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师教学案例探讨

时间:2022-07-03 10:52:16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故都的秋》教师教学案例探讨

  一、案例由来

《故都的秋》教师教学案例探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观念有了深刻的变革,教师的角色定位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成为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式,教师与学生许多时候会处在同一平台上共同探讨问题,互相启发思维,真正体现教学相长的原理。

  二、教学活动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之作,但由于作家写作此文时正是乱离时代,作家本人又具有忧郁多情的特点,所以本文笼罩着淡淡的哀愁漠漠的感伤。文化底蕴十分淡薄的中学生读起来未免隔膜,难以体味文章的妙处。我在教学此文时,尽量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品味感悟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合作学习,自由讨论:

  本文以写景见长,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是文章的重要特点。因此,我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把目光集中到第311自然段,具体感知景物清静悲凉的特点。首先,我把学生分成两大学习组,大组内又以六人为一小组,每组推出中心发言人,接着,明确学习任务:

  第一组,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标出呈现色彩的景物,划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第二组,开动脑筋联想想象,游景点题画面感秋意,看看郁达夫带领我们游览了那些景点?给每幅图景题一个恰切的名字。

  然后,各小组同学对面而坐,一边读一边勾画圈点讨论,我则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交流意见。

  第二步,交流成果,互相促进:

  讨论时间持续了十多分钟,各个小组已完成了学习任务,作好了发言准备。我让各小组依次发言,中心发言人都能以我们一致认为或我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是等等作为陈词的开头,充分体现集体的智慧与合作的成果。如有一组没有陈述详备,其余各小组马上补充修正,甚至反驳,课堂气氛热烈而民主。小组合作互动探究

  第三步,相机点拨,突破难点:

  学生的感知虽然丰富,但还肤浅,大多停留在写景表层,不能深味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之妙。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一组,准确地勾画出了呈现秋色传递秋声的词语,也感知到了秋雨中的风声,人声里的秋色,甚至还读懂了作家用冷色为主调,以声响衬寂静的手法,可是,对作家纯以主观感觉摄取景物的写作特色,还不能体会到,我让女生以纯净缓慢的语调,轻声朗读北国的槐树一段,然后再让学生呈现景物的本色,学生豁然开朗:这故都的秋景是郁达夫先生眼里心里的秋景,并不是故都客观景物的真实描绘,以情驭景这一难点迎刃而解。游景点题画面感秋意一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是题画面,所题的名大多是秋花图秋槐图秋果图等客观景物的再现,未能体现以景显情的写作特色。我点拨:《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给自己住的怡红院题名时颇有深义,园里海棠芭蕉,红绿映衬,别人题崇光泛彩蕉鹤,他却题红香绿玉香与玉历来都用来称指美丽的女子,这个名字就蕴涵着贾宝玉对天下女儿的怜惜与爱护。我们从你们的命名中看得出作家的情感或是品位吗?失去了人的活动,再美的景致也会黯然失色啊。这时,一个学生马上把秋花图改成了静对蓝朵,并解释说:这个画面以蓝色这种冷色为主,忧郁而悲凉,静对是人的活动,表现对蓝朵的爱,又让人联想到人的孤独与感伤。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也为这个学生的认知与感悟骄傲,同时向大家承认这是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一个好题名。

  第四步,教师参与,平等交流:

  以前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活动总是受老师的掌控,教师想尽办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自己设置好的问题中来,步步引诱学生说出与自己一致的答案,似乎只有这样的课才算成功。以板书为例,要是学生与老师意见相左,老说不出老师想要的那个词,老师就会反复诱导,来回纠缠,弄得师生都筋疲力尽,往往收效甚微。

  在这个课堂中,我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学习伙伴的位置上,我说:同学们从两种不同的途径,感知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景物特色,体味了本篇人景合一主客观一体的写作技巧。学了本文,也有自己的体会与感悟,让我也来发表发表意见,好吗?学生感到特别亲切,我接着说:老师用了两副对联来概括故都秋景,供大家参考:

  叶底花间冷冷秋色,墙头屋角寂寂秋声;

  风声雨声蝉声幽静,日影月影柳影冷清。

【《故都的秋》教师教学案例探讨】相关文章: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02-19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05-19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15篇03-06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5篇04-06

故都的秋作文05-27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范文07-04

故都的秋作文(通用19篇)08-16

教师教学案例03-07

案例探讨:劳动合同难题07-11

教师教育教学随笔典型案例04-29