脑中现有的历史知识,主要是来源于电视电影或是网络游戏。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有限,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应有的严肃性的认识,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中故事性强的有兴趣,而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漠不关心。

  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我觉得,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考虑如何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的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而以上所说的一些,在现阶段,我们只能最大限度地靠教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来实现了。

  二、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几点尝试我们要真正地构建高效课堂

  首先必须要学习先进的高效课堂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近几年,我学习了一些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下面运用这些理念,结合我们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想法和做法。

  1、创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

  可以说,教师对历史学科教材的把握和处理,对所教学生接受能力的预测和掌握,是形成一节高效历史课堂的最关键因素。所以我觉得,

  一堂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关键在于教师的备课。教育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决定着对于教学素材的`选择取舍。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我们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标准与依据。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底细和教学目标,恰当地添删内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以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这节课为例,来讲述一下我的备课后的经验和得失体会。这一课的历史容量无意是很大的,无论是视频资料、文字资料还是图片资料都很丰富,可是由于我们初中历史教学课时,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所限,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这节课后隐含的大量历史信息进行整合和取舍。比如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离不开《马关条约》,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决不能删减掉。为此,我的教学环节中就有一项是,提出问题: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中有哪些相似的内容?由于学生对前一个条约比较熟悉,很容易总结出答案:割地、赔款、通商。随后,我分别出示了两个条约割地的示意图,赔款的两组数据,通商口岸位移的动态效果图。紧接着,我提问:在共有的内容中《马关条约》有哪些特点?比较之后学生回答:割地面积更大、赔款数额更多、通商口岸向内地更加延伸。进而,提出第三个问题:对比前者《马关条约》中哪些是新增加的内容?为什么会有这些新内容?提示学生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加以分析。由于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和相关资料的补充,学生的讨论渐入佳境。而关于甲午海战本身,前后有好几场相关联的战争,这就需要我们在通读并理解本课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去进行删减。我把本课的黄海海战、邓世昌、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做为教学重点。而其他的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篇3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

  ①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②社会经济的繁荣;

  ③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视频资料和设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②通过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

  ③在学习“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信息,结合动态示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把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作用等重点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②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据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学生情况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初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日益表现为以逻辑思维为主,但形象思维仍占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①导学法,指导学生收集有关隋经济发展和大运河的资料,准备历史短剧的表演。

  ②探究式,通过采用图片、视频资料、学生制作的模型等直观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并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③体验式,采用角色扮演法。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在主动体验、感受历史的过程中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将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前期教学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逐步提高,需要教师引导改进。布置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多渠道搜集史料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整理并运用史料的能力。让学生准备历史短剧,在搜集、阅读、编、演的过程中将体验和感受所承担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认识。教师制作课件资料,设计探究问题。

  三、教学资源与资源准备

  1.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下册)

  2.自制多媒体课件。

  3.网站资料、材料。

  四、多媒体应用分析

  五、教学过程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篇4

  一、案例标题: 《好歌曲大家唱---改革开放30周年

  学科:初中历史

  年级: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活动课

  二、案例内容:好歌曲大家唱---改革开放30周年

  (一)、设计指导思想: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进行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分析:本节活动课让学生深刻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开放后的祖国建设成就。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改革开放后的历史事实,也感受到生活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欣赏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及改革开放后成就的图片,引出为改革开放喝彩。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纪念改革开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更深切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联系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②、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党

  和政府的出发点: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

  ②通过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和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艰辛与辉煌成就,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更深切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

  (五)、教法学法①、通过好歌曲导入新课。

  ②分析归纳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民生的措施。

  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六)、媒体选择 :视频、图片等。

  (七)、教学程序

  1、情景再现: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其他视频、图片引出课题:好歌曲大家唱---改革开放30周年

  2、教师:出示十七届三中全会图片介绍: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篇5

  一、指导思想

  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抓好”的号召,在继续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务实有效地抓好教学工作。为取得疫情防控的全面胜利、取得学期教学任务的保质完成,攻坚克难、群策群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衔接方案。

  二、工作要点

  疫情防控期间我校开设了以钉钉群为依托的线上直播课程,使我们认识到线上教育的优势与不足。线上教学大数学据反馈及时、精准,易知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但线上教学很难做到以学定教,很难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教学互动性不佳等。

  虽然相关教学内容已经学了不少,但由于线上教学的缺陷,必然导致学习效率打折扣,“夹生饭”现象在所难免。为此,我们提出如下教学衔接工作思路。

  三、学情分析

  到目前来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很不理想。主要原因有:学生上课自律性差。虽然有了德育评价与反馈,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作业也是马虎应付,甚至交作业。

  四、备课组线上教学计划

  1、根据本次线上考试情况和上课情况等做分析和反馈,做好问题记录,在后期教学中及时做一些补救措施,有助于开学后的教学安排。

  2、上课评讲、分析线上考试情况;对所学知识再进行一轮复习迎接区考。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来源为第二单元在思想领域的知识。

  本课的主题是“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本课属于思想领域的知识,在本单元中处于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正处于由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加上思想较为解放,因而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学生在小学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已有相当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为体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要以人为本,和学生建立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体会他们的心声,参考他们的意见,使得无论从校内到校外都充满和谐,老师和学生成为互相信赖的朋友。

  为体现教学方式的革新,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式是启发、引导、补充、归纳、小结。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让学生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并印发有关儒、道、法三家学派的有关资料给学生。搜集有关孔子的名言警句,并进行分类。

  2、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做好辩论准备。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鼓励学生进行竞赛,比比谁的资料搜集得全,加工得好,提高学生准备工作的投入热情。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先请同学们作个思维拓展,谁能解释一下老师的“一三五七九”,即一周三分五霸七雄九鼎。那么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哪一个历史时期?(春秋战国)归纳出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生产力发展即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出现了孔子及诸子百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2、学习新课:

  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第一,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空间”的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如有背景资料引入,将更能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学科特点,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

  第二,在“孔子”之后,简略增加“老子”的内容。关于老子只增加“老子是春秋末年与孔子同代齐名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可,不必展开。因为在“百家争鸣”中,道家是一个重要学派,适当提到老子,不但使上下教学内容本源相贯,也使课文结构更具完整性。

  第三,在战国“诸子百家”教材内容中,删去墨家部分。根据《标准》,删去墨家内容属允许范围,并不会降低《标准》的要求。这样做的理白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因为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很明确地区分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在这节课中,阐述诸子百家内容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辩论活动,墨儒两家学说对立性不强,容易混淆,不利于辩论的开展,故删去。

  (一)孔子

  孔子是本课重点知识,要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仁”“礼”学说及教育方面的贡献。通过学生表演课本剧“孔子讲学”,再现孔子设坛讲学情景,并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

  一起归纳出孔子“仁”“礼”的思想内涵。仁: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礼: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通过“因材施教”课本剧的表演,并结合语文刚刚学完的《论语》内容,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如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再由学生自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实教与学的积极影响。

  (二)百家争鸣

  以图表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儒家、法家、道家等思想特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并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3、课堂小结: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集诸子百家所形成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泉。

  4、课堂练习:

  结合本校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就校风建设提出你的'看法。

  5、板书设计: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生产力发展引发出现孔子

  思想活跃思想文化发展

  社会变革诸子百家

  六、评价

  本课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课型选定为: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教师的活动形式:启发、引导、补充、归纳、小结;学生的活动形式:分析、质疑、表演、辩论。师生之间建立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体会彼此的心声,参考彼此的意见,本节课取得良好效果。

  七、教学自我反思

  在导入新课的策划上,我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方式,请学生们作思维拓展,解释老师的“一三五七九”,即一周三分五霸七雄九鼎,通过设问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自然的导入本课,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又效果很好的引入正题。在本课重点内容“孔子”一目中,我的课件首先出现了大量的孔子图片,包括挂图、民国邮票、现代孔子邮票以及今年9月23日孔子诞辰2557年的孔子标准像揭幕仪式等详细的资料,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孔子。通过5分钟的影音欣赏,声情并茂地创设了逼真的历史情境,其间又播放了如“孔子生平”、“苛政猛于虎”、“杏坛讲学”等影音资料。在上课前,我精心编写了二个课堂短剧的表演剧本,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了“孔子讲学”,并归纳出“仁”、“礼”的思想内涵,积极性一下子提升了起来。又通过“因材施教”课本剧的表演,并结合语文课刚刚学完的《论语十则》,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又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很好的畅谈了孔子教育思想在他们学习中的积极影响,比如“温故知新”。以讲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的形式,指出老子是道家创始人,其著作是《道德经》,并总结出其朴素的辨证思想。在“百家争鸣”一目中,首先以诸子猜谜的形式,引入墨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学生很兴奋,并以图片、表格等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最后由学生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把“结合本学校实际,用儒、道、法三家的观点就校风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这道‘学以致用’题作为结尾,学生们发言踊跃,有兴趣,效果好,既启发了学生,又拓展了思维,给学生以无限的思考空间,教学效果显著。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篇7

  一、案例标题: 《为中国喝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学科:初中历史

  年级: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活动课

  二、案例内容:为中国喝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一)、设计指导思想:通过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艰辛与辉煌成就进行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党和政府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

  (二)、教材分析:本节活动课在本单元中非常重要,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的巨变。

  教学重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2、改革开放后的辉煌成就的史实。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改革开放后的一系列历史事实,身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及改革开放后成就的图片,引出为中国喝彩。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和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艰辛与辉煌成就,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更深切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联系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②、通过分析归纳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三农”问题措施。

  ③、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出发点: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

  ②通过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和民族自豪感,并

  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艰辛与辉煌成就,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更深切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

  (五)、教法学法

  ①、通过联系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②、通过分析归纳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三农”问题措施。

  ③、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

  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

  (六)、媒体选择 :多媒体视频、图片等。

  (七)、教学程序

  1、情景再现: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和多媒体视频、图片;设问:这首歌是为了纪念谁?取得了哪些成就?取得成就的原因?引出课题:

  为中国喝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2、教师:出示十七届三中全会图片介绍:十七届三中全会于2008年10 月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中心议程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3、活动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出示表格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三农”问题措施让学生合作完成: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篇8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

  1、历史小故事展示;

  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

  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现在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历史前置性问题的设置:

  前置性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任务驱动,用荣誉牵引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问题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历史科目在初中比较特别,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所以,我每一课给学生两部分预习题,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学生只要仔细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一部分是探究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思考探究知识。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及体现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各代表魏、蜀、吴三国,课下查有关魏蜀吴的资料。

  基础知识:

  1、各小组按自己所属的国家搜集资料(魏、蜀、吴三国成立的经过以及人物介绍);

  2、官渡之战的表演;(学生课下准备)

  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

  4、了解赤壁之战。

  5、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

  6、看课本81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81页“识图”。

  7、“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

  探究知识:

  1、你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可以从三国分立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多方面考虑);

  2、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人物的一些事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假设你是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的国家?

  课型:展示课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基础知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组派代表回答等等。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三是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过程。历史使人明智。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历史,那就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探究知识中的第2道题,学生就要将自己设想为三国时的君主。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要进行采访,学生以组为单位,作为一组嘉宾接受记者的采访。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即将接受采访的历史名人,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而学生要总结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通过主动地接受记者采访,他们不仅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还对前面学习的进行复习。

  历史访谈节目中的角色分配

  首先,老师由以前的主讲者,变为幕后工作的导演,学生变成了历史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记者以及邀请到的嘉宾,现场交给学生。在学生主持或回答有问题时,老师可以打断,进行补充或改正,就像正式录节目那样,导演可以随时叫停进行指导,指导后“演员”就会及时更正自己的不足,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表现欲,那样会比老师站在讲台上重复强调好多遍更有效果。其实,幕后的导演未必比以前的主讲者轻松,课前老师要设计本期节目的思路,中间穿插哪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前置性问题该如何设计等等。

  其次,每期节目一般选两个主持人,一个专门主持,另一个写板书兼最后探究阶段的采访,即“中央电视台记者”。这样分配的原因很简单,写板书可以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及时在课本上做笔记,在玩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

  再次,是小记者,每一个时期都会选择一个驻此朝记者。如三国时期,我们会派三个记者分别驻驻蜀国、魏国、吴国;课本讲到唐朝知识时,我们就会派驻唐朝记者等等。小记者要带大家穿越时空,展现当时的历史,在这个阶段可以让记者给大家报道历史现场,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只是简单的在学习历史课本,而是回到当时的历史中去。记者带学生穿越时空看历史,就是要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不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感受历史,认识历史。

  另外,学生在评价历史时,可能比老师只讲课本知识后进行评价要更理性一些。让其他学生扮演的角色是被邀请到的嘉宾,以组为单位,在访谈阶段,邀请嘉宾回答时都是点组名,全组嘉宾起立,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答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这一点恰是生本教育的要义之一。

  课型:反思课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三国鼎立这一课要记得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太多,通过“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学生可以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同时学生主持能力、采访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刚开始上讲台战战兢兢,到现在的从容大方。尤其是历史小故事表演以来,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从刚开始不知道如何选择历史小故事,到现在的历史小故事表演的活灵活现。尤其是现场学生的激情高昂,学生的灵活变通,给很多听课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篇9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活泼可爱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历史课堂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获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是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长期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我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一点反思。

  一、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没有学习兴趣的人,是不可能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信心的,也不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和复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诱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使他们乐于学习显得很有必要。

  由于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像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历史,这样就把时空拉近了,学生学史的兴趣和动机便被激发了出来。而且在尝试中,我发现在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创设一种学史的情景和氛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灯、录像等直观教材开展教学

  实物、模型、图片、灯、录像是最容易激发学生情感的直观教材。教师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再加上绘声绘色地讲述,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四、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初中教育教学典型案例03-03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02-25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总结07-03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02-2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02-29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总结4篇09-15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通用11篇)07-27

最新初中体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10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